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8月9日
時間:午時(11點-13點)
地點:軌道交通2號線馬王鄉站附近
溫度:32℃
8月9日,軌道交通2號線馬王鄉站一樓出口,人來人往。
50歲的鄧從連穿著白色襯衣、黑色長裙,化淡妝,左手舉著「xx樓盤,楊家坪寬景,首付xx萬」的牌子和一疊傳單,有人經過,她會上前搭話、講述,觀察對方,如果有必要的話,就遞上一份傳單,進行更深度的交流。
「相逢不再陌生人,做我客戶行不行?」這是鄧從連的同事們編的順口溜,他們的職業就是:從這些側身而過的陌生人中,進行「硬核」宣傳,找到自己的客戶。從千百人的一次次拒絕中,找到肯定和回應。
一顆大心臟
這一天,重慶主城上演了「東邊日出西邊雨」:11點過,南坪悶熱難當,大坪雨聲大作,楊家坪風雨欲來。
「很多人覺得,我們這種工作性質,最怕天氣熱。其實,我們更怕下雨。要淋雨是一方面,更怕銷售『涼涼』……」鄧從連是一名 「小蜜蜂」,從業5年,是現場年齡最大、經驗最多的一位。
很多人不知道「小蜜蜂」是啥,也不知道「小蜜蜂」究竟是做什麼的。小蜜蜂的全稱是「小蜜蜂拓客」、「小蜜蜂拓客派單」,是房地產行業營銷手段中的一種硬廣告式推廣手段之一。業內人士稱,其營銷手段具有準確性高、性價比高、成交率高的三大特性。
平日裡,人流集中的商場、軌道交通、公交站和新樓盤售樓處附近的大路,都是鄧從連和同事們的「戰場」。對他們而言,派發宣傳單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更深度的交流,找到客戶和準客戶。
也許是因為快要下雨和吃午飯的緣故,路上的人大多行色匆匆,一圈「搭訕」下來,還是拒絕的多。上班族、帶孩子的、姊妹夥……各色人等,腳步輕重緩急各不相同,也有人駐足,細聽鄧從連關於樓盤的講述。
有對姊妹夥想買房,可是這次開盤的樓盤裡,並沒有她們理想中的戶型,只得作罷。告別她們,鄧從連笑了笑,「正常得很,成交就像耍朋友,還是要靠一點緣分的。萬一『耍不成』也不怪,你得有顆大心臟。」
沒有人估算過,一個「小蜜蜂」一天要跟多少人擦肩而過。「不說幾千人,再怎麼說,成百上千人是有的。」這些人都是陌生人,每一天都不同,每一個都儘可能地去交流,是一件需要去「拼」的事:最開始,拼的是面子,不能「口都不好意思開」;到最後,拼到就是體力了,因為「誠意到了,客戶才會有」。
早上9點,是鄧從連的上班時間,如果有客戶成交,她會在下午6點下班;如果沒有成交,她會一直守到晚上9點。這些上下班時間,在特殊的時段,應不同聘請方的需求,他們會作出調整,「相對比較自由」。
一個小女人
不知不覺,中午12點到了,這是吃飯的時間。
平日裡,鄧從連會用保溫桶給自己帶飯,她覺得,自己吃衛生,而且比較省錢,「吃個小面都要六七塊,這點錢夠我一家人吃飯了。」8月9日,她沒有帶飯,就近找了一家餐館,吃了碗蓋飯果腹。
鄧從連老家在涪陵,婚後她把戶口遷到了石坪橋附近,現在家中有丈夫和兩個兒子。她對「小蜜蜂」這份工作還算滿意,「不然也不會做這麼久」。她覺得,這份工作自由,收入也夠她貼補家用,關鍵是離家還比較近。
在做「小蜜蜂」以前,她是超市的酒水銷售,各大超市都工作過;再之前,她做了很多工作,還自己開過店。和她一起搭檔的「小蜜蜂」楊萬林是一個小夥,只有25歲,面對年齡只有自己一半的同事,幹著同樣的工種,會不會有壓力?
說起這個,鄧從連的言子又來了:「我始終覺得,像我這種做事情的人,到哪裡都會有人需要。是金子,總會要發光的!」
「小蜜蜂」有一定的底薪,要想拿到更多的收入,靠的就是業績了。業績,說白了就是銷售成交的提成。所以,他們的收入也不是「旱澇保收」,「運氣最好的時候,一天能成交兩三單;運氣不好的話,一單也成不了」。
如果成交,他們會有一筆大額提成,這時候,成交者就會「循例」請團隊的夥伴們吃一頓大餐,一是分享喜悅,二是給其他人打氣。如果沒有成交,也是一件「心累」的事,「就感覺努力了一整天,什麼事也沒幹成。」
總的來說,鄧從連還是比較喜歡這份工作。她喜歡那種和年輕人一樣的方式:穿著職業裝出門,不斷用努力創造驚喜,收入略高於身邊同齡人的平均水平等等。
所以,她做了頭髮,每次出門前化淡淡的妝,要畫眉毛和塗口紅,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年輕些。「小蜜蜂」這個稱呼到底來自哪裡?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有兩層意思大家都知道,作為從業者,她希望這個職業讓更多的人接受、支持、理解,記住「小蜜蜂」勤勞的那一面,而不是「討厭的嗡嗡嗡」。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旭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