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知道該不該把自己稱為一個股民。
如果我說自己是股民,身邊的報社同事一定會笑話我。他們知道我幾乎不看財經新聞,沒有一點股市常識,但即便這樣,猶豫了很長時間後,我還是在十幾天前決定投身股海。
現在分析自己投身股海的真正誘因,應該不是那些一夜暴富的股市神話。因為工作需要,我會找幾位評論員一起聊聊股市。其中一位財經評論員告訴我,「股市是一種比較適合普通人投資的一種理財活動,它投入成本可高可低,進出方便。所謂全民炒股更多是作為一種批評而出現的,但是,這種說法先天地把股市作為一種只適合部分人的市場來看待,這是不夠正確的。」
這段話讓我特受啟發,我突然想證實一下,自己是不是那些被批評「不適合人群」中的一員。兩年前,我連銀行推薦的理財產品都不理會,炒股更離我十萬八千裡。慢慢地,我開始意識到理財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過去那種被動、消極的儲蓄觀念,現在怎麼看都不合時宜了。
對,理財理應成為現代人的生存素養之一。炒股也是一項生存技能,我應該體驗一下。
初入股海一心想跟「股神」炒
我把自己想投身股海的想法告訴身邊一位「股神」,他是離我最近的資深股民,據說家裡的豪車都是炒股掙來的。「股神」很冷靜,他勸我一定要謹慎。
「股神」苦口婆心地跟我說,「你聽到的都是誰誰在股市裡掙了多少錢,恐怕很少聽誰在股市裡被套牢了多少年吧?你一定要糾正股市觀,不要總想著一進股市要掙多少錢,而是如何保證投身股市不賠錢」。
我告訴「股神」,我自知財商不高,也從來沒指望能在股市裡掙多少錢,而且,我是一個風險意識很強的人,所以我確信自己不會在股市裡投入太多錢。
「股神」卻不以為然,他說,「你說這些都沒用。如果你5萬元在股市裡變成了10萬,10萬變成了30萬,這個時候你還能確保你自己不加大投入麼?投入越大風險越大,所以,入市之前,你必須好好了解一下股市的知識」。
我反駁「股神」——你說的無非就是「炒股炒的是人性」,我會控制我的欲望。
其實,我對「股神」的訴求很簡單,我沒有興趣去學習股市知識,只是希望能告訴我可以買什麼股,在什麼價位買,等你決定出倉的時候再告訴我一下。我一再跟他強調,「你當諮詢老師,咱們關係這麼好,即便是賠錢了,我也不會怪你」。「股神」則一本正經地告訴我,「正因為關係好,你賠錢了自己不在乎,我心理還不好受呢」。
於是,「股神」到底沒有做成我的老師。我也放棄了和「股神」交流學習的打算。
「炒股炒成心靈雞湯」
於是乎,4月中旬的一天,我找了一家證券公司開了戶。之前和客戶經理有過電話聯繫,客戶經理替我惋惜,「如果你能早十天開戶,跟著我炒,1萬元10來天掙2000元絕對不成問題」。她真正打動我的並不是收益回報,而是她說「跟著我炒」。對,這就是我想要的老師。
第二天早上9點多,我同時打開電腦和手機裡的軟體,然後給客戶經理打電話問該買什麼股。一番交流之後,客戶經理吃驚地說,「您當真是一竅不通啊?還是在百度裡學習一下股票交易規則,咱們明天再買入吧?」可我實在等不及了,我對她說,「沒關係,您先告訴我買哪支股就成」。於是,她推薦了某隻「中字頭」股票。
買入,委託,交易成功。哇,當我在「我的資產」裡看到我擁有了第一支股票時,竟然有一種莫大的成就感。起起落落的曲線,像跳躍的音符。那個時刻,我一點都不在乎它的起落對我意味著什麼,我只是亢奮於股海中我擁有了人生第一支股票,雖然只買了區區400股。
初入股市之後,我迫不及待地給客戶經理打電話,「您還有什麼股票推薦?」她說,「你別著急,先買這一支,別加倉也不用減倉」。我只是「嗯,哦」應付答應,其實我都不知道她說的「加倉」、「減倉」是什麼意思,但我不甘心,繼續諮詢其他股友的意見。
幾番交流下來,我也學會了一些「請教技巧」,不再直接問對方「有什麼股票可以推薦」,而是換成「你持有什麼股票,什麼價格買入的」。如果我看到的價位和他們買入的價格相當,也就會順手買上一兩百股。就這樣,入市才兩天,我就擁有了三支股票。
那幾天股票漲勢不錯,甚至連續兩天漲停。每天下午上班後,我都會喜滋滋地向同事炫耀,「你看我什麼都不懂,選的股票都飄紅了」。而那位「股神」則時不時地還會來我身邊轉轉,抱著一副教育而非具體指導的姿態勸我清倉。我對此不屑,「怎麼可能,我剛入市就讓我清倉?!」
5月5日那天,那支中字頭股票開始下跌。還好,我趕緊賣出,4000多元的成本還收益了500多元。但其他幾支股票的成本價還沒有收回,7日雪上加霜股市又大跌,我只好繼續讓它們在股海中沉浮。
「股神」朋友一直勸我,如果真的打算炒股,應該去好好學習鑽研。鑑於「股神」從不給我推薦具體股票,我已經有些「慍怒」,我說,「我是抱著無知無畏的精神進入股市,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你應該去肆意體驗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在這個體驗的過程中,你才會發現你到底適合不適合做這件事,你到底喜歡不喜歡做這件事?沒有體驗,我如何給自己下結論?」
「股神」沉默了幾秒,然後說,「你硬生生把炒股心得說成心靈雞湯,真是股海中的一朵奇葩?!」
其實,我覺得自己也挺奇葩的。說「體驗」著實不假,但我還是不願意去想像,如果我的帳戶裡的股票資產真的賠本了,我會不會傷心?那幾萬元的資產,儘管也不多,但至少也夠我去馬爾地夫住幾個晚上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圖片來自網絡。本文編輯:洪俊傑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