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吃豆還是吃肉?食物全部「脫光」的世界什麼樣?每人一件的戰衣,軟的好還是硬的好……放眼未來,創新無處不在。11月24日,果殼網攜手杜邦中國在北京木馬劇場舉辦「無處不在的創新+」知識分享會。來自不同行業領域的創新知識青年悉數登場,告訴你如何給創新添個「+」號,讓「科學就是這樣酷!」
2011年,全世界已邁過70億人的重大關口,地球面臨著人口飛速增加所帶來的巨大挑戰,糧食、能源以及對人身和環境的防護問題日益嚴峻。所有這些挑戰,惟有不斷增加的科技創新才是解決之道。為此,杜邦中國在2012年初發起「杜邦——70億+人的力量」網絡分享活動,徵集來自各界青年人的創新主張。此次杜邦攜手果殼網舉辦線下知識交流——無處不在的創新+,更是對「+」賦予了 「創新家」 和「增加力量」的雙重定義,旨在更好詮釋70億人一起協力創新的主題。
「無處不在的創新+」知識分享會活動現場,各位創新知識青年相互交流,氣氛融洽。來自UT.LAB實驗室的TOKEN分享了他和一種 「撕不爛」的新型材料杜邦™Tyvek®之間的點滴故事。Tyvek®多數應用於建築,包裝印刷等行業,但在TOKEN老師眼中,材料的所有性能都應該為人所用。他從一位朋友贈送的「撕不爛」錢包得到靈感,萌生出用Tyvek®做鞋子的「小衝動」,用訂書機、剪刀、漿糊和烤箱做出了Tyvek®鞋子。TOKEN以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打破思維的慣性,將是一切創新的基礎。
果殼網的女編輯飄飄向各位分享了一套「讓農田垃圾變廢為寶」的絕學,為大家講述了「生物質能源的前世今生」。原來生物質能源的利用並不遙遠。早期的農家飯大部分就是用秸稈燒火做的,其實這就是對生物質能源的一種利用。現在的生物質能應用當然有了更多新的科技含量——生物乙醇、生物柴油、固體生物燃料等形式多樣,能源利用效率也已經遠遠大於劈柴燒火了。
劉嘉林的專業是高分子材料學。他的分享讓人們對防護材料有了新的認識——防身,當然需要堅不可摧的防具。但表面看起來的硬是否就比軟更堅實呢?《蜘蛛俠》《蝙蝠俠》等各種科幻作品,早就讓人們對未來的防護科技有過各種「領教」。在劉嘉林眼中,一種材料的性能,是由其結構來決定的。將一種物質的微結構放大百萬倍來看,人們面前也許會呈現出一片完全不同的景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就是一個以柔克剛的例子。就像洗衣機裡的衣服,所有的分子鏈全部糾纏在一起,這時候受到的力會瞬間被分散開來而不能形成破壞。因此這種很軟的材料今後可以被用來製作防彈衣保護身體。輕質柔軟的防護材料,將可能帶給未來的生活不一樣的日常體驗。
熱愛科普的營養科醫生周新,現場介紹了針對不同經濟條件的人群,豆子的各種營養價值所在,構想未來人們會怎麼「吃豆」;來自兒童食品行業的邢志恩和大家一起暢想了一個沒有食品包裝的世界是怎樣的——食品包裝科技所避免的對食物的巨大浪費,效果是驚人的;現場還有李俊強博士在「光伏產業危機」的大背景下,為大家講述太陽能的原理以及行業中鮮為人知的現狀。各位講者深入淺出又幽默風趣的演講使現場高潮迭起。
解決地球未來面對的糧食、能源、環境危機,絕非只靠一己之力。每一個人都努力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跨界組合新知,才能為未來科技創新聚合一股強大力量。果殼網一直致力於向人們傳遞有意思的科技新知,努力搭建起跨界知識分享的有益橋梁。而只有在此基礎上,人們未來才更有希望實現杜邦公司的理想——「創造科學奇蹟」。本次活動很好地踐行了雙方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