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傳媒CEO姬十三:和科學搞曖昧

2020-12-06 搜狐網

  公眾需要的往往不是最尖端的科學進展,而是靠譜的「常識」

  《望東方周刊》記者張欣  北京報導

  SOHO現代城一幢住宅樓裡有兩間辦公室,一間是松鼠窩,一間是果殼網。

  兩個房間流行「混搭」,有穿制服的「類白領」,也有穿著隨性、躲出門外抽菸提神的年輕人。早上10:30開工,沒有令人窒息的辦公室文化,可以放聲大談性高潮機理,也可以探討宅男娶媳婦和「時空曲率」的問題,完全意義上的「Free Style」。

  連果殼網招聘前臺的啟事都頗具科學精神:性染色體為XX,膚色接近RGB(240,235,235)優先,具有較高的協同性和較低的社會熵。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性別女,膚色白,有團隊精神。

  三年時間,松鼠初長成。

  2008年,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姬十三(本名嵇曉華)和一群朋友發起科學松鼠會,以網絡群博的方式吹響中國科普作者網絡集結號。

  「科學就像難以開啟的堅果,雖味美卻不易入口」,這群松鼠們用三年時間死磕「科學的堅硬外殼」,希望讓人們領略到科學的美妙。

  2011年1月26日拿下民政部「準生證」,成為名正言順的公益性科普組織的科學松鼠會主張用數據說話:3000多篇文章,9萬多條評論,1500萬訪問量,3500萬頁面流量⋯⋯

  松鼠會的NGO屬性早先已定,2010年4月,科學松鼠會、線下活動果殼時間併入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麾下;此外,2010年11月14日,由摯信資本投資、主營科技傳播網站「果殼網」和科技科幻類圖書「果殼閱讀」的果殼傳媒成立。

  松鼠做公益,果殼做商業。以商業反哺公益,是姬十三做出的最新選擇。

  黑框眼鏡,白底紅條紋襯衫搭配牛仔褲,言語靦腆,聲音溫和,科學松鼠會創始人、知識青年姬十三轉身成為果殼傳媒CEO,「標配」沒發生多大變化,但還是有身邊的朋友發現他「已經從一個話不多、有點悶騷的科學青年逐漸有了老闆範兒」。

  「前者是以較少的資源爭取最大的空間,於夾縫中求生存;對後者來說,資源不是最大問題,布局能力和戰略眼光才是關鍵。」姬十三告訴《望東方周刊》,一路走來,做科學傳播的大方向沒變,只是實踐理想的戰略路徑在發生轉變。

  和科學搞曖昧

  在海島生活19年,讀生物學11年,殺過老鼠,養過猴子,寫過專欄,30歲前後的這些年生命軌跡「草蛇灰線般指向」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

  因經常寫點「給人撓痒痒撓得很舒服的文字」,他從此被貼上「悶騷科技男」的標籤。

  「我打小是個乖學生。」姬十三說自己是校園裡那種最古典派的良民,腦門上好像寫了「順從」兩個大字:考試落到年級10名後會痛哭流涕,和女生說話會臉紅,凡是老師吩咐的一定完成。

  他從小的夢想是做科學家。所以高考後填志願選生物專業,2001年到2007年一直窩在復旦某個實驗室裡與白鼠為伍。「我熟悉它們的習性甚至妊娠期,能用30秒時間把它們的腦袋切下剝出完整的腦,然後切成薄片放在顯微鏡下用電極記錄細胞放電,日復一日。」

  臨近博士畢業,他需要作出決定:出國讀博士後,還是找個三流院校當副教授,抑或去外企當白領?

  或宅在實驗室裡徹底磨平對科學的激情,或是為了生存與科學分道揚鑣,所有的選擇都是「一眼可以望穿三五年之後的樣子」,他覺得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當理想照進現實反被折射,他決定不走尋常路。

  做決定沒用多長時間,「有一次在製藥公司炒掉老闆後,我對自己說,我要自由。」

  姬十三成了自由撰稿人,撰寫科普文章。「科學家」的理想稍加修改變作「科學傳播者」,「成不了伴侶,也不必相忘於江湖,距離不妨不遠不近,感情不妨不濃不疏。和科學曖昧,進可攻,退可守。」

  科普文章很小眾。姬十三最初投稿無門,只得群發郵件給《牛頓科學世界》、《新知客》、《新發現》、《環球科學》等有限的幾本科普雜誌。

  最早慧眼識珠的是《牛頓科學世界》的主編唐雲江。對於姬十三的「撓痒痒」文風,他的評價是「幽默大發了」,但是「可以培養一下」,於是回信建議他往回拉拉。

  後來他把舞臺拓展到大眾媒體。最初是《三聯生活周刊》的「生活圓桌」,再後來是《上海一周》、《外灘畫報》。

  嵇氏風格的科普小文辨識度很高,比如:「humour這個詞在拉丁文中的原型humorr確實有『體液』、『潮溼』的意思⋯⋯當使用這種物質之後,不僅『男女』,甚至『男男』、『女女』之間乾澀枯僵的關係會瞬間得以緩和乃至舒暢無比⋯⋯」

  媒體對科學的接納度越來越高,姬十三漸漸發現,「讓科學流行起來」並非不可能。性格裡的「求變」基因作祟,他決定「北漂」尋找新刺激。

  吹響科普集結號

  單兵作戰,成就感和孤獨感並存。

  北三環上,名為37℃的書吧裡,姬十三和其他幾個科學發燒友一拍即合,開群博,建組織。當時國內能叫得出名字的科學作者不過十幾個,於是「尋找科學逃兵」的工作一直是現在進行式。

  松鼠遭遇成長障礙的背後是國內公民科學素養的普遍低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過7次公民科學素養普查。2007年數據表明,具有科學素養的人群比例佔總人口的2.25%,縱比2003年提高了0.27個百分點;但橫比美國差距頗大,1989年該國就達到了6.9%,2007年的水平是28%。而且根據「2061計劃」,哈雷彗星再度回歸之時,美國將實現人人具有科學素養。

  2009年科學松鼠會曾搞過一次街拍,主題是「什麼是科學」。回答五花八門,路人甲說:「發展觀,科學發展觀」;路人乙說:「科學是很高級的東西」。

  「把鬆散的力量凝聚起來,壯大科學傳播的聲勢」,曾在《新京報》做科學編輯的松鼠會草創者之一拇姬覺得此事大有可為。他意識到,公眾需要的往往不是最尖端的科學進展,而是靠譜的「常識」。

  愛科學就不要跑,換個主場一起搞。

  具有生物、藥學、數學、化學、計算機、機械、心理等各個科技門類背景的「科學釋道者」聚集到了科學松鼠會的群博裡。「這些人本來貓在一個大房子的各個角落裡,一敲鑼喊吃飯就全冒出來了。想起小時候讀過的武俠小說,隱匿多年的幫派老人決定復出,燃一縷狼煙,消息被傳遞至村莊、城市、山區和荒漠⋯⋯」集結號剛吹響時的一段文字反映了姬十三的心境。

  「在實驗室裡研究做飯」的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戲言,如果不是松鼠會,他大概至今還是在網上寫些不痛不癢的文字,為洪水滔天的網絡增加幾個水分子而已。

  「有趣而嚴謹的科學寫作」成果陸續集結成冊。2009年1月,30隻松鼠的文集《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出版,從口腔潰瘍聊到國際空間站,從玫瑰花發散到數學思想實驗,被梁文道稱讚說「簡直有點像是帶甜的涼茶」。2010年3月出版的《一百種尾巴或一千張葉子》將前者中「花世界」和「動物志」放大,主打「博物學」。

  2010年4月19日,經過「投名狀」、開放式答題等關卡入會的松鼠作者達到108位,遍布全球。其中有一半以上擁有博士學位,不少是在大學和研究機構工作的專業人士。

  讓松鼠會「一戰成名」的是汶川地震後的「闢謠合輯」。

  地震發生後3小時,松鼠「瘦駝」的一篇《動物真能預報地震嗎?》把準了謠言四起的「震後脈」:「動物們也沒有可能發展出一套專門用來躲避地震的特殊本領。因為對於一個動物個體而言---包括人在內,地震是一種極小概率事件。至於那些壽命很短的動物,比如老鼠,在它的生命周期內遭遇破壞性地震的可能性基本為零。為了一個概率幾乎為零的事件特別準備一套複雜機制是極端浪費的。」

  之後的20天裡,松鼠們在博客上發表文章40篇,內容覆蓋地震基礎知識、地震預報、地震自救和心理幹預等。這一專輯使得松鼠會官網的日IP點擊量達到16000人次。

(責任編輯:杜偉純)

相關焦點

  • 「果殼傳媒」玩起流行科學
    這些熱門新聞都有科學解釋,這就是一群理科男女組成的民間科學松鼠會寫出來告訴給公眾的真相,他們寫得好玩,讀者看了一笑。昨天下午,帶頭大哥姬十三等一幫松鼠幹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風光亮相,松鼠會全新升級——創建民政註冊的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以及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  身處果殼,心懷宇宙。
  • 姬十三 敲打商業的「果殼」
    果殼網在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名下運作,姬十三兼任該公司CEO和科學松鼠會理事長,但他基本不再過問松鼠會的日常事務,後者成為NGO組織哈賽中心的一個公益科學傳播項目。  很多媒體將姬十三此舉形容為「以科學反哺公益」,他並不認同,「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都有各自的願景,不能說一家機構的存在是為了反哺另一家,果殼網是幫助了松鼠會。
  • 姬十三:果殼有意思,我沒意思
    姬十三如此「無情」地描述由果殼編輯部成員親身試病留下的一手記錄組成的新欄目《果殼病人》,一個講述生病後自己病情和治療過程的欄目。這個欄目中,果殼的員工要用科普的方式記錄生病和治療全程,並告訴讀者這種病的表現特徵,以及應該怎麼判斷。《果殼病人》至今寫了近30篇,其中2/3的內容是果殼成員自己貢獻的。
  • 科普的良心:果殼網CEO姬十三
    還有特色的「果殼問答」服務,用戶的問題將在這裡被關注、解答和分享,實現問答形式的知識創造機制,幫助人們透過科技視角重新看待世界。  這裡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就是果殼網CEO姬十三。  做科研工作者,後來是寫作者,再把自己定位為科學傳播者,現在更願意把自己看作是知識分享者,或者是知識分享的推動者。
  • 網易創業Club入駐CEO:果殼網 姬十三
    網易創業Club是網易科技中心推出的服務於創業公司、行業人才、風險投資機構和科技媒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網易科技創業Club聚集了數百位優質創業CEO,下面是關於這位CEO和他的公司的介紹。姬十三介紹本名嵇曉華,浙江舟山人,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自2004年起開始科學寫作,先後在10多家媒體開設科學專欄。2008年4月,姬十三發起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目前已發展為非營利機構哈賽中心。
  • 松鼠會支持方果殼傳媒獲百萬美元投資
    ChinaVenture北京時間11月15日下午消息,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簡稱「果殼傳媒」)昨天宣布,已獲摯信資本投資,數額達百萬美元。果殼傳媒原名北京一群松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著名科普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的實體支持機構。
  • 「果殼」姬十三:除了「破殼」 再無興趣
    如果說到「科普」,姬十三有可能是你最先想到的名字;但若說到「教育」,他在你印象中恐怕排在500名之外了。  現在,姬十三和果殼MOOC學院正試圖顛覆這一排名。  不斷「破殼」的人  姬十三的外貌,和你想像中的年輕網際網路創業者的標準形象一模一樣,連那幅黑框眼鏡,都那麼符合你的預期。
  • 科學松鼠會架構升級 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上線
    程東紅對科學松鼠會以網際網路推動科普創作和科學傳播,兩年多來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同時表示,科學傳播應當服務於社會和大眾,科協將盡力支持以傳播科學為己任的組織和活動,包括科學松鼠會這樣的民間機構。  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表示:「我們的目標始終是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讓鮮活的科技內容走進流行文化。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既可以選擇公益方式,也可以通過商業路徑。」
  • 創始人「姬十三」說,科學和教育都能讓果殼賺到錢
    上周,我們約公司創始人兼CEO嵇曉華,他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姬十三,在這裡見面,那天下午的辦公室異常安靜——沒有人哄搶下午茶水果、沒有人在會議室裡錄播客節目,也沒有人在後門的投幣街機上打一局懷舊的《拳皇》。2008年,先前為傳統媒體撰稿的姬十三與一批科普寫作者一起,創立了一個名為「科學松鼠會」的群體blog,並在加入線下活動元素後轉型成一個非營利機構。
  • 對話姬十三:到了第五年,果殼裡的宇宙,才開始爆炸-虎嗅網
    初期,果殼網的組織與傳統媒體無異,姬十三將科學劃出多個細分領域——如生物、化學、天文、醫療等——然後試圖在每個領域安置一個編輯來負責內容生產。所以姬十三倍加珍視那些選擇留下來的人,比如果殼網現在的COO姚笛是化學專業畢業,曾經為科學松鼠會投稿,與姬十三熟悉之後覺得果殼網「可能靠譜」,於是就加入進來,而果殼網的現任主編徐來,雖然其在博客時代也一度小有名聲,但是從純正文學轉投科普傳播,並承擔內容出口的最高決策權,也需要不小的信賴。
  • 果殼網CEO姬十三:科研和創業的三個相通之處
    果殼網CEO姬十三2014年5月28日,由IDG資本全資主辦,創業邦雜誌協辦的IDG校園創業大賽宣講會第十二站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本次校園創業大賽面向所有在校本科及研究生,旨在挖掘校園內的天才開發者和技術極客。
  • 果殼網CEO姬十三:把「在行」剝給你看
    曹宇勃覺得自己身邊沒有牛人,而「在行」給了他一個和牛人近距離接觸的渠道。「想看看他們的腦迴路是怎樣的,感受一下這些CEO或者總監級別人的氣場。」  曹宇勃或許得感謝姬十三。他是果殼網創始人兼CEO,也是「在行」的創始人。姬十三看到,分享經濟時代下,知識和技能的分享,同樣可以做成一門很大的生意。
  • 公益+商業:科學松鼠會架構升級
    今年11月14日,科學松鼠會宣布對組織架構進行全新升級,創建民政註冊的公益性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管理以科學松鼠會為旗艦的科普項目群;而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則推出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Guokr.com)和圖書品牌果殼閱讀。
  • 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當理工科博士愛上寫作
    2008年春節後,圈內已小有名氣的姬十三在博客上廣發「英雄帖」,把幾十名科學作者和媒體編輯召集在一家書吧裡,他提議建一個群博,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響應。4月28日,在北師大一名博士的技術支持下,名為「科學松鼠會」的群博正式上線。群博開張不久,汶川地震發生了,當時關於地震的誤解有很多,科學松鼠會組織了30多篇文章,推出一個地震專輯,從不同的角度來講解地震科學,一下子打響了第一炮。
  •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 科學家們應該被產品經理改造
    換句話說,如果科學高度發達,果殼網也許不會卓爾不群,是否可以說,姬十三和果殼網,一定意義上是中國科學水平落後的「既得利益者」。他們的事業被投資者看好,VC(風險投資)已經進行到B輪,投資者認為,果殼填補了「科普市場」空白,不著急迅速拿到回報。而持續增加的用戶數和影響力,更使投資者堅信,哪怕僅在這個領域佔個坑也值。
  • 科學松鼠會:借網絡走紅的新科普群落
    姬十三本名嵇曉華,浙江舟山人,是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科學松鼠會的創始人和果殼網的CEO。他在實名微博上如此介紹自己:「在海島生活了19年,讀了11年生物學,殺過老鼠,養過猴子,寫過一陣子專欄謀生,後來搞了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2007年,姬十三從復旦大學畢業後,出於興趣愛好曾經為一些刊物撰寫科普專欄,「稿費收入還不錯」。
  • 松鼠的11年果殼夢-虎嗅網
    但隨著松鼠會的發展,運作資金慢慢捉襟見肘,松鼠會早年參加過不少項目評審申請經費,但每到最後一關總被刷下來,那時評委們都覺得搞科普不算公益。不得已,姬十三決定成立商業公司掙糧食,而「科學松鼠」會依舊保持公益屬性獨立運作。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有一句名言:「即使我被關在果殼之中,仍然自以為是無限空間之王」。
  • 果殼網姬十三: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進軍細分領域,從果殼網到MOOC學院2004年讀博士期間,姬十三在《牛頓科學世界》發表了一篇關於猴子博弈實驗的文章,因為文字風趣幽默大受好評,從此姬十三在「科普」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2008年成立了科學松鼠會,2010年成立了泛科學社交網站果殼網。
  • 果殼網姬十三:誰說小清新不能做生意
    2008年4月,姬十三發起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目前已發展為非營利機構哈賽中心。2010年11月,姬十三創辦果殼網,打造優秀的科技知識社區,並藉此平臺推動「萬有青年燴」、「菠蘿科學獎」等跨界對話項目,獲摯信資本等知名VC機構投資。姬十三倡導「讓科學流行起來」、「科技有意思」,長期致力於推動知識傳播及知識獲取模式的革命,曾獲上海大眾科學獎、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時尚先生年度科學傳播人物等榮譽。
  • 果殼商店第五年:從一本日曆開始,用科學探索知識文創的宇宙
    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發布了一條微博,回顧了果殼商店成立5年來的業績,以及推出的經典文創產品。   姬十三表示,果殼商店是一個極佳的興趣商業兩開花的項目,團隊一心要做本土最好的科學商店。   五年來,果殼商店通過自創和科學買手全球尋覓產品並加以改造、聯合出品,創造了每年數千萬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