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CEO姬十三:把「在行」剝給你看

2020-12-05 中國網科技頻道

  姬十三,果殼網創始人兼CEO,「在行」創始人。從「果殼」到「慕課學院」再到「在行」,他的初心一直沒有變過,都是在圍繞知識「做文章」。

  ■創業故事

  從去年11月以來,在京工作的曹宇勃已通過「在行」約見過5位「達人」。

  大多數約見都圍繞自己的工作需求展開。他花上300到500元不等,用一個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向行家請教怎麼開一所培訓學校,怎麼做在線教育運營,或者怎麼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想要的人。

  「你想要牛,就得跟牛人在一起。」 曹宇勃覺得自己身邊沒有牛人,而「在行」給了他一個和牛人近距離接觸的渠道。「想看看他們的腦迴路是怎樣的,感受一下這些CEO或者總監級別人的氣場。」

  曹宇勃或許得感謝姬十三。他是果殼網創始人兼CEO,也是「在行」的創始人。姬十三看到,分享經濟時代下,知識和技能的分享,同樣可以做成一門很大的生意。

  打響知識分享經濟的頭炮

  姬十三覺得,自己的初心一直沒有變過。從「果殼」到「慕課學院」再到「在行」,都是圍繞知識「做文章」。「果殼在做知識分享,慕課學院專注知識學習,而『在行』提供知識服務。」

  在行是一個主打經驗交流的O2O平臺。你有經驗,我有疑問,若需求配對,那我就付費,請你答疑。「在行」要改變傳統的「依靠人情」的求助模式,給那些迷茫困惑的人一個簡單直接的問題解決方式——找到對的人,去問唄。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創業念頭也是如此,那是一顆埋在心裡的種子,在合適的條件之下,便破土萌芽。

  三年前,為了果殼慕課學院的項目,姬十三去清華大學宿舍做調研。他發現,這些中國最優秀學府裡的大學生,依然不知道人生的路究竟該怎麼走。那些公共知識,並不能成為個性化人生選擇的指南。因此才有「聽過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感悟。

  2014年,當共享經濟的大潮席捲衣食住行等實體領域後,姬十三覺得,解決問題的時候到了。

  同年9月,姬十三在果殼內部提出了做「在行」的想法。他撰文回憶,當時曾遭受了各種質疑:這件事太難了,低頻、非標、很難把控過程,完全不符合所謂O2O的各種原則;根本沒人做過,能做成嗎……

  所有時髦的元素「在行」都有

  一年半之後,再度聽到這個問題,姬十三微微蹙眉之後,露出釋然微笑:「提出這些質疑的人,不太在行。」

  網際網路正在發生變化。消費升級,分享經濟,定製化服務,個性化需求……這些熱騰騰的概念,都能在「在行」身上得到體現。「過去人們消費,注重性價比;但是現在,人們越來越願意為品牌、為個性、為高質量的服務買單。」

  「在行」滿足的是知識領域的「定製化需求」。這是一種新鮮的嘗試。姬十三覺得,不能用簡單眼光來評價「在行」的商業邏輯。

  比如,說使用「在行」是一種低頻行為,姬十三就不同意。「在行」提供各種各樣的知識服務:職場指南,心理諮詢,法律援助,婚禮定製,旅行安排……平臺上,還活躍著大牌髮型師、資深造型師和美妝達人,他們隨時等待召喚,來做一次你的私人時尚顧問。「一種類型的服務,它的使用可能是低頻的;但是這麼多種服務加在一起,就會引發中高頻的消費行為。」

  至於經驗傳輸這事難以標準化,在姬十三看來,它不是問題,而反而恰恰是機會。「所有標準化的東西已經被人做完了。近兩年出現的大多網際網路產品,都是非標準化的;這也是未來最可能出現消費升級的地方。」姬十三捧著水杯,篤定地強調,「非標是未來的機會。」

  涉及複雜人的複雜行為

  非標是未來的機會。但把非標的產品控制好,很難。

  「我們的優勢或許在於,一開始就估計到了做這件事情的難度。」2014年9月立項,2015年4月份在行App正式上線。這期間,團隊做了大量測試,來理順流程。

  「在行」是第一款讓兩個陌生人在線下進行深度聊天的App。人是不可控的,聊天內容也是不可控的;行家會有小情緒和小脾氣,學員也可能有小任性和小矯情。「在行」要和人打交道,涉及到複雜人的複雜行為,姬十三知道,這事一定是複雜的。

  「連文案怎麼寫,照片怎麼呈現,我們都費了很大力氣。」「在行」上,行家照片風格一致,有調性有質感;而關於行家的文案,也讓人看得蠢蠢欲動,似乎下單就能離美好生活更進一步。

  「在行」團隊要對行家提交的話題進行審核確認;然後引導行家上線,幫助行家撰寫文案、拍攝照片;讓他們熟悉「在行」流程;再鼓勵他們持續貢獻內容,引導他們融入行家群體……

  「怎麼跟行家溝通,怎麼讓行家理解我們要做的事情,怎麼讓行家在提供知識服務時表現出一種好的狀態,這需要大量工作,其間涉及太多細節。」姬十三說,「在行」剛剛起步時,運營團隊一度不堪負荷。

  「在行」選擇了一種「很重」的切入方式——線下交談。姬十三認為,人們在線下找人喝咖啡聊天是種自然需求,也是常見的生活場景;但給人打一小時電話,這事就成了純粹的諮詢交流,而且對行家要求更高,需要他快速反應。

  「你得洞察人性;而且,還要找到一種簡單的、工程化的方式,去應用你的洞察結果。一個美妙的產品就是用一個簡單的規則應對所有複雜的需求。」至於秘訣,姬十三無法全盤公開。

  總之,他說,「在行」上線以來,團隊一直在改進流程、提高效率。現在40人左右的團隊,已經能夠成功hold住平臺上湧來的越來越多的行家。

  這是一個變動的生態系統

  「在行」的平臺上,有行家在進來,也有行家在少量流失。

  齊星(化名)是「在行」的首批行家之一,但現在她已經不怎麼打開「在行」了。

  「對我來說,申請成為『行家』,也是運營個人品牌的一種方式。」齊星懷著自己的目的上了「在行」,也確實遇到過一些有意思學員。

  後來,齊星的個人需求也在變動——她不再需要進行自我營銷,她的新工作也步入了繁忙期。齊星漸漸淡出「在行」。

  「任何平臺上,只要有新用戶進來,用戶的流失就不可怕。做「在行」最有趣的地方在於,隨著它的進程變化,內裡的生態也會發生變化。」姬十三說,一開始,「在行」用戶質量很高,來的行家也不圖錢;往後發展,願意體驗這種新型交談方式的人越來越多,而行家可能也開始看重收益。從「1到100」的過程中,「在行」這個生態系統會成長、會流動、會變化。有些行家對學員要求高,有些則沒要求;「在行」要做的,就是更精準地進行需求匹配,「這要持續改進」。

  有人說,作為一個網際網路項目,在行發展得不夠快。但姬十三不這麼看,他滿意目前的發展節奏:「商業模式創新的項目,本來就需要教育用戶。擺在我們面前的,是長期工作。在行是一個提供知識服務的社區,如果它快速爆發式擴張,那反而是有問題的。」現在,「在行」進入了九座城市,開通了遠程語聊功能,活躍著8000餘名各個領域的行家。

  姬十三說,要有耐心。至少現在,「在行」已經是行業領跑者,先發優勢明顯,「對於同行競爭,目前我們沒什麼擔心的。」

  更多領域會被裹挾進來

  如今,「在行」有一句宣傳語是:「買東西上淘寶,找行家上在行」。

  「我對『在行』是有野心的。」對於這一觀點,姬十三連著說了兩次。他期待「在行」能包羅萬象:「你能在平臺上買到無所不能的服務;這就是一個知識和技能共享的淘寶,解決你的所有相關問題。可以說,它能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最理想的狀態,是人們在生活、工作甚至情感上遇到各種困惑,他們都能想到——找「在行」。

  「在行將對很多行業產生衝擊,但它不會完全取代某個行業。」姬十三說。它最大的改變,或許是人的工作狀態。人可以與組織或者機構「解綁」,實現「自僱傭」,更為自由地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它能讓人有多重職業。它順應了『斜槓青年』這個大趨勢。」對,就是斜槓青年。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滿足「單一職業」的生活方式,他們有多元生活,也有多重玩法。當個人價值凸顯,當你只要有實力和才華,就能獲得體面收入,那何必拘泥、或者依附某個特定的工作崗位呢?

  姬十三希望,到年底,「在行」上能有五萬名行家。

相關焦點

  • 科普的良心:果殼網CEO姬十三
    ——科普常識的傳播,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網。兩者的區別是,科學松鼠會是一個愛好者組成的公益團體,果殼網是以科普為主要內容的盈利性機構。一群有科學專業訓練背景(通常是博士學歷以上)的人,堅持為你寫就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推動常識建設。  在果殼網上,你可以搜索到各種各樣的在線科技興趣小組,引領用戶重拾失落的好奇心。
  • 網易創業Club入駐CEO:果殼網 姬十三
    姬十三介紹本名嵇曉華,浙江舟山人,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自2004年起開始科學寫作,先後在10多家媒體開設科學專欄。2008年4月,姬十三發起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目前已發展為非營利機構哈賽中心。2010年11月,姬十三創立泛科技網站果殼網(Guokr.com),獲摯信資本等知名VC機構投資。
  • 果殼網CEO姬十三:科研和創業的三個相通之處
    果殼網CEO姬十三2014年5月28日,由IDG資本全資主辦,創業邦雜誌協辦的IDG校園創業大賽宣講會第十二站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本次校園創業大賽面向所有在校本科及研究生,旨在挖掘校園內的天才開發者和技術極客。
  •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你注意到了嗎,專家們悄悄發生了變化
    11月16日,上海,2017騰訊媒體+峰會現場,接受媒體採訪時,果殼網、分答創始人、執行長姬十三說了一半,突然停下來側身問了問旁邊速記的小夥伴,在得到「沒問題」的回答後,姬十三微笑了一下,繼續。2017騰訊媒體+峰會上,姬十三接受媒體採訪。
  •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 科學家們應該被產品經理改造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開聊自己的生活與創業心得。如果說徵婚沒有徵到還把自己徵成了「Brainy is the new sexy」的男神,那他的創業應該就是從科學傳播入手然後下沉到行業實現商業收益,MOOC學院就是他的新實踐。初心還在,不過已經明白理想要與現實兼得,這是現在的姬十三。今天,左林大叔就來八一八一直比較喜歡的姬十三,看看他的徵婚下文與創業下文。
  • 姬十三 敲打商業的「果殼」
    在復旦大學,姬十三給了學生相同的答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他自我定位「熱愛科學但不喜歡科研」,「不喜歡機械化地做很多工作,最後寫出一篇論文沒人看,喜歡一些更快看見結果的事情。」  果殼官網上的企業簡介是姬十三自己寫的——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核心是幫助用戶找到科技樂趣。
  • 共享認知的先行者 -- 果殼網「在行」
    這就是「在行」所做的事情,著有《共享經濟大趨勢》的共享經濟專家、本文作者倪雲華已經入駐「在行」平臺成為行家。以下便是倪雲華為「在行」撰寫的《共享認知的先行者 -- 果殼網「在行」》全文。在這一系列的認知共享平臺中,果殼網孵化的「在行」無疑是目前其中的翹楚。 在研究共享經濟各種業務模式以及產品的過程中,作為早期的用戶,我個人就體驗了這個「有趣的」產品。
  • 果殼傳媒CEO姬十三:和科學搞曖昧
    第2頁:遭遇公益「瓶頸」  公眾需要的往往不是最尖端的科學進展,而是靠譜的「常識」  《望東方周刊》記者張欣  北京報導  SOHO現代城一幢住宅樓裡有兩間辦公室,一間是松鼠窩,一間是果殼網  連果殼網招聘前臺的啟事都頗具科學精神:性染色體為XX,膚色接近RGB(240,235,235)優先,具有較高的協同性和較低的社會熵。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性別女,膚色白,有團隊精神。  三年時間,松鼠初長成。  2008年,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姬十三(本名嵇曉華)和一群朋友發起科學松鼠會,以網絡群博的方式吹響中國科普作者網絡集結號。
  • 【11周年•名人對談】賽先生vs果殼網:轉基因「死結」如何解?
    魯白:整個科學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enterprise,這裡面的核心是科學家,但還需要其他的東西,要有做科學支持的人,包括政府、基金會、社會組織,也包括科學傳媒,賽先生和果殼網一樣,填補了科學生態裡比較薄弱的環節。
  • 對話姬十三:到了第五年,果殼裡的宇宙,才開始爆炸-虎嗅網
    在果殼網位於郎園Vintage的辦公室,姬十三饒有興致的將一些彩蛋布置指給我看,比如在會議室的玻璃外牆上,有著看似無序的色塊作為裝飾,但是實際上這些色塊是通過顏色、大小的區別為26個英文字母做了一一對應的編碼,連起來就組成達爾文所著的《物種起源》的序章內容,又比如牆角的一臺跑步機,它的上方有一個燈管,員工在跑步機上運動時,將帶動供電裝置點亮燈管,這象徵著科學可以穿透堅硬的物體
  • 「果殼」姬十三:除了「破殼」 再無興趣
    如果說到「科普」,姬十三有可能是你最先想到的名字;但若說到「教育」,他在你印象中恐怕排在500名之外了。  現在,姬十三和果殼MOOC學院正試圖顛覆這一排名。  不斷「破殼」的人  姬十三的外貌,和你想像中的年輕網際網路創業者的標準形象一模一樣,連那幅黑框眼鏡,都那麼符合你的預期。
  • 舟山人姬十三:普通人家的孩子如何成了享譽網絡的科普達人
    姬十三:在上海讀書時,我進行科普寫作,向雜誌、報刊投稿,當時覺得用本名可能會被同學、朋友看到,就想起個筆名。十三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數字,姬和嵇同音,所以就有了「姬十三」這個筆名。「十三叔」算是大家對我的愛稱,畢竟最開始看我文章的讀者,孩子也都挺大了。
  • 果殼網: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進軍細分領域,從果殼網到MOOC學院  2004年讀博士期間,姬十三在《牛頓科學世界》發表了一篇關於猴子博弈實驗的文章,因為文字風趣幽默大受好評,從此姬十三在「科普」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2008年成立了科學松鼠會,2010年成立了泛科學社交網站果殼網。
  • 創始人「姬十三」說,科學和教育都能讓果殼賺到錢
    2008年,先前為傳統媒體撰稿的姬十三與一批科普寫作者一起,創立了一個名為「科學松鼠會」的群體blog,並在加入線下活動元素後轉型成一個非營利機構。但松鼠會離姬十三想像中的專業科技媒體還有一點距離,達到目標的最佳推動力來自商業模式。2010年,姬十三接受了摯信資本的天使投資後,創辦了商業機構果殼網。這不是一個輕易能被解釋清楚的過程——尤其是當為兩家撰稿的作者群體出現了很大重疊時。
  • 果殼網夾縫中成長:拿科技與對手「抬槓」
    於是,一些夾縫中壯大的網際網路企業悄悄滋潤,果殼網就是其中之一。  果殼網非常講究科學邏輯,但它自己的誕生卻有些「荒誕」。那一天,創始人姬十三正洗著澡,突然間一個想法電光火石間擦過,從此「果殼網」的名字便誕生了。「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姬十三笑著說道。  切入口:創建科技社區  然而,找準科普這個切入口,姬十三則想了好久好久。
  • 定位專家顧均輝「在行」開出最貴課程 果殼網COO:值得學習
    近日,唯一操盤過兩家跨國企業、擁有國際視野的定位落地專家顧均輝在知識技能共享平臺「在行」開課,每人每次58000元的價格開出在行單次課程最高價,讓果殼網COO姚笛不禁感慨「賺錢太狠,值得學習」。   圖:果殼網
  • 果殼做o2o經驗諮詢平臺「在行」 究竟行不行?
    而這種情況並不專屬於:前任,對於果殼網出品的o2o經驗諮詢平臺「在行」,倪叔也有類似的複雜情感。  2015年3月,姬十三親自站臺宣傳新產品「在行」,背靠認知盈餘理論,以共享經濟開o2o經驗諮詢的風氣之先,倪叔亦一度對其模式頗為看好。
  • 果殼網創始者:5到10年內會出現世界級科普寫手
    「讓圈子之外的讀者聽到科學的聲音」    姬十三這個名字,籠罩著不少光環——知名科普作家、科學松鼠會發起人、果殼網創始者……相形之下,他的本名嵇曉華就要「低調」得多了,如同他給人的感覺,謙和而不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