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果殼網創始人兼CEO,「在行」創始人。從「果殼」到「慕課學院」再到「在行」,他的初心一直沒有變過,都是在圍繞知識「做文章」。
■創業故事
從去年11月以來,在京工作的曹宇勃已通過「在行」約見過5位「達人」。
大多數約見都圍繞自己的工作需求展開。他花上300到500元不等,用一個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向行家請教怎麼開一所培訓學校,怎麼做在線教育運營,或者怎麼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想要的人。
「你想要牛,就得跟牛人在一起。」 曹宇勃覺得自己身邊沒有牛人,而「在行」給了他一個和牛人近距離接觸的渠道。「想看看他們的腦迴路是怎樣的,感受一下這些CEO或者總監級別人的氣場。」
曹宇勃或許得感謝姬十三。他是果殼網創始人兼CEO,也是「在行」的創始人。姬十三看到,分享經濟時代下,知識和技能的分享,同樣可以做成一門很大的生意。
打響知識分享經濟的頭炮
姬十三覺得,自己的初心一直沒有變過。從「果殼」到「慕課學院」再到「在行」,都是圍繞知識「做文章」。「果殼在做知識分享,慕課學院專注知識學習,而『在行』提供知識服務。」
在行是一個主打經驗交流的O2O平臺。你有經驗,我有疑問,若需求配對,那我就付費,請你答疑。「在行」要改變傳統的「依靠人情」的求助模式,給那些迷茫困惑的人一個簡單直接的問題解決方式——找到對的人,去問唄。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創業念頭也是如此,那是一顆埋在心裡的種子,在合適的條件之下,便破土萌芽。
三年前,為了果殼慕課學院的項目,姬十三去清華大學宿舍做調研。他發現,這些中國最優秀學府裡的大學生,依然不知道人生的路究竟該怎麼走。那些公共知識,並不能成為個性化人生選擇的指南。因此才有「聽過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感悟。
2014年,當共享經濟的大潮席捲衣食住行等實體領域後,姬十三覺得,解決問題的時候到了。
同年9月,姬十三在果殼內部提出了做「在行」的想法。他撰文回憶,當時曾遭受了各種質疑:這件事太難了,低頻、非標、很難把控過程,完全不符合所謂O2O的各種原則;根本沒人做過,能做成嗎……
所有時髦的元素「在行」都有
一年半之後,再度聽到這個問題,姬十三微微蹙眉之後,露出釋然微笑:「提出這些質疑的人,不太在行。」
網際網路正在發生變化。消費升級,分享經濟,定製化服務,個性化需求……這些熱騰騰的概念,都能在「在行」身上得到體現。「過去人們消費,注重性價比;但是現在,人們越來越願意為品牌、為個性、為高質量的服務買單。」
「在行」滿足的是知識領域的「定製化需求」。這是一種新鮮的嘗試。姬十三覺得,不能用簡單眼光來評價「在行」的商業邏輯。
比如,說使用「在行」是一種低頻行為,姬十三就不同意。「在行」提供各種各樣的知識服務:職場指南,心理諮詢,法律援助,婚禮定製,旅行安排……平臺上,還活躍著大牌髮型師、資深造型師和美妝達人,他們隨時等待召喚,來做一次你的私人時尚顧問。「一種類型的服務,它的使用可能是低頻的;但是這麼多種服務加在一起,就會引發中高頻的消費行為。」
至於經驗傳輸這事難以標準化,在姬十三看來,它不是問題,而反而恰恰是機會。「所有標準化的東西已經被人做完了。近兩年出現的大多網際網路產品,都是非標準化的;這也是未來最可能出現消費升級的地方。」姬十三捧著水杯,篤定地強調,「非標是未來的機會。」
涉及複雜人的複雜行為
非標是未來的機會。但把非標的產品控制好,很難。
「我們的優勢或許在於,一開始就估計到了做這件事情的難度。」2014年9月立項,2015年4月份在行App正式上線。這期間,團隊做了大量測試,來理順流程。
「在行」是第一款讓兩個陌生人在線下進行深度聊天的App。人是不可控的,聊天內容也是不可控的;行家會有小情緒和小脾氣,學員也可能有小任性和小矯情。「在行」要和人打交道,涉及到複雜人的複雜行為,姬十三知道,這事一定是複雜的。
「連文案怎麼寫,照片怎麼呈現,我們都費了很大力氣。」「在行」上,行家照片風格一致,有調性有質感;而關於行家的文案,也讓人看得蠢蠢欲動,似乎下單就能離美好生活更進一步。
「在行」團隊要對行家提交的話題進行審核確認;然後引導行家上線,幫助行家撰寫文案、拍攝照片;讓他們熟悉「在行」流程;再鼓勵他們持續貢獻內容,引導他們融入行家群體……
「怎麼跟行家溝通,怎麼讓行家理解我們要做的事情,怎麼讓行家在提供知識服務時表現出一種好的狀態,這需要大量工作,其間涉及太多細節。」姬十三說,「在行」剛剛起步時,運營團隊一度不堪負荷。
「在行」選擇了一種「很重」的切入方式——線下交談。姬十三認為,人們在線下找人喝咖啡聊天是種自然需求,也是常見的生活場景;但給人打一小時電話,這事就成了純粹的諮詢交流,而且對行家要求更高,需要他快速反應。
「你得洞察人性;而且,還要找到一種簡單的、工程化的方式,去應用你的洞察結果。一個美妙的產品就是用一個簡單的規則應對所有複雜的需求。」至於秘訣,姬十三無法全盤公開。
總之,他說,「在行」上線以來,團隊一直在改進流程、提高效率。現在40人左右的團隊,已經能夠成功hold住平臺上湧來的越來越多的行家。
這是一個變動的生態系統
「在行」的平臺上,有行家在進來,也有行家在少量流失。
齊星(化名)是「在行」的首批行家之一,但現在她已經不怎麼打開「在行」了。
「對我來說,申請成為『行家』,也是運營個人品牌的一種方式。」齊星懷著自己的目的上了「在行」,也確實遇到過一些有意思學員。
後來,齊星的個人需求也在變動——她不再需要進行自我營銷,她的新工作也步入了繁忙期。齊星漸漸淡出「在行」。
「任何平臺上,只要有新用戶進來,用戶的流失就不可怕。做「在行」最有趣的地方在於,隨著它的進程變化,內裡的生態也會發生變化。」姬十三說,一開始,「在行」用戶質量很高,來的行家也不圖錢;往後發展,願意體驗這種新型交談方式的人越來越多,而行家可能也開始看重收益。從「1到100」的過程中,「在行」這個生態系統會成長、會流動、會變化。有些行家對學員要求高,有些則沒要求;「在行」要做的,就是更精準地進行需求匹配,「這要持續改進」。
有人說,作為一個網際網路項目,在行發展得不夠快。但姬十三不這麼看,他滿意目前的發展節奏:「商業模式創新的項目,本來就需要教育用戶。擺在我們面前的,是長期工作。在行是一個提供知識服務的社區,如果它快速爆發式擴張,那反而是有問題的。」現在,「在行」進入了九座城市,開通了遠程語聊功能,活躍著8000餘名各個領域的行家。
姬十三說,要有耐心。至少現在,「在行」已經是行業領跑者,先發優勢明顯,「對於同行競爭,目前我們沒什麼擔心的。」
更多領域會被裹挾進來
如今,「在行」有一句宣傳語是:「買東西上淘寶,找行家上在行」。
「我對『在行』是有野心的。」對於這一觀點,姬十三連著說了兩次。他期待「在行」能包羅萬象:「你能在平臺上買到無所不能的服務;這就是一個知識和技能共享的淘寶,解決你的所有相關問題。可以說,它能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最理想的狀態,是人們在生活、工作甚至情感上遇到各種困惑,他們都能想到——找「在行」。
「在行將對很多行業產生衝擊,但它不會完全取代某個行業。」姬十三說。它最大的改變,或許是人的工作狀態。人可以與組織或者機構「解綁」,實現「自僱傭」,更為自由地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它能讓人有多重職業。它順應了『斜槓青年』這個大趨勢。」對,就是斜槓青年。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滿足「單一職業」的生活方式,他們有多元生活,也有多重玩法。當個人價值凸顯,當你只要有實力和才華,就能獲得體面收入,那何必拘泥、或者依附某個特定的工作崗位呢?
姬十三希望,到年底,「在行」上能有五萬名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