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創新模式

2020-11-30 今日中國

2016-04-28 15:54:00 來源:今日中國 作者:胡 月

 

  2016年1月11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上演了一場與眾不同的晚會,雖然形式上也是演唱歌曲、相聲和魔術這類的節目,但主創和演員卻都是來頭不小的科學家。穿著傳統戲袍,看上去絕對正宗的京劇演出的竟是17世紀教廷會審伽利略的故事,而前不久火爆的電影《老炮兒》也被天壇醫院的營養學醫生顧中一從營養學專業角度解讀了一番,讓觀眾感覺耳目一新。

  這樣一場處處帶著科學範兒的晚會,主辦方是中國最著名的科普社區網站—果殼網。

 

  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網

  晚會上,38歲的果殼網CEO姬十三(嵇曉華)面對臺下300多名科學家、科普界人士、記者和科學愛好者組成的觀眾時顯得有些害羞。

  大概在10年前,作為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一名博士生,姬十三開始嘗試科普文章的寫作,與傳統印象中由枯燥的實驗和數據組成的理工科論文不同,姬十三的文章輕鬆有趣,面向的受眾大多是對科學感興趣的普通人。2007年從復旦大學畢業後,他出人意料地將寫作作為自己的第一份職業,並迅速在科普寫作圈走紅。2008年4月,姬十三成立了科學松鼠會,這是一個博客集群,這幫被戲稱為「松鼠」的博主大多數是國內外大學或者研究所裡的自然學科博士,擅長用輕鬆的筆調去解讀嚴肅枯燥的科學問題。這個看上去十分小眾的科普群博竟然一夜間在中國網際網路上走紅,到2008年底日瀏覽量就達到3萬左右。

北京,果殼實驗室裡,年輕的創客們正在工作

  時間來到2009年底,僅僅在線上發表科普文章已經不能滿足「松鼠」們的科普激情,姬十三和他的夥伴開始策劃線下活動,連續24場「科學嘉年華」的成功舉辦打造了大批科學松鼠會的忠實粉絲,但也正因為在這一系列線下活動中遇到的困難,讓姬十三和他的團隊必須直面轉型的問題。

  「科學松鼠會是一個非盈利的公益組織,很多商業項目無法在這個平臺上展開,而且團隊成員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在維護和運營這個組織,他們幹的全是沒有報酬的義務勞動,無論是精力還是財力都無法讓這個事業繼續朝前發展。」科學嘉年華活動在收穫成功的同時,也因為給組織者帶來過大的工作壓力使團隊中一些重要夥伴因此離開,這讓姬十三陷入對未來發展的思考。

  在當時,「網際網路+」的概念雖然還未正式提出,但阿里巴巴等企業的成功案例,讓基於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萌芽已經開始在中國市場形成,有許多風險投資人開始關注這個領域,而「網際網路+科普」這個概念同樣也吸引了一些投資人的注意,當有資本找到姬十三談合作時,姬十三果斷地邁出了這一步。於是在科學松鼠會繼續之外,2010年,果殼網成立了。

  與科學松鼠會不同,果殼網的建設開始向普通網友敞開,姬十三不再將目光停留在由科學家單向發表文章上,而是將一個博客群改造成了網絡社區和新媒體產品。「外圍有數以千萬計的年輕人,他們對科學也有正面的認知,願意藉助科普提升個人的知識,豐富平日的談資和增強生活中去偽存真的辨識力,這部分人群也是我們爭取覆蓋的。」更不同的核心則是,果殼網從成立伊始,就定位為網際網路企業,盈利始終是姬十三要操心的事情。

  在成立伊始,果殼網就效仿他們的終極目標DISCOVERY頻道「流言終結者」,推出了類似欄目。這在中國網際網路平臺經常被謠言所困的環境下可謂一縷清風。自此,果殼網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科普」的名片,但他們在盈利模式上並未找到突破口。

  直到2013年7月,姬十三和他的團隊上線了MOOC學院,這個在當時最流行的開放式網絡課程,在2012年由美國一些頂尖大學推出並立刻受到全世界的歡迎,果殼網的MOOC學院無疑是迎合了這一場國際性的學習風潮。一年時間裡吸引了近100萬註冊會員,並同世界最大的MOOC平臺—美國的Coursera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此外還對接了全球超過20個國際在線教育項目。姬十三說,MOOC的上線反映的是果殼網「力圖改善人與知識關係的願景」,而這個擁有在線教育概念的項目讓果殼網在2014年底得到了2000萬美元的C輪投資。果殼網和它所代表的「網際網路+科普」揚帆起航。

 

  全民科普的社會基礎

  果殼網的成功並非偶然。在中國,另一個網站常常被用來同果殼網相對比,那就是知乎網。知乎網成立於2010年,幾乎同果殼網同步,但知乎網的定位是做中國的Quora(美國問答社交網站),科普內容佔了知乎社區內容的相當一部分。然而隨著果殼網的商業轉型,兩者似乎是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知乎網繼續保持行業老大哥Quora的步伐,用問答的形式做與百姓粘合度高的社交平臺,在今天,這家網站的用戶數量和影響力一點也不比果殼差。

  果殼網和知乎網的成功很大程度都是因為趕上了全民科普的時代。姬十三毫不諱言「比起幾年前,在國內做科普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了。」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大量中產階層正在中國形成,他們不只將眼光停留在衣食住行上,而且對食品安全和空氣汙染等背後的科學解釋更為關注。於是,科普在中國從狹義的兒童教育向成人世界擴張。科普類圖書也在一夜之間登上了暢銷榜前列,比如這兩年紅火起來的博物學。

果殼實驗室的年輕創客們用自製的機器手臂和火腿腸DIY了一個搶紅包機器人,果殼實驗室成員陳岱奇在調試機器人

  正是這種全民科普的氛圍,讓果殼網從一開始就定位貼近百姓尤其是年輕人。「首先果殼網在選題上一直注意切合社會流行的熱點。」姬十三向記者介紹,「例如2015年屠呦呦憑藉青蒿素獲得諾獎,果殼網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追蹤報導;2016年1月底,谷歌宣布圍棋AI『AlphaGo』以5:0完勝歐洲冠軍、職業二段樊麾,果殼網立刻從人工智慧、神經學等不同角度解讀這個新聞事件,並聯繫採訪了其他知名的圍棋手,既滿足了人們對熱點新聞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又順帶進行了深入淺出的科普。」

  同時在傳播渠道上,果殼網也力圖做到「新」和「多元化」。他們在微博和微信平臺上都有超過百萬的粉絲訂閱量,其內容也涵蓋了中規中矩的深度報導、圖文並茂的熱點欄目和以短平快為特點的闢謠、問答等欄目。姬十三說:「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把科普這件曾經枯燥的事情,推向趣味和富有活力的方向。此外新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和普及,還幫助科普以更貼近人們生活的方式進行展示。」

 

  政府和市場合作

  在分析果殼網的成功時,姬十三肯定了政府在「網際網路+科普」市場化中的作用:「政府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支持,也願意讓我們這些源自民間的機構更多地參與到政府項目中去。」

  由於「網際網路+科普」所具備的市場前景被看好,除了果殼網這樣專注於科普的網際網路企業,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巨頭騰訊也將觸角伸向其中。2015年4月30日,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尚勇與騰訊公司CEO馬化騰籤署「網際網路+科普」合作框架協議,旨在打造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科普中國」。

  「科普中國」這個品牌由中國科協於2014年開始推出,是一系列項目和工程的合集,是中國政府推動「網際網路+科普」行動計劃和科普信息化建設工程的排頭兵。手機等智能終端成為科普的重要陣地,可以通過後臺雲計算、大數據和個性化的分析,了解用戶興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科普。在隨後半年,騰訊和中國科協就「科普中國」項目展開了積極的合作。「科普中國」9月上線科普中國導航主頁。

北京博物科普圈幾位活躍人士利用暑假時間帶孩子們夜訪奧森公園了解野生動物

  在政府合作、社會基礎和商業支持下,果殼網對未來抱有信心,但同時,以姬十三為代表的創業者也表示,目前中國同西方還存在不小差距:除了科普教育的理念還存在差異外,「西方大量重量級的科學家也善於把深刻的科學知識講得深入淺出,也會大量參與公眾活動;而在國內的科研體制下,科學家直接和大眾接觸還需要經歷一個倡導和推動的過程。另一方面民間許多科普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如果沒有人去保護他們的積極性,時間久了他們就會頂不住。」不過姬十三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表現出比較樂觀的態度:「國內的科普環境正在逐步而迅速地向著好的方向發展,這也有賴於政府的引導和民眾的參與。」

 

果殼網:開放、多元的泛科技興趣社區,吸引了百萬名有興趣、愛知識、樂於分享的年輕人。2010年,果殼網由姬十三創立,曾喊出目標是「成為中國的Discovery」,希望在新媒體時代讓科學和技術的傳播變得引人入勝。幾年過去了,果殼網已從小眾愛好者的科學傳播品牌,升華為普通人的生活科學夥伴;不斷探索獲取知識、求得真相的新路徑,幫助大家擺脫尋求知識的各種束縛。果殼網現有三大板塊:科學人、小組和問答,由專業科技團隊負責編輯。三大重點產品:MOOC學院、知性社區、研究生App。果殼傳媒另有「果殼閱讀」這一品牌,負責科普類圖書的編輯。

相關焦點

  • 「遠古印記與龍同行」2019新春中原恐龍展打造「科普+」創新模式
    是以創新的展陳手段、運營模式、管理機制運作的大型科普宣傳活動。 本次恐龍展秉承「公益科普、寓教於樂」的宗旨,努力開拓古生物化石科普工作的大型會展新模式。作為承辦方,我們有信心通過這次展覽,以「科普+體驗」的創新模式傳播古生物科學文化知識,傳播科學精神,喚起民眾珍惜化石資源以及對古生物化石與地質環境的保護意識、保護行為圖為發布會現場,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向原陽縣靳堂鄉郝庵村希望小學捐贈圖書。
  • 科普教育萌發創新種子
    如果說有什麼不同,那就是她手裡的「馬鞍山市第七中學學生科技創新教育讀本」教材在全國獨一無二,而她也是全國為數不多、馬鞍山唯一的專職科普教師,專職負責七年級的科普課程的教學——講解各種創新技法,與學生們討論創新實例。在馬鞍山市,七中是唯一一所將科普校本課程納入課表的學校,並實現了教材、教師、時間、地點的四落實。「很多孩子小時候說起未來的理想,都是想當科學家。
  • 科普創新大有可為
    創新是科研的永恆主題,科普也是如此。在把厚的學問變薄、深的學問變淺的同時,適應新形勢、探索新方式,科普將煥發更強大的生命力2020年12月31日晚,首都科學講堂特別節目——「2021科學跨年之夜」在北京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薛其坤等11位科學家接力演講,為公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科學盛宴,受到公眾的廣泛好評。
  • 2018全國科普日百度百科創新亮相 科普傳播進入AI時代
    9月15日,以「創新引領時代 智慧點亮生活」為主題的2018全國科普日在全國範圍內拉開帷幕,百度百科在北京主場活動亮相,展示了梁家河數字博物館、科普中國·科學百科工程以及秒懂大師說等創新性科技產品,吸引了大量觀眾駐足觀看和現場體驗。
  • 社區科普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
    幾年來,中國科協以推動城鎮社區科普為抓手,全力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探索出一條科普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路子。     2007年5月,濟南市綠園社區的一位居民從四樓跳下摔成重傷,後被診斷患有抑鬱症。家人痛心地說,身體有病可以吃藥,心理有病只靠吃藥可治不了!     事發後,街道黨工委決定,以綠園社區為試點,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科普活動。
  • 從8個成功商業模式基因看項目創新的魅力
    萬眾創業,確實想做出一套別人沒有的全新商業模式還是很難的,但是學會商業模式創新的一套理論,有利於我們進行基因重組,為自己的創業項目帶來新的思考與啟迪,以下組合一些創新的項目進行剖析:01 多利農場:「品牌+連鎖」會員直銷商業模式農場租地種有機蔬菜,直接送菜到用戶家中
  • 「科普中國·數說科學」走進高校:百度百科開創新時代科普
    為了增進全民科學素養和大眾科普水平,教育部已啟動全面支持力度,鼓勵高校結合優勢學科和優勢專業,組織高水平的科研人員和科研團隊,深入參與開放日等科普活動,製作科普資源,包括科普展示、高新成果等,並設置互動環節,使社會公眾近距離感受高新技術。
  • 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用科幻推動創新
    「七年前,我們為什麼要策劃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其實想法很簡單,就是想為推動創新來做點什麼事情。」9月17日,在「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合作發布儀式上,大賽組委會主任李凌己向記者這樣說到舉辦比賽的初衷。
  • 創新科普宣傳方式實現科普資源共享 銀川市科協與中國知網達成戰略...
    雙方將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協同創新,進一步實現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共同推進科普宣傳的覆蓋面。 2021年市科協將根據群眾需求,以科普動漫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科普宣傳方式。此次和中國知網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原則,重點從科普宣傳、科普平臺、學術講座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共建共享綜合平臺,助推動銀川市作為首批「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
  • 改進管理措施,創新發展模式 -雙向發展,雙線結合
    為緊緊圍繞黨支部工作條例要求,踐行支部七大職責,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第二學生黨支部在章奇書記的領導之下,結合自身情況,改進相應的支部管理措施,創新支部發展模式,形成以「雙向發展,雙線結合」基本路線的工作法,通過橫向隊伍建設,縱向黨建延伸,利用數位化媒體,線上輔助、線下擴展,高效率、高水平的開展支部活動,打造支部特色品牌。
  • 全國計量科普創新創意素材徵集活動圓滿結束
    5月20日,在市場監管總局主辦的「5·20世界計量日」主題活動上,全國計量科普創新創意素材徵集活動優秀作品進行了集中展示。全國計量科普創新創意素材徵集活動是由中國科協、市場監管總局、共青團中央聯合主辦,由中國計量測試學會、中國計量協會共同承辦的全國範圍內的素材徵集活動。該活動於2018年5月20日正式啟動。
  • 果殼網科普能力遠超正規科普機構網站?報告力挺微信科普
    日前,中國科普研究所發布的《科普藍皮書: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2006~2016)》指出,微信公眾號等新的媒體形式已逐漸成為傳播科學知識的重要渠道,未來,必須從方式單調、呆板的科普表達形態,向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生動的科普表達形態進行徹底轉變。
  • 科普接地氣 創新有活力——江西好聲音「閃耀」2020年全國科普講解...
    新華網發  在11月13日於廣州舉行的2020年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總決賽上,來自江西景德鎮的青年教師周桂詩洋通過現場演奏瓷甌為觀眾講解瓷樂「聲如磬」的科學原理。憑藉過硬專業知識和趣味講解形式,周桂詩洋獲得了本屆大賽的個人二等獎和最具人氣獎。  個人二等獎、三等獎、優秀獎……在今年的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上,江西代表隊三名選手在全國73支代表隊的234位選手中脫穎而出,分獲佳績。
  • 創新模式踐行者王溪:突破邊界-教育創新驅動力
    記者採訪了創新型教育模式的踐行者王溪。王溪曾為一家創新型素質教育機構的創始人,曾供職於世界500強企業和網際網路上市公司。師範院校科班出身,在家庭角色轉變後,熱衷於對素質教育的探索,憑藉著熱愛投身於教育行業創業中。
  • 新形勢下的產業園區創新發展模式
    本文將著力分析產業園運營模式特點、發展階段、發展趨勢及存在主要問題,並適時提出在新的發展時期,產業園區如何在產業鏈條構建、發展戰略制定、市場需求引導、運營管理模式上創新思維、擴大開放,實現「二次創業」。
  • 「Training Day」科技創新訓練營之商業模式創新成功舉行
    2019年7月16日, 「Training Day」科技創新訓練營之商業模式創新在深圳羅湖陽光酒店順利開課。活動邀請了深圳市羅湖區科技創新局工作人員出席,並就羅湖區創新創業環境及相關政策做了重點介紹。本次活動吸引了80多位羅湖區企業代表到場參加,特聘國家科技部人才中心CEO特訓營金牌教練、以色列系統創新思維專家,面向羅湖區科技創新企業家開展為期一天的封閉式培訓活動。
  • 衡陽精心組織近百項科普活動,讓市民感受創新魅力
    創新創業成果展精彩紛呈、科技扶貧培訓服務「三農」、科技創新成就和科技戰疫成效顯著、科普宣傳繪聲繪色一個個承載著「科技抗疫,創新強國」主題的畫面,組成了我市今年科技活動周的最美圖卷。  8月23日至29日,2020年市科技活動周期間,市科技局聯合市直有關部門及各縣(市)區科技主管部門精心組織開展了近百項科普活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展示抗疫成效,讓廣大市民感受創新魅力,盡享科技樂趣,為新時代全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衡陽營造了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
  • AI+AR,助力少年兒童科普教育
    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科技創新層面,我國的5G、AI、雲計算、大數據的技術已經趕超歐美,極大提振了國民的士氣。
  • 武漢文獻中心舉辦「模式生物斑馬魚及基因編輯技術」科普講座
    7月14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舉辦2018年第2期科學文化漫談——「模式生物斑馬魚及基因編輯技術」科普講座,中科院武漢教育基地青年志願者協會負責人陳正芳為師生、周邊社區居民和青少年,帶來一場生動精彩的科普盛宴。  你知道神奇的斑馬魚嗎?斑馬魚和模式生物有怎樣的聯繫?基因編輯技術發展的「前世今生」又是如何呢?
  • 原創 | 科普·手機·飛行模式和衛星定位與行程卡的關係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藍色小字「擺譜人」加關注 可免費收到推送[老朋友]點擊右上角 ··· 轉發或分享本內容    《擺譜人》公眾號發表了文章:原創 | 科普本文介紹兩個手機裡面與行程卡相關聯的知識點,一是飛行模式,二是衛星定位。   飛行模式。顧名思義,是飛機行進中進行的模式。眾所周知,為了保障飛機飛行的安全,特別是起飛和降落階段,民航部門是禁止手機開機的,這個開機主要是防止手機發出無線電信號與基站通信,萬一幹擾到飛機通信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