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專訪】麥可•舍默:美國頭號「科學打假人」 ,講科學...

2020-12-08 果殼網

假設你從A那裡得知B做了一件事。你首先該做的,是判斷這個消息是真還是假——不論你是不是懷疑論者,在麥可·舍默(Michael Shermer)看來,你都不應該輕易相信別人告訴你的東西。作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科學懷疑論者,舍默有一套廣泛適用的「扯淡檢測」標準:

  1. A有多可靠?
  2. A是否經常發布同類消息?
  3. B做的這件事有沒有經過第三方核實?
  4. 這件事與我們已有的知識有多切合?
  5. 有沒有人站出來否認這件事,還是大家只搜集了支持這件事情的證據?
  6. 優勢證據是否指向B的結論?
  7. B是否使用了公認的論證規則和研究工具,還是他為了得出利於自己的結論而拋棄了這些?
  8. B是否對觀察到的現象給出了解釋,還是一味否認現有的解釋?
  9. 如果B做出了解釋,那麼這一新的解釋能夠說明的現象是否與舊的解釋同樣多?
  10. B的個人信仰與偏見是否影響了B得出的結論?B得出的結論有沒有影響B的個人信仰與偏見?
     
對麥可·舍默來說,懷疑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作為「懷疑論者學會」(Skeptic Society)的創始人以及《懷疑論者雜誌》(The Skeptic)的發行人兼主編,麥可·舍默致力於打擊謠言、迷信和偽科學,而且從不畏起正面衝突,甚至連很多被其他科學家視為荒誕不經或不屑與之辯論的事情,他也摻雜進去,一一從科學的角度予以駁斥。

上帝存在嗎?心靈感應是真的嗎?替代醫學有沒有效?「9·11」事件是不是小布希政府的陰謀?……近30年來,舍默駁斥了很多事情。在他看來,陰謀論和偽科學都是利用人類的選擇性記憶和證實偏見,相信它們(比如佔星)就陷入了思維陷阱,沒有辦法了解事實真相——「看到世界的本來面貌,比看到我們想看到的世界會更好」,舍默說,而科學就是幫助我們更好理解現實的方式。

作為心理學家和科學歷史學家,舍默也致力於對「人們為什麼相信」給出科學的解釋。在《為什麼人們會相信奇怪的東西》[1] 和《相信的大腦》[2] 等著作中,舍默指出,「相信」是自然的,人類不但更容易相信,還演化出了「主動解釋」的能力,也即他所謂的「代理化」(Agentize):人傾向於將周圍發生的超出自我理解能力的現象,統統加上一個「代理」(上帝或神),並認為那都是在神的旨意下「有意識」、「主動」發生的。在《市場思維》[3] 中,他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類不理性的經濟活動。在即將出版的新書裡,他試圖論證道德演化與科學發展的關係。

這些理論為理解人類的非理性思維提供了認識背景。除了寫書,舍默在《科學美國人》也有專欄,每月定期評析社會熱點。從1998年起,懷疑論者學會在加州理工大學組織舉辦科學講壇,舍默自然是主持人,理察·道金斯(也是懷疑論者學會的會員)、津巴多、史蒂芬•平克 等人都受邀擔任過主講。演化生物學家史蒂芬·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評論說,身為美國最重要的懷疑論者組織的帶頭人和積極倡導理性主義的著名活動家和評論人,麥可·舍默是美國公眾生活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在媒體那兒,他還有個更為人熟悉的稱號——「頭號打假人」。「你永遠也不可能改變某人的信仰,你能做的就是告訴他更強大的新觀念。」舍默這樣告訴果殼網。他自己也曾信仰上帝,讀大學期間接觸到啟蒙主義的世俗價值觀以後才逐漸轉變為懷疑論者。在訪談中,舍默的話不多,卻直奔重點,向我們展示了頭號的打假人如何向公眾傳播科學。

多重身份的打假者

果殼網:在科學史學家、科學家、出版人、編輯……在多重身份中,你最認同哪種? 
舍默:我是心理學家,最擅長用寫作傳播科學。

果殼網:那你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舍默:編輯《懷疑論者》雜誌和主持懷疑論者學會是我最主要的工作。我有一間辦公室,職員6個人,我每天都會去那裡。《懷疑論者》雜誌的文章大多來自外部作者,偶爾我自己也會撰文。除了每個月給《科學美國人》雜誌寫專欄,懷疑論者學會每個月還會在加州理工大學舉辦「科學論壇」,這也需要我不少的精力。此外嘛,就是經營生意都會做的那些事情了:雜誌的市場營銷、學會(我們是非盈利的)的募捐和籌款、繳費、發工資,還有回覆郵件。

我幾乎每天都會騎自行車,這是我的愛好,也有助於我清空大腦。譬如今天,我們就騎著車去了威爾遜山,哈勃正是在這裡發現了膨脹的宇宙!

我還在查普曼大學和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編註:舍默正是在這裡取得了科學史的博士學位)給本科生教書,課程名叫「懷疑論101:如何像科學家那樣思考」。最後,我也寫書。我最新的一本書名叫《道德之穹:科學和理性是如何促使人性朝向真理、公正和自由發展》(The Moral Arc:How Science and Reason Bend Humanity Toward Truth, Justice, and Freedom)。

擺證據、講事實、講科學

果殼網:你相信上帝嗎?
舍默: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我假設他不存在,然後採取相應的行動……我是懷疑論者。

果殼網:你如何看待替代醫學?
舍默:替代醫學不是醫學,「替代」的部分是危險的。

果殼網:不得不說,有很多你駁斥的事情都是其他科學家不屑於反駁的,打擊這些東西意義何在呢?
舍默:
很多時候我只是想知道真相。你知道,看到世界的本來面貌,比看到我們想看到的要好得多。

果殼網:是什麼促使你走上了打擊偽科學的道路?
舍默:我先是出於愛好,大學畢業以後組織了這樣的活動,那時候就是發自內心地想要了解這個世界。後來發展得越來越大,我就全職來做這個事情。

果殼網:在人們相信的那些奇怪事情當中,你遇到過最難以置信的是什麼? 
舍默:有人認為猶太大屠殺沒有發生,要麼不承認發生了大屠殺,要麼在具體的死亡人數或方法上做文章。

果殼網:打擊偽科學的最好方法是什麼?
舍默:保持客觀的態度、擺證據、表述明晰,還有,給對方一個發聲的渠道。

果殼網:有些事情在科學上還沒有答案,遇到這類問題你如何駁斥呢?
舍默:科學裡的確存在很多未知的問題,我們只能把它放在那裡,直到有進一步的證據出現。與此同時,我們可以說「我不知道」、「我不確定」或者「讓我們等等再瞧」。

果殼網:以你的經驗看,在如今網際網路、新媒體大背景下,打擊偽科學哪種媒介最有效? 
舍默:電視和視頻的傳播效果最好。但我是作家,還是喜歡用寫作的方式來應對。

果殼網:這些年來你有沒有因為「打假」遇到法律訴訟或者人身威脅? 
舍默:從來沒有遇到過。有一次山達基(Scientology,由一位科幻作家創立的信仰和操行體系,後來成立了教會,常被媒體描述為邪教——編注)的公關或者什麼人來信說,我的文章對他們有不實描寫,我就告訴他,「沒問題,你寫封信來呀,我們會在『讀者來信』發表的。」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果殼網:演化論在中國的接受程度很高,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來自宗教(比如神創論)的阻力比較少。但同時,包括接受演化論的人在內,許多中國人都對演化論存在著一定的誤解。對於在中國傳播演化論,你有什麼建議嗎?
舍默:不要去碰宗教,不要讓人覺得受冒犯,只擺證據、講事實、講科學。

不要主動給科學設限制

果殼網:你在《科學美國人》的專欄文章,選題是如何決定的?
舍默:找選題嘛,人們當前在關注什麼,上了電視新聞,上了報紙,大家都在談論這個,謠言已經傳得滿天飛了,我們不得不對此做點什麼,所以我就寫文章。總之,要寫人們關心的事情。唯一有次我被退稿,是寫墮胎的,編輯說話題太政治,太敏感,於是退掉了。

果殼網:你曾經表示,你擔心科學家只關心描述世界是什麼樣子,而不再致力於定義世界應當是什麼樣子。你認為大多數科學家將決定人類價值觀、道德觀和倫理觀的制高點拱手讓給了哲學家,而這樣做是不對的。那麼,你認為科學應當做些什麼呢?
舍默:我認為科學應當指明道德的發展。人類自演化以來,不斷利用推理和邏輯,越來越會判斷分析,掌握抽象思維……所有的道德過程都離不開科學。我即將出版的新書《道德之穹》對此作了詳細論述。

果殼網:有時候受政治、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社會事件往往得出「不科學」的解決方案。你怎麼看科學在這種情形中的作用?
舍默:不要主動給科學設限制。科學的力量很大,我們要不停地推進,再推進,誰知道科學的限度在哪裡呢?

 

百人同問:麥可·舍默

1. 科學是什麼?
舍默:科學是一套方法,用來描述和詮釋現在和過去所觀察到或推理出的現象;科學旨在檢驗假說,建立理論。說科學是一套方法,是為了強調科學不止是一系列事實,更是一種過程,而描述和詮釋則表明事實自己不會說話。觀察到或推理出的現象意味著自然裡有些東西我們能夠看見,比如大象和恆星,而其他東西則必須推理才能得出,比如大象和恆星的演化。過去和現在表明科學的工具不但能夠用來理解當前發生的現象,也能夠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

2. 科學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嗎?
舍默:科學能夠解決很多問題,比如人們都沒想到科學也能夠解決道德問題。我認為科學與道德之間沒有間隔,我的即將出版的書《道德之穹》(The Moral Arc)對這一主張進行了辯護。

3. 科學與宗教之間有什麼關係?
舍默:宗教在描述世界的實際情況時幾乎總是給出錯誤的論斷。在這種意義上,當科學證據和宗教論斷相互矛盾時,它們之間確實存在衝突。如果你的宗教認為世界歷史有6000年,而科學說是46億年,這就是衝突。它們中一個是對的,一個是錯的,而宗教是錯的那個。在其他領域,比如從事救濟所工作或者照顧無家可歸的人,宗教與科學之間沒有任何關係,因此不存在衝突。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要看情況。

4. 誰對你的影響最大?
舍默:我的父母、我的各位老師,以及少數幾位精神導師:卡爾•薩根(Carl Sagan,美國天文學家、科學作家)、史蒂芬•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美國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科學史學家和作家)和詹姆斯•蘭迪(James Randi,美國藉加拿大裔舞臺魔術師、科學懷疑論者)。

5. 如果可以,你最想見到誰,為什麼?
舍默:達爾文,看看他的頭腦如何運轉,還有上帝……看看他的腦子是怎麼轉的……

(Ent、球藻怪 對本文亦有幫助。)

內容注釋

  • [1] 原書名為 「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 Pseudoscience, Superstition, and Other Confusions of Our Time」。
  • [2] 原書名為 「The Believing Brain: From Ghosts and Gods to Politics and Conspiracies—How We Construct Beliefs and Reinforce Them as Truths」。
  • [3] 原書名為 「The Mind of the Market: How Biology and Psychology Shape Our Economic Lives​」。

圖片來源

麥可·舍默個人網站


更多果殼網人物專訪

  1. 侯世達:關於思考,我一直在思考
  2. 理察·穆勒:人人都該懂點兒物理學,總統也不例外
  3. 黃禹錫團隊:「這一次,我們更在乎過程」
  4. 鄭曉廷: 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

相關焦點

  • 【果殼網專訪】來,和徐星聊聊恐龍和化石
    在這篇經典的科學傳播小文中,徐星僅用短短千字,介紹了恐龍中的一支逐漸向鳥類演化的過程,並介紹了鳥類飛翔起源的假說。這幾乎是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最普及知識的傑出的典範了。化石中蘊藏的秘密,是一個個流傳了億萬年的傳奇。「化石不會說話,」徐星的同行、美國卡耐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羅哲西說:「需要一個有洞察力的古生物學家來講述其中的故事,而徐星是一個善於講述精彩故事的人。」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下面是紅著眼睛的陳曉卿老師與我的對話。
  • 【果殼網專訪】科學人對話《科學美國人》總編
    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經濟論壇在天津召開,迪克裡斯汀娜女士作為《科學美國人》的代表赴會,期間她接受了果殼網科學人的採訪,探討了她對於社交網絡和新時代科學傳播等領域的看法。「我絕對不希望回到社交媒體之前的時代」科學人:科學美國人是個老牌雜誌了,面對各式各樣的傳媒新領域,你們有沒有感覺受到衝擊?
  • 【果殼網專訪】愛德·賽克斯:科學媒介中心為科學服務,而非科學家
    此前,果殼網曾經介紹了英國科學媒介中心在轉基因爭議、福島核電站危機等問題中扮演的角色。隨後,果殼網又對該中心的部門主管愛德·賽克斯(Ed Sykes)博士進行了專訪。賽克斯博士曾參與了福島核洩漏危機的相關科學傳播工作。另外在英國本土,他還參與了讓農民合法獵殺獾、豬流感流行等議題的研究。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下面是紅著眼睛的陳曉卿老師與我的對話。
  • 《科學美國人》評出今年十大科學故事
    原標題:《科學美國人》評出今年十大科學故事   雙中子星碰撞效果圖圖片來源:LIGO官網   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官網12日報導,該雜誌2017年十大科學故事新鮮「出爐」,包括創紀錄的颶風、數據洩露、中子星碰撞等。
  • 【果殼網專訪】布萊恩·考克斯:「科學必須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但事實上,多年來許多人一直致力於鼓勵學生學習科學,因為他們發現這對於國家經濟發展非常重要。我相信,在其他許多地方,比如中國、印度等國家,大家也開始發現這個問題。所以一直以來,許多人為此做了許多工作。我覺得科學紀錄片確實對大眾造成了一些影響。
  • 不打通媒體,科學的危機就不遠了:果殼網專訪英國科學媒介中心
    轉基因問題產生的爭議、PX項目是否應該上馬、核電站該不該建……今天,傳播正確的科學知識已經不僅是寫幾篇科普文章、做幾個科普講座,針對科學問題本身進行解釋這麼簡單。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正變得越來越多元,如何讓科學的聲音不被繁亂複雜的噪音甚至謠言所淹沒,是科學傳播中面臨的最大問題。科學傳播工作需要政府、科學家、媒體的配合,而這其中的組織和銜接的中介機構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果殼網專訪】《自然通訊》中國執行主編印格致:「 科學有險阻...
    在自然出版集團的人事頁面上,加入自然集團11年的印大人形容自己是一個「難以取悅」的人(curmudgeon),然而在instagram這樣的圖片社交網站上,他會貼出他炸了毛的大頭照和他自己被雨水衝刷的學術演講海報,在37度高溫時吐槽上海的熱浪,在返回南京時說「好想吃好多好多南京鴨,哦,還有南京的科學。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鴨子。」
  • 《科學美國人》雜誌1月號 還原2000年前計算機
    【封面故事】  即將改變世界的20大科技創新  免費太陽能的普及讓我們徹底擺脫對化石原料的依賴、地鐵式快速公交環節都市的擁堵、機器人成為我們的萬能助理……2010年伊始,《科學美國人》評選出的20大科技創新,即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 【果殼網專訪】鄭曉廷: 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
    一年半之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鄭氏曉廷龍」挑戰了始祖鳥作為鳥類祖先的地位(果殼網的報導在這裡)。研究者徐星稱,此舉是為了感謝鄭在建立天宇博物館並以此為基礎,保護和收藏大量重要脊椎動物化石標本所做的努力。2009年至今,鄭曉廷在《科學》、《自然》、《美國科學院院刊》、《鳥類學研究》、《英國皇家學報B》等專業期刊上發表文章超過十篇。
  • 《科學美國人》講述年度十大科學故事中的美麗與哀愁
    《科學美國人》雜誌官網12日刊發了年度十大科學故事,其中包括令人悲傷的巨大颶風襲擊美國各地;也包括讓我們遠眺星辰大海的日全食和中子星碰撞;既有讓無數用戶寢食難安的數據洩露事件,也有科學家殫精竭慮研究戒毒藥物的不懈追求等。正是這些瀰漫著美麗與哀愁的故事讓科學更人性、離我們的生活更近。
  • 始於興趣,樂在其中——「科學傳播人」專訪果殼網黃天樂
    科:您認為科學記者應該具備怎樣的基本素養?黃:我覺得嚴謹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礎之上,要做到儘量有趣。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如果他看到一篇文章裡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對於他的人生來說沒有什麼重大意義,但如果它是有趣的,讀者想知道這篇文章說的是什麼,那麼他就會繼續去看。
  • 果殼網專訪艾米麗·恩西斯:你想要一隻弗蘭肯斯坦的貓嗎?
    弗蘭肯斯坦是英國小說家瑪麗·雪萊的著名科幻作品《科學怪人》中的科學家。他計劃要靠自己的力量創造一個生命,打造一個完美的人。因此,作者將這些經過生物技術改造的動物比作「弗蘭肯斯坦的貓」。《弗蘭肯斯坦的貓》一書獲得了2014年的美國科學促進會頒發的斯巴魯SB&F優秀科學圖書獎。三年前,當恩西斯開始接觸生物技術時,她對在動物身上進行生物技術改造還懷有一種矛盾的心態。
  • 獨家專訪《科學美國人》總編輯:科學為什麼對你我都很重要?
    但也有一批有識之士看到了科技進步帶來的變革力量,他們迫切希望通過傳播科學知識來幫助人們改善生活,於是《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在這一年應運而生。作為美國連續出版時間最久的雜誌,《科學美國人》今年迎來了創刊170周年。
  • 姬十三:砥礪奮進的五年 我在果殼網做科普
    經過反覆策劃與演練,報導團隊決定參考美國NASA的好奇心火星探測器在推特上的運營模式,以第一人稱微博報導的方式,塑造一個「月球車玉兔」帳號。2013年12月14日,玉兔號月球車在月球著陸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果殼網編輯團隊在微博上一邊以「果殼網」帳號實時滾動介紹著陸過程的技術細節,同時開始以「我」的名義運營「月球車玉兔」帳號。
  • 【果殼網專訪】賈鶴鵬:公眾與科學界,彼此誤會好多年
    不接受轉基因,並不表明公眾就不夠科學了,是其他比科學對他們更重要的因素主導了他們的判斷。實際上,多年的科學傳播實踐經驗和幾年的理論學習,以及對美國轉基因傳播、應用的考察,讓我傾向於認為,轉基因的應用與否、應用的程度,更多是一個政治決定。我也注意到,美國科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最近的報告再次確認了轉基因的安全性。
  • 「果殼網」:一群好奇心旺盛的人在一起
    「果殼網」新媒體主管花蝕毫不諱言,「科普」與「科學」有差別。普通受眾很難理解真正的科學,因為這需要專業的學科背景,以及一些基礎的邏輯。而科普,就不一樣了。「『果殼網』的受眾中,Geek(科學發燒友)確實挺多,但我們從一開始就試圖讓科學傳播變成一件沒有門檻的事,所以,『說人話』成為我們話題選擇和語言表達的最大宗旨。」花蝕告訴記者。
  • 【果殼網專訪】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徹底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
    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出生在秘魯,高中畢業後獲得了美國大學的獎學金,後在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士,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目前在巴黎研究數學。果殼網前不久對他進行了一次採訪。果殼網:張益唐和陳景潤在不太好的境遇中做出了非常好的成果。有些人覺得他們也能想這兩位數學家那樣解決世界難題,即使他們沒接受過數學訓練。賀歐夫各特:總有一些人,他們沒有數學背景,不知道何謂數學證明,卻整天幻想解決重大的數學猜想。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總有這樣的人。我偶爾也會收到這些人給我發的郵件。
  • 果殼網專訪Iordanov:透明桌面確實用了我的代碼
    但這一獎項立刻引發了爭議,許多研究者認為這一項目太偏向工程,太過普通,《科學》雜誌的官方網站也對此進行了報導。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張堯學提供了一個視頻連結,展示了基於透明計算的「透明桌面」項目的運行狀況。但是,網友很快發現其中一段幫助文本是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