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姑娘
你有沒有做過這樣的實驗:
準備一個玻璃瓶,放在陽光下,陽光正好成一束光線射在瓶底。
這時,你在瓶內放入一隻蜜蜂,你會看到,蜜蜂順著光拼命地撞著瓶底的玻璃,最後卻沒有出去,誤了卿卿性命;
接下來,你在瓶內再放入一隻蒼蠅,結果你會發現蒼蠅在瓶內亂撞,結果莫名其妙的就找到了瓶口,逃之夭夭。
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道理呢?
「蒼蠅比蜜蜂聰明?」
「我們應該向蒼蠅學習?」
「我們該做蒼蠅,而不是蜜蜂」?
在我看來,蒼蠅和蜜蜂,就是人生的兩種成長模型,也就是我們成長的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我們是蒼蠅。
剛進入職場或剛接觸一個新領域匠時候,我們瘋狂地到處亂撞,撞得「頭痛血流」,犯了數不清的錯誤。
可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了瓶口(開竅了)。
這個瓶口就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拐點或者說是轉折點,你找到了正確的成長方向或者說是方法論。
由此,我們過渡到了第二個階段--蜜蜂。
順著這條路,下死功夫不斷的迭代與成長。
這就是人生成長的兩個階段,先做蒼蠅,再做蜜蜂。
很簡單的道理,但非常實用。
比如,這個世上有很多人想做出一番事業,但是沒做之前,想東想西,前怕狼後怕虎,還沒開始就已經歇菜了。
還有些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拜託,你只是知道了這些道理,但是沒有實踐過這些道理,怎麼可能讓道理流淌在你的血液裡?
所以,當然就過不好了。
而那些能夠稱之為「成功」的人,無非就是把他們所知道的道理進行了無數次的實踐,並最終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們以微信的迭代為例。
微信最初1.0的版本時,只能和熟人聊天,發文字和圖片,功能與簡訊差不多,只是不要花錢;
而到了2.0版本的時候,微信已經開始有了語音與查找附近陌生人的功能;
之後,微信不斷的迭代,到了3.5版本的時候,已經有了二維碼;3.6版本的時候,微信公眾號出臺;到了4.2版本時,才有了朋友圈可以回複評論。
為什麼微信每次迭代,看上去都是一些功能的完善呢?
為什麼張小龍不能一下子就把微信做成現在最新的版本呢?
這就是好的產品經理人與差的產品經理人的區別。
我們每個人的手機上都有許多APP,那些仍然「活」在你手機桌面上的APP一開始都是只有某個基礎的功能,之後再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迭代,不斷的完善和完美。
你想想美團是不是一開始也只是做外賣的,後來才不斷迭代成了旅遊、娛樂、休閒、出行等無數的功能?
好的產品經理人,一開始只做一個功能,而且這個功能正好是社會大眾的需求;
就像微信一開始就是這樣的產品,能免費的發「簡訊」和「彩信」,為什麼不用?
而差的產品經理人,一開始就想著要盡善盡美,在上面安排了無數的功能,可大部分功能卻是雞肋,最終讓人摒棄。
剛開始做的時候,我們要像只蒼蠅一樣不斷地試錯,等到找到正確的方法論後,我們要像只蜜蜂一樣飛速的成長,專注於採蜜。
當然,犯錯不只能是犯錯,而是要邊犯錯邊思考,在同一個地方跌倒了一次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在同一個地方跌倒。聰明人知道如何糾正,愚蠢人只知道一條道走到底。
就像我自己寫文章,如果一篇文章的推薦量不行,我就會思考「是不是標題不夠吸引人?還是標題沒有踩上關鍵詞?」當我寫不出東西來時,我就會思考「是不是這個主題我還沒有想清楚?還是這個主題的素材找得不夠?或者是文章主線不明,結構不清?」
當我一次又一次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後,正確的方法論已經被我找得差不多了,雖然現在還未做出成績,但是方向正確了,再遠的路途終究會到達。
這就像蒼蠅一樣,先是用各種方式亂撞,用各種方式嘗試,等開到正確方法論時,我們就應該再蜜蜂一樣,不斷的踐行,不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