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主編談養生黨和心靈雞湯

2020-12-06 新榜

訪談:果殼網主編談養生黨和心靈雞湯

榜妹心中一直把拇姬供為文字和見識的神級選手,「不要在他前問出太Low的問題」這個念頭糾纏了榜妹一整個周末。為戰勝畏難情緒,榜妹在果殼網上以「拇姬」為關鍵詞的44個搜索頁中摸爬滾打,萬念俱灰後的榜妹開始安慰自己,不論問題如何,拇姬大概都有辦法給出一個神級答案吧……

拇姬:「我是文青,我們全家都是文青。」果殼網主編徐來,青年小說家,小說《想像中的動物》。

果殼網(ID:Guokr42):Guokr.com是開放、多元的泛科技興趣社區,並提供負責任、有智趣的科技主題內容。(榜妹註:自新媒體排行榜放榜以來,幾乎承包科技榜首位)

榜妹:果殼微信運營花蝕說,我們的健康榜在謠言來源方面幫了你們的大忙……流言總比闢謠傳得廣些。你怎麼理解微信上盛行的養生黨和心靈雞湯呢?

拇姬:法國有一位傳播學者叫卡普費雷,他寫過一本書叫《謠言,最古老的媒體》。這個標題很有意思,最古老的媒體,有人就有謠言。謠言實際上就是讓人用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小,容易接受的成本,去獲得規避某個風險的可能——你不知道這個風險到底是不是真的,但是因為規避的成本很小,所以你多半會選擇去規避。這實際上是一個帕斯卡賭注嘛。所以很正常噠。

這就好像草原上一群斑馬在吃草,突然有一隻跑起來了,然後整群都跟著跑了。不跑,萬一獅子真的來了,你就完蛋了。所以,會聽信謠言的斑馬,比較容易留存下來。但斑馬群不是傻跑,跑兩步一看獅子沒來,哦就知道是謠言,就不跑了,繼續吃草。所以謠言本身不可怕,你讓信息充分流動,大家很快就知道獅子沒有殺過來,自然就消停了。

與微博相比,微信的自傳播能力很差。這導致微信的信息流動自動形成了各種壁壘森嚴的圈子。哪怕是再保持開放心態的人,也很難獲取自己所在的圈子之外的信息。你們以榜單這種形式,將各種圈子當中最受關注的內容篩選了出來,這本身就是一種打破圈子壁壘的行為,也為我們捕捉到那些健康謠言,繼續跟進提供了很好的便利。

榜妹:從網站小組和後臺交流來看,微信上的朋友和果殼網上的朋友會是兩個族群嗎?

拇姬:人都是一樣的,差別只是聞道有先後吧。具體到微信和我們網站之間的差異,可能會有一些吧,如果在網站上更活躍一些,那麼很顯然,他直接融入這個人群的意圖更明顯一些。而如果只是訂閱了果殼網的微信,那麼接受科學信息推送服務的意圖更明顯一些。另外我知道,有些人訂閱果殼網的微信,很重要的一點是,方便將果殼網推送的科學信息,特別是針對各種流言的科學信息分享到朋友圈當中。

榜妹:轉基因爭議、PX安全以及搶鹽風波,在這類事件當中,果殼總是以開啟民智的姿態第一時間科普闢謠。果殼純科學的立場讓不少人感到「態度太讓人失望了」,果殼的文章是否真的有考慮過中國的大背景?

拇姬:說實話,如果有人對我說「你態度不好」,我可能會有點茫然不知所措。因為我覺得態度是一個用來反躬自省的東西,需要問的是「我自己的態度好不好」,而非「你的態度好不好」。對於別人的言說,如果我不服氣,我更願意說「錯在哪兒」,或者至少是「哪兒有錯」,而非討論其「態度」。當然,我們討論的是科普工作,是讓科學信息流動起來的工作。所以,讓信息流動,使之容易被接受,肯定是我們工作的重要方面。但這個接受,並非普適的,我們不會去奢求讓每一個人都接受,也沒有這個必要。

我們當然考慮過中國的大背景,我們會去仔細地拿捏一些東西,去調整一些表達,去修辭,去使用那些喜聞樂見的形式,但和風細雨的特點是,你無法感知它的存在。你記得的必定只是暴風驟雨。你對果殼網最熟悉的內容,必定是某些特定的炫目的內容因為你讀得仔細。但你可能並不知道我們是醜聞爆發之後,全球範圍內少數幾家採訪過黃禹錫的機構,我們可能是中文世界第一家採訪侯世達的機構……我們在很認真地為我們的讀者工作,我們以自己的方式為這個時代略盡綿薄。

榜妹:將壁壘森嚴的專業知識轉化成老嫗能懂的有趣文章,是果殼一直在做的事,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的區別在哪裡呢?面臨知乎的挑戰,果殼接下來又預備採取什麼策略呢?

拇姬:如果有一件事情,只是靠個人的興趣、愛好、公益之心而進行,我不能說肯定無法維持,但確實會非常非常艱難。科學松鼠會是一個註冊的NGO,它相當於一個科學作者協會。這個結構決定了,很多事情它做不了。

至於知乎。知乎有不錯的社區,依傍這個社區確實能做很多事情,比如經驗的分享,你甚至可以一人一票選出最受歡迎的、最可行的經驗。但絕大多數情況下,無法一人一票作出是非判斷。這可能是果殼網跟其他的面向大眾的網站最根本的不同吧。

接下來,果殼網會更加著力於將這些有明確是非的科學信息以更好的形式推送給公眾。我們會嘗試更多的展示渠道,也會嘗試更好地與公眾、媒介建立聯繫。我們在嘗試仿效英國科學媒介中心(SMC)建立一套科學信息快速反應機制,在熱點事件爆發之後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為大眾媒體的同仁們提供儘可能快速和全面的科學信息服務。在此前的食品安全、魯甸地震、伊波拉疫情等事件中,這套機制已經取得了很好的表現。

榜妹:拇姬是誰?答案包括:「錢烈憲要發言」「在單向街被歹徒刺傷」「《想像中的動物》」「果殼網主編」「性格高傲乖張,喜讀史論,專注寫作」。「珍稀物種,哺乳類動物,面似山魈,體重身高三圍不詳,喜咆哮,哮聲『稿汁!稿汁!』」,拇姬願意自己加上一個註解嗎?

拇姬:額…… 不好吧,註解箋疏什麼的,都是後人搞的嘛。好吧,開玩笑的,沒到那個份兒上呢。我大量使用「拇姬」這個名字,然後又以山魈的頭像出現,不過自己一定要是個動物的話,可能更像是蝙蝠。

我是一個文科生,我是一個寫作者,但是現在卻成了一個科學傳播行業從業者。往好裡說,是橫跨文理,但實際上卻是兩頭不通。當我向科學界、科普界的朋友介紹現代主義以來的審美方式,當我向文學界、文化界的朋友介紹科研新挑戰時,尤其如此。不過其實我骨子裡還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是最暢快的時候,技法上的、結構上的突破也更加明確和容易把握。說起來,我過陣子有本新的小說要出,會擺脫《想像中的動物》的狀態,希望大家喜歡。(榜妹註:水到渠成的推銷新書!)

榜妹:拇姬是來自粵語嗎?「山魈」有何妙處,讓拇姬對它如此情有獨鍾。

拇姬:不是。拇姬這個名字,我從高中的時候就開始用了。當時有個同學,說讓我幫著起個筆名,我憋了一整節數學課,半開玩笑地起了這個。對方很不樂意,我倒覺得挺好,就留著自己用了。一直用到現在。後來開始上網了,就拿來當網名。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遛彎兒無意中想到了個「錢烈憲」,就用在了博客上。所以名稱識別上一直都有點兒混亂。

頭像也是。其實我有一兩百個這種動物頭像,都挺好看的。那時候還是MSN的時代,我隔幾天就換一個。後來,年行既長,不愛玩兒鬧了,就漸漸固定下來用了這個。主要是倆原因,一個是它好歹是個正面形象;二來,配色方案比較引人注意,識別度好。

榜妹:六年以前,rune在讀完拇姬的《想像中的動物》之後說「錢老師吃的是腐食,擠出來的還是人奶。」腐食?我們可以看看腐食的成分表行嗎?

拇姬:都寫在書裡了。《想像中的動物》裡面引述了很多文獻,其中相當部分是我捏造的——其實知道了這一點就不會不把它當成小說了吧。當然有些文獻是真實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兩種,一個是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一個是陳藏器的《本草拾遺》。我在一個以「說謊」為主題的故事裡,讓這兩位掐了起來。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模仿對象是洪邁的《夷堅志》,所以我寫自序說的是《夷堅的記事本》,多少有點兒混充夷堅後學的意思。

中國有很好的故事傳統。各種詭異的筆記,就像你走在黃昏的樹林子裡,暗隱綽綽的,你有點兒害怕,但突然草窠裡躥出一個兔子,噌噌兩下就跑沒影了,就剩下草葉子還在微微晃動。你的小心臟撲騰撲騰的,感覺特別好。我記得自己考研的時候,在我們學校文化研究所裡蹭著,上午讀英文,下午開始翻《叢書集成》。複習了幾個月,主要的筆記全都過了一遍,考試也考砸了。

榜妹:每天在微博上說「@拇姬晚安,@京城苗寶寶歲月……」的灰鴿子銀水到底是誰呢?

拇姬:一個微博上的朋友。這個事兒其實是個白巫術。但是我不能告訴你是什麼,說出來就不靈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榜妹:大家把您做成了各種手工藝品、高階摺紙、拇姬牌單缸油魚發動機汽車設計圖紙、拇姬變形金剛、藍色拇姬玫瑰花、七夕拇姬餅、拇姬同款山魈胸針。各類周邊簡直發達到喪心病狂的程度,作為主人公的拇姬的感受是?

拇姬:感謝所有參與製作的人。他們讓更多人知道了「山魈」這種動物。把「山魈」的名字,從「猴子」當中剝離了出來,讓「山魈」有機會區別於其他東西,這多好啊。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總是一件好事情嘛。

榜妹:在別的網站當中,追隨者要是要表達喜愛一般是這樣「你好!我是忠實粉絲!我會一直支持你!」而在果殼典型的表達方式是這樣「你想玩十三叔嗎?!你想玩拇姬嗎?!我替你們玩啊」,這到底是誰慣出來的?

拇姬:我希望自己去做具有創造性的工作。我也是這樣去鼓勵我們的同事的——當我情緒上來的時候,有可能會在辦公室裡連蹦帶跳的,某一條新聞、某一個想法讓我極度興奮,熱血沸騰,然後我也讓我們部門的同事們興奮起來,沸騰起來,一起為之燃燒、爆發。這個過程,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極大的快感和成就感。(當然,這常常會給其他部門的同事造成困擾)在這樣的環境下,我不可能正襟危坐的。我們的團隊,是一個有創造力的團隊。這種創造力,具體到我自己的身上,首先是我自己要儘量給所有人提供無限的可能。這樣的可能,一部分是我創造的,一部分是別人以我為對象創造的。這不是被某個人慣出來的,是被創造力激發出來的。

榜妹:看到@Sunyanzi說:「正常人每周接受1拇姬的催稿應該對生活影響不大……到達每天1z拇姬的時候…….人會產生不適的感覺……每天24拇姬左右人會感到暈眩與噁心……」榜妹讀完後有種「所有的果殼寫手和同好都不是省油的燈」的感覺。

拇姬:科學寫作跟時評不一樣,真心不是越快越好的。我以前做評論編輯的時候,見過各種文不加點、倚馬可待,但在科學寫作的領域,沒人敢這麼玩兒。大家寫東西的時候,還是得老老實實回頭看文獻。你至少也得看過一篇像樣點兒的論文,才有可能下筆寫吧。實際上我們甚至有些作者甚至會列出超過10項參考文獻。我們自己的編輯也是如此。

在報導一些科研新發現的時候,他們會嘗試與科學家聯繫,進行對話。有些對話,功課做得非常充分,效果非常好,比如我們的編輯與「大米理論」作者ThomasTalhelm的對話,就被一些讀者認為是有「同行評議」效果的對話。 但我們還是會把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看得很重。我在編輯部裡一直都會說個口號,叫一切新聞都是科學新聞。一方面是執行力,我們是在努力追蹤新聞的,透過新聞本身的信息穿透力,將相應的科學信息傳遞出去;另一方面是選題能力,我們有能力在任何新聞中尋找合適的科學因素,問題僅僅是我們究竟是否需要去執行它。

榜妹:誠求照。(請千萬不要不解風情地送來一隻山魈。)

相關焦點

  • 果殼網主編拇姬跨界書寫《碎前故事》
    果殼網主編拇姬顛覆三觀跨界書寫  融古典、魔幻  果殼網主編,青年小說家,講故事的藝人。  曾著有《想像中的動物》,作品曾獲第十三屆香港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冠軍。  媒體評論:  如果說有一個人在用純粹的中國筆記小說筆法,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精神,躲在真假難辨的古籍之後,和讀者開著煞有介事的玩笑同時卻嚴肅地向博爾赫斯致敬,那麼只有一個人:徐來。
  • 雞湯汙名化:曾經那些心靈雞湯為何現在被人厭棄?
    但是到了現在,人們開始不喜歡這些雞湯文了,甚至看著就煩,於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毒雞湯。愛迪生說,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這句話一度催人上進,作為一個心靈雞湯來使用。可是當人們發現了的後半句話"但很多時候那1%才是最重要的"後才明白∶原來,成功並不只是靠努力就能取得的,這個名言也就變成了毒雞湯了。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是有的人就身在羅馬。
  • 心靈毒雞湯的危害
    大家好我是若木恩筱,記住我的名字和我帶給你的故事。毒雞湯的真面目生活我們往往會聽到許許多多的毒雞湯,毒雞湯,就是表面看上去像是心靈雞湯文,其實暗藏著營銷和詐騙信息的文字內容。但是朋友也不時越多越好,友情需要經營,是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的,這樣才能收穫真正的友誼。而不是一頓飯一瓶酒就擁有的朋友,這樣的朋友很容易獲得,但是這樣的朋友多了對生活沒有幫助,反而有許許多多的危害,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而已。毒雞湯的真實例子1、生活中的夫妻和情侶愛你就不會介意你的一切,出軌了也是可以原諒的,只是犯了女人都會犯的錯誤。
  • 心靈毒雞湯,你喝還是不喝?
    最近網絡上流傳比較盛行心靈毒雞湯,早中晚在朋友圈都在轉發點讚,這些看似勵志又激勵人心的話為什麼會被稱之為心靈毒雞湯呢?1、今天你讓我愛理不理,明天我就讓你高攀不起2、你有足夠努力讓未來看見你嗎?別人都在拼命,你怎麼好意思浪費時間?
  • 【果殼網專訪】《自然通訊》中國執行主編印格致:「 科學有險阻...
    而《自然通訊》執行主編印格致,便是《自然》集團派往中國的第一位先遣者。9月初,印格致拜訪了國家納米中心實驗室,果殼網在北京採訪了他,一探這位掌握著眾多科研工作者命脈的主編大人的底細。主編大人的名字是Ed Gerstner。剛到中國他想為自己取個中文名,他的同事曾建議他取名叫「高帥富」,(編輯吐槽:這位同事,你真的是很誠懇的建議嗎?)
  • 果殼網百篇妙文粉碎謠言 主編:啟蒙精神永遠需要
    但這中間,又以果殼網最引人注目,為什麼?就連央視都採訪果殼網的年輕MM了,請他們出面,講解超級月亮與地震的關係。  用果殼「餵」松鼠  「姬十三」是這群年輕人的頭目,30多歲的神經生物學博士,科普專欄作者,真名嵇曉華,數年前憑一腔熱情和同道一起創立了「科學松鼠會」。嵇曉華是舟山人,還在剛開始從事科普寫作時,本報的科學記者就曾經採訪過他。
  • 果殼網主編徐來攜新書《碎前故事》舉辦沙龍
    磨鐵圖書 李楊 供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 暴英霞 通訊員 李楊) 11月15日下午,果殼網主編徐來攜新作《碎前故事》做客單向空間,舉辦「故事是破碎的,世界是連續的」新書沙龍。其實徐來的網名是拇姬,他還是當年「前列腺要發言」的博客主人,「徐來」也不過是他的筆名而已,他的真實姓名是個秘密。
  • 《心靈奇旅》:不是「毒雞湯」
    《心靈奇旅》目前豆瓣評分高達9.0,但在讚譽聲之外,也有不少評論認為《心靈奇旅》是一碗毒雞湯,讓人不思進取,抹殺努力的價值。我倒是覺得這種定論過於簡單粗暴了。
  • 基督徒廖智談恩典:我們生命的成長需要的不是「心靈雞湯」,而是...
    她認為,當我們面對生命中的軟弱、問題或者很大的問題時,能夠給我們帶來的改變的不是現在世面上很流行的「心靈雞湯」、或「人生哲理」,基督徒的成長最終需要仰望神的恩典,我們今天面臨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和錯誤的教導,最重要的是要分辨並且更加歡喜親近主,「我們每日都當歡喜親近主,免得我們疏遠生命的源頭,便也如同柳絮隨風飄揚,內心不堅定,隨流就被吹走了。」
  • 陳果把哲學當心靈雞湯講,王東嶽玩哲學棋高一著,卻步了於丹後塵
    陳果把哲學當心靈雞湯講,王東嶽玩哲學棋高一著,卻步了於丹後塵在筆者的印象中,哲學是一門無比高深的學問。但凡是能把哲學搞清楚的人,無疑都是「業界大牛」。就當代研究哲學出名的學者而,首推復旦大學陳果、「自由學者」王東嶽。
  • 心靈雞湯有毒,我們為何還喜歡?都怪古人的表達太美,太迷人!
    今天小笙就要和大家分享古人的心靈雞湯表達方式!01「議論文」式心靈雞湯什麼叫「議論文」式的心靈雞湯呢?這種心靈雞湯的講授方式與議論文有相似之處。它有中心論點,分論點,還會運用修辭手法。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果殼網創始人、CEO 姬十三說,「我看過艾瑞諮詢的後臺數據,驚訝地發現果殼和知乎的用戶群重合比例非常小,大概只有5%,所以真的談不上競爭關係。」很多人從科學松鼠會——科學工作者和科普愛好者一起玩的鬆散圈子——開始關注姬十三搭建的社區雛形。
  • 這份書單,是對心靈雞湯的反抗
    在機場的書店,在網店的暢銷排行榜,我們已經見到過太多以「心理/教育」為噱頭的心靈雞湯。這一次,我們用優質的書籍,為這個類別做一次「正名」。在第一份社科書單裡,我們推薦過她的《故土的陌生人:美國保守派的憤怒與悲傷》,而這本《心靈的整飾》是她「老本行」社會學研究的經典之作。她的書有一個非常一致的主題,那就是「同情」。在本書中,他就試圖去了解,人類心靈在商業社會裡如何被異化。
  • 評論員股海自白:炒股炒成心靈雞湯
    我也放棄了和「股神」交流學習的打算。 「炒股炒成心靈雞湯」 於是乎,4月中旬的一天,我找了一家證券公司開了戶。之前和客戶經理有過電話聯繫,客戶經理替我惋惜,「如果你能早十天開戶,跟著我炒,1萬元10來天掙2000元絕對不成問題」。她真正打動我的並不是收益回報,而是她說「跟著我炒」。
  • 《無問西東》:兜頭就是一桶心靈雞湯
    掙吧來掙吧去,終於還是把《無問西東》給擼了擼完感覺賊空虛帶著滿心文藝情懷顛顛兒的去了灌了一腦子煽情雞湯喪頭喪腦的回了還是中國夢口味的也不是說這碗雞湯是碗爛湯關鍵是在萬裡山河一片雲山霧罩的讚美聲裡也不差姐了
  • 「月球車玉兔」微博由新華社與果殼網共同運營 編輯為北京萌妹子
    但是這個微博號到底是誰在運作一直非常神秘,《西安日報》記者昨日通過多方查證,原來萌兔子背後的主人竟是新華社和果殼網,而目前負責為玉兔發聲的是一位來自北京的萌妹子。由新華社與果殼網共同合作運營雖然沒有官方認證,但是月球車玉兔一直以專業的科學內容和第一手玉兔號動態吸引網友們的注意。隨後,《西安日報》記者通過其他途徑證實,這個非官方認證的微博號「月球車玉兔」背後確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由新華社和果殼網共同合作運營的項目,旨在通過這種活潑有趣的方式向人們科普月球知識。
  • 果殼網直播了一次關於直播的會議,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果殼網直播了一次關於直播的會議,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速途網8月24日消息(報導:李楠)今天上午果殼網通過一直播向外界展示了一次關於直播的會議
  • 果殼網搬遷通知:即日起全員進入Minecraft辦公
  • 這些心靈「毒雞湯」我們都喝過,不要再讓我們的孩子喝了,太毒!
    許多人都明白幼兒園孩子的活動以遊戲為主而非應試課程,但家長的攀比和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可謂是從小抓起。第一碗雞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可以看到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謂是拼盡了力氣,為了自己家的孩子不比別人的差,把孩子當成一張白紙,任由「自己」規劃。
  • 心靈式教學被斥毒雞湯,「思修女神」依舊如初
    當人們摔倒在地時,各種各樣的哲理也就產生了,有人將其看做真理,也有人將其看做雞湯。 而講述著這些哲理的人們,也在人們的關注下,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 說起雞湯式哲理,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她靠著課程的豐富精彩,個人的幽默風趣走紅,又最終被人們趕下神壇,視作洗腦狂人,不值得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