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恨叫做:前任,那是經歷過:初遇見時的歡喜及滿懷對其未來的期待,然後相處的平淡之中逐漸消磨直至麻木,最終因失望而走向憎惡的複雜情感。
而這種情況並不專屬於:前任,對於果殼網出品的o2o經驗諮詢平臺「在行」,倪叔也有類似的複雜情感。
2015年3月,姬十三親自站臺宣傳新產品「在行」,背靠認知盈餘理論,以共享經濟開o2o經驗諮詢的風氣之先,倪叔亦一度對其模式頗為看好。
2015年6月25日,在行杭州站開站,倪叔自帶乾糧在朋友圈大肆宣傳推廣,2015年期間為其貢獻了近千個pv及3筆線上交易。
2016年2月17日,在「在行」上線即將滿一年之際,特撰此文聊聊倪叔對於在行平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成立的產品邏輯,不成立的商業模式
中國網際網路圈一直有些不成文的怪癖,譬如:一旦討論到慢公司的商業模式時,就主動忽略盈利的話題,似乎以盈利來要求一幹慢公司是一件明擺著欺負人的事。
而果殼又是「叫好不叫座」的表率企業,面向公眾與媒體歷來只談用戶價值與模式未來,而基本不談及營收規模與現金流情況,因為雖然果殼系開設的產品線繁多,但一言以蔽之「叫好不叫座」可以說是其內在邏輯與統一標示,而「在行」顯然是果殼在此路線上的又一次奪路狂奔。
詳觀「在行」的商業模式,不難體會其設計者的智慧與狡黠,在用戶價值部分「付費版知乎」「共享經濟下的社會大學」等模式比喻描畫清晰,不乏精巧絕妙之處……但談到如何盈利,則突然切換到了天真處男模式,一句「在每次交易中抽取一部分費用實現盈利」就覺得已經完成了從用戶價值到商業價值的完整閉環。
然而這顯然是不值得一駁的:同是交易抽傭模式之下一對比天貓就非常明白:
用戶規模-在行2.16號公布的最新數據:運營一年百萬級註冊而已,官方微信號頭條閱讀不足1000,目測粉絲量低於1萬;
使用頻次-上新緩慢且不能重複購買的情況下,一周打開一次算多吧?o2o是高頻打低頻的領域,如果知乎/豆瓣等相對高頻應用要切入在行的市場,果殼打算用什麼抵禦呢?
商品規模-時間為稀缺資源,天貓商品可以重複消費,經驗不可,而且牛人不可能接多單,因此只能靠長尾,頭部效能低下,難以保證整體的商品規模+交易效率;
交易規模-低頻需求,客單300-500,全國統合能有50萬/天嗎?抽傭後能得多少?團隊工資一天得多少錢?
而在這幾大關鍵指標之上,在行幾乎都沒有做好做大的可能,配上o2o線上線下聯合的高平臺運營成本,所謂的盈利可能顯然只是一張專供投資人的大餅。
以平臺上線的時間點來看,正值國內網際網路創投泡沫破碎的前夜,或許高層們覺得只要多做一攤子事就一定能騙到投資人上床吧?
但很遺憾,隨後的資本寒冬潮讓果殼高層們的如意算盤落空了,自2014年底的2000 萬美元C 輪融資之後,無論是在行個體還是果殼母體,均有沒有任何後續融資消息,顯然資本市場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果殼的slogan叫做:科技有意思,倪叔深以為然,但有意思和有價值是兩件事,守住一個細分領域不計成本的耕耘下去,是果殼在行們的常態,而其的商業價值之花何時能夠開放,或許對於姬十三們來說都是一個未解之謎。
增速最快的第一年才百萬級註冊用戶,運營及市場團隊究竟在幹嘛?
2016年2月16日,在行微信公眾號發布了《致在行用戶的一封信》,其中談及「現今「在行」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成都和寧波七個城市開拓市場並支持全國通話的遠程服務,平臺入駐行家6000+,註冊用戶過百萬,在共享經濟浪潮之巔廣受政府及媒體的高度關注。」
這段話基本驗證了,倪叔對在行團隊運營能力的諸多猜想:
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用戶量規模甚小
一款網際網路產品在多番推廣運營一年的情況下,僅有百萬級的註冊用戶,以這個或許只是大公司一次市場活動的新增用戶量來說,那麼請問運營+市場團隊究竟在幹嘛?要知道:用戶量是網際網路產品的一切,在如此薄弱的基礎上談「模式未來/談品牌影響力/談盈利」都只是一本正經的扯淡。
而且用戶規模遠小於預期,不但暴露出運營+市場團隊的低效能,更要命的是側面表明了,在行產品所對應的特殊細分市場背後的需求並沒有想像之中旺盛,如何低成本的獲取有限用戶將是「在行」產品在未來1-3年之內的重要課題與瓶頸所在。
其次,尷尬的地方站模式:
以2015年6月就已經開通第四站杭州的進度情況下,到16年2月才新增3個站,而且其中還包括寧波這樣毗鄰杭州的邊緣城市。
出現如此狀態,顯然:除開最開始的北京/上海站有短暫的井噴效果,後面幾站的運營情況均不如人意,才導致了戰略步伐上的放緩,尤其信中提到的「支持全國通話的遠程服務」不免給人「地方站模式遇挫後欲轉型求生」的猜想。
但這樣的窘境,其實也在意料之中:每家公司都有自身的慣性與基因所在,雖然「在行」是在果殼原有業務邏輯的延長線上的,但究其本質:畢竟是o2o行業。
無論是跨地域運作的高運營成本,非標電商產品的效率運營,還是o2o地推人才的招聘與管理,都是果殼系所缺乏的經驗所在,有此糟糕表現自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最後:平臺多樣性缺失,因選擇了一個狹隘的價值取向
曾經「在行」帶給倪叔的美好想像在於:通過在行的模式能夠挖掘出這座城市中真正有趣的人,比如:豆瓣/知乎上的深度用戶,這些人不知名但有趣鮮活,而讓倪叔失望的現實是,在行團隊選擇了一個狹隘的價值取向:B2C。
B2C即所有上「在行」的行家,都要經過官方提供的統一的單一價值標準進行驗證與審核,於是就剷除了:在行在行家選擇上的:高度同質化+唯title化;
打開在行app,除開少數成名已久的人物有跨界經歷之外,大部分的行家都是混跡各個網際網路公司的某總監/創始人/投資人,在諸多的title背後卻未必有幾分才情與趣味,若無業務關係實在不必花錢一見,而若有業務關係,託個朋友關係必能見上,又何必要靠手機做媒?
而在行宣揚的6000+行家,根據地域一割裂,再加上價值單一取向後的高同質化,給用戶留下的選擇空間還有多少?倪叔辛苦蹲守一年,看完杭州站全部的348位行家資料後有興趣一見的不到5位……
一個糟糕的網際網路公司的可怕就在於:它敢於假定自己可以全面預測用戶的需求,並自大的以此意淫出一個準入標準,貫徹執行自以為是的假品質化,而忽視平臺產品自身原本就包含的多樣性……
o2o經驗諮詢本是一個好方向,奈何交到不善商業經營的果殼團隊手裡,將一把好牌打至如斯境地,實在可恨又可悲。
上線一年無重大改進,產品團隊毫無建樹
但如果倪叔對「在行」運營商務團隊的厭惡,還只是50分可以忍受的話,那麼倪叔對在行產品團隊的恨至少得1000分!
以致於倪叔想要說一個聽起來有點荒謬的猜想:如果姬十三把在行產品團隊全開了,或許是目前在行最佳的破局之道!
倪叔敢於出此惡言,是倪叔通過觀察確認:在行產品自上線一年已來就沒有過任何有意義的重大改進,並且伴隨有對平臺模式理解的重大錯誤:
首先,是上文提過的狹隘的定義了平臺的物種多樣性:
運營bd團隊只做順手的事情可以理解,產品團隊不堅持正確的方向就是不作為啦;
其次,忽視了平臺個體的活躍度:
從上線到現在,所有行家除開一張整體個人頁之外,再沒有任何可以在平臺上做內容/做互動來推廣自己的位置與機會,於是一個以人這麼特殊商品為紐帶的平臺,硬生生做成了一片死寂的貨架;
所有辛苦bd來的行家一旦完成入駐,除開接單就和平臺無關啦,而行家作為平臺中最核心的個體而言,既然沒有任何活躍度可言,而且也沒有任何活躍度可以運營,於是運營只能做審核,BD只能不斷重複拉人……平臺價值沉澱何在?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這句話用來形容產品經理的工作真是一點錯沒有,對於能把在行產品做到這個地步的產品經理,我只能說:隨便請一個BAT的產品實習生都絕對比他好。
產品上對平臺模式的錯誤定位,配合上一年運營後呈現出來的:細分市場需求不旺,團隊運營效能不足,o2o運營成本高歧,盈利無望融資無門等窘境,對於曾經一度寄予厚望的在行產品,倪叔除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一聲嘆息之外,再無一言可對。
可以預見的是,在今後的幾年中,我們將繼續聽到和「在行」有關的聲音,但它和很多註定在網際網路歷史長河中曇花一現的產品一樣,它會逐漸不再重要,直至走出我們的視線以外……(文/倪叔的思考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