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麥克米倫科學與教育在上海設立獨資公司,作為該運營的一部分,自然出版集團旗下《自然通訊》派駐編輯前來上海,這在中國科研界算得上一件不小的事。與之相呼應的事實是,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科學家發表的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論文(簡單來說,就是發在Nature及其子刊上的論文啦)總數,從2001年的1.85%增加到了2011年的11.3%,名列全球第四。在這樣強大的增長趨勢之下,《自然》率先在上海建立了編輯部。而《自然通訊》執行主編印格致,便是《自然》集團派往中國的第一位先遣者。
9月初,印格致拜訪了國家納米中心實驗室,果殼網在北京採訪了他,一探這位掌握著眾多科研工作者命脈的主編大人的底細。
主編大人的名字是Ed Gerstner。剛到中國他想為自己取個中文名,他的同事曾建議他取名叫「高帥富」,(編輯吐槽:這位同事,你真的是很誠懇的建議嗎?)但是他發現自己的名字(Ed)總出現在大街小巷,比如「複印、列印」。於是他決定把「印」作為自己中文名的姓。除了字形相似以外,Ed覺得自己在出版行業,和「印」字息息相關,而「格致」兩字,便取自「格物致知」,又恰恰聽起來有那麼一點像他的姓(Gerstner)。(編輯吐槽:形神兼備,可以解釋這麼多層意思,還可以當冷笑話聽,這可真是一個好名字啊!)
在自然出版集團的人事頁面上,加入自然集團11年的印大人形容自己是一個「難以取悅」的人(curmudgeon),然而在instagram這樣的圖片社交網站上,他會貼出他炸了毛的大頭照和他自己被雨水衝刷的學術演講海報,在37度高溫時吐槽上海的熱浪,在返回南京時說「好想吃好多好多南京鴨,哦,還有南京的科學。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鴨子。」還會屢屢為自己吃到的食物拍照,包括烤魷魚、豆豉魚、魚香茄子、張君雅小妹妹和用摺疊小刀劃開的芒果 。
在成為期刊編輯之前,印格致曾經是一個材料物理學家,畢業於雪梨大學。作為一家受人推崇的學術期刊的編輯,他曾經遇到提交論文後推薦了自己的母親作為審稿人的學者,也曾經遇到被拒稿後,試圖通過他的上司的上司的上司的上司施壓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他對那些總是在抱怨本領域裡所有的審稿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學者,他的建議是:換個領域吧,或者變成個更討人喜歡的人。
很多中國學者在向英語學術期刊投稿時都很擔心自己的語言不夠好,印格致強調中國學者的英語寫作其實比他們自己想像得要好。他說:「比起其他國家的學者,中國學者的論文其實更加容易閱讀。」
就像在你認識果殼網的編輯,就可以直接找編輯聊最近需要寫什麼稿子,然後好回去猛啃一通資料一樣,認識一位學術期刊的主編……嘖嘖,所以印格致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去和研究人員們大談怎樣才能在《自然》集團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就在上個月,他就在不同的地方做了7次這樣的演講!
作為編輯,印格致認為理想的一篇學術論文是能讓讀者:「哇!這個我怎麼沒想到!」或者「哇,這個好贊!(而且還很有用!)」。論文的宗旨應該是用實驗結果展示研究的重要性,而不是用華麗的詞藻去堆砌。而一封好的投稿信(cover letter)應該是簡明扼要的,且只需說明兩點:研究背景和研究結果的意義。印大人還透露了一個不算秘密的「秘訣」:如果你擔心某些特定的審稿人會製造小麻煩,別擔心啦,Nature的編輯們充分考慮過人性問題,你在提交論文時可以提出三到四位想排除的審稿人,編輯們會尊重這一要求的。
在國家納米中心做完了第N遍《如何讓論文在<自然>及其子刊上發表》的演講後,印格致和大家分享了他認為在《自然》及其子刊上發表的秘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至於PPT中的這張圖片,他怎麼會選得那麼準!
印格致在東南大學的演講海報被水淋了以後。印格致自己覺得這張照片看起來有英國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風格。供圖:印格致
果殼網:為什麼自然出版集團把辦公室選在上海而不是北京?
印格致:哈哈,無數人都問我這個問題,每次來北京,幾乎每個學者、教授都一定會問「為什麼你們在上海?」事實是,北京和上海都有大量的高校和研究所,無論我們把辦公室選在哪個城市,我們的工作人員都要經常去另一個城市,而當時我們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已經有了一些合作,所以選在了上海。北京和上海之間的競爭關係可真不小啊。
果殼網:作為《自然通訊》中國的執行主編,你一周讀多少篇學者們提交的論文?
印格致:我和我們的編輯要為《自然通訊》審閱來自全球研究者的論文,我們的角色都是國際性的。我們大多數的編輯一周大約讀10~12篇論文草稿,我因為是老手了,所以一周全負荷可以讀18篇。不過由於我經常出差,每周閱讀的論文數量大多10篇左右。我平均每個月都要到3所科研院校做一個名叫「How to get published in Nature(and its sister journals)?」(如何讓自己的論文在《自然》和其子刊上發表?)的演講,今年8月我就這個題目演講了7次。
果殼網:當你訪問一個研究院校時,你有哪些任務和目標呢?
印格致:當我參觀一個研究院校時,我會去了解這個領域的最新進展,了解他們的研究方向與研究主題,也藉此機會認識更多的學者。同時我也會鼓勵學者向自然集團下屬的期刊投稿。我們的編輯每個人都會去各大研究院校,向學者們介紹自然下屬期刊的區別,向他們解釋當他們向我們的期刊投稿後的流程,努力讓我們審稿的過程透明化,不再讓學者們覺得提交了論文後就進入了一個黑箱子一樣。
果殼網:從編輯的角度看,你覺得中國學者提交的論文中常犯的錯誤有哪些?
印格致:有三個常見誤區。
第一個是起一個過於宏大的標題,開頭用非常壯麗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研究的影響深遠,結果編輯看完實驗結果和數據,發現和標題及對內容的描述完全對不上。要知道,《自然-通訊》的編輯初審論文時拒稿率在60%,而《自然》和其他子刊的初審拒稿率在80%,標題和內容不符的論文,即使僥倖逃脫了編輯的第一關,也過不了審稿人的第二關。
第二個常見誤區是學者無法正確決定自己的研究結果中哪一項最重要。一項研究往往會得到很多結果,有時不一定是現在最火熱的研究領域的結果更重要,而是那些可以拓展新領域的結果更重要。不過這一般不會導致論文被拒,編輯會和審稿人溝通,告知審稿人學者沒有準確抓住自己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
第三個常見誤區是過於被最火熱的研究領域吸引。要知道,越是火熱的研究領域,競爭就越激烈,就越難做出特別的成果,也更容易被人搶發。作為一個學者,應該做那些每天一睜眼就你感到興奮的研究而不是最火的研究。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的學者已經證明了自己有能力做出和世界其他地方同類型的研究,所以現在的中國學者更有信心了,可以做出和世界其他地方同水平的研究。中國的學者在設立自己的研究目標,選擇自己的研究道路,掌握主動權。
果殼網:你覺得中國的研究機構和學者與英國的有哪些區別?
印格致:和西方相比,中國的學者更加積極自信樂觀,整個研究機構都很有激情,也有充足的研究資金。中國的學者年紀也更輕,更加渴求發展,這種對於知識的饑渴很有感染力。當然西方的學者也有樂觀的情緒,只是更加零散一些。
果殼網:對你個人來說,在中國的生活和在英國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印格致:我最不習慣中國的一點是,去商店時買東西時,售貨員總會圍上來問我要不要買這個要不要買那個,讓我很不自在,我又不好意思拒絕他們。不過上回在上海的七浦路,我終於鼓起勇氣告訴了售貨員我要是想要什麼會告訴他們的,請他們不要圍著我轉了。結果他們真的不再繞著我推薦商品了。(大笑)
本文作者和印格致的合影,背景就是那張恰如其分的照片。攝影/蔣興宇
本文編輯:wuou
更多果殼網人物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