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8 15:54:00 來源:今日中國 作者:胡 月
2016年1月11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上演了一場與眾不同的晚會,雖然形式上也是演唱歌曲、相聲和魔術這類的節目,但主創和演員卻都是來頭不小的科學家。穿著傳統戲袍,看上去絕對正宗的京劇演出的竟是17世紀教廷會審伽利略的故事,而前不久火爆的電影《老炮兒》也被天壇醫院的營養學醫生顧中一從營養學專業角度解讀了一番,讓觀眾感覺耳目一新。
這樣一場處處帶著科學範兒的晚會,主辦方是中國最著名的科普社區網站—果殼網。
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網
晚會上,38歲的果殼網CEO姬十三(嵇曉華)面對臺下300多名科學家、科普界人士、記者和科學愛好者組成的觀眾時顯得有些害羞。
大概在10年前,作為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一名博士生,姬十三開始嘗試科普文章的寫作,與傳統印象中由枯燥的實驗和數據組成的理工科論文不同,姬十三的文章輕鬆有趣,面向的受眾大多是對科學感興趣的普通人。2007年從復旦大學畢業後,他出人意料地將寫作作為自己的第一份職業,並迅速在科普寫作圈走紅。2008年4月,姬十三成立了科學松鼠會,這是一個博客集群,這幫被戲稱為「松鼠」的博主大多數是國內外大學或者研究所裡的自然學科博士,擅長用輕鬆的筆調去解讀嚴肅枯燥的科學問題。這個看上去十分小眾的科普群博竟然一夜間在中國網際網路上走紅,到2008年底日瀏覽量就達到3萬左右。
北京,果殼實驗室裡,年輕的創客們正在工作
時間來到2009年底,僅僅在線上發表科普文章已經不能滿足「松鼠」們的科普激情,姬十三和他的夥伴開始策劃線下活動,連續24場「科學嘉年華」的成功舉辦打造了大批科學松鼠會的忠實粉絲,但也正因為在這一系列線下活動中遇到的困難,讓姬十三和他的團隊必須直面轉型的問題。
「科學松鼠會是一個非盈利的公益組織,很多商業項目無法在這個平臺上展開,而且團隊成員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在維護和運營這個組織,他們幹的全是沒有報酬的義務勞動,無論是精力還是財力都無法讓這個事業繼續朝前發展。」科學嘉年華活動在收穫成功的同時,也因為給組織者帶來過大的工作壓力使團隊中一些重要夥伴因此離開,這讓姬十三陷入對未來發展的思考。
在當時,「網際網路+」的概念雖然還未正式提出,但阿里巴巴等企業的成功案例,讓基於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萌芽已經開始在中國市場形成,有許多風險投資人開始關注這個領域,而「網際網路+科普」這個概念同樣也吸引了一些投資人的注意,當有資本找到姬十三談合作時,姬十三果斷地邁出了這一步。於是在科學松鼠會繼續之外,2010年,果殼網成立了。
與科學松鼠會不同,果殼網的建設開始向普通網友敞開,姬十三不再將目光停留在由科學家單向發表文章上,而是將一個博客群改造成了網絡社區和新媒體產品。「外圍有數以千萬計的年輕人,他們對科學也有正面的認知,願意藉助科普提升個人的知識,豐富平日的談資和增強生活中去偽存真的辨識力,這部分人群也是我們爭取覆蓋的。」更不同的核心則是,果殼網從成立伊始,就定位為網際網路企業,盈利始終是姬十三要操心的事情。
在成立伊始,果殼網就效仿他們的終極目標DISCOVERY頻道「流言終結者」,推出了類似欄目。這在中國網際網路平臺經常被謠言所困的環境下可謂一縷清風。自此,果殼網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科普」的名片,但他們在盈利模式上並未找到突破口。
直到2013年7月,姬十三和他的團隊上線了MOOC學院,這個在當時最流行的開放式網絡課程,在2012年由美國一些頂尖大學推出並立刻受到全世界的歡迎,果殼網的MOOC學院無疑是迎合了這一場國際性的學習風潮。一年時間裡吸引了近100萬註冊會員,並同世界最大的MOOC平臺—美國的Coursera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此外還對接了全球超過20個國際在線教育項目。姬十三說,MOOC的上線反映的是果殼網「力圖改善人與知識關係的願景」,而這個擁有在線教育概念的項目讓果殼網在2014年底得到了2000萬美元的C輪投資。果殼網和它所代表的「網際網路+科普」揚帆起航。
全民科普的社會基礎
果殼網的成功並非偶然。在中國,另一個網站常常被用來同果殼網相對比,那就是知乎網。知乎網成立於2010年,幾乎同果殼網同步,但知乎網的定位是做中國的Quora(美國問答社交網站),科普內容佔了知乎社區內容的相當一部分。然而隨著果殼網的商業轉型,兩者似乎是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知乎網繼續保持行業老大哥Quora的步伐,用問答的形式做與百姓粘合度高的社交平臺,在今天,這家網站的用戶數量和影響力一點也不比果殼差。
果殼網和知乎網的成功很大程度都是因為趕上了全民科普的時代。姬十三毫不諱言「比起幾年前,在國內做科普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了。」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大量中產階層正在中國形成,他們不只將眼光停留在衣食住行上,而且對食品安全和空氣汙染等背後的科學解釋更為關注。於是,科普在中國從狹義的兒童教育向成人世界擴張。科普類圖書也在一夜之間登上了暢銷榜前列,比如這兩年紅火起來的博物學。
果殼實驗室的年輕創客們用自製的機器手臂和火腿腸DIY了一個搶紅包機器人,果殼實驗室成員陳岱奇在調試機器人
正是這種全民科普的氛圍,讓果殼網從一開始就定位貼近百姓尤其是年輕人。「首先果殼網在選題上一直注意切合社會流行的熱點。」姬十三向記者介紹,「例如2015年屠呦呦憑藉青蒿素獲得諾獎,果殼網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追蹤報導;2016年1月底,谷歌宣布圍棋AI『AlphaGo』以5:0完勝歐洲冠軍、職業二段樊麾,果殼網立刻從人工智慧、神經學等不同角度解讀這個新聞事件,並聯繫採訪了其他知名的圍棋手,既滿足了人們對熱點新聞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又順帶進行了深入淺出的科普。」
同時在傳播渠道上,果殼網也力圖做到「新」和「多元化」。他們在微博和微信平臺上都有超過百萬的粉絲訂閱量,其內容也涵蓋了中規中矩的深度報導、圖文並茂的熱點欄目和以短平快為特點的闢謠、問答等欄目。姬十三說:「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把科普這件曾經枯燥的事情,推向趣味和富有活力的方向。此外新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和普及,還幫助科普以更貼近人們生活的方式進行展示。」
政府和市場合作
在分析果殼網的成功時,姬十三肯定了政府在「網際網路+科普」市場化中的作用:「政府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支持,也願意讓我們這些源自民間的機構更多地參與到政府項目中去。」
由於「網際網路+科普」所具備的市場前景被看好,除了果殼網這樣專注於科普的網際網路企業,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巨頭騰訊也將觸角伸向其中。2015年4月30日,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尚勇與騰訊公司CEO馬化騰籤署「網際網路+科普」合作框架協議,旨在打造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科普中國」。
「科普中國」這個品牌由中國科協於2014年開始推出,是一系列項目和工程的合集,是中國政府推動「網際網路+科普」行動計劃和科普信息化建設工程的排頭兵。手機等智能終端成為科普的重要陣地,可以通過後臺雲計算、大數據和個性化的分析,了解用戶興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科普。在隨後半年,騰訊和中國科協就「科普中國」項目展開了積極的合作。「科普中國」9月上線科普中國導航主頁。
北京博物科普圈幾位活躍人士利用暑假時間帶孩子們夜訪奧森公園了解野生動物
在政府合作、社會基礎和商業支持下,果殼網對未來抱有信心,但同時,以姬十三為代表的創業者也表示,目前中國同西方還存在不小差距:除了科普教育的理念還存在差異外,「西方大量重量級的科學家也善於把深刻的科學知識講得深入淺出,也會大量參與公眾活動;而在國內的科研體制下,科學家直接和大眾接觸還需要經歷一個倡導和推動的過程。另一方面民間許多科普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如果沒有人去保護他們的積極性,時間久了他們就會頂不住。」不過姬十三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表現出比較樂觀的態度:「國內的科普環境正在逐步而迅速地向著好的方向發展,這也有賴於政府的引導和民眾的參與。」
果殼網:開放、多元的泛科技興趣社區,吸引了百萬名有興趣、愛知識、樂於分享的年輕人。2010年,果殼網由姬十三創立,曾喊出目標是「成為中國的Discovery」,希望在新媒體時代讓科學和技術的傳播變得引人入勝。幾年過去了,果殼網已從小眾愛好者的科學傳播品牌,升華為普通人的生活科學夥伴;不斷探索獲取知識、求得真相的新路徑,幫助大家擺脫尋求知識的各種束縛。果殼網現有三大板塊:科學人、小組和問答,由專業科技團隊負責編輯。三大重點產品:MOOC學院、知性社區、研究生App。果殼傳媒另有「果殼閱讀」這一品牌,負責科普類圖書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