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商店第五年:從一本日曆開始,用科學探索知識文創的宇宙

2020-12-05 騰訊網

  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來源 /騰訊創業(ID:qqchuangye)

  作者 /鄭可君 苗鍾毓

  歡迎下載騰訊新聞客戶端,關注科技頁卡,查看更多科技熱點新聞

  前幾天,果殼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發布了一條微博,回顧了果殼商店成立5年來的業績,以及推出的經典文創產品。

  姬十三表示,果殼商店是一個極佳的興趣商業兩開花的項目,團隊一心要做本土最好的科學商店。

  五年來,果殼商店通過自創和科學買手全球尋覓產品並加以改造、聯合出品,創造了每年數千萬的收入。

  姬十三認為,這是果殼商店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歷程碑,他也希望,果殼商店的出品今年能夠入駐全國博物館、科技館的實體店。

  果殼商店成立於2015年,是果殼旗下的科學文創品牌,擁有物種日曆、量子積木等明星產品。

  其中,物種日曆是果殼商店的第一款產品,也是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歷年銷量僅次於故宮日曆,目前總銷量近百萬套。

  果殼商店的創業故事也正是從這本小小的日曆開始。

  果殼商店的發展歷程

  從一本日曆,到一家商店

  五年前,果殼的商務團隊接到一個合作需求:合作方希望藉助果殼傳遞企業注重人與城市、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理念。

  經過討論後,當時的負責人夜遊神四號有了一個奇妙創意:用日曆去承載這個概念。也正基於這本小小的日曆,誕生了如今的果殼商店。「日曆」是普通人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小物件,用這樣的實體產品去承載物種相關的小知識,利用碎片化時間和注意力傳遞自然知識,可以將場景和產品融合得非常順暢。

  在2015物種日曆中,團隊打造了當時全網獨有的創新模式——利用二維碼將實體產品與線上文章緊密結合,賦予了日曆新的形態。團隊每天零點在小組內(果殼PC端網站的早期社區)發布一篇物種文章,用戶通過掃取每日二維碼(連結小組內文章)收穫當天物種知識;這也是「物種日曆」微信公眾號的早期雛形,至今都保留著每天零點準時推送的習慣。

  最初的物種日曆僅定製了2000本,通過果殼官方網站向用戶發售,售價42元。

  這是一款充滿了Geek氣息的產品,甚至連定價都是在向《銀河系漫遊指南》致敬——「42」正是電影中宇宙終極問題的答案。

  物種日曆推出之後大受歡迎,兩個小時便售賣一空;果殼團隊立即追加了20000本,又被用戶搶空了。

  在第一款通過廣告合作誕生的日曆產品的獲得成功後,第二款通過「玩」而誕生的產品量子積木上線了。

  它是由果殼團隊的Geek們內部組成的玩具小分隊研發而來,初衷是讓用戶不僅可以看各種動物,而且可以玩起來。

  量子積木上線後,1天之內賣掉了2000套。

  物種日曆和量子積木的成功經驗,讓果殼團隊決定正式開啟電商大門。2015年11月1日,果殼商店上線。

  在這之前,果殼商店的團隊僅有三個人。而現在,果殼商店已經擴充到20餘人,分為產品、店鋪和社群運營三個小團隊。

  產品團隊主要負責選品和設計新產品,店鋪主要負責各大電商渠道的銷售業務,而社群運營主要負責培養用戶對自然的好奇心,圍繞產品產出一些內容,為用戶提供延伸知識或者產品使用上的指導。

  品類挖掘

  從用戶到產品,從自研到選品和聯合

  姬十三在微博裡,向粉絲推薦了果殼商店旗下部分非常有風格的品類:暗黑系的月夜飛蛾絲巾、各種海洋生物飾品、擬態胸針,還有讓人去全球壽司店可以認出常見魚類的魚本等等。

  從一本物種日曆,到目前已經上架的400多個有趣好玩的品類,果殼商店的挖掘方式主要有三種:自研、選品和聯合。

  自研

  第一種拓展品類的方式是自研新產品,物種日曆就是果殼自研產品的典型代表。

  除了果殼商店的產品團隊日常的研發和探索之外,他們會和用戶做很多有趣的互動,藉助用戶的腦洞和探索精神讓品類更加豐富。

  果殼商店店鋪運營經理宇宙告訴我們,早期,她曾帶著團隊發起過一個叫「靈魂畫手」大賽的活動,讓用戶以物種日曆當天的動植物為原型作畫。

  比如,大家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食材——白帶魚。

  兩天後,果殼商店一共收到300多幅投稿,在大部分用戶沒有繪畫功底的情況下,收到的畫千奇百怪,腦洞大開。

  接著,果殼商店發動用戶投票,選出了最直擊靈魂的十幅畫,並把排名靠前的一幅畫購買下來,做成了一個T恤,叫做白帶魚力士。

  選品

  果殼商店選品的典型案例是一款體視顯微鏡,這款產品是果殼商店的總負責人大羅搜集到的。

  2017年年底,果殼商店想找一款契合果殼用戶喜好的產品,大羅通過各種渠道發現了一款和傳統的顯微鏡不一樣的產品——體視顯微鏡。

  它不需要切片就可以把東西放到鏡頭下直接觀察,用戶可以用它來研究地毯上有什麼,多肉上長的蚧殼蟲是什麼樣子,甚至是黴菌長什麼樣。

  這款售價380元的顯微鏡在上線當天晚上賣出1000多臺,把這家德國廠家在中國所有的庫存都賣空了。

  第二年,這個品牌和果殼商店籤了獨家代理。

  果殼商店之所以能夠把顯微鏡這樣小眾的商品賣出不錯的成績,顯然是因為它是為果殼的用戶們專門量身定製的。這也是果殼商店的一條選品方法論——針對用戶去選品

  體視顯微鏡的選品初衷也是希望它可以鼓勵小朋友看廚房裡的柴米油鹽,大朋友看身邊的一切——賦予日常物品新的玩法,讓用戶對世界保持好奇心。而購買這款產品的用戶大多也是具有好奇心的群體,他們喜歡用各種方式探索世界。同樣地,果殼商店中其他科學工具,比如天文望遠鏡、觀鳥鏡等產品也都受到用戶的喜愛。

  這也是被其他電商類平臺忽視的,很多平臺常常是看到好賣的品類後,會盲目跟風上架,但果殼商店首先評估的是,這個產品在對自己的用戶來說是不是適合的、喜愛的。

  聯合出品

  第三種拓展品類的方式是推出聯名產品,比如,果殼和那禾壹壹工作室聯名推出的「八大行星」系列手串和項鍊。

  在和果殼合作之前,那禾壹壹推出的產品主要是由天然礦石加工而成的手串。那禾壹壹的兩個創始人主動找到果殼,希望可以通過果殼出售自己的作品。

  在雙方的碰撞中,果殼商店的文創團隊注意到礦石的色澤紋理和行星的外觀非常相像,於是「八大行星」系列手鍊和項鍊就此誕生。

  這一系列的飾品一經推出就受到女性用戶的歡迎,到今天已經賣出了一萬多串。

  然而,在對眾多品類的嘗試過程中,失敗的產品也是難免的。果殼商店曾經推出過基於手機殼的文創產品,然而卻意外遭遇了失敗。

  果殼商店店鋪運營經理宇宙表示,手機殼之所以遭遇失敗是因為,對比市面上的其他產品,果殼推出的手機殼在價格和材質上並不佔優勢。而外觀上的差異化又不足以吸引用戶購買這款產品。

  宇宙認為,這次失敗的經歷讓果殼商店團隊認識到,應該堅持原創,堅持開發符合果殼用戶獨特標籤的品類。

  堅持:從美好,到科學性的美好

  在姬十三的微博留言裡,有一條是這樣寫的:「果殼商店是最美的知識文創。」

  「知識文創」的新概念是由果殼商店在五年前首次提出。大羅認為,傳統的東西被賦予更多知識之後,就不再是它原來的樣子了。

  別的文創都在努力把產品做得更美,而果殼商店認為的「美」,則是把美和知識融合在一起。知識內容是依託於整個編輯團隊的內容生產能力。

  物種日曆公眾號上線於2015年1月,目前已經擁有超過百萬用戶關注。

  除了作為物種日曆等產品的銷售渠道,物種日曆公眾號還會結合熱點向用戶科普自然科學相關的知識。

  比如,《哈利·波特》裡的納吉尼是什麼蛇、「旅行青蛙」和它的朋友們是現實中的什麼物種,等等。

  果殼的微信公眾號矩陣中,除了物種日曆之外,還打造了吃貨研究所、美麗也是技術活、果殼視頻等多個帳號,覆蓋了生活的各方面,這些也是果殼商店用戶的重要來源。

  雖然各個帳號的品類和內容不同,各帳號的用戶有一定相似度,比如都擁有鮮明的科學價值觀,喜愛新潮科技,倡導科學的生活方式。

  其中果殼商店的用戶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年齡20-35歲為主。

  為了滿足這些挑剔的用戶,把產品做得又美好又具有科學性,果殼商店配合自己的科學顧問團隊,確保文創產品的創作符合基本的科學事實。

  比如,物種日曆2019中畫了一隻新大陸的寄居蟹,畫師參照海螺實物繪製了寄居蟹背著的海螺殼。

  然而,團隊經過仔細考據,發現這種海螺生活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邊的寄居蟹是不可能寄居在這種貝殼中的,插畫師用的模特海螺錯了。

  在徵詢了貝殼專家的意見後,畫師重新繪製了這張寄居蟹的圖片。

  這種對產品科學性的追求甚至在量子積木玩具中也有所體現。

  在選品方面,量子積木大多會選擇明星物種,用戶會在這些熟悉的物種身上看到新的知識點。

  比如企鵝套裝,包含八種企鵝,真實地還原了每一種的特點——比如QQ企鵝的原型、白眼圈的阿德利企鵝。很多用戶留言「竟然不知道企鵝會有這麼多種類」。

  果殼商店總負責人大羅表示,很多公司在設計吉祥物時,為了突出可愛的特徵而忽略了科學事實,比如設計圖融合了浣熊和小熊貓特點,而沒有科學地呈現浣熊原型。

  對果殼商店而言,美不僅僅是在視覺層面的一個概念,不能只是讓人眼睛看到覺得美,還要能激發用戶的好奇心。

  讓用戶看到這個產品之後,能夠了解它背後的故事。這是果殼對於美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2018年,果殼商店的年營收額為數千萬元。

  果殼CEO姬十三對騰訊科技表示:「過去幾年裡,果殼一直在知識經濟領域進行探索。在各種『消費知識』的場景中,我們發現『科學文創』以小顆粒的形態有效地打通線上線下,連接知識與消費,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增量和市場潛力。」

  此外,果殼商店將在2019年更多地拓展to B類業務,並希望讓產品進入更多的線下渠道,比如全國各地的科學館、博物館和書店等等。

  接下來,果殼商店的目標仍是持續推出又美好又具有科學性的產品,堅持「科學文創」之路,讓用戶可以探索更廣闊的宇宙。

  近期精選

相關焦點

  • 果殼上線知識類短視頻 App「吱扭」
    報導:除果殼之外,其他短視頻品牌也紛紛發力科普知識領域。  3月29日消息,近日,果殼上線了知識短視頻產品「吱扭」,內容涵蓋科技、娛樂、文化等領域。
  • 2017年日曆登場:文創日曆走紅
    陳羽嘯攝   記者曾潔 編輯:覃貽花   隨著國家法定假日全面告罄,2016年已餘額不足,你開始制定新年計劃了嗎?文創日曆這個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在備忘、記事之餘彰顯個性,還能每 天學點小知識。難怪最近圖書市場日曆走俏,《故宮日曆》更是成為新晉「網紅」,口碑與銷量雙豐收。
  • 果殼上線知識短視頻「吱扭」,主打30秒get一個冷知識
    近日,科普平臺果殼上線了一款知識短視頻產品「吱扭」,內容涵蓋科技、娛樂、文化、動漫等領域。「吱扭」內容生產方式為 PGC ,並無用戶 UGC 上傳視頻的入口,目前已有植物學博士顧有容、中科院物理所等專家、機構已入駐平臺。 吱扭 Feed 流類似抖音,用戶可上下滑動全屏查看視頻內容。
  • 科學傳播是幹嘛的?
    過去九年,果殼做過—— 大戰朋友圈謠言,堅持闢謠 「牛奶和柿子不能一起吃」?「孕婦要穿防輻射服」?「小龍蝦是侵華日軍改造來吃屍體的」?——這些謠言都被果殼闢謠過!我們始終在和科學謠言作戰,用專業知識將科普進行到底。
  • 2017年日曆登場 《故宮日曆》成「網紅」酷似「紅磚頭」
    文創日曆這個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在備忘、記事之餘彰顯個性,還能每天學點小知識。難怪最近圖書市場日曆走俏,《故宮日曆》更是成為新晉「網紅」,口碑與銷量雙豐收。此外,諸如《聯邦走馬日曆》《物種日曆》等一批個性日曆也試圖在市場上分羹,成都博物館也在籌備一本大千檯曆,由漫畫版的張大千帶你暢遊成博。
  • 哈哈,這本日曆顛覆你的認識
    小時候過年前,我爸就會拿出一本日曆,一人發一本,要我們計劃明年的事宜。我爸的日曆是當時最流行的版本,堪稱極簡日曆。一年有十二個月就十二張風景照,風景照的背面是42個白底小黑框,框裡有陽曆和陰曆的字樣。因為,這種日曆填完就當擺設了,過了很久才突然想起翻一下。可是,隨著文創產業的發展,近些來我越來越喜歡買日曆了。不說豆瓣的電影日曆,也不說華美的故宮日曆,就是低調而平實的《物種日曆2020》就讓我愛不釋手了。
  • 奇妙、歷史和環保交織的果殼日曆
    這是一本日曆上的介紹,我們不禁好奇:它究竟是什麼樣的日曆?它是由果殼出品的物種日曆物種日曆清新樸素,展示了365種動植物,涉及世界許多地方,視野廣闊。讀完這本日曆,個人印象最深的是以下三點。>一、大自然的奇妙從果殼日曆中
  • 如何做一本賺錢的日曆?
    學知識現在的日曆已經不只是一個數字那麼簡單了,本身內容上更加豐富和聚焦了。比如丁香醫生出了健康日曆,果殼網出了《物種日曆》,六神磊磊出了《唐詩日曆》。其實你每一次撕毀一頁舊的內容,就表示你又將學到新的知識。
  • 道教宇宙觀:混沌宇宙與果殼宇宙
    果殼宇宙「果殼中的宇宙」典出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在劇中吟唱道:即便把他關在果殼中,他仍然是無限空間之王。藝術和科學是息息相通的,莎翁和霍金本就是他們各自領域中的無限空間之王。宇宙學家霍金認為,整個宇宙是由一個高維果殼狀的泡泡演化而來的,果殼上的皺紋(即量子擾動)在演化中產生了今天宇宙的所有結構。
  • 2017,日曆也瘋狂
    消費者、經營者及文化市場的繁榮,正在共同促進著文藝日曆的發展。消費審美化,文藝日曆買者多屬新中產這幾天在網上選購2017年日曆,讓職場新人小楊感覺有點頭大。「從上學的時候開始,就喜歡買掛曆或檯曆,這樣每個月或每天的任務都寫在那,一抬頭就能看到,這種效果還是手機提醒做不到的。但是過去感覺日曆設計樣式都比較陳舊,選不出什麼好看的。
  • 《果殼中的宇宙》
    《果殼中的宇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科普著作。它的書名頗有「來頭」,源自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的臺詞:「我即使被關在果殼之中,仍自以為無限空間之王。」  霍金把廣闊的宇宙隱喻成一顆果殼,果殼上的量子皺紋包含著宇宙中的所有密碼。他認為,在廣義上,粒子、生命和星體的處境都和果殼相似。與此同時,對於因疾病被困於輪椅,依然思考宇宙學前沿問題的他來說,這書名也很貼切。
  • 暑期讀書-一本讓你顛覆常識的書《當成語遇到科學》
    《當成語遇到科學》也是一本輕科普系列的書,這本書會教給我們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重新認識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希望通過這本書,能為你帶來探究的快樂,打開一扇望向科學世界的小門。我們熟悉的成語,描述的內容都正確嗎?
  • 《果殼中的宇宙》,霍金眼中的世界是這樣的
    《果殼中的宇宙》書名出自於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其隱喻來源於「復仇王子」哈姆雷特認為,即便把他關在果殼中,仍然自以為是無限空間之王。細心想像,哈姆雷特幾百年前所吟唱的處境,其實和人類的宇宙觀完全相符。這不僅是莎士比亞敏銳的洞察力,也說明藝術和科學其實是相通的。
  • 創始人「姬十三」說,科學和教育都能讓果殼賺到錢
    A:我覺得果殼有幾個階段吧。第一個階段就是2010年我們剛創業的時候,當時就是說做一個科學的新媒體,關於科學能不能商業化,或者說科學傳播怎麼結合產品商業模式,剛開始做的時候,思路其實是不太明確的。所以雖然現在看起來還不錯,但中間也犯過一些錯誤。從2012年開始,我們開始謀變了,你能看到果殼出現了很多變化,嘗試了很多新的事。
  • 一本人類宇宙探索的百科全書 《DK太空之旅》
    作為紀念登月50周年而特別推出的一部太空科普,《DK天空之旅》由太空科普作家、BBC科學頻道的知名媒體人薩拉·克魯達斯編寫,以「飛向月球」、「阿波羅11號之後」以及「新時代的太空之旅」三個部分全景講述了人類宇宙探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你讀不懂卻不得不看的霍金
    雖然命運禁錮了他的軀體,但是他的思想卻衝破了自然的束縛,自由地翱翔在浩瀚星空中,探索宇宙,解密黑洞,他帶給人類的是突破想像上的認知。《時間簡史》,1988年首次出版,全書共十二章,講述了宇宙學最前沿的知識,包括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力、黑洞、宇宙的起源、蟲洞和時間旅行等等,霍金在此書中描繪了自己對於宇宙的認知,並對相關領域中的各類命題進行了闡述。
  • 以「果殼」為例:調研新媒體矩陣
    果殼新媒體微信內矩陣共28個帳號,其中訂閱號18個、服務號5個、小程序5個。微信訂閱號累計用戶460w+,「果殼」是主帳號,旗下還要各子品牌,按新榜指數排行TOP5分別是:物種日曆、吃貨研究所、美麗也是技術活、我是科學家和果殼少年。
  • 文創日曆成「爆款」!2019年來了,你的新年曆買了嗎?
    但在今年,新的紙質日曆正崛起,西西弗2019惜福日曆賣斷貨,《豆瓣電影生活工作日曆》不到一周的時間被搶光,丁香醫生日曆、果殼日曆、單向街日曆,甚至微博網紅寵物的萌寵日曆等以單本50元~100元的零售價,創造了不菲的戰績。近日故宮出版社稱,《故宮日曆》《單向歷》等熱門產品都被盜版。默默無聞紙質日曆,是要翻起什麼浪花?
  • 「宇宙日曆」--壓縮成12個月的宇宙歷史,從「大爆炸」到現在
    「宇宙日曆」9月21日,生命在地球上出現「宇宙日曆」9月21日,即35億年前。 生命在地球上的某個地方開始了。我們依然不知道生命是如何開始的。「宇宙日曆」11月9號,生命開始呼吸,移動,進食,並對環境作出反應「宇宙日曆」12月17日,海洋中生命的發展開始真正騰飛,形形色色的大型植物和動物,爆炸式地發展「宇宙日曆」12月的最後一周,森林
  • 我翻遍了 2019 年的日曆,發現最不重要的就是時間
    即刻推出的《今天是周五嗎日曆》,就是一款代表著即刻社區「精神」的周邊產品。這款日曆只會告訴你一個信息,就是「今天是不是周五」,除了周五就在等待周五,要看今天具體是幾月幾號,你必須用「放大鏡」。這款沒有什麼用的日曆,內容正是該社區的熱門話題,不正代表即刻社區「上班一族」們的心態嗎?今天最好是周五,否則我就在等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