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興趣,樂在其中——「科學傳播人」專訪果殼網黃天樂

2021-02-22 科學傳播人

科:您認為科學記者應該具備怎樣的基本素養?

黃:我覺得嚴謹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礎之上,要做到儘量有趣。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如果他看到一篇文章裡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對於他的人生來說沒有什麼重大意義,但如果它是有趣的,讀者想知道這篇文章說的是什麼,那麼他就會繼續去看。相反,一篇完全沒有錯誤或者極其嚴謹但是不吸引人的文章,可能就沒有人看,也就無法最大化地實現文章的價值。所以我覺得科技記者要在嚴謹和有趣之間達到一種平衡

科:您認為一篇好的科學報導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黃:我覺得首先是要有邏輯。邏輯就是一篇文章是不是條理清晰,有沒有太跳躍。有時一件在作者看來很清楚的事情,但讀者不一定能理解它。所以你要力求沒有邏輯缺陷,要環環相扣。有哪一環缺了,你要把它補上。

第二點是你可以有你的觀點,但是你的觀點要基於事實。

第三點也是最基本的一點,往往會被人忽略,就是可讀性。

當然,這三點不是互相衝突的。

科:您平時都是通過哪些途徑去獲得線索或選題的呢?

黃:首先是文獻資料庫,比如PubMed、Google Scholar。其次是一些可信度較高的外媒,他們通常能夠很快地捕捉到當地發生的事情。

科:在報導中如果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您是如何處理的?

黃:首先是問有經驗的人,科學家本人排在首位。在我前幾年的工作裡大量涉及新的科學成果,我會和做出這個成果的科學家以及他們的學生直接去聊,獲得的信息比我只看學術論文會更加豐富。拿到這些信息後,我再轉化。我會將轉化的結果反饋給研究者,尋求他們的意見,這樣一來一回,可以幫我們更直白地解釋一些本來很艱深的事物。

如果碰到自己完全不懂的領域,比如NASA觀測到引力波的時候,我被安排寫關於引力波的稿子,我沒有直接去看學術論文,而是先找一些周邊的科學傳播產品——例如一些關於引力波的視頻或者書籍看,大致了解後,我再去找果殼網負責這個領域的記者聊,找他的文章看。寫出文章之後再返給專家看,專家覺得可以了再給普通讀者看,在讀者看得懂的情況下,才會發出來。

科:您曾說追蹤日本幹細胞研究者小保方晴子事件是自己從下筆到終稿進步最大的一篇報導,為什麼?

黃:事實上,今天再去看,它只是一個事件的回顧和整理,裡面沒有涉及採訪。雖然我也給小保方晴子發了好幾封郵件,但是她一封都沒有回。對周邊人的採訪在這篇文章裡也是缺位的。這是我當時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說它是我「從下筆到終稿進步最大的一篇報導」,是因為這篇文章前前後後總共寫了三個版本。因為我只有二手信息,最開始的版本類似一個按時間順序羅列的事件進程表,看起來非常枯燥乏味。當天晚上總編徐來老師建議我加一點自己的觀點和情感進去。當時我就懵了,不知道怎樣呈現這樣一個時間跨度一整年的事件。後來慢慢地我就進入了狀態,感覺整個人的情緒已經到了可以剖析一個人物的時候,這篇稿子也就寫出來了。

這個過程對我影響很大。我開始認識到,在我寫的東西裡,人始終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冰冷的數據或者其他。所以從那以後,每次做人物採訪的時候,我都會提醒自己:你想要的是什麼?

相關焦點

  • 【果殼網專訪】愛德·賽克斯:科學媒介中心為科學服務,而非科學家
    此前,果殼網曾經介紹了英國科學媒介中心在轉基因爭議、福島核電站危機等問題中扮演的角色。隨後,果殼網又對該中心的部門主管愛德·賽克斯(Ed Sykes)博士進行了專訪。賽克斯博士曾參與了福島核洩漏危機的相關科學傳播工作。另外在英國本土,他還參與了讓農民合法獵殺獾、豬流感流行等議題的研究。
  • 【果殼網專訪】布萊恩·考克斯:「科學必須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這是因為電視節目表現了科學裡的一些方面,傳達了科學家在近二三十年發現的一些成果,也告訴大家一些事實,比如宇宙的年齡是137.5億年,生命始於38億年前……還有其他所有我們可以羅列出來的神奇科學事實。這些事情可能是怎麼發生的,我們現在也已經知道了一點。我覺得大多數人對這些事情都是很感興趣的。他們從電視上看到了物理學的一個快照,這足以激發他們的想像,促使他們去讀一些相關的書籍,繼續學習更多有關的知識。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下面是紅著眼睛的陳曉卿老師與我的對話。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下面是紅著眼睛的陳曉卿老師與我的對話。
  • 【果殼網專訪】麥可•舍默:美國頭號「科學打假人」 ,講科學...
    舍默這樣告訴果殼網。他自己也曾信仰上帝,讀大學期間接觸到啟蒙主義的世俗價值觀以後才逐漸轉變為懷疑論者。在訪談中,舍默的話不多,卻直奔重點,向我們展示了頭號的打假人如何向公眾傳播科學。多重身份的打假者果殼網:在科學史學家、科學家、出版人、編輯……在多重身份中,你最認同哪種?
  • 【果殼網專訪】鄭曉廷: 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
    今年3月15日,《科學》雜誌刊登了來自一篇來自中國的論文,第一作者是來自山東臨沂大學和天宇博物館的鄭曉廷。這篇論文通過11件保存著後肢羽毛或皮膚結構的早期鳥類標本,揭示了早期鳥類的進化過程——始於四肢均有翅膀,到後來僅前肢有羽翼(果殼網的報導在這裡)。
  • 果殼網專訪Iordanov:透明桌面確實用了我的代碼
    但這一獎項立刻引發了爭議,許多研究者認為這一項目太偏向工程,太過普通,《科學》雜誌的官方網站也對此進行了報導。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張堯學提供了一個視頻連結,展示了基於透明計算的「透明桌面」項目的運行狀況。但是,網友很快發現其中一段幫助文本是英文。
  • 【果殼網專訪】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徹底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
    2013年5月13日,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和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數論領域的研究員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在線發表兩篇論文宣布徹底證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賀歐夫各特在文章「Minor arcs for Goldbach's problem」中,給出了指數和形式的一個新界。
  • 不打通媒體,科學的危機就不遠了:果殼網專訪英國科學媒介中心
    轉基因問題產生的爭議、PX項目是否應該上馬、核電站該不該建……今天,傳播正確的科學知識已經不僅是寫幾篇科普文章、做幾個科普講座,針對科學問題本身進行解釋這麼簡單。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正變得越來越多元,如何讓科學的聲音不被繁亂複雜的噪音甚至謠言所淹沒,是科學傳播中面臨的最大問題。科學傳播工作需要政府、科學家、媒體的配合,而這其中的組織和銜接的中介機構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果殼網專訪】李國紅與朱平:解析30nm染色質三維結構的中國科學家
    所以,我們既有一個好的科學問題,所裡又有這個技術,就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好的時機。果殼網:你們這項研究中,電鏡的成像解析度是11埃(1埃=0.1納米),這是個什麼水平?朱平:其實這項研究中電鏡的解析度談不上很高。我的實驗室做病毒結構時,電鏡解析度可以達到3點幾埃。
  • 【果殼網專訪】《自然通訊》中國執行主編印格致:「 科學有險阻...
    9月初,印格致拜訪了國家納米中心實驗室,果殼網在北京採訪了他,一探這位掌握著眾多科研工作者命脈的主編大人的底細。主編大人的名字是Ed Gerstner。剛到中國他想為自己取個中文名,他的同事曾建議他取名叫「高帥富」,(編輯吐槽:這位同事,你真的是很誠懇的建議嗎?)但是他發現自己的名字(Ed)總出現在大街小巷,比如「複印、列印」。於是他決定把「印」作為自己中文名的姓。
  • 【專訪】MOOC學院宗唯伊:她比科技更有意思
    「但我一直是拒絕的,我希望大家更關注科學本身、更關注玉兔與航天,留些幻想而不要直接看到我。」對於科學傳播,宗唯伊更顯示出一種執拗個性,對於事情執著堅持,對於所堅持的決定卻基本不留商量的餘地。但似乎在普通人眼裡,月球車玉兔還只是只萌兔。「我是真的很注重反饋的人,你別看評論上千上萬,我真的會一條一條去看的,每次看到那麼多人留言當然會很有成就感啊,所以雖然這不是工作我依然樂在其中。」
  • 科普的良心:果殼網CEO姬十三
    ——科普常識的傳播,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網。兩者的區別是,科學松鼠會是一個愛好者組成的公益團體,果殼網是以科普為主要內容的盈利性機構。一群有科學專業訓練背景(通常是博士學歷以上)的人,堅持為你寫就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推動常識建設。  在果殼網上,你可以搜索到各種各樣的在線科技興趣小組,引領用戶重拾失落的好奇心。
  • 姬十三:砥礪奮進的五年 我在果殼網做科普
    2007年,我從復旦大學神經生物系博士畢業,擺在面前的是三條路:跟隨師兄師姐的軌跡出國做博後;留在上海找個外企工作;繼續個人興趣,成為職業科普作家。我選了看起來最不穩定的第三條路。沒想到,因為這份興趣,在2010年的網際網路創業高潮中,風險投資看中我,認為未來科普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 【果殼網專訪】來,和徐星聊聊恐龍和化石
    在這篇經典的科學傳播小文中,徐星僅用短短千字,介紹了恐龍中的一支逐漸向鳥類演化的過程,並介紹了鳥類飛翔起源的假說。這幾乎是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最普及知識的傑出的典範了。化石中蘊藏的秘密,是一個個流傳了億萬年的傳奇。「化石不會說話,」徐星的同行、美國卡耐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羅哲西說:「需要一個有洞察力的古生物學家來講述其中的故事,而徐星是一個善於講述精彩故事的人。」
  • 【果殼網專訪】科學人對話《科學美國人》總編
    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經濟論壇在天津召開,迪克裡斯汀娜女士作為《科學美國人》的代表赴會,期間她接受了果殼網科學人的採訪,探討了她對於社交網絡和新時代科學傳播等領域的看法。「我絕對不希望回到社交媒體之前的時代」科學人:科學美國人是個老牌雜誌了,面對各式各樣的傳媒新領域,你們有沒有感覺受到衝擊?
  • 「果殼網」:一群好奇心旺盛的人在一起
    「果殼網」新媒體主管花蝕毫不諱言,「科普」與「科學」有差別。普通受眾很難理解真正的科學,因為這需要專業的學科背景,以及一些基礎的邏輯。而科普,就不一樣了。「『果殼網』的受眾中,Geek(科學發燒友)確實挺多,但我們從一開始就試圖讓科學傳播變成一件沒有門檻的事,所以,『說人話』成為我們話題選擇和語言表達的最大宗旨。」花蝕告訴記者。
  • 【果殼網專訪】臺大葉丙成:用生命在賣萌的MOOC教育者
    ),光是教學大綱就能點燃你對數學的興趣:原來數學課還可以這樣上!他用「有柯南在會有人死的機率」詮釋條件機率,用「萬佛朝宗」來形容中央極限定理。為了拉近和大陸學生的距離,葉丙成還專門研習了「對岸用語」,這個「用生命在賣萌」的老師,把「小夥伴們都驚呆了」。(編者註:葉丙成教授也將課程大綱發到了果殼網,點擊這裡見識一下。歡迎來MOOC學院加入機率課字幕組。
  • 果殼網夾縫中成長:拿科技與對手「抬槓」
    於是,一些夾縫中壯大的網際網路企業悄悄滋潤,果殼網就是其中之一。  果殼網非常講究科學邏輯,但它自己的誕生卻有些「荒誕」。那一天,創始人姬十三正洗著澡,突然間一個想法電光火石間擦過,從此「果殼網」的名字便誕生了。「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姬十三笑著說道。  切入口:創建科技社區  然而,找準科普這個切入口,姬十三則想了好久好久。
  • 果殼網: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大力推廣MOOC學院、成立「科學人」品牌、開發備孕利器「研究生」APP,果殼網正努力從泛科學社交網站向細分領域進軍,但2013年獲得B輪融資的果殼網盈利模式仍在探索。 進軍細分領域,從果殼網到MOOC學院  2004年讀博士期間,姬十三在《牛頓科學世界》發表了一篇關於猴子博弈實驗的文章,因為文字風趣幽默大受好評,從此姬十三在「科普」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2008年成立了科學松鼠會,2010年成立了泛科學社交網站果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