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 科學家們應該被產品經理改造

2021-01-20 左林右狸

【編者按】徵婚之後的下文是什麼?理想主義下如何務實?科學家們需要被改造嗎?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開聊自己的生活與創業心得。如果說徵婚沒有徵到還把自己徵成了「Brainy is the new sexy」的男神,那他的創業應該就是從科學傳播入手然後下沉到行業實現商業收益,MOOC學院就是他的新實踐。初心還在,不過已經明白理想要與現實兼得,這是現在的姬十三。今天,左林大叔就來八一八一直比較喜歡的姬十三,看看他的徵婚下文與創業下文。


本文節選自壹讀「OK CEO」欄目對姬十三的專訪。

我曾聽過一個極端說法:99%的人用口號來支持科學,99%的人用行動來反對科學。


反科學的行跡遍布生活角落,於是便有了一個副產品:姬十三和他的果殼網。換句話說,如果科學高度發達,果殼網也許不會卓爾不群,是否可以說,姬十三和果殼網,一定意義上是中國科學水平落後的「既得利益者」。


他們的事業被投資者看好,VC(風險投資)已經進行到B輪,投資者認為,果殼填補了「科普市場」空白,不著急迅速拿到回報。而持續增加的用戶數和影響力,更使投資者堅信,哪怕僅在這個領域佔個坑也值。


但姬十三「野心」不止於此,他說果殼有回報投資者的責任,投資者不能僅僅佔個坑,要讓他們從坑裡拿走真金白銀,這個商業邏輯「我是認可的,理想必須通過商業模式來支持。」


他現在的使命是,讓持續擴大的用戶基數和影響力實現商業變現,同時要用科學、體面的方式,比如在線教育。也就是說,果殼網轉型了。


幾天前,「OK CEO」對姬十三進行了專訪,能充分感到姬對轉型的迫切和堅定。


本次訪談涉及三個話題,一是女人與家人。三年前他做了次公開徵婚,收到幾千封郵件,後來見了幾個女生,再後來,就沒有了後來,直到這次採訪。


家人部分聊到父母。讓我沒想到的是,姬十三竟出身中醫世家,而果殼網又堅定反中醫,如何和反中醫的父母相處?


第二個話題是果殼怎麼避免成為第二個「豆瓣」(其實豆瓣是很值得尊重的公司,只是被一些人說成不那麼賺錢),前文已經說過果殼要轉型,果殼將涉及看似和「科普」無關的領域,藉以實現商業變現。


第三個話題是,科學共同體的失語,科學傳播應該如何做。姬十三認為,科學家們需要被產品經理們改造。為什麼需要被改造?怎麼改造?請看對話部分。



徵婚不成,徵出一堆事兒



壹讀:先聊聊我最感興趣的問題,那次徵婚到現在有什麼進展?徵到了嗎?徵到之後結婚了嗎?結婚之後有小孩了嗎?小孩讀幼兒園了吧……


姬十三:等等……沒徵到呢。


壹讀:一個都沒徵到?


姬十三:對。


壹讀:那通過「OK CEO」再徵一次,會有很多程式設計師啊投資人啊應徵的。


姬十三:還是算了吧,徵婚是三年前的事,徵一下我就放棄了。


壹讀:人緣太差,無人認領?


姬十三:有啊,有很多來信,我還篩選出來幾個見了面。


壹讀:你是通過照片篩選嗎?


姬十三:不全是。首先,這個年代照片跟本人不一樣;第二,文字給人的感覺也很容易不一樣。我是一個對文字比較有想像的一個人,所以看到文字好的姑娘就還蠻感興趣。


不過見了幾個人就覺得感覺不對,同時我覺得我自己也比較害羞,見到陌生姑娘也不知道說什麼話。


壹讀:真替你著急,但我理解,要是你也不知道說什麼,太直白不好,不直白對方不懂,也不好……


姬十三:這個時候就變得很尷尬。所以我覺得這個事情不能這麼做下去,當時傳播度還比較大,會有很多八卦,我又不是一個特別能承受這種東西的人,所以就想先壓一壓。


壹讀:不能承受為什麼還發那個帖子?


姬十三:一開始沒意識到影響這麼大,而且那些來信都很真誠,寫得很長。當時還鬧過一個笑話,有個朋友幫我印了一萬張明信片,把我徵婚的信息都印上去了,在上海、北京分發,還印了一萬張海報。有一個朋友說他在家裡冰箱發現一張,是另外一個朋友去飯店吃飯打包的時候給他帶的。


壹讀: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營銷嗎?


姬十三:我沒有把它當作一個營銷。


壹讀:你真的是在尋找伴侶嗎?


姬十三:對,我沒有意識到這個事情傳播這麼廣,也沒有意識到我不能承受這樣的壓力,所以後來有很多電視臺找我,包括央視,但我全部拒絕了。


壹讀:你跟這些女孩都沒有很深入的接觸?


姬十三:深入?什麼意思?


壹讀:裝……


姬十三:有幾個見了一面,都沒有見第二面的。


壹讀:作為果殼CEO,做這樣的事周圍的人怎麼看?投資人怎麼看?

姬十三:投資人還好,我跟投資人的關係都很好,好到大家能聊感情等各方面的事。


壹讀:那你對感情的基本態度是什麼?


姬十三:我還是那種比較傳統的思維。文字徵婚方式其實很難找到人,別人對你的想像是不真實的,比方說有些人瘋狂地喜歡上我,只因為看了我的徵婚貼,所以她只是喜歡她想像中的人。還有些姑娘會給我寫完全想像的莫須有的郵件,得不到回復就會罵我;還有人跑到我們線下活動來公開發言表白,那天我父母還在場,快瘋掉了。


壹讀:他們居然不知道你和果殼都在做著很有意義的事?


姬十三: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


壹讀:那你父母知道你在做什麼事嗎?


姬十三:只知道在北京開了家網站,跟科普有關。我父母是中醫院的,我家是中醫世家。


壹讀:你,中醫世家?那你還反中醫?


姬十三:果殼編輯部的價值觀是反中醫的,但作為社區平臺運營者,我們需要容納各種聲音。不過父母也在被我影響。有次回到家,我媽說,「你們果殼那個十大謠言排行榜,都是反對老傳統,我很擔心啊,亂說話要被抓起來的!但是後來看到電視臺也播了,放心了。」你們傳統媒體還是厲害。


壹讀:「我們」傳統媒體?壹讀不是傳統媒體好伐……


姬十三:那就是他們傳統媒體還是很厲害。


壹讀:那你爸爸會不會經常去你的傳統網站……


姬十三:沒有這個傳統……


壹讀:他知道兒子辦的網站反中醫麼?


姬十三:不會那麼清楚的知道。所以果殼是一個很特別的社區,核心用戶都有鮮明的價值觀。都有標籤,比如大部分人反中醫,大部分人支持轉基因,認為PX無毒或低毒的比例要比全網高得多。



創建果殼的過程就像登月球



壹讀:回到果殼,準確描述下果殼是做什麼的?


姬十三:果殼是科學傳播的大本營,是泛科學文化集散地。但科學傳播的本質是什麼?我想了這麼多年,給了個答案,我覺得本質就是把先進的生活方式帶給一部分人。我們是這樣一個集合,現在果殼其實分化開來,在做不同的事情,比方說在線教育、備孕等,但歸根結底都是在傳遞先進生活方式。這些事情堆積到一起就是我們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它是為了科學傳播而生的。


壹讀:稍等下,你們連「備孕」的事都幹?


姬十三:是我們線下的一款產品,叫「研究生」,是一款備孕的App。

壹讀:能不能這樣說,你們做的事情是科學傳播,網站和其他的都是你的工具或者說載體?


姬十三:可以這麼說,或者說是一種方式吧。


壹讀:這樣一種模式的商業價值在哪裡?


姬十三:在最初做這件事的時候,我更多想的是科學傳播本身,想把果殼的規模做大,沒太考慮商業模式。但是過了最初的階段後,回過來想變現的問題,意識到科學傳播的內容本身變現價值不高,需要尋找更高效的商業模式。經過2012年底和2013年初的轉型之後,我們現在的答案是拆分到具體行業裡去找變現模式。


壹讀:在你沒有找到商業模式的時候,果殼花的錢是自己賺的嗎?


姬十三:不是,是VC(風險投資)給的。


壹讀:怎麼去說服VC繼續支持你?


姬十三:我們有競爭力的是,在中國佔了泛科學、科普這個坑,是這個品類裡最好的品牌。所以即便沒有什麼商業模式,大家還是說,「這個事情還算牛B到可以投點試試看,因為它是第一的」。


其實在這個行當裡,同行經常會談科普產業化之類的問題,但到目前為止,我覺得這個科普領域還沒有成為一個行業。現在我應對的一個商業邏輯就是先把它拆了,在拆的過程中尋找行業,比如,當我下沉到在線教育的時候,就找到了清晰的行業、清晰的商業模式。


壹讀:這就是另外一個項目了?


姬十三:不能這麼說。(其實我不太愛用「科普」這個詞,但我覺得可以更加簡便地描述這件事情)科普是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但光靠科普找不到商業模式,所以我就帶著內容往下沉,沉到具體的行業裡面去。當沉到在線教育、健康等領域的時候,商業模式就清晰可見了。這是果殼最近一年多的轉變。我們過去還稱自己是一個科技版的豆瓣。


壹讀:變成豆瓣?投資人似乎會不爽吧?


姬十三:我想的很清楚,在這個年代我很難像豆瓣一樣成為一個大網站,第二,我即便成為豆瓣,那又怎麼樣?第三,我覺得果殼是一個以科學和科技為主的東西,如果變成豆瓣的話就不是我了,果殼跟豆瓣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果殼是有性格的,是有鮮明價值觀的。豆瓣是平臺,沒有鮮明的價值觀,它可以容忍任何東西。


壹讀:其實我感覺果殼還是比較像媒體平臺。


姬十三:就看你怎麼定義媒體了,我必須有媒體的一面。科學這個領域很特別,我對外發的聲音必須傳達科學共同體的聲音,這不是光憑藉網友產生內容再由網友票選就能滿足的。我需要有很多編輯、對接很多專家,我會深耕科學領域,這是編輯必須要去做的事情。


憑藉科普這個高質量的內容社區,不管它能不能變現,你是第一品牌你就有商業價值,投資人在A輪時是認可這個邏輯的。


壹讀:到B輪之後呢?


姬十三:B輪融資後面臨的問題是,是靠內容去變現呢,還是靠其他的什麼去變現?


這個糾結髮生在B輪前後。我現在給出的答案就是,未必要讓這個社區變得很大,但依然可以在裡面找到更多的商業價值。我的答案就是要下沉到一個具體的行業裡面去,它的商業模式就清晰可見了。因為果殼聚集了一幫年輕有學習欲望的用戶,所以我們現在決定下沉的一個行業是在線教育,也在嘗試一些其他東西。



壹讀:在線教育怎麼賺錢?


姬十三:當你聚集了一大幫有學習需求同時有支付願望的人,商業就變得邏輯清晰了很多。


我們對接了20多個國際在線教育平臺,因為國際的在線教育內容一開始都是偏理工科的,跟我們的用戶重合度非常高,我們的用戶整體就是一幫年輕的充滿學習欲望的用戶。


壹讀:再清晰地描述在線教育和公開課的不同?


姬十三:這裡可能要介紹另外一個概念,就是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我現在做的這個新產品「MOOC學院」是幫助中文用戶去學習全球在線教育內容的最佳平臺,深度對接了很多海外課程網站,有點像圖書領域裡豆瓣閱讀跟噹噹卓越的關係,這些海外網站提供了大量課程內容,但它們本身可能不適合中國用戶直接學習,我為用戶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社區,為他們討論點評學習課程,同時也在做課程的本土化落地化。


壹讀:用教育來服務現在的用戶和未來用戶?


姬十三:可以這麼理解,或者說把過去的工作做深入了。傳播是一個泛的東西,現在讓大家沉到學習裡面去了。過去他們在果殼只泛泛接受知識,現在變成非常系統化的學習體系。


壹讀:其實媒體也越來越像這樣,做A的時候,其實是在為B做準備,雖然現在還不知道B是什麼。


姬十三:我經常說,創建果殼的過程就像登月和航天,本來是一件很漫長的事情,但中間產生了一些不錯的產品,比方說紙尿褲、iPhone手機上的鍍膜都是航天技術的副產品。


我們在子行業的發展都採取子品牌的戰略,比如前面說的,健康領域的就叫「研究生」,作為一個工具的時候,我就不想有鮮明價值觀了,包括「MOOC學院」也是一樣。子品牌和主品牌的關係,一定是一部分人知道,一部分人不知道,或者說核心用戶知道、周邊用戶不一定知道。


壹讀:果殼會不會越來越難以描述?好事還是無所謂好壞?


姬十三:很難界定好壞吧。前兩年果殼一直在傳播科普知識裡面打轉,但我跳出來之後看,什麼是科普?科普的本質就是把一部分人,帶進先進生活方式。


那麼先進生活方式有哪些板塊,其實都是可以切到商業裡的,我先切一塊在線教育。未來我還有很多可以切的,就先放在那裡不動。如今我不把自己放在傳道者的層面,要做一些接地氣的事情,做些形而下的事,就會變得更輕鬆一些。前兩年我們一直在上面飄著。


壹讀:如果沒有在線教育這塊,那你們是慢公司嗎?就是賺錢比較慢的公司。


姬十三:我認為,賺錢無所謂快慢,關鍵是你有沒有想清楚商業價值和商業模式。想通了以後就得快。果殼從創立之初到現在,一直在做商業科技傳播,這部分預計今年能夠實現2000萬收入。但是,這個商業模式是容易遇到天花板的。我們希望做一家更了不起的公司,所以我們決定下沉行業,就是剛才說的在線教育。現在我覺得到了要快的時候。



科學家們需要被產品經理改造



壹讀:有什麼在科學界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卻被大眾弄得亂七八糟的?


姬十三:食品領域還有很多。


壹讀:比如添加劑?


姬十三:對,這個也是科普失敗了,但敗得沒那麼厲害。很多時候是譯名的問題,當一個詞叫轉基因,聽起來就可怕;叫添加劑,聽起來就可怕。維生素這樣的譯名就好一些。很多其實就是在科學研究的第一步沒有考慮科學傳播的問題,我覺得科學傳播方法論應該滲透到所有的研究環節裡面去,或者說公關思維應該滲透到所有的科研環節裡面去。


壹讀:你有沒有想過,科學共同體或者理工科共同體的問題在哪裡?


姬十三:他們其實沒有站在用戶角度考慮需求,或者我們可以這麼講,科學共同體需要被產品經理改造。


壹讀:改造成什麼樣子?


姬十三:至少他們要知道未來的產物是要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那你就應該去了解消費者的需求。


壹讀:但是我覺得很多時候,理工科的學生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就會想「我幹嘛要管你們」。


姬十三:有一句話我很喜歡講:「科學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由科學家來幹。」這個生態裡面可以有科學家,科學家可以完全不管別人的心情,但生態體系裡面需要有其他人,需要產品經理,需要傳播分子。


壹讀:而且理工科的學生是不是有這種智力上的優越感?


姬十三:呃,情商相對低下,或者說根本就不在乎情商的問題。


壹讀:但是如果像這種非科學思維的東西充斥的話,那科學的價值在哪裡?現在科學界有沒有考慮改善科學的傳播問題?


姬十三:應該是沒有這樣的迫切願望,他們又不缺錢,科研經費又不是來自於這個生態體系的,或者說至少對個體來講基本上沒有這樣的願望。


壹讀:是不是果殼的生存空間就在這裡。


姬十三:聽起來是的,是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但還是回到最初的問題,憑什麼這樣一家公司要擔當這樣的責任,憑什麼一家公司跳出來說我要救世界?這不現實也不可能。


壹讀:救世界也可以是一個生意。


姬十三:但這是個太龐大的生意了。我不一定說終極目標就是要這樣做,我覺得我也做不到。只是我們在這個事情的價值觀裡面做一些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事。能做多少是多少,同時作為一個公司最主要的是去實現它的商業價值。


壹讀:把果殼跟一些商業項目結合的部分做好是嗎?你也要做商業上的事?


姬十三:我覺得個人理想和企業理想還是要結合在一起,個人理想要服從於企業理想,作為一個企業的商業理想那當然是要賺錢。個人理想只能在其中尋找一個生存空間,或者說你是寄生蟲,在企業理想裡不但活下來,同時還長大了,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


壹讀:現在你的個人理想和企業理想有衝突嗎?


姬十三:沒有,企業理想能幫個人理想實現一些事情,至少現在的企業理想是我看到的能實現個人理想的最好渠道。所以我願意為這個企業理想去衝鋒陷陣。


本文選自微信公眾號壹讀(微信號 yiduiread)


壹讀微信每天輕鬆談時事、漲姿勢、正三觀。政治、商業有趣有料,還有定期推出的新技術公司CEO深度訪談。有熱點新聞和大事件時,看壹讀怎麼說。感興趣搜索yiduiread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你注意到了嗎,專家們悄悄發生了變化
    11月16日,上海,2017騰訊媒體+峰會現場,接受媒體採訪時,果殼網、分答創始人、執行長姬十三說了一半,突然停下來側身問了問旁邊速記的小夥伴,在得到「沒問題」的回答後,姬十三微笑了一下,繼續。2017騰訊媒體+峰會上,姬十三接受媒體採訪。
  • 科普的良心:果殼網CEO姬十三
    這裡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就是果殼網CEO姬十三。  做科研工作者,後來是寫作者,再把自己定位為科學傳播者,現在更願意把自己看作是知識分享者,或者是知識分享的推動者。姬十三這些年一直在做科學傳播,不過他更願意把這叫做「推動科技分享、知識分享」。
  • 網易創業Club入駐CEO:果殼網 姬十三
    姬十三介紹本名嵇曉華,浙江舟山人,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自2004年起開始科學寫作,先後在10多家媒體開設科學專欄。2008年4月,姬十三發起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目前已發展為非營利機構哈賽中心。2010年11月,姬十三創立泛科技網站果殼網(Guokr.com),獲摯信資本等知名VC機構投資。
  • 果殼網CEO姬十三:把「在行」剝給你看
    ,果殼網創始人兼CEO,「在行」創始人。  曹宇勃或許得感謝姬十三。他是果殼網創始人兼CEO,也是「在行」的創始人。姬十三看到,分享經濟時代下,知識和技能的分享,同樣可以做成一門很大的生意。  打響知識分享經濟的頭炮  姬十三覺得,自己的初心一直沒有變過。從「果殼」到「慕課學院」再到「在行」,都是圍繞知識「做文章」。
  • 姬十三 敲打商業的「果殼」
    「未來還會拓展其他渠道,但果殼網仍是我們整個戰略布局的核心。」他說。  相對於產品,姬十三認為果殼網真正的創新之處和競爭力來自市場定位和垂直細分。姬十三說,在果殼網,他更像是創始人而不是CEO。  採訪間隙,姬十三看起來像辦公室裡最清閒的人,他四處轉悠,坐在電腦前邊吃水果邊胡亂翻動一些網頁,還湊到一群開小會的人中間插話。  果殼網的創業團隊中,有很多都是姬十三寫專欄和做科學松鼠會時認識的朋友,現任果殼網主編徐來邀請姬十三寫過專欄。「姬十三非常隨和,極少發火,生氣時只會自己顯得很著急。」徐說。
  • 果殼網CEO姬十三:科研和創業的三個相通之處
    果殼網CEO姬十三2014年5月28日,由IDG資本全資主辦,創業邦雜誌協辦的IDG校園創業大賽宣講會第十二站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本次校園創業大賽面向所有在校本科及研究生,旨在挖掘校園內的天才開發者和技術極客。
  • 對話姬十三:到了第五年,果殼裡的宇宙,才開始爆炸-虎嗅網
    果殼網的創始人姬十三稱自己是一個理工科出身的文人,他以神經生物學博士的身份在三十歲才離開學校,卻走上了一條自由撰稿人的道路,至於成功創辦偏重媒體形態的果殼網,姬十三更是認為實屬無心插柳:「果殼網能夠活到現在、還能拿到投資,實在是很幸運」。
  • 果殼網: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儘管姬十三本人並不喜歡「科普」這個詞,他覺得這個詞太過「高高在上」, 好像老師在教育學生一樣,而果殼網的願景,卻是做一個可供所有熱愛科學的人交流的平臺。果殼網成立的最初兩年,姬十三因為自己的「理想主義」走了不少彎路。姬十三的團隊初心是做「科學傳播」,一開始,果殼網想通過泛科學內容討論,構建一個社區。
  • 姬十三:砥礪奮進的五年 我在果殼網做科普
    許多有中國科學家參與的項目中,也能看到我們的努力。2016年2月11日,國際聯合研究項目LIGO確認引力波的重大發現。如何將這一項凝結了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全世界900多位科學家和4.4萬名志願者的重大發現,介紹給普通讀者,我們的工作團隊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當時,參與LIGO項目的科學家們已經撰寫了一系列文章,總結、介紹自己的工作。
  • 【11周年•名人對談】賽先生vs果殼網:轉基因「死結」如何解?
    ,曾做過科普作家,果殼網創始人、CEO。轉基因被妖魔化,導致很多科學家不願站出來講話,一說什麼話就群起而攻之。但如果以科學共同體的名義,針對老百姓關心的科學問題,比如霧霾、食品安全、轉基因,發出有共識的聲音,就要比個人出來說話好得多。而科學共同體需要有個平臺,就做了賽先生。  姬十三:果殼網都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大家可能有各自的科研背景,但又不想去做研究。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果殼網創始人、CEO 姬十三說,「我看過艾瑞諮詢的後臺數據,驚訝地發現果殼和知乎的用戶群重合比例非常小,大概只有5%,所以真的談不上競爭關係。」很多人從科學松鼠會——科學工作者和科普愛好者一起玩的鬆散圈子——開始關注姬十三搭建的社區雛形。
  • 果殼網夾縫中成長:拿科技與對手「抬槓」
    於是,一些夾縫中壯大的網際網路企業悄悄滋潤,果殼網就是其中之一。  果殼網非常講究科學邏輯,但它自己的誕生卻有些「荒誕」。那一天,創始人姬十三正洗著澡,突然間一個想法電光火石間擦過,從此「果殼網」的名字便誕生了。「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姬十三笑著說道。  切入口:創建科技社區  然而,找準科普這個切入口,姬十三則想了好久好久。
  • 創始人「姬十三」說,科學和教育都能讓果殼賺到錢
    即使在北京的創意產業園區郎園Vintage內,泛科學知識社區果殼網也是個獨特的存在。上周,我們約公司創始人兼CEO嵇曉華,他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姬十三,在這裡見面,那天下午的辦公室異常安靜——沒有人哄搶下午茶水果、沒有人在會議室裡錄播客節目,也沒有人在後門的投幣街機上打一局懷舊的《拳皇》。
  • 果殼網、分答創始人姬十三:知識的再造與學習的巨變
    ——姬十三3.28日,騰訊媒體研究院旗下芒種特訓營在北京舉辦,果殼網、分答創始人姬十三在課上進行了分享,騰訊媒體研究院將部分內容整理成稿,以下為具體內容。我們想像一下知識作為一種產品,在網際網路時代之前,是怎樣存在的?它基本上可以一直被付費,它的載體非常單一:一種是書,一種是教育產品。而無論是知識被印在紙張上變成書時,還是當一個人在講堂上面向其他人傳授知識時,知識都是作為一個服務性產品存在。
  • 舟山人姬十三:普通人家的孩子如何成了享譽網絡的科普達人
    姬十三形容自己是一隻松鼠,而科學知識是堅果。堅果的外殼有點硬,普通人吃起來比較困難,而他的夢想就是敲開堅果的外殼,帶大眾品嘗果仁的美味,讓科學流行起來。作為果殼網的創始人,他讓科普內容更「輕」、更碎片化易讀,也讓科普工作的傳播渠道更大眾化。
  • 果殼傳媒CEO姬十三:和科學搞曖昧
    連果殼網招聘前臺的啟事都頗具科學精神:性染色體為XX,膚色接近RGB(240,235,235)優先,具有較高的協同性和較低的社會熵。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性別女,膚色白,有團隊精神。  三年時間,松鼠初長成。  2008年,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姬十三(本名嵇曉華)和一群朋友發起科學松鼠會,以網絡群博的方式吹響中國科普作者網絡集結號。
  • 果殼網如何「分解」自己——MOOC學院篇
    4年前,姬十三將自己想做的事情拆分成了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前者是完全公益性質的NGO組織,後者需要承載商業化路徑。而從2013年起,果殼網又開始了二次分化—衍生出MOOC學院、知性、研究生等新產品。
  • 「果殼」姬十三:除了「破殼」 再無興趣
    如果說到「科普」,姬十三有可能是你最先想到的名字;但若說到「教育」,他在你印象中恐怕排在500名之外了。  現在,姬十三和果殼MOOC學院正試圖顛覆這一排名。  不斷「破殼」的人  姬十三的外貌,和你想像中的年輕網際網路創業者的標準形象一模一樣,連那幅黑框眼鏡,都那麼符合你的預期。
  • 果殼網創始者:5到10年內會出現世界級科普寫手
    姬十三解釋,「我喜歡新鮮、變化的生活。」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對科學知識、科學文化傳播的摯愛。在姬十三看來,科學應該是文化領域裡的重要元素。然而當時,科學在大眾媒體傳播裡還是「稀客」。    「媒體上出現得少,主要是因為稿件不合適。」姬十三認為,當時科學寫作方式不靈活、比較枯燥,與電影評論、網絡BBS寫作等比起來,就像一潭死水。
  • 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當理工科博士愛上寫作
    「松鼠」們啃開科學堅硬外殼2008年,姬十三從上海北上進京,他發現,國內年輕的科學作者非常少,彼此溝通就更少了,於是,他沒有如父母所願考個公務員找個穩定的工作,而是放棄10年的專業,留下來要把年輕的科學作者聚焦起來做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