「果殼」姬十三:除了「破殼」 再無興趣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如果說到「科普」,姬十三有可能是你最先想到的名字;但若說到「教育」,他在你印象中恐怕排在500名之外了。

  現在,姬十三和果殼MOOC學院正試圖顛覆這一排名。

  不斷「破殼」的人

  姬十三的外貌,和你想像中的年輕網際網路創業者的標準形象一模一樣,連那幅黑框眼鏡,都那麼符合你的預期。

  走在科學與文藝混搭風的果殼工作區裡,他不大像一名CEO在巡視領地,目光有些隨意而飄忽,腦子裡總像在想事情。員工們不時圍上來,「十三,你看我們做的東西怎麼樣?」姬十三便接過來看:「哇,真好!」

  從他平靜得幾乎沒內容的表情裡,你很難看出來,就在一年前,他剛剛作出了一次關鍵的戰略選擇。

  那時,他已經因為「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為公眾所認識。作為一家泛科學社區,果殼網已有約170萬名註冊用戶,日均瀏覽量375萬次,被稱為是業內「文藝」「清新」的標杆。

  人們總覺得科學很嚴肅、科普文章大多枯燥無趣,而姬十三成功地「破殼」了。不少網民對果殼的「科學有意思」耳熟能詳,並把擁有果粉身份當成是「愛科學,不犯二」的象徵。

  但是姬十三和果殼總被「不掙錢」「商業模式不明晰」的討論包圍。人們擔心,科學誠然「有意思」,但是畢竟太浩瀚,找不到棲身島嶼的創業者終將溺亡。

  果殼要再次破殼。它必須下沉到具體的行業。姬十三作出了自己的選擇——MOOC,意思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又稱「慕課」。

  MOOC一般是由世界名校開的網絡課,老師專門為在線學生錄製。它有固定的開課時間,有作業,有考試,考試通過後會授予證書。

  「我想讓更多在線留學生不用『肉身翻牆』。」姬十三說,「我沒有留過學。這算是一種補償吧。」

  挑戰習慣的人

  作出選擇之後,姬十三的最大對手,是人們的習慣。

  在國內,絕大多數人會認為,教育是校園裡的事情,是只屬於年輕人的奢侈品。他們習慣於覺得自己年齡大了,或是基礎太差,餘生已和教育無緣。

  姬十三則認為,在表面上對教育疏離、敬而遠之的態度背後,潛藏著尚未被開掘的巨大熱情。他要發掘這座「火山」。

  「全球學MOOC的人約1000萬,中國只佔8%。但考慮到這80萬的人群都是過去兩年培育起來的,數量並不小。」姬十三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教育將成為人們終生的習慣。自己要做的不是成人教育,而是終生教育。

  他從自己擅長的領域著手——做社區。果殼MOOC學院不生產內容,不找老師錄製課程,而是打造一個大大的社區,集納國內外的課程,讓學生在線選課、交流,使他們獲得更好的學習感受。

  作為神經生物學博士的姬十三,在講商業問題時喜歡拿學校打比方:「現在國內外有約1000個MOOC,它們就像大學裡的一座座教學樓,裡面有老師講課。但一所完整的大學不能只有教學樓,還要有宿舍、圖書館、禮堂。我們打算做的就是宿舍、圖書館等等。」

  記者在果殼MOOC學院看到,這裡集納了11個語種的近千門課程,從臺灣大學的《工程圖學》到麻省理工學院的《固態化學導論》,幾乎無所不包。一些特殊的服務板塊被設計出來,如「推薦」「達人」「討論」等,儘量讓每一個在線留學者不是孤零零的個人。

  有了「慕課」,果殼如何了?

  在姬十三看來,兩者並不矛盾,果殼網的人氣,正是他信心的來源之一。據了解,目前MOOC學院有70%的用戶來自於果殼。

  迴避「大詞」的人

  MOOC學院的盈利模式,是姬十三常常被問到的話題。

  十年前,他的身份還是個科普作家,寫得不爽時隨時可以關掉專欄。而今天,他作為創業者,要為投資者和100多名員工負責。

  每天中午,在一聲「開飯」了之後,果殼的員工就會呼嘯著衝到用餐區吃飯,盆碗叮噹響。明天的飯在哪裡?姬十三必須考慮。

  他已有盈利模式上的打算,但目前還不準備把用於說服投資者的東西公之於眾。「我目前不缺錢也不缺人,最關心的是做好產品和服務。」

  他表示,今後商業模式的可能性會有很多。「我們合作的一些境外公司進行課程證書收費,例如每門課程的證書收費40美元,這些MOOC學院可以借鑑;又例如增值服務收費,對於一萬人的大班免費,對於200人的小班則收費。也許我們會有一些需要掙錢的課程,也有不掙錢的、塑造品牌的課程。」

  描述未來時,姬十三會極力迴避一些「大詞」,比如「顛覆」「創造性」「教育模式」等等,而喜歡用「改變」「改良」等詞彙。在遇到「大詞」時,他便會說:「這不是我們一家小企業可以做到的」,然後看著你笑笑。

  記者詢問他的興趣愛好時,本以為會得到吃辣、吃魚之類的回答。然而他的答案很勵志:「個人興趣?我現在壓力很大,只想把服務做到極致。我沒有時間玩興趣。」

相關焦點

  • 姬十三:果殼有意思,我沒意思
    見到姬十三的當天,他穿著一件黑色T恤,戴著黑色無框眼鏡。這樣一副素人打扮,如果放在早高峰的中關村地鐵站,走丟了就很難找回來。你很難將其與筆墨幽默有趣的科普作者姬十三聯繫起來。但從科普作者到創業者,再從創業者到科普內容傳播品牌的掌舵者,多重身份的轉換「並不容易」。流量和內容的專業性有著天然的矛盾,「有什麼內容比造謠更有意思?」同事經常向他吐槽。而與讓「科技有意思」成為果殼內容調性同樣重要的商業化變現,也屢屢受挫。
  • 姬十三 敲打商業的「果殼」
    這是姬十三為果殼網描繪出的理想圖景。  本刊記者 李超 發自北京姬十三(梁辰)  11月10日,超級光棍節前夜,姬十三在網上發了一條三千多字的徵婚帖,自述一欄寫道:主要身份是創業者。最大特點是跨界。……幹過一些事後想起來挺操蛋的事。但總的來說……覺得自己算是個好人。心善。心軟。容易感動。其實淚點還挺低的(據說賈伯斯也是)。
  • 對話姬十三:到了第五年,果殼裡的宇宙,才開始爆炸-虎嗅網
    就像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文藝青年正在的向人展示自己所收藏的圖書和唱片,言語之間充滿自豪。對於姬十三而言,果殼網似乎就是這麼一個不吝誇耀的個人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果殼網的早期投資者裡,有著摯信資本的身影,這是一支特別關注文藝青年氣質創業的基金,除了姬十三和他的果殼網,已是文藝烏託邦的豆瓣、單向街原班團隊打造的單向空間以及為年輕人規劃旅遊路線的窮遊網,都是摯信資本的投資對象。
  • 果殼傳媒CEO姬十三:和科學搞曖昧
    2011年1月26日拿下民政部「準生證」,成為名正言順的公益性科普組織的科學松鼠會主張用數據說話:3000多篇文章,9萬多條評論,1500萬訪問量,3500萬頁面流量⋯⋯  松鼠會的NGO屬性早先已定,2010年4月,科學松鼠會、線下活動果殼時間併入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麾下;此外,2010年11月14日,由摯信資本投資、主營科技傳播網站「果殼網」和科技科幻類圖書
  • 科普的良心:果殼網CEO姬十三
    在果殼網上,你可以搜索到各種各樣的在線科技興趣小組,引領用戶重拾失落的好奇心。還有特色的「果殼問答」服務,用戶的問題將在這裡被關注、解答和分享,實現問答形式的知識創造機制,幫助人們透過科技視角重新看待世界。  這裡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就是果殼網CEO姬十三。
  • 果殼網姬十三: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姬十三必須為自己的「理想主義」買單,因此,2012年果殼網開始探索商業化,尋求變現。除了果殼網的日常運營外,果殼網還與一些商業科技品牌合作,為他們講述品牌故事。2012年,這為果殼帶來了500萬人民幣的收入。姬十三預計,2014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000萬人民幣。不過在2012年底,姬十三找到了自己更中意的模式,那就是MOOC學院。
  • 創始人「姬十三」說,科學和教育都能讓果殼賺到錢
    上周,我們約公司創始人兼CEO嵇曉華,他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姬十三,在這裡見面,那天下午的辦公室異常安靜——沒有人哄搶下午茶水果、沒有人在會議室裡錄播客節目,也沒有人在後門的投幣街機上打一局懷舊的《拳皇》。2008年,先前為傳統媒體撰稿的姬十三與一批科普寫作者一起,創立了一個名為「科學松鼠會」的群體blog,並在加入線下活動元素後轉型成一個非營利機構。
  •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 科學家們應該被產品經理改造
    幾天前,「OK CEO」對姬十三進行了專訪,能充分感到姬對轉型的迫切和堅定。本次訪談涉及三個話題,一是女人與家人。三年前他做了次公開徵婚,收到幾千封郵件,後來見了幾個女生,再後來,就沒有了後來,直到這次採訪。家人部分聊到父母。
  • 58姚勁波、果殼姬十三搶先體驗榮耀Magic2,評價:AI很神奇!
    繼趙麗穎、Papi醬等人氣明星曝光榮耀Magic2瞬間席捲社交媒體熱搜榜後, 58同城網CEO姚勁波、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金山詞霸CEO王欣等知名企業大佬也開始搶先體驗榮耀Magic2,引發不少網友的期待。
  • 果殼網、分答創始人姬十三:知識的再造與學習的巨變
    ——姬十三3.28日,騰訊媒體研究院旗下芒種特訓營在北京舉辦,果殼網、分答創始人姬十三在課上進行了分享,騰訊媒體研究院將部分內容整理成稿,以下為具體內容。八九年前創業的時候,當時投我們的執行資本投了豆瓣、果殼和窮遊,那時候稱為web2.0的時期,去中心化的時期,後來整個網際網路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再到微信網際網路,從去中心化到中心化又到去中心化,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在我剛創業的時候,知識算是創業領域一個比較邊緣化、小眾化的主題。
  • 知乎與果殼的殊途同歸
    至於垂直的問答網站,它們大多是巨頭的附屬產品,除了受重視程度不足之外,應答者無法得到顯著且具有效能的激勵,同樣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據投資機構對我的轉述,知乎團隊在融資時會參照三個對象,除了豆瓣之外,還有Quora和LinkedIn。
  • 松鼠的11年果殼夢-虎嗅網
    常年為《科幻世界》卷二寫科普的姬十三與數百位由全國各地奔赴現場的科幻愛好者首次見到了他們的偶像,除了俄羅斯前太空人弗拉基米爾·布格羅夫、美國科幻作家南希·克雷斯、英國科幻作家尼爾·蓋曼等世界大咖,劉慈欣、韓松、王晉康等國內科幻名家也悉數到場。
  • 網易創業Club入駐CEO:果殼網 姬十三
    姬十三介紹本名嵇曉華,浙江舟山人,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自2004年起開始科學寫作,先後在10多家媒體開設科學專欄。2008年4月,姬十三發起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目前已發展為非營利機構哈賽中心。2010年11月,姬十三創立泛科技網站果殼網(Guokr.com),獲摯信資本等知名VC機構投資。
  • 果殼網CEO姬十三:把「在行」剝給你看
    從「果殼」到「慕課學院」再到「在行」,他的初心一直沒有變過,都是在圍繞知識「做文章」。  ■創業故事  從去年11月以來,在京工作的曹宇勃已通過「在行」約見過5位「達人」。  大多數約見都圍繞自己的工作需求展開。
  • 舟山人姬十三:普通人家的孩子如何成了享譽網絡的科普達人
    身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舟山人,常年在外創業的姬十三,在有閒暇時更願意回家鄉看看。不久前,他將果殼連續出了6年的籤名版爆款日曆《物種日曆2021》贈送給舟山日報文創園收藏。姬十三:本科畢業後,我去了復旦大學讀博。那段時間,我發現自己對從事科研工作的興趣越來越小。當時的博士畢業有兩條路可選:進外企或者出國繼續搞科研,但我都不喜歡。200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開始做自由撰稿人,給媒體寫科普類文章。我比較擅長將複雜的問題用幽默的文字娓娓道來。通過寫科普文章,我當時拿到的稿費足以維持生計。
  • 果殼網姬十三:小知識大生意
    他相信這不是一碗暖心雞湯,而有現身說法的誠懇在裡頭——姚笛15年換了十多份工作,除了技術崗位之外,從銷售、人力到培訓、運營,無一不過手操練。姚笛也對王際洲印象深刻,儘管他見過的人前前後後已經接近60個。在他看來,王際洲代表了「在行」上的一類用戶:學習能力強、愛好豐富,卻也因此心性跳脫、難以專注,所以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好在他們有積極求索的開放心態,並敢於嘗鮮。
  • 科學松鼠會架構升級 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上線
    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表示:「我們的目標始終是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讓鮮活的科技內容走進流行文化。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既可以選擇公益方式,也可以通過商業路徑。」籌建中的非營利機構哈賽中心將管理科學松鼠會、高端科學講壇「果殼時間」,以及未來的科學支教、科學互助等多個與科學相關的公益項目;而商業化運作的果殼傳媒將包括果殼網、果殼閱讀(果殼傳媒旗下讀書品牌)、科技品牌傳播等多項業務,成為國內領先的泛科技綜合性傳媒。
  • 果殼商店第五年:從一本日曆開始,用科學探索知識文創的宇宙
    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發布了一條微博,回顧了果殼商店成立5年來的業績,以及推出的經典文創產品。   姬十三表示,果殼商店是一個極佳的興趣商業兩開花的項目,團隊一心要做本土最好的科學商店。   五年來,果殼商店通過自創和科學買手全球尋覓產品並加以改造、聯合出品,創造了每年數千萬的收入。
  • 果殼網姬十三:誰說小清新不能做生意
    2008年4月,姬十三發起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目前已發展為非營利機構哈賽中心。2010年11月,姬十三創辦果殼網,打造優秀的科技知識社區,並藉此平臺推動「萬有青年燴」、「菠蘿科學獎」等跨界對話項目,獲摯信資本等知名VC機構投資。姬十三倡導「讓科學流行起來」、「科技有意思」,長期致力於推動知識傳播及知識獲取模式的革命,曾獲上海大眾科學獎、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時尚先生年度科學傳播人物等榮譽。
  • 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當理工科博士愛上寫作
    理科博士不愛實驗愛寫作姬十三,本名嵇曉華,自稱是復旦大學裡一個低調、文藝的理工男。2004年,已是博士的嵇曉華突然厭倦了無休止的實驗,想寫點什麼。於是,他把自己的一篇論文改成了一個有關於「猴子博弈」的小故事,落款「姬十三」,發到了很多雜誌編輯的郵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