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專訪】《自然通訊》中國執行主編印格致:「 科學有險阻...

2020-12-08 果殼網

去年年底,麥克米倫科學與教育在上海設立獨資公司,作為該運營的一部分,自然出版集團旗下《自然通訊》派駐編輯前來上海,這在中國科研界算得上一件不小的事。與之相呼應的事實是,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科學家發表的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論文(簡單來說,就是發在Nature及其子刊上的論文啦)總數,從2001年的1.85%增加到了2011年的11.3%,名列全球第四。在這樣強大的增長趨勢之下,《自然》率先在上海建立了編輯部。而《自然通訊》執行主編印格致,便是《自然》集團派往中國的第一位先遣者。

9月初,印格致拜訪了國家納米中心實驗室,果殼網在北京採訪了他,一探這位掌握著眾多科研工作者命脈的主編大人的底細。

主編大人的名字是Ed Gerstner。剛到中國他想為自己取個中文名,他的同事曾建議他取名叫「高帥富」,(編輯吐槽:這位同事,你真的是很誠懇的建議嗎?)但是他發現自己的名字(Ed)總出現在大街小巷,比如「複印、列印」。於是他決定把「印」作為自己中文名的姓。除了字形相似以外,Ed覺得自己在出版行業,和「印」字息息相關,而「格致」兩字,便取自「格物致知」,又恰恰聽起來有那麼一點像他的姓(Gerstner)。(編輯吐槽:形神兼備,可以解釋這麼多層意思,還可以當冷笑話聽,這可真是一個好名字啊!)

在自然出版集團的人事頁面上,加入自然集團11年的印大人形容自己是一個「難以取悅」的人(curmudgeon),然而在instagram這樣的圖片社交網站上,他會貼出他炸了毛的大頭照和他自己被雨水衝刷的學術演講海報,在37度高溫時吐槽上海的熱浪,在返回南京時說「好想吃好多好多南京鴨,哦,還有南京的科學。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鴨子。」還會屢屢為自己吃到的食物拍照,包括烤魷魚、豆豉魚、魚香茄子、張君雅小妹妹和用摺疊小刀劃開的芒果 。

在成為期刊編輯之前,印格致曾經是一個材料物理學家,畢業於雪梨大學。作為一家受人推崇的學術期刊的編輯,他曾經遇到提交論文後推薦了自己的母親作為審稿人的學者,也曾經遇到被拒稿後,試圖通過他的上司的上司的上司的上司施壓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他對那些總是在抱怨本領域裡所有的審稿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學者,他的建議是:換個領域吧,或者變成個更討人喜歡的人。

很多中國學者在向英語學術期刊投稿時都很擔心自己的語言不夠好,印格致強調中國學者的英語寫作其實比他們自己想像得要好。他說:「比起其他國家的學者,中國學者的論文其實更加容易閱讀。」

就像在你認識果殼網的編輯,就可以直接找編輯聊最近需要寫什麼稿子,然後好回去猛啃一通資料一樣,認識一位學術期刊的主編……嘖嘖,所以印格致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去和研究人員們大談怎樣才能在《自然》集團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就在上個月,他就在不同的地方做了7次這樣的演講!

作為編輯,印格致認為理想的一篇學術論文是能讓讀者:「哇!這個我怎麼沒想到!」或者「哇,這個好贊!(而且還很有用!)」。論文的宗旨應該是用實驗結果展示研究的重要性,而不是用華麗的詞藻去堆砌。而一封好的投稿信(cover letter)應該是簡明扼要的,且只需說明兩點:研究背景和研究結果的意義。印大人還透露了一個不算秘密的「秘訣」:如果你擔心某些特定的審稿人會製造小麻煩,別擔心啦,Nature的編輯們充分考慮過人性問題,你在提交論文時可以提出三到四位想排除的審稿人,編輯們會尊重這一要求的。

在國家納米中心做完了第N遍《如何讓論文在<自然>及其子刊上發表》的演講後,印格致和大家分享了他認為在《自然》及其子刊上發表的秘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至於PPT中的這張圖片,他怎麼會選得那麼準!

印格致在東南大學的演講海報被水淋了以後。印格致自己覺得這張照片看起來有英國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風格。供圖:印格致

打開論文投遞之後的黑箱子

果殼網:為什麼自然出版集團把辦公室選在上海而不是北京?

印格致:哈哈,無數人都問我這個問題,每次來北京,幾乎每個學者、教授都一定會問「為什麼你們在上海?」事實是,北京和上海都有大量的高校和研究所,無論我們把辦公室選在哪個城市,我們的工作人員都要經常去另一個城市,而當時我們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已經有了一些合作,所以選在了上海。北京和上海之間的競爭關係可真不小啊。

果殼網:作為《自然通訊》中國的執行主編,你一周讀多少篇學者們提交的論文?

印格致:我和我們的編輯要為《自然通訊》審閱來自全球研究者的論文,我們的角色都是國際性的。我們大多數的編輯一周大約讀10~12篇論文草稿,我因為是老手了,所以一周全負荷可以讀18篇。不過由於我經常出差,每周閱讀的論文數量大多10篇左右。我平均每個月都要到3所科研院校做一個名叫「How to get published in Nature(and its sister journals)?」(如何讓自己的論文在《自然》和其子刊上發表?)的演講,今年8月我就這個題目演講了7次。

果殼網:當你訪問一個研究院校時,你有哪些任務和目標呢?

印格致:當我參觀一個研究院校時,我會去了解這個領域的最新進展,了解他們的研究方向與研究主題,也藉此機會認識更多的學者。同時我也會鼓勵學者向自然集團下屬的期刊投稿。我們的編輯每個人都會去各大研究院校,向學者們介紹自然下屬期刊的區別,向他們解釋當他們向我們的期刊投稿後的流程,努力讓我們審稿的過程透明化,不再讓學者們覺得提交了論文後就進入了一個黑箱子一樣。

跟主編大人學寫論文

果殼網:從編輯的角度看,你覺得中國學者提交的論文中常犯的錯誤有哪些?

印格致:有三個常見誤區。

第一個是起一個過於宏大的標題,開頭用非常壯麗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研究的影響深遠,結果編輯看完實驗結果和數據,發現和標題及對內容的描述完全對不上。要知道,《自然-通訊》的編輯初審論文時拒稿率在60%,而《自然》和其他子刊的初審拒稿率在80%,標題和內容不符的論文,即使僥倖逃脫了編輯的第一關,也過不了審稿人的第二關。

第二個常見誤區是學者無法正確決定自己的研究結果中哪一項最重要。一項研究往往會得到很多結果,有時不一定是現在最火熱的研究領域的結果更重要,而是那些可以拓展新領域的結果更重要。不過這一般不會導致論文被拒,編輯會和審稿人溝通,告知審稿人學者沒有準確抓住自己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

第三個常見誤區是過於被最火熱的研究領域吸引。要知道,越是火熱的研究領域,競爭就越激烈,就越難做出特別的成果,也更容易被人搶發。作為一個學者,應該做那些每天一睜眼就你感到興奮的研究而不是最火的研究。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的學者已經證明了自己有能力做出和世界其他地方同類型的研究,所以現在的中國學者更有信心了,可以做出和世界其他地方同水平的研究。中國的學者在設立自己的研究目標,選擇自己的研究道路,掌握主動權。

一個英國人的中國生活

果殼網:你覺得中國的研究機構和學者與英國的有哪些區別?

印格致:和西方相比,中國的學者更加積極自信樂觀,整個研究機構都很有激情,也有充足的研究資金。中國的學者年紀也更輕,更加渴求發展,這種對於知識的饑渴很有感染力。當然西方的學者也有樂觀的情緒,只是更加零散一些。

果殼網:對你個人來說,在中國的生活和在英國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印格致:我最不習慣中國的一點是,去商店時買東西時,售貨員總會圍上來問我要不要買這個要不要買那個,讓我很不自在,我又不好意思拒絕他們。不過上回在上海的七浦路,我終於鼓起勇氣告訴了售貨員我要是想要什麼會告訴他們的,請他們不要圍著我轉了。結果他們真的不再繞著我推薦商品了。(大笑)

 

    本文作者和印格致的合影,背景就是那張恰如其分的照片。攝影/蔣興宇

    本文編輯:wuou 

    更多果殼網人物專訪

    1. 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徹底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
    2. 賈雷德·戴蒙德:在科學、歷史、社會的交叉點探究地理、人類與未來
    3. 羅伯特•索耶:享受科幻,年滿十八歲,方可翻閱
    4. 丹•艾瑞裡:我是你的怪誕行為導遊

    相關焦點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再過一會,萬眾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就將在央視開播了。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下面是紅著眼睛的陳曉卿老師與我的對話。
    • 【果殼網專訪】麥可•舍默:美國頭號「科學打假人」 ,講科學...
      作為「懷疑論者學會」(Skeptic Society)的創始人以及《懷疑論者雜誌》(The Skeptic)的發行人兼主編,麥可·舍默致力於打擊謠言、迷信和偽科學,而且從不畏起正面衝突,甚至連很多被其他科學家視為荒誕不經或不屑與之辯論的事情,他也摻雜進去,一一從科學的角度予以駁斥。上帝存在嗎?心靈感應是真的嗎?替代醫學有沒有效?
    • 【果殼網專訪】科學人對話《自然》雜誌總編菲利普·坎貝爾
      2012年,麥克米倫科學與教育在上海設立獨資公司,作為麥克米倫集團的一部分,自然出版集團旗下《自然通訊》派駐了編輯,他們屬於全球編輯團隊的成員,在執行主編印格致的帶領下,旨在增強與中國科學家和研究機構的溝通聯絡。
    • 果殼網主編談養生黨和心靈雞湯
      訪談:果殼網主編談養生黨和心靈雞湯榜妹心中一直把拇姬供為文字和見識的神級選手,「不要在他前問出太Low的問題」這個念頭糾纏了榜妹一整個周末。為戰勝畏難情緒,榜妹在果殼網上以「拇姬」為關鍵詞的44個搜索頁中摸爬滾打,萬念俱灰後的榜妹開始安慰自己,不論問題如何,拇姬大概都有辦法給出一個神級答案吧……拇姬:「我是文青,我們全家都是文青。」果殼網主編徐來,青年小說家,小說《想像中的動物》。果殼網(ID:Guokr42):Guokr.com是開放、多元的泛科技興趣社區,並提供負責任、有智趣的科技主題內容。
    • 【果殼網專訪】愛德·賽克斯:科學媒介中心為科學服務,而非科學家
      此前,果殼網曾經介紹了英國科學媒介中心在轉基因爭議、福島核電站危機等問題中扮演的角色。隨後,果殼網又對該中心的部門主管愛德·賽克斯(Ed Sykes)博士進行了專訪。賽克斯博士曾參與了福島核洩漏危機的相關科學傳播工作。另外在英國本土,他還參與了讓農民合法獵殺獾、豬流感流行等議題的研究。
    • 《自然》中國區科學總監:韓春雨事件不是中國科研的汙點
      「中國有一個學者叫做韓春雨,他的文章從《自然-生物技術》中撤稿了,他的文章本來在國內、國外都有相當多的傳播,您覺得撤稿的事件,對於中國研究人員在以後,國內國外的期刊上發稿會不會有什麼影響?」11月4日,面對「騰訊WE大會」學生記者的問題,國際頂級科學出版集團施普林格·自然中國區科學總監Ed Gerstner(印格致)做了正面回答。「我覺得你的問題問得非常好,越是年輕人越有好奇心。我想先簡單回答一下,沒有影響,很確定的回答沒有影響,如果我們展開回答還是沒有影響。
    • 不打通媒體,科學的危機就不遠了:果殼網專訪英國科學媒介中心
      作為其中的典範,英國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在科學傳播方面受到了世界範圍內的肯定。果殼網特邀駐倫敦記者前往科學媒介中心,對他們進行了專訪。看看一個專業的科學媒介中心,在科學傳播過程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牛刀初試,打破科學界失聲定律「我曾經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每天在威爾斯海邊看著青草生長,試圖理解它們生長的秘密。
    • 【果殼網專訪】鄭曉廷: 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
      今年3月15日,《科學》雜誌刊登了來自一篇來自中國的論文,第一作者是來自山東臨沂大學和天宇博物館的鄭曉廷。這篇論文通過11件保存著後肢羽毛或皮膚結構的早期鳥類標本,揭示了早期鳥類的進化過程——始於四肢均有翅膀,到後來僅前肢有羽翼(果殼網的報導在這裡)。
    • 果殼網主編拇姬跨界書寫《碎前故事》
      果殼網主編拇姬顛覆三觀跨界書寫  融古典、魔幻如果這世界只有一個故事,那麼就有無數講故事的人,而志怪故事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塊兒裡頭帶血。建議將#碎前故事#引入分級制度。  作者簡介:  徐來  江蘇人,網名「拇姬」,博客「錢烈憲要發言」的主人。  果殼網主編,青年小說家,講故事的藝人。  曾著有《想像中的動物》,作品曾獲第十三屆香港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冠軍。
    • 果殼網百篇妙文粉碎謠言 主編:啟蒙精神永遠需要
      這讓一群科學愛好者格外忙碌起來,他們自覺地擔當起了「粉碎謠言」的重任。  如果你仔細地瀏覽網絡世界,你會發現,在我們身邊已經有不少科學網站,並且不少是年輕博士主動擔當,敲鍵盤傳播知識,以提高民眾的科學素養為己任。但這中間,又以果殼網最引人注目,為什麼?就連央視都採訪果殼網的年輕MM了,請他們出面,講解超級月亮與地震的關係。
    • 【果殼網專訪】布萊恩·考克斯:「科學必須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這是一個好事情,這表示越來越多的學術圈人士可以有機會主持紀錄片、寫科普書。 「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得到知識就好了。」果殼網:你在曼大物理系教書時,有中國學生嗎?考克斯:當然有,我這裡沒有確切中國學生的數字,但我們在吸引中國留學生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好。
    • 【果殼網專訪】來,和徐星聊聊恐龍和化石
      不過,偶爾也會有很慶幸的時刻,比如你在野外發現了一個新的化石、標本。還有就是當你的文章終於寫完了或者到達某一個節點的時候,偶爾,非常非常偶爾,覺得自己對這個學科,比如鳥類起源,還是做了點東西,會有種慶幸。成就非凡的中國古生物學果殼網:中國的古生物學研究這幾年成就非凡,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 果殼網主編徐來攜新書《碎前故事》舉辦沙龍
      磨鐵圖書 李楊 供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 暴英霞 通訊員 李楊) 11月15日下午,果殼網主編徐來攜新作《碎前故事》做客單向空間,舉辦「故事是破碎的,世界是連續的」新書沙龍。其實徐來的網名是拇姬,他還是當年「前列腺要發言」的博客主人,「徐來」也不過是他的筆名而已,他的真實姓名是個秘密。
    • 【果殼網專訪】科學人對話《科學美國人》總編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雖然從小熱愛科學,但是瑪麗特•迪克裡斯汀娜在本科學習的卻是新聞。作為文科生她從事科學記者已經25年,2001年加入《科學美國人》任執行主編,2009年升任總編。對於這一背景,她沒有覺得不安:「正是新聞學這個文科專業讓我能做一個永遠的學生,去幫助科學家把他們的研究傳播出去。」
    • 姬十三:砥礪奮進的五年 我在果殼網做科普
      自稱「不務正業達人」的老貓是《物種日曆》主編,他曾總結道,「日曆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它凝結了幾十位作者前半生的學識和經驗。」除此之外,果殼網也陸續推出了量子積木、果殼Tee等周邊產品。果殼的背後,是一個頂級的科學家共同體果殼的科普做得深入人心,並在大眾層面建立了一定認知,和我們所獲得的學界專業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 果殼網專訪Iordanov:透明桌面確實用了我的代碼
      但這一獎項立刻引發了爭議,許多研究者認為這一項目太偏向工程,太過普通,《科學》雜誌的官方網站也對此進行了報導。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張堯學提供了一個視頻連結,展示了基於透明計算的「透明桌面」項目的運行狀況。但是,網友很快發現其中一段幫助文本是英文。
    • 格致出版社2019年度書單
      非瓦爾拉均衡理論及其在中國經濟中的應用 袁志剛 著 在傳統的非瓦爾拉均衡中引入一系列新的特徵,使得非瓦爾拉均衡理論能夠更直接地應用於中國現實,以此提供了一種研究中國經濟實踐的理論方法。
    • 【果殼網專訪】李國紅與朱平:解析30nm染色質三維結構的中國科學家
      圖片來源:李國紅做出這一成果的科研團隊有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李國紅和朱平共同帶領。朱平和李國紅兩位研究員都是在國內讀書,國外深造,分別在2008年和2009年從美國回到中國,以「百人計劃」研究員的身份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開展研究。李國紅和朱平可能是當代中國一線科研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他們學有專長,配合默契;坦誠合作,完美互補。
    • 「果殼網」:一群好奇心旺盛的人在一起
      「果殼網」新媒體主管花蝕毫不諱言,「科普」與「科學」有差別。普通受眾很難理解真正的科學,因為這需要專業的學科背景,以及一些基礎的邏輯。而科普,就不一樣了。「『果殼網』的受眾中,Geek(科學發燒友)確實挺多,但我們從一開始就試圖讓科學傳播變成一件沒有門檻的事,所以,『說人話』成為我們話題選擇和語言表達的最大宗旨。」花蝕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