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來源 /騰訊創業(ID:qqchuangye)
作者 /鄭可君 苗鍾毓
歡迎下載騰訊新聞客戶端,關注科技頁卡,查看更多科技熱點新聞
前幾天,果殼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發布了一條微博,回顧了果殼商店成立5年來的業績,以及推出的經典文創產品。
姬十三表示,果殼商店是一個極佳的興趣商業兩開花的項目,團隊一心要做本土最好的科學商店。
五年來,果殼商店通過自創和科學買手全球尋覓產品並加以改造、聯合出品,創造了每年數千萬的收入。
姬十三認為,這是果殼商店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歷程碑,他也希望,果殼商店的出品今年能夠入駐全國博物館、科技館的實體店。
果殼商店成立於2015年,是果殼旗下的科學文創品牌,擁有物種日曆、量子積木等明星產品。
其中,物種日曆是果殼商店的第一款產品,也是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歷年銷量僅次於故宮日曆,目前總銷量近百萬套。
果殼商店的創業故事也正是從這本小小的日曆開始。
果殼商店的發展歷程
從一本日曆,到一家商店
五年前,果殼的商務團隊接到一個合作需求:合作方希望藉助果殼傳遞企業注重人與城市、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理念。
經過討論後,當時的負責人夜遊神四號有了一個奇妙創意:用日曆去承載這個概念。也正基於這本小小的日曆,誕生了如今的果殼商店。「日曆」是普通人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小物件,用這樣的實體產品去承載物種相關的小知識,利用碎片化時間和注意力傳遞自然知識,可以將場景和產品融合得非常順暢。
在2015物種日曆中,團隊打造了當時全網獨有的創新模式——利用二維碼將實體產品與線上文章緊密結合,賦予了日曆新的形態。團隊每天零點在小組內(果殼PC端網站的早期社區)發布一篇物種文章,用戶通過掃取每日二維碼(連結小組內文章)收穫當天物種知識;這也是「物種日曆」微信公眾號的早期雛形,至今都保留著每天零點準時推送的習慣。
最初的物種日曆僅定製了2000本,通過果殼官方網站向用戶發售,售價42元。
這是一款充滿了Geek氣息的產品,甚至連定價都是在向《銀河系漫遊指南》致敬——「42」正是電影中宇宙終極問題的答案。
物種日曆推出之後大受歡迎,兩個小時便售賣一空;果殼團隊立即追加了20000本,又被用戶搶空了。
在第一款通過廣告合作誕生的日曆產品的獲得成功後,第二款通過「玩」而誕生的產品量子積木上線了。
它是由果殼團隊的Geek們內部組成的玩具小分隊研發而來,初衷是讓用戶不僅可以看各種動物,而且可以玩起來。
量子積木上線後,1天之內賣掉了2000套。
物種日曆和量子積木的成功經驗,讓果殼團隊決定正式開啟電商大門。2015年11月1日,果殼商店上線。
在這之前,果殼商店的團隊僅有三個人。而現在,果殼商店已經擴充到20餘人,分為產品、店鋪和社群運營三個小團隊。
產品團隊主要負責選品和設計新產品,店鋪主要負責各大電商渠道的銷售業務,而社群運營主要負責培養用戶對自然的好奇心,圍繞產品產出一些內容,為用戶提供延伸知識或者產品使用上的指導。
品類挖掘
從用戶到產品,從自研到選品和聯合
姬十三在微博裡,向粉絲推薦了果殼商店旗下部分非常有風格的品類:暗黑系的月夜飛蛾絲巾、各種海洋生物飾品、擬態胸針,還有讓人去全球壽司店可以認出常見魚類的魚本等等。
從一本物種日曆,到目前已經上架的400多個有趣好玩的品類,果殼商店的挖掘方式主要有三種:自研、選品和聯合。
自研
第一種拓展品類的方式是自研新產品,物種日曆就是果殼自研產品的典型代表。
除了果殼商店的產品團隊日常的研發和探索之外,他們會和用戶做很多有趣的互動,藉助用戶的腦洞和探索精神讓品類更加豐富。
果殼商店店鋪運營經理宇宙告訴我們,早期,她曾帶著團隊發起過一個叫「靈魂畫手」大賽的活動,讓用戶以物種日曆當天的動植物為原型作畫。
比如,大家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食材——白帶魚。
兩天後,果殼商店一共收到300多幅投稿,在大部分用戶沒有繪畫功底的情況下,收到的畫千奇百怪,腦洞大開。
接著,果殼商店發動用戶投票,選出了最直擊靈魂的十幅畫,並把排名靠前的一幅畫購買下來,做成了一個T恤,叫做白帶魚力士。
選品
果殼商店選品的典型案例是一款體視顯微鏡,這款產品是果殼商店的總負責人大羅搜集到的。
2017年年底,果殼商店想找一款契合果殼用戶喜好的產品,大羅通過各種渠道發現了一款和傳統的顯微鏡不一樣的產品——體視顯微鏡。
它不需要切片就可以把東西放到鏡頭下直接觀察,用戶可以用它來研究地毯上有什麼,多肉上長的蚧殼蟲是什麼樣子,甚至是黴菌長什麼樣。
這款售價380元的顯微鏡在上線當天晚上賣出1000多臺,把這家德國廠家在中國所有的庫存都賣空了。
第二年,這個品牌和果殼商店籤了獨家代理。
果殼商店之所以能夠把顯微鏡這樣小眾的商品賣出不錯的成績,顯然是因為它是為果殼的用戶們專門量身定製的。這也是果殼商店的一條選品方法論——針對用戶去選品。
體視顯微鏡的選品初衷也是希望它可以鼓勵小朋友看廚房裡的柴米油鹽,大朋友看身邊的一切——賦予日常物品新的玩法,讓用戶對世界保持好奇心。而購買這款產品的用戶大多也是具有好奇心的群體,他們喜歡用各種方式探索世界。同樣地,果殼商店中其他科學工具,比如天文望遠鏡、觀鳥鏡等產品也都受到用戶的喜愛。
這也是被其他電商類平臺忽視的,很多平臺常常是看到好賣的品類後,會盲目跟風上架,但果殼商店首先評估的是,這個產品在對自己的用戶來說是不是適合的、喜愛的。
聯合出品
第三種拓展品類的方式是推出聯名產品,比如,果殼和那禾壹壹工作室聯名推出的「八大行星」系列手串和項鍊。
在和果殼合作之前,那禾壹壹推出的產品主要是由天然礦石加工而成的手串。那禾壹壹的兩個創始人主動找到果殼,希望可以通過果殼出售自己的作品。
在雙方的碰撞中,果殼商店的文創團隊注意到礦石的色澤紋理和行星的外觀非常相像,於是「八大行星」系列手鍊和項鍊就此誕生。
這一系列的飾品一經推出就受到女性用戶的歡迎,到今天已經賣出了一萬多串。
然而,在對眾多品類的嘗試過程中,失敗的產品也是難免的。果殼商店曾經推出過基於手機殼的文創產品,然而卻意外遭遇了失敗。
果殼商店店鋪運營經理宇宙表示,手機殼之所以遭遇失敗是因為,對比市面上的其他產品,果殼推出的手機殼在價格和材質上並不佔優勢。而外觀上的差異化又不足以吸引用戶購買這款產品。
宇宙認為,這次失敗的經歷讓果殼商店團隊認識到,應該堅持原創,堅持開發符合果殼用戶獨特標籤的品類。
堅持:從美好,到科學性的美好
在姬十三的微博留言裡,有一條是這樣寫的:「果殼商店是最美的知識文創。」
「知識文創」的新概念是由果殼商店在五年前首次提出。大羅認為,傳統的東西被賦予更多知識之後,就不再是它原來的樣子了。
別的文創都在努力把產品做得更美,而果殼商店認為的「美」,則是把美和知識融合在一起。知識內容是依託於整個編輯團隊的內容生產能力。
物種日曆公眾號上線於2015年1月,目前已經擁有超過百萬用戶關注。
除了作為物種日曆等產品的銷售渠道,物種日曆公眾號還會結合熱點向用戶科普自然科學相關的知識。
比如,《哈利·波特》裡的納吉尼是什麼蛇、「旅行青蛙」和它的朋友們是現實中的什麼物種,等等。
果殼的微信公眾號矩陣中,除了物種日曆之外,還打造了吃貨研究所、美麗也是技術活、果殼視頻等多個帳號,覆蓋了生活的各方面,這些也是果殼商店用戶的重要來源。
雖然各個帳號的品類和內容不同,各帳號的用戶有一定相似度,比如都擁有鮮明的科學價值觀,喜愛新潮科技,倡導科學的生活方式。
其中果殼商店的用戶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年齡20-35歲為主。
為了滿足這些挑剔的用戶,把產品做得又美好又具有科學性,果殼商店配合自己的科學顧問團隊,確保文創產品的創作符合基本的科學事實。
比如,物種日曆2019中畫了一隻新大陸的寄居蟹,畫師參照海螺實物繪製了寄居蟹背著的海螺殼。
然而,團隊經過仔細考據,發現這種海螺生活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邊的寄居蟹是不可能寄居在這種貝殼中的,插畫師用的模特海螺錯了。
在徵詢了貝殼專家的意見後,畫師重新繪製了這張寄居蟹的圖片。
這種對產品科學性的追求甚至在量子積木玩具中也有所體現。
在選品方面,量子積木大多會選擇明星物種,用戶會在這些熟悉的物種身上看到新的知識點。
比如企鵝套裝,包含八種企鵝,真實地還原了每一種的特點——比如QQ企鵝的原型、白眼圈的阿德利企鵝。很多用戶留言「竟然不知道企鵝會有這麼多種類」。
果殼商店總負責人大羅表示,很多公司在設計吉祥物時,為了突出可愛的特徵而忽略了科學事實,比如設計圖融合了浣熊和小熊貓特點,而沒有科學地呈現浣熊原型。
對果殼商店而言,美不僅僅是在視覺層面的一個概念,不能只是讓人眼睛看到覺得美,還要能激發用戶的好奇心。
讓用戶看到這個產品之後,能夠了解它背後的故事。這是果殼對於美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2018年,果殼商店的年營收額為數千萬元。
果殼CEO姬十三對騰訊科技表示:「過去幾年裡,果殼一直在知識經濟領域進行探索。在各種『消費知識』的場景中,我們發現『科學文創』以小顆粒的形態有效地打通線上線下,連接知識與消費,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增量和市場潛力。」
此外,果殼商店將在2019年更多地拓展to B類業務,並希望讓產品進入更多的線下渠道,比如全國各地的科學館、博物館和書店等等。
接下來,果殼商店的目標仍是持續推出又美好又具有科學性的產品,堅持「科學文創」之路,讓用戶可以探索更廣闊的宇宙。
近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