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池莉的一條微博引來了熱議。微博上說:「地鐵裡,外國人對乘客微笑,微笑的回報率99.9%。我的一位朋友做了一個實驗,連續多天,進地鐵就對人微笑,微笑的回報率0%。」
真的是這樣嗎?昨日,本報記者走上街頭,進行了一場特殊的「微笑測試」。面對記者的笑,許多人回以防備或警惕的眼神,但也有少數路人對記者微笑相對,還有人關切地問記者:「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問題?」
在這條微博中,池莉說,她的一個朋友進地鐵對人微笑,反應基本有三種:1.報以警惕並厭惡的一眼。2.趕緊躲開。3.狠狠吐出三字:「幹什麼?」或者說「有病啊?」在廣州的情況會和微博上所說的一樣嗎?昨天,記者在地鐵西門口站的一個出口外做了一個實驗。
記者以路人身份向來往的行人微笑打招呼,微笑的對象全部都是陌生人,不區分性別,既有年輕人也有中老年人。記者發現,大部分人對於陌生人的微笑沒有作出回應,並且他們的反應各異。其中,有的路人似乎認為記者這種行為有些怪異、無聊,有的路人會以防備的眼神打量記者,還有路人會警惕地繞開行走。但是沒有人像微博中所說的會厭惡地回應一句:「幹什麼?」或者說「有病啊?」
在記者微笑打招呼的對象中,也有少數路人會以微笑作出回應,其中一名中年婦女微笑著對記者回應說:「你好,你是在等人嗎?」還有一位老婦人在看到記者的微笑後,也微笑著點了點頭。還有少數幾個人雖然沒有以微笑作出回應,但是仍然關切地問了一句:「你怎麼了?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問題?」
記者調查:四成受訪者願接受不願回報
記者在地鐵鷺江站隨機採訪了20位普通的路人,主要問了兩個問題:1.如果陌生人對你微笑打招呼,你會如何應對?2.你會主動向陌生人微笑、打招呼嗎?
對於第一個問題,10位受訪者中,有6位受訪者表示,如果陌生人一上來就對自己微笑會感覺有些怪異,會對對方持有防備心理。
另外有4名受訪者對陌生人的微笑是持完全接受心態的。覃先生表示,經常對人微笑的人不會有太多惡意,如果陌生人微笑著對他打招呼,他會從心裡接受,但是會不會微笑著回應就不一定了。
對於第二個問題,另外10名受訪者中有9個人表示不會主動對陌生人微笑。但在心情特別好的情況下,可能會給對方一個微笑。
鍾女士說,她是不會主動對陌生人微笑的,除非是對方問路,如果主動對陌生人微笑,人家會覺得怪異的。蘇小姐說,就算她心情再好也不會對陌生人微笑打招呼的,因為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受騙,擔心自己也會被人騙。
老廣州講述:
不管認不認識
見面招呼「早晨」
市民李女士講述,之前她曾經居住在廣州的老城區,當時周圍的街坊不管認不認識,見到面都會熱情地互相打聲招呼。比如在早上遇到時,會友好地說一聲:「早晨!」可是自從她從老城區搬到海珠區的一個新樓盤之後,這種友好的場景就很難再現了。
李女士是一個熱心人,在小區乘坐電梯的時候常會幫助他人按電梯。可是她發現,小區裡不少人似乎認為別人這樣做是應該的,不僅不會說聲「謝謝」,甚至讓人感覺有些冷漠。李女士疑惑:「是因為小區裡的外地人太多了,大家互相之間不認識、有防備嗎?為什麼這麼多人都不懂得感恩了呢?」
專家析因:
文化因素、傳統割裂
國人易缺乏安全感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諮詢研究中心主任李江雪博士認為,中西方與陌生人的相處方式差異既有基於文化傳統、情感表達習慣等因素,也與近代以來傳統割裂、城市安全感缺失、國人壓力劇增等因素相關。
李江雪說,中西方人的情感表達習慣不同。中國人自幼被教導不能隨意發怒,自然也不會隨意表達喜悅。
近代以來中國城市的飛速發展,也改變了國人的「問好習慣」。李江雪說,從前人們碰面還會問「吃了嗎」。但現在,「從小我們就被教育不能和陌生人說話。而且,現代人的工作、生活壓力大,也阻礙了情感的表達。幫助老人反被誣陷的事例更強化了這種表達障礙。」
中國留學生:
法國人主動對你笑
打招呼多是想搭訕
正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留學的吳同學表示,西方人確實更熱情,常常微笑與陌生人打招呼,常常說「Thank you」(謝謝),但這種熱情是出於禮貌。
「在美國微笑待人是日常基本禮儀,但也不會隨意打招呼打擾別人。」曾在美國舊金山生活多年的戴先生表示,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兩國人打招呼的習慣也不同,但並不絕對。類似的,美國城市中人與人的防備心也會比郊區重,正如國內鄉村農民往往更熱情待人。
曾經在法國巴黎留過學的李同學說,「在法國的時候,如果你某一方面真的很不錯,就算陌生人也會對你不吝讚美。但是大部分情況下,如果陌生人主動向你微笑問候,多半還是想搭訕。」(文/記者林靜、方晴 圖/記者蘇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