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做o2o經驗諮詢平臺「在行」 究竟行不行?

2020-12-06 閩南網

  有一種恨叫做:前任,那是經歷過:初遇見時的歡喜及滿懷對其未來的期待,然後相處的平淡之中逐漸消磨直至麻木,最終因失望而走向憎惡的複雜情感。

  而這種情況並不專屬於:前任,對於果殼網出品的o2o經驗諮詢平臺「在行」,倪叔也有類似的複雜情感。

  2015年3月,姬十三親自站臺宣傳新產品「在行」,背靠認知盈餘理論,以共享經濟開o2o經驗諮詢的風氣之先,倪叔亦一度對其模式頗為看好。

  2015年6月25日,在行杭州站開站,倪叔自帶乾糧在朋友圈大肆宣傳推廣,2015年期間為其貢獻了近千個pv及3筆線上交易。

  2016年2月17日,在「在行」上線即將滿一年之際,特撰此文聊聊倪叔對於在行平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成立的產品邏輯,不成立的商業模式

  中國網際網路圈一直有些不成文的怪癖,譬如:一旦討論到慢公司的商業模式時,就主動忽略盈利的話題,似乎以盈利來要求一幹慢公司是一件明擺著欺負人的事。

  而果殼又是「叫好不叫座」的表率企業,面向公眾與媒體歷來只談用戶價值與模式未來,而基本不談及營收規模與現金流情況,因為雖然果殼系開設的產品線繁多,但一言以蔽之「叫好不叫座」可以說是其內在邏輯與統一標示,而「在行」顯然是果殼在此路線上的又一次奪路狂奔。

  詳觀「在行」的商業模式,不難體會其設計者的智慧與狡黠,在用戶價值部分「付費版知乎」「共享經濟下的社會大學」等模式比喻描畫清晰,不乏精巧絕妙之處……但談到如何盈利,則突然切換到了天真處男模式,一句「在每次交易中抽取一部分費用實現盈利」就覺得已經完成了從用戶價值到商業價值的完整閉環。

  然而這顯然是不值得一駁的:同是交易抽傭模式之下一對比天貓就非常明白:

  用戶規模-在行2.16號公布的最新數據:運營一年百萬級註冊而已,官方微信號頭條閱讀不足1000,目測粉絲量低於1萬;

  使用頻次-上新緩慢且不能重複購買的情況下,一周打開一次算多吧?o2o是高頻打低頻的領域,如果知乎/豆瓣等相對高頻應用要切入在行的市場,果殼打算用什麼抵禦呢?

  商品規模-時間為稀缺資源,天貓商品可以重複消費,經驗不可,而且牛人不可能接多單,因此只能靠長尾,頭部效能低下,難以保證整體的商品規模+交易效率;

  交易規模-低頻需求,客單300-500,全國統合能有50萬/天嗎?抽傭後能得多少?團隊工資一天得多少錢?

  而在這幾大關鍵指標之上,在行幾乎都沒有做好做大的可能,配上o2o線上線下聯合的高平臺運營成本,所謂的盈利可能顯然只是一張專供投資人的大餅。

  以平臺上線的時間點來看,正值國內網際網路創投泡沫破碎的前夜,或許高層們覺得只要多做一攤子事就一定能騙到投資人上床吧?

  但很遺憾,隨後的資本寒冬潮讓果殼高層們的如意算盤落空了,自2014年底的2000 萬美元C 輪融資之後,無論是在行個體還是果殼母體,均有沒有任何後續融資消息,顯然資本市場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果殼的slogan叫做:科技有意思,倪叔深以為然,但有意思和有價值是兩件事,守住一個細分領域不計成本的耕耘下去,是果殼在行們的常態,而其的商業價值之花何時能夠開放,或許對於姬十三們來說都是一個未解之謎。

  增速最快的第一年才百萬級註冊用戶,運營及市場團隊究竟在幹嘛?

  2016年2月16日,在行微信公眾號發布了《致在行用戶的一封信》,其中談及「現今「在行」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成都和寧波七個城市開拓市場並支持全國通話的遠程服務,平臺入駐行家6000+,註冊用戶過百萬,在共享經濟浪潮之巔廣受政府及媒體的高度關注。」

  這段話基本驗證了,倪叔對在行團隊運營能力的諸多猜想:

  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用戶量規模甚小

  一款網際網路產品在多番推廣運營一年的情況下,僅有百萬級的註冊用戶,以這個或許只是大公司一次市場活動的新增用戶量來說,那麼請問運營+市場團隊究竟在幹嘛?要知道:用戶量是網際網路產品的一切,在如此薄弱的基礎上談「模式未來/談品牌影響力/談盈利」都只是一本正經的扯淡。

  而且用戶規模遠小於預期,不但暴露出運營+市場團隊的低效能,更要命的是側面表明了,在行產品所對應的特殊細分市場背後的需求並沒有想像之中旺盛,如何低成本的獲取有限用戶將是「在行」產品在未來1-3年之內的重要課題與瓶頸所在。

  其次,尷尬的地方站模式:

  以2015年6月就已經開通第四站杭州的進度情況下,到16年2月才新增3個站,而且其中還包括寧波這樣毗鄰杭州的邊緣城市。

  出現如此狀態,顯然:除開最開始的北京/上海站有短暫的井噴效果,後面幾站的運營情況均不如人意,才導致了戰略步伐上的放緩,尤其信中提到的「支持全國通話的遠程服務」不免給人「地方站模式遇挫後欲轉型求生」的猜想。

  但這樣的窘境,其實也在意料之中:每家公司都有自身的慣性與基因所在,雖然「在行」是在果殼原有業務邏輯的延長線上的,但究其本質:畢竟是o2o行業。

  無論是跨地域運作的高運營成本,非標電商產品的效率運營,還是o2o地推人才的招聘與管理,都是果殼系所缺乏的經驗所在,有此糟糕表現自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最後:平臺多樣性缺失,因選擇了一個狹隘的價值取向

  曾經「在行」帶給倪叔的美好想像在於:通過在行的模式能夠挖掘出這座城市中真正有趣的人,比如:豆瓣/知乎上的深度用戶,這些人不知名但有趣鮮活,而讓倪叔失望的現實是,在行團隊選擇了一個狹隘的價值取向:B2C。

  B2C即所有上「在行」的行家,都要經過官方提供的統一的單一價值標準進行驗證與審核,於是就剷除了:在行在行家選擇上的:高度同質化+唯title化;

  打開在行app,除開少數成名已久的人物有跨界經歷之外,大部分的行家都是混跡各個網際網路公司的某總監/創始人/投資人,在諸多的title背後卻未必有幾分才情與趣味,若無業務關係實在不必花錢一見,而若有業務關係,託個朋友關係必能見上,又何必要靠手機做媒?

  而在行宣揚的6000+行家,根據地域一割裂,再加上價值單一取向後的高同質化,給用戶留下的選擇空間還有多少?倪叔辛苦蹲守一年,看完杭州站全部的348位行家資料後有興趣一見的不到5位……

  一個糟糕的網際網路公司的可怕就在於:它敢於假定自己可以全面預測用戶的需求,並自大的以此意淫出一個準入標準,貫徹執行自以為是的假品質化,而忽視平臺產品自身原本就包含的多樣性……

  o2o經驗諮詢本是一個好方向,奈何交到不善商業經營的果殼團隊手裡,將一把好牌打至如斯境地,實在可恨又可悲。

  上線一年無重大改進,產品團隊毫無建樹

  但如果倪叔對「在行」運營商務團隊的厭惡,還只是50分可以忍受的話,那麼倪叔對在行產品團隊的恨至少得1000分!

  以致於倪叔想要說一個聽起來有點荒謬的猜想:如果姬十三把在行產品團隊全開了,或許是目前在行最佳的破局之道!

  倪叔敢於出此惡言,是倪叔通過觀察確認:在行產品自上線一年已來就沒有過任何有意義的重大改進,並且伴隨有對平臺模式理解的重大錯誤:

首先,是上文提過的狹隘的定義了平臺的物種多樣性:

  運營bd團隊只做順手的事情可以理解,產品團隊不堅持正確的方向就是不作為啦;

其次,忽視了平臺個體的活躍度:

  從上線到現在,所有行家除開一張整體個人頁之外,再沒有任何可以在平臺上做內容/做互動來推廣自己的位置與機會,於是一個以人這麼特殊商品為紐帶的平臺,硬生生做成了一片死寂的貨架;

  所有辛苦bd來的行家一旦完成入駐,除開接單就和平臺無關啦,而行家作為平臺中最核心的個體而言,既然沒有任何活躍度可言,而且也沒有任何活躍度可以運營,於是運營只能做審核,BD只能不斷重複拉人……平臺價值沉澱何在?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這句話用來形容產品經理的工作真是一點錯沒有,對於能把在行產品做到這個地步的產品經理,我只能說:隨便請一個BAT的產品實習生都絕對比他好。

  產品上對平臺模式的錯誤定位,配合上一年運營後呈現出來的:細分市場需求不旺,團隊運營效能不足,o2o運營成本高歧,盈利無望融資無門等窘境,對於曾經一度寄予厚望的在行產品,倪叔除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一聲嘆息之外,再無一言可對。

  可以預見的是,在今後的幾年中,我們將繼續聽到和「在行」有關的聲音,但它和很多註定在網際網路歷史長河中曇花一現的產品一樣,它會逐漸不再重要,直至走出我們的視線以外……(文/倪叔的思考暗時間)

相關焦點

  • 果殼網CEO姬十三:把「在行」剝給你看
    從「果殼」到「慕課學院」再到「在行」,他的初心一直沒有變過,都是在圍繞知識「做文章」。  ■創業故事  從去年11月以來,在京工作的曹宇勃已通過「在行」約見過5位「達人」。  大多數約見都圍繞自己的工作需求展開。
  • 果殼網姬十三:小知識大生意
    3月13號,「在行」上線,果殼網資深用戶王際洲幾乎第一時間就發現了它。他毫不猶豫下了兩單——職業生涯規劃師徐建春和果殼網COO姚笛。「我沒有職場經驗,也缺乏網際網路產品的概念,急需有人幫我勾畫這兩個領域的輪廓。」王際洲覺得自己需求明確,定位精準馮寅傑。在行(háng)是果殼網旗下一個主打經驗交談的O2O平臺。
  • 知乎、果殼商業道路概述
    (近期推出的值乎3.0請忽略,形式抄襲的防禦性產品)二、果殼1、在行果殼在2015年推出了「在行」這一約見領域「行家」的平臺,它具有共享平臺的性質,共享的是「行家們」的時間和知識,與共享實物不同,這種非物質的共享很難標準化,也很難定義一個合理的價格,也很難量化共享的成果和價值,所以平臺轉化率的關鍵就在於KOL以及平臺的信任背書。
  •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只有無奈
    在這樣的背景下,知乎推出了Live,果殼推出了在行以及分答,三者均是以「知識」作為「標的」的有償共享經濟模式。這對於各行各業的專家而言,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因為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閒餘時間將「知識」變現。最關鍵的是,「知識」不再只在學校以「學費」的形式交換而來體現它的價值,而是已經開始進入「市場」進行交換,接受市場的「定價」了。
  • 親子教育項目果殼童學館推出編程課程,或成為課程平臺?
    親子教育項目果殼童學館推出編程課程,或成為課程平臺?,或成為課程平臺?值得一提的是,果殼童學館的舉動更像把自己定位為課程平臺或者說流量入口,植入各機構內容。此次課程中,果殼童學館與點滴互動工作室合作,針對7-12歲的孩子,推出每節課150元,12節課的Scratch系列課程。編程課程授課方式為線上直播,授課平臺為百度傳課。
  • 共享認知的先行者 -- 果殼網「在行」
    這就是「在行」所做的事情,著有《共享經濟大趨勢》的共享經濟專家、本文作者倪雲華已經入駐「在行」平臺成為行家。以下便是倪雲華為「在行」撰寫的《共享認知的先行者 -- 果殼網「在行」》全文。在「在行」的平臺上,「行家」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專長設定3個話題,並設定價格(一般都為象徵性價格),「學生」可以根據這些信息選擇約見合適「行家」,線下進行1-2個小時的交流。 作為一名多年管理諮詢顧問和企業管理的實踐者,我也在上面設置了3個相關話題。
  • 創始人「姬十三」說,科學和教育都能讓果殼賺到錢
    曾有人將知乎和果殼比作知識社區Quora在中國下的兩個「蛋」:前者「得其型」,成了一個優秀的經驗互助平臺;後者「得其意」,做的是理想主義濃厚的科學傳播社區。但在商業模式上,兩家公司也收到了相似的質疑:擁有巨大的用戶基礎和良好的口碑,就能將其轉變為穩定的現金流麼?《好奇心日報》先前的採訪中,知乎CEO周源提出知乎未來的盈利模式將會是原生廣告。
  • 知乎與果殼的殊途同歸
    Answers在內的一些平臺也在一些通用型知識沉澱上樹立了知名的品牌。就在本月,傳出知乎獲得22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的消息,同時,一直很少在科技媒體曝光的果殼網,其創始人姬十三也首次對外發聲,講述果殼模式,一篇《果殼網到底做什麼》引發行業關注。 知乎:混合型的經驗互助平臺 今天看起來,知乎像是在講「一個更好的豆瓣式故事」。
  • 松鼠的11年果殼夢-虎嗅網
    後來這套規則得以保留,逐漸發展成為項目孵化制度,果殼任何成員都可以提起新產品立項申請,評審大會通過就可以啟動,誰提出誰就做項目經理。在這套心法下指揮,果殼產生了近二十個媒體號組成的傳播矩陣,而且還做了大量的創業的項目,其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有果殼空間、果殼問答、童學館、吃貨研究所、果殼美麗、MOOC、在行、飯糰、果殼少年等等。
  • 姬十三:果殼有意思,我沒意思
    從創業初期一個「理工科出身的文人」變成一個「做有趣事情的無趣的人」,果殼的內容矩陣不斷壯大,姬十三的身份也隨創業階段而升級,就像以前幾十名員工親切地叫他「十三」,現在團隊200多人稱他為「老闆」。姬十三成為「老闆」,果殼核心「有意思」成為「老闆的執念」的同時,也成為這家科普內容平臺的基本要求。
  • 易快報籤約果殼,推動科學傳播讓生活更智慧
    摘要:近日,易快報籤約國內知名科學文化品牌——果殼。為其搭建其財務費用管理信息化平臺,更好地幫助企業在費用支出方面提升系統化管理效能,節約企業運營成本。為更多科技愛好者提供多元化、更有價值的服務,向知識共享類市場方向繼續發力。
  • 果殼網姬十三: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儘管姬十三本人並不喜歡「科普」這個詞,他覺得這個詞太過「高高在上」, 好像老師在教育學生一樣,而果殼網的願景,卻是做一個可供所有熱愛科學的人交流的平臺。果殼網成立的最初兩年,姬十三因為自己的「理想主義」走了不少彎路。姬十三的團隊初心是做「科學傳播」,一開始,果殼網想通過泛科學內容討論,構建一個社區。
  • 一位北大本科生在四大諮詢公司實習後,透露了這些人生經驗……
    10萬+四大精英都在關注我們>>小編要為大家分享一位北大本科生在四大諮詢公司實習後,總結出了這些人生經驗,不可謂不深入淺出,希望能夠為渴望進入諮詢行業的你指明方向。全文共2223字,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 果殼新招募技術大牛 謀劃新智能終端
    【天極網手機頻道】據果殼內部人士爆料,果殼電子近期招募了十多名技術牛人加入團隊,據傳是為下一代智能設備的推出做準備,或於今年秋季推出。  果殼電子今年推出GEAK品牌,以極客精神作為品牌內涵,此次其團隊招聘也以極客人群為重點。
  • 「直男」果殼的化妝品生意
    25篇推文附帶了產品在果殼美麗店鋪的連結,2篇附帶了產品在其他購物平臺的連結,這些頭條文章的閱讀量都在2萬—5萬之間。「在做產品的宣傳推廣時,我們自己團隊中的專家、科學女青年、護膚達人、皮膚科醫生,會從更專業的角度去寫產品,描述產品是怎樣解決皮膚問題的,怎樣使用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怎樣去和其他護膚品做搭配等。」
  • ​午時:「小蜜蜂」硬核 「搭訕」:相逢不再陌生人,做我客戶行不行?
    「相逢不再陌生人,做我客戶行不行?」這是鄧從連的同事們編的順口溜,他們的職業就是:從這些側身而過的陌生人中,進行「硬核」宣傳,找到自己的客戶。從千百人的一次次拒絕中,找到肯定和回應。一顆大心臟這一天,重慶主城上演了「東邊日出西邊雨」:11點過,南坪悶熱難當,大坪雨聲大作,楊家坪風雨欲來。
  • 【果殼3周年】性情站十大文章推薦!
    轉眼間,果殼已經3歲了。(此處應有掌聲)三年來,果殼主題站奇文屢出,力求將有意思的科技融入簡明生動的文字中。哈姆太郎曾經曰過:「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節操之王。」作為果殼網最有節操、沒有之一的主題站,性情站三年來最受矚目、最值得推薦的10篇文章究竟是哪些?現在就為你揭曉。  PS: 什麼?你問如果把這些文章都看完了,接著該做什麼?唔,你說呢?
  • 姬十三 敲打商業的「果殼」
    這與他對另外一個問題的回答十分相似,一年前,當他決定將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完全分開運營的時候,同樣面對過質疑——一個要做NGO的人最後去做了一個商業公司,能不能成功,會不會變質。他說:「一點都不介意是假的,但我覺得需要時間去證明分開是明智的。」  現在,果殼網的日PV過百萬,幾十萬註冊用戶。
  • 果殼顧曉斌:2014,智能手錶真正破冰之年
    蘋果Apple Watch的發布,Moto 360的面市,再加上包括果殼電子、三星、LG產品的更新迭代,2014年智能手錶領域算是真正開始熱鬧起來了。來自諮詢機構的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據瑞銀集團(UBS)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10%的消費者聲稱他們明年很可能會購買一款智能手錶。瑞銀還認為蘋果明年將售出2400萬隻Apple Watch。
  • 閉環之後O2O平臺決戰長尾品類
    4月26日,百度搜索公司總裁向海龍在出席百度2016移動時代企業轉型大課首站啟動大會時宣布,即日起,百度糯米3600行絕大部分永久免佣金。同時,百度將依託其全網流量優勢,為商戶量身打造「導流推廣+糯米閉環」的完整解決方案,助力中小企業抓住網際網路紅利,實現快速、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