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分答創始人姬十三:知識的再造與學習的巨變

2020-12-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知識付費某種意義上來講成為了人們獲取靠譜信息的一種方式,他的出現恰恰對應著中文世界裡越來越多「糞坑化」內容的出現,成為了另外一種極端。——姬十三

3.28日,騰訊媒體研究院旗下芒種特訓營在北京舉辦,果殼網、分答創始人姬十三在課上進行了分享,騰訊媒體研究院將部分內容整理成稿,以下為具體內容。

八九年前創業的時候,當時投我們的執行資本投了豆瓣、果殼和窮遊,那時候稱為web2.0的時期,去中心化的時期,後來整個網際網路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再到微信網際網路,從去中心化到中心化又到去中心化,天下大勢分久必合。

在我剛創業的時候,知識算是創業領域一個比較邊緣化、小眾化的主題。但在過去的兩三年裡,知識從離錢比較遠變得離錢、離交易更近了,所以大家開始紛紛開始談知識付費、知識經濟。這其中的本質是知識的載體發生了變遷,這也是我今天要分享的話題。

我們想像一下知識作為一種產品,在網際網路時代之前,是怎樣存在的?它基本上可以一直被付費,它的載體非常單一:一種是書,一種是教育產品。而無論是知識被印在紙張上變成書時,還是當一個人在講堂上面向其他人傳授知識時,知識都是作為一個服務性產品存在。

當移動網際網路出現以後,大家看到知識突然可以用一些其他的載體來承載,比如變成音頻、變成視頻,然後被切割成一些顆粒度更加靈活的方式傳遞出去,知識就變成了一個可收費的產品。這就是知識載體的變遷,並且這些變遷為知識本身帶來了各種各樣形式變化的可能性。

在過去幾年裡整個知識的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態變化背後帶來的產品變化我把它分為四個點:

知識的超載與爆炸

這個其實是大家在這兩年不停提及的,大量的知識產生出來造成了知識爆炸,這裡面的核心是什麼?核心在於真的有大量的新知識在產生嗎?其實並非如此,我認為存量的知識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就拿數理化來說,過去我自己上高中和大學的時候,有句話很流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意思是說當你學好一些學科基礎知識,你就可以面對世界紛繁的變化,到了今天依然如此。那究竟是什麼變了?是知識存在的場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得大量的場景被推到我們面前。比如與江歌案相關的日本法律知識,比如三星電池爆炸案相關的維權知識等。這些其實和我們的生活沒有關係,但因為這個事情、這個場景的出現,迫使我們開始關注遙遠的、偏門的和小眾的知識。

知識的淺化與簡化

現在很多年輕人,張口模式、閉口效應,他們非常善於總結與提煉,好像掌握了30個模型與20個工具就能夠解釋全世界。除此之外,很多平臺上也湧現出一批大師,無論是心理學還是經濟學,即便學術界內名聲並不那麼好,但在市場中卻往往因能夠給人以貼近生活、斬釘截鐵的答案而受人追捧。這就是知識的淺化與簡化,由於知識發生了超載跟爆炸,每個人又不可能學習知識底層的東西,所以需要大量簡化淺化的東西,需要有人把各種遠離我們的知識整理出來變我仍能夠聽得懂、看得懂的東西。即便很多時候這些看懂和聽懂只是偽現象,但是只要有人做了簡化、我們又感覺似是而非的學了點東西就會被市場認可。所以大量知識簡化淺化的工作就被稱為知識服務,有人可能會提出不同意見,但它的確是社會的需求。

專家的變遷與網絡深知識

財新出過一篇文章叫《穿透安邦魔術》,這篇文章非常詳實,在網絡上傳播範圍很廣。細究我們就可以發現文章作者並不是財新內部的記者,而是外聘的一位「專業人士」,這位作者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調查,交出了這篇頗具影響力的文章。這就不禁讓我們產生了思考,十年前我們很清楚的知道什麼叫專家,一個物理學專家一定是物理學教授,一定是在本學科領域受到尊崇的人,可是現在的一個育兒專家到底意味著什麼?她可能只是一個有幾年經驗、特別善於表達的媽媽。

專家生產專業內容不僅費時費力,而且不討好,但類似「穿透安邦魔術」與果殼網這樣的網絡深度文章卻越來越流行,這些流行深度內容背後的作者往往是受過一定的訓練,又願意花大把時間去做這樣一篇內容的人,他們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的「專家」,他們生產的內容也成了所謂的「網絡深知識」。

在果殼的內容生產中,我們也會去邀請這樣一些專業人士,當專業人士與編輯部去合作生產一篇某個領域內的專業文章時,往往要經歷一個非常複雜的流程,我們有選題會,選題會來討論怎麼根據最新的新聞生產熱點知識,去拆分角度,與作者溝通,再進行編輯處理,事實核對、文獻核對、專家審核等等,我們堅持了八年,八年裡面這個流程沒有特別大的變化。

知識付費作為一種信息篩選機制

正如我前面所講,這兩年大家突然意識到知識能夠被定價、可以被交易了。在某些領域我們會發現,傳統的編輯與推薦失效了,靠社交與算法的推薦也同樣無味,很多時候只有通過付費才能和作者建立起一個更靠譜、更具信任感的信息篩選機制。

付費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跟內容供給者之間建立了一種契約感,意味著我只要付費了,內容的供給者就必須承諾給我在某一個時間段內高質量、無水分的內容輸出。因此知識付費某種意義上來講成為了人們獲取靠譜信息的一種方式,他的出現恰恰對應著中文世界裡越來越多「糞坑化」內容的出現,成為了另外一種極端。

總結來看,整個知識的生態鏈在過去的幾年發生了劇變,知識的超載、知識的淺化與簡化、專家的變遷、知識付費的興起,伴隨著這些現象我們還能夠看到更多的效應,比如知識的音頻化、知識的碎片化等等。這些使得知識在某種意義上來講被反覆不斷地生產,其中包括很多過去的存量知識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誕生,可能更淺、可能更深、可能更短平快,這就使得在過去的兩三年裡面,知識成幾何倍數地爆發出來,每個人都好像接觸到了信息的萬花筒,這才是知識經濟興起的本質。

最後我想重新解析一下學習這個詞,大家可能會認為學習只是在課堂上正襟危坐的學習,但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學習是從外界攝入信息來改變自我的一種行為,攝入信息和改變都指的是學習。在我看來,知識和學習就像是學習的A面和B面,當今發生的這些知識輸出的變化,無非是由於我們在學習上產生的矛盾:我們既想學得更多,又想不勞而獲;我們既想節約時間,又想打發時間。在學習上的這種矛盾與糾結,構成了我們現在繽紛多彩的知識生態。

 

作者:姬十三,果殼網、分答創始人

本文由 @騰訊媒體研究院(微信ID:TencentMRI) 整編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文章整理者提供

相關焦點

  •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你注意到了嗎,專家們悄悄發生了變化
    11月16日,上海,2017騰訊媒體+峰會現場,接受媒體採訪時,果殼網、分答創始人、執行長姬十三說了一半,突然停下來側身問了問旁邊速記的小夥伴,在得到「沒問題」的回答後,姬十三微笑了一下,繼續。2017騰訊媒體+峰會上,姬十三接受媒體採訪。
  • 姬十三:果殼有意思,我沒意思
    創業十幾載,姬十三的「有趣」似乎早已被掏空。 「童年之謎,原來是......」這句泯然眾人和缺乏精巧構思的文案,來自於果殼創始人姬十三10月20號的朋友圈。無趣的轉發語與分享內容的詼諧幽默形成鮮明對比。
  • 姬十三 敲打商業的「果殼」
    這是姬十三為果殼網描繪出的理想圖景。  本刊記者 李超 發自北京姬十三(梁辰)  11月10日,超級光棍節前夜,姬十三在網上發了一條三千多字的徵婚帖,自述一欄寫道:主要身份是創業者。最大特點是跨界。……幹過一些事後想起來挺操蛋的事。但總的來說……覺得自己算是個好人。心善。心軟。容易感動。其實淚點還挺低的(據說賈伯斯也是)。
  • "分答"讓網紅們體面賺錢? 知識付費平臺能走多遠
    原標題:「分答」上線半個月, 「讓網紅們體面賺錢」了嗎? 5月19日,揚子晚報率先報導了知識付費平臺「分答」正式上線的消息。半個月過去了,「分答」是否實現了適時變現?網友們評價如何,揚子晚報記者進行了持續的跟蹤觀察。
  • 「分答」的平衡術_蘋果-中關村在線
    2016年6月27日,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介紹分答即將上線的新功能編劇史航已經在分答上回答了2776個問題,獲得了133915元收入。然而,從分答誕生至今,關於其是知識變現還是影響力變現的爭論始終存在。姬十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分答要在兩者之間玩平衡。
  •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 科學家們應該被產品經理改造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開聊自己的生活與創業心得。如果說徵婚沒有徵到還把自己徵成了「Brainy is the new sexy」的男神,那他的創業應該就是從科學傳播入手然後下沉到行業實現商業收益,MOOC學院就是他的新實踐。初心還在,不過已經明白理想要與現實兼得,這是現在的姬十三。今天,左林大叔就來八一八一直比較喜歡的姬十三,看看他的徵婚下文與創業下文。
  • 對話姬十三:到了第五年,果殼裡的宇宙,才開始爆炸-虎嗅網
    初期,果殼網的組織與傳統媒體無異,姬十三將科學劃出多個細分領域——如生物、化學、天文、醫療等——然後試圖在每個領域安置一個編輯來負責內容生產。所以姬十三倍加珍視那些選擇留下來的人,比如果殼網現在的COO姚笛是化學專業畢業,曾經為科學松鼠會投稿,與姬十三熟悉之後覺得果殼網「可能靠譜」,於是就加入進來,而果殼網的現任主編徐來,雖然其在博客時代也一度小有名聲,但是從純正文學轉投科普傳播,並承擔內容出口的最高決策權,也需要不小的信賴。
  • 創始人「姬十三」說,科學和教育都能讓果殼賺到錢
    即使在北京的創意產業園區郎園Vintage內,泛科學知識社區果殼網也是個獨特的存在。上周,我們約公司創始人兼CEO嵇曉華,他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姬十三,在這裡見面,那天下午的辦公室異常安靜——沒有人哄搶下午茶水果、沒有人在會議室裡錄播客節目,也沒有人在後門的投幣街機上打一局懷舊的《拳皇》。
  • 58姚勁波、果殼姬十三搶先體驗榮耀Magic2,評價:AI很神奇!
    繼趙麗穎、Papi醬等人氣明星曝光榮耀Magic2瞬間席捲社交媒體熱搜榜後, 58同城網CEO姚勁波、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金山詞霸CEO王欣等知名企業大佬也開始搶先體驗榮耀Magic2,引發不少網友的期待。
  • 「果殼」姬十三:除了「破殼」 再無興趣
    如果說到「科普」,姬十三有可能是你最先想到的名字;但若說到「教育」,他在你印象中恐怕排在500名之外了。  現在,姬十三和果殼MOOC學院正試圖顛覆這一排名。  不斷「破殼」的人  姬十三的外貌,和你想像中的年輕網際網路創業者的標準形象一模一樣,連那幅黑框眼鏡,都那麼符合你的預期。
  •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只有無奈
    文|廬陵子村5月14日,在知乎舉辦的第三屆 「鹽 Club」 上,創始人周源現場發布了一款知乎的新產品——「知乎 Live」。無獨有偶,僅幾天後,果殼旗下的在行也推出了一個輕型應用,叫做「分答」。因為兩款產品都是「知識共享」與「知識變現」的探索,一時間在科技行業內引發了廣泛的熱議。
  • 果殼傳媒CEO姬十三:和科學搞曖昧
    2011年1月26日拿下民政部「準生證」,成為名正言順的公益性科普組織的科學松鼠會主張用數據說話:3000多篇文章,9萬多條評論,1500萬訪問量,3500萬頁面流量⋯⋯  松鼠會的NGO屬性早先已定,2010年4月,科學松鼠會、線下活動果殼時間併入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麾下;此外,2010年11月14日,由摯信資本投資、主營科技傳播網站「果殼網」和科技科幻類圖書
  • 知乎與果殼的殊途同歸
    就在本月,傳出知乎獲得22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的消息,同時,一直很少在科技媒體曝光的果殼網,其創始人姬十三也首次對外發聲,講述果殼模式,一篇《果殼網到底做什麼》引發行業關注。 知乎:混合型的經驗互助平臺 今天看起來,知乎像是在講「一個更好的豆瓣式故事」。
  • 果殼網CEO姬十三:把「在行」剝給你看
    ,果殼網創始人兼CEO,「在行」創始人。從「果殼」到「慕課學院」再到「在行」,他的初心一直沒有變過,都是在圍繞知識「做文章」。  ■創業故事  從去年11月以來,在京工作的曹宇勃已通過「在行」約見過5位「達人」。  大多數約見都圍繞自己的工作需求展開。
  • 果殼商店第五年:從一本日曆開始,用科學探索知識文創的宇宙
    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發布了一條微博,回顧了果殼商店成立5年來的業績,以及推出的經典文創產品。   姬十三認為,這是果殼商店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歷程碑,他也希望,果殼商店的出品今年能夠入駐全國博物館、科技館的實體店。
  • 果殼網姬十三: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姬十三必須為自己的「理想主義」買單,因此,2012年果殼網開始探索商業化,尋求變現。除了果殼網的日常運營外,果殼網還與一些商業科技品牌合作,為他們講述品牌故事。2012年,這為果殼帶來了500萬人民幣的收入。姬十三預計,2014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000萬人民幣。不過在2012年底,姬十三找到了自己更中意的模式,那就是MOOC學院。
  • 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當理工科博士愛上寫作
    姬十三,一個逃離實驗室愛上科普寫作的神經生物學博士,當他進行科普工作時,科學不再是令人昏昏欲睡的報告,而是能流行起來的一種時尚。為了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科學的魔力,他創辦了一個叫「科學松鼠會」的組織,「科學知識匱乏的人也是弱勢群體,我們的責任就是讓這些人了解科學。」
  • 松鼠的11年果殼夢-虎嗅網
    次年,科普公益組織「科學松鼠會」成立,但創始人姬十三說2007年的這兩次聚會才是創業的緣起。他看見了更大的表達空間,更加自由奔放的思想湧動,這個曾在舟山海島生活了十九年,在學校專門殺老鼠、養猴子的博士決心要來北京。
  • 果殼網姬十三:誰說小清新不能做生意
    姬十三,真名嵇曉華,果殼網創始人兼CEO,神經生物學博士。姬十三自2004年起開始科學寫作,先後曾在10多家媒體開設科學專欄。
  • 付費語音問答「變現知識」走歪 可持續性遭質疑
    都是有情懷、有格調的優秀知識社區,知乎與果殼,這次同人不同命。  5月28日,因為王思聰的站臺,分答,這個果殼內部孵化的基於移動互聯場景下的付費問答微信應用,一夜躥紅。而同打著「知識變現」旗號且早一天發布的知乎 Live,卻因為還在內測被拍倒在沙灘上。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紅透半邊天,其可持續性依然遭到諸多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