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果殼、B站等崛起,網絡輿論「外圍地帶」不可不察

2020-12-05 海疆在線

2016年以來,一場「帝吧出徵Facebook」的網絡狂歡,使青少年網絡社群生態獲得空前關注;山東疫苗非法經營案引發的傳播失控中,一批醫療、科普類傳播帳號大顯身手,對公眾情緒平復和信息傳播糾偏發揮重要作用;「魏則西事件」和「雷洋案」中,知乎出人意料地接連扮演「風暴源」的角色。

它們並非傳統意義上核心的輿論集散地。這些游離在輿論主場的外圍或邊緣、與時政熱點關聯並不緊密的平臺,依託專業定位以及對特定群體的影響力,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設置公眾議程,並在特定議題上分享話語權,影響輿論流向。這是新時期網際網路輿論治理必須關注的新趨勢。

知乎:新的輿論熱點「風暴源」

作為一個致力於分享專業知識、經驗和見解的網絡問答社區,知乎與新聞時政保持著一定距離。相比於微博等平臺的喧囂,此前的知乎很少在社會公共熱點的討論中拋頭露面,而是以專業理性、有一定積澱的信息,對外輻射其影響力。它所生產的高質量帖文,近年來源源不斷地被「搬運」到各類網絡平臺。隨著註冊門檻的降低,知乎用戶數量不斷攀升,開始吸引更多目光,產生衍生效應。

近期「魏則西事件」的發酵源頭,正是一篇引發調查記者關注的知乎帖文。在其後的輿論紛爭中,知乎也一直是重要陣地,網民不無驚訝地發現,知乎上問題提出的角度以及答案的排名,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引領輿論走向,它仿佛成為這場網絡較量中新的「兵家必爭之地」。幾位知乎「大V」甚至因涉嫌為當事企業「洗地」而被封號。其後的「雷洋案」,發酵之初的帖文《關於人民大學雷洋同學意外身亡的情況說明》《願以十萬贊,喚回一公道》,也來自於知乎。

專業性是知乎影響力的根本所在,也意味著它的見解在輿論場中可能更有分量。2014年的用戶調查數據顯示,知乎社區內本科及以上學歷佔87%,職業人群佔75%以上,聚集了大量高學歷和擁有各種專業背景的人。對於許多熱點事件來說,一旦走向深度討論,往往需要藉助專業知識給出判斷。正如「魏則西事件」中涉及的免疫療法和競價排名問題,「雷洋案」中的警方抓嫖辦案程序、便衣執法問題,都需要專業人士、一線職業人士給出解讀。從這個角度來說,匯聚大量專業人士的知乎,未來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成為輿論生產與博弈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果殼:貢獻科學思維的「小而美」

立志「讓科學流行起來」的果殼網以及果殼精選App,如今每月吸引2500萬人次獨立用戶訪問。其善於將科學思維與流行話語體系交融,製造爆點。2月「引力波」新聞爆出之時,對於這個讓大眾一頭霧水的概念,果殼網迅速推出解讀《今晚的「大新聞」到底說了個啥》。文章從《泰塔尼克號》裡的傑克與露絲跳舞講到「時空的漣漪」,將一個艱深的科學問題講得通俗又文藝。該條文章發布不到24小時,微信閱讀數達200萬次,「點讚」近2萬次。

這個「泛科技興趣社區」,議題並不封閉,非常注意接地氣。除了致力於破除各類沒有科學依據的網絡謠言,更積極介入各類公共突發事件、網絡熱點。《做個手術,把腎做丟?「瞬間萎縮」有可能嗎?》《廣東傷醫事件:我們該如何面對疑似精神病人?》《常州外國語學校中毒事件背後,是問題重重的土壤修復工程》……每一次熱點引發的「七嘴八舌」中,果殼專門從科學立場、科技視角破題,貢獻眾聲喧譁中堅定的理性之音。

對於一些科學屬性明顯的熱點議題,科普帳號展現出可貴的說服優勢。山東疫苗非法經營案發酵過程中,一篇《疫苗之殤》的舊文,在「你的沉默就是幫兇」的刺激下,迅速刷屏微信「朋友圈」,引發大規模恐慌,甚至演繹成「千萬不要再打疫苗了」。在此過程中,來自果殼等科普類網站,以及針對性更強的「春雨醫生」「丁香醫生」的醫療科普類網文大量出現,逐一澄清了關於一類疫苗與二類疫苗、疫苗質量與疫苗運輸、毒疫苗與失效疫苗以及不良反應與偶合事件的差別。「春雨醫生」在一篇名為《不打疫苗,才真的有殤》的文章中懇切規勸:孩子是沒有決定權的,他們的健康掌握在你們手裡。不要因為一篇消費悲情的文章、幾條沒有邏輯的流言,就罔顧疫苗的重要作用,不讓孩子接種疫苗。最終為你們的不理性埋單的,可能是孩子的生命。這些聲音匯聚在一起,改變了輿論的走向。

對於今日的網絡輿論場,科學思維的價值怎麼強調也不為過。《人民日報》曾撰文表揚廣東茂名PX事件中的清華化工系學生,他們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堅守科學陣地,捍衛「PX」百度詞條解釋,防止「PX劇毒」的惡意篡改。除政府決策程序方面的原因之外,對PX缺少科學理性認知正是這一項目在各地反覆陷入困局的重要原因。

同樣常常陷入「死結」的醫患糾紛中,也常有科學素養不足引發的問題。典型的如2014年湖南湘潭產婦死亡風波中,公眾普遍對產婦發生羊水栓塞的不可預測性、發病速度、死亡率缺少了解,導致誤解。只有理性接受醫學維度的解釋,輿情才可能最終化解。然而網民很多時候習慣基於媒體的描述作出感性判斷,缺少探尋全部真相的耐心,具備解釋能力的當事方,又往往面臨公信力困擾。

因而,在輿論喧囂的時刻,面對某些固有的認知偏見,如果有果殼這樣兼具科學立場和傳播藝術的專業網站,以第三方的視角釋疑解惑,也許能夠對非科學認知的澄清、非理性情緒的化解產生出奇制勝的效果。據了解,一些業界機構,已經在與果殼這樣的平臺進行溝通。

B站:「90後」的世界不只二次元

2016年年初,「帝吧出徵Facebook」使網際網路新生代站到了輿論潮頭。學者史安斌評價說,這是中國內地的「千禧一代」網民首次自發利用網際網路,運用「連接性行動」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破除了以往「千禧一代」只關心自我、不問政治和公共事務的固有印象。

同一時期,以B站(bilibili彈幕視頻網的簡稱)為代表的過去相對小眾、邊緣的年輕人潮流文化社區,也越來越頻繁地走入公眾視線。此前,公眾對於B站的認知,更多停留在二次元(ACGAnimation、Comic、Game文化中對動畫、漫畫、遊戲等作品中虛構世界的一種稱呼)文化陣地的定位。他們與外界的聯繫,表現在偶爾輸出一些「duang」這樣的網絡熱詞。

這種自娛自樂的狀態正在被打破。這一群體「專屬」的彈幕(懸浮於視頻上方的實時評論)功能正在各個平臺流行開來,並引發關注。彈幕能夠在視頻觀看過程中構建出一種實時互動感,從而形成一種虛擬的「部落式觀影氛圍」。「看視頻少了彈幕會覺得稍有乏味,像是蒸出一條魚,少放了豉油。」(網友「虐貓狂人薛丁格」語)

這個群體的形象日漸豐滿,展現出越來越多的「另一面」:《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受到的熱捧,讓公眾對年輕一代的文化審美有了新的認知,也成功完成了一次議程設置,使得一部此前回聲寥寥的紀錄片重新走紅。娛樂之外,他們當中也不乏「愛科學的好少年」,很多科普類內容在這裡廣受歡迎。

他們也並非政治絕緣體,但他們的觀賞方式註定充滿戲謔:快播庭審期間,B站直播的彈幕成為了場外另一個看點,批量「吐槽」覆蓋了屏幕,被贊「全程高能」,「11萬人在線的陪審團」;點擊量已破5億次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以動物漫畫的方式講述新中國成立前後軍事外交故事,內核是典型的主旋律,卻成功使得很多網友感動落淚;國內知名的軍事評論家張召忠,此前以央視為陣地解讀軍事話題,「根正苗紅」,卻意外在B站成為了人人愛戴的「張局座」,照片被ps成奧特曼、寵物兔,每一期節目都被搬運過來品讀。

據B站董事長陳睿透露,全上海超過一半的中學生是其網站的粉絲。投資人張泉靈曾表示,「我原來一直以為我這輩子都不會去B站上看視頻,但是現在我經常會去看了,因為作為一個投資人,你不光要去了解你同代的人,你更需要去了解更年輕的人,他們才是未來的主流市場。」

「90後」「95後」「00後」,少年總會長大,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人群,走向舞臺中心承載角色,同時將自己的文化注入主流文化。B站一代之於網絡輿論治理的挑戰,並非僅僅將彈幕納入更嚴密的監管體系那麼簡單,還有更深層的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對接與過渡問題,以及如何接納和引領網際網路新生代的新型網絡文化表達問題。此前「帝吧出徵」給主流人群帶來的巨大困惑與衝擊,就是這個課題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的最直接的預示。

相關焦點

  • 知乎與果殼的殊途同歸
    迄今為止,Quora只在中國下了兩個蛋,左邊的蛋取了Quora的形,名曰知乎,右邊的蛋得了Quora的意,叫作果殼。而知乎與果殼,也隔著浩瀚遼遠的太平洋,輝映出Quora在另一片文化土壤中所能夠湧現出的兩種迥然相異的可能性。
  • 知乎、果殼商業道路概述
    讓我們來梳理下知乎與果殼在商業變現上的曾經的「套路」。這種提供部分免費信息,但要獲取全部信息則需要付費的形式,與很多網路遊戲的模式類似,以免費的模式先吸引你的眼球,勾起你的好奇心,若信息與自身需求恰好匹配,則付費的意願會很高,若用戶覺得值,發布者收穫物質財富,查看者收穫精神財富,若用戶覺得不值,發布者不會收益且還會被貼上「坑「的標籤,收益則屬於知乎。
  •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只有無奈
    其實,知乎和果殼作為國內的兩大知識社區,推出至今即一直被眾多媒體關注,而它們常被受質疑的也是「如何變現」的話題。如今,它們推出的產品正是「一次有關內容變現的實驗」,引發廣泛傳播和熱議也順其自然。那麼,Live與分答,這種「知識共享」模式能走多遠呢?而知乎與果殼,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個知識社區,能否走出商業化的困境呢?今天,作為這兩大社區較早期的用戶,也談下我的看法。
  • 知乎:依舊是普通人「崛起」的機會之一
    1今天,知乎又上頭條了。這次上頭條的報導名字叫「知乎大v再次出走」。上一次所謂的出走,是悟空問答籤約了300多個知乎大v。但是在我看來,知乎鼓勵優秀內容創作者的機制依舊存在,而且繼續運轉良好。不過作為一個在知乎上有20多萬關注者的所謂「大v」——實際上就我的了解,大多數籤約其他平臺的知乎大v——一定程度上還是會繼續在知乎這個平臺去更新自己的內容。知乎起家,離不開「認真你就贏了」的社區文化。
  • 激進的知乎想成為下一個B站?
    配圖來自Canva可畫「人在紐約,剛下飛機」、「圈子很小,熟人很多」等知乎梗一度火爆網絡。然而內容平臺廣告頻出會大大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知乎的廣告業務受到了許多用戶的排斥,於是此後的知乎便在廣告業務上較為克制。後來,由於知識付費浪潮的興起,知乎又將變現的希望寄託於知識付費,但由於自身業務和付費模式的關聯度並不高,知乎的知識付費業務並沒有成為其營收主力。
  • 創始人「姬十三」說,科學和教育都能讓果殼賺到錢
    曾有人將知乎和果殼比作知識社區Quora在中國下的兩個「蛋」:前者「得其型」,成了一個優秀的經驗互助平臺;後者「得其意」,做的是理想主義濃厚的科學傳播社區。但在商業模式上,兩家公司也收到了相似的質疑:擁有巨大的用戶基礎和良好的口碑,就能將其轉變為穩定的現金流麼?《好奇心日報》先前的採訪中,知乎CEO周源提出知乎未來的盈利模式將會是原生廣告。
  • 對網絡輿論中群體極化現象的研究
    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並不是所有通過網絡傳播的事件都能形成輿論,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比如丁香小慧事件、李啟銘撞人事件、杭州富二代飆車撞人案,這些僅僅是網絡上鋪天蓋地新聞中的九牛之一毛。形成輿論風暴的事件還僅僅是網絡上爆出來的一小部分,並且應該都離不開這幾個事件:官民對立,貧富對立,官富對大眾的隱瞞事件。
  • 知乎「川普粉」的崛起:這群中國知識青年都怎麼了?
    這場撕裂性的爭論也將中國輿論場裹挾其中,同時湧現了一個未經主流媒體和知識精英剪裁的活躍話語主體——中國青年知識群體,他們以這一代人特有的文化語言、表達方式和價值體系,介入到這場全球公共討論,其中又以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的討論最為顯眼。截至12月初,知乎話題「唐納·川普」下有四萬餘名關注者,六千餘個問題,一千個精華答案。
  • 普通人如何通過知乎快速崛起?
    很明顯,大多數人因為知乎與我相識,我受益於知乎,所以必須推薦你們也玩玩。  最近我也多了很多真愛粉,並且時常有人找我探討公眾號的一些事情。  接下來主要分享兩個問答平臺:知乎和今日頭條問答  從前面的聊天截圖,我發現,大多數粉絲是來自知乎,但也存在兩個途徑,一種是粉絲在知乎App中找到我的;另一種情況是來自搜尋引擎,例如在百度中也是可以搜到知乎中的文章。  經常搜問題會看到知乎的連結在前幾名,知乎的答案質量也確實更高。是因為知乎質量高所以百度給了更高的權重。
  • 果殼網姬十三: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MOOC學院全稱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2012年,美國的頂尖大學陸續設立網絡學習平臺,在網上提供免費課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課程提供商的興起,給更多學生提供了系統學習的可能。
  • 網絡意見領袖與社會輿論的引導
    要通過網絡意見領袖來引導社會輿論,則意見領袖必須進行專業素養和公共精神的自我提升,同時推進網際網路公共領域的建設,政府機構也應加強主流意見領袖的培育。 【關鍵詞】:網絡意見領袖;社會輿論;輿論引導 網絡意見領袖,即網絡傳播中出現的為他人提供信息,並且對他人有一定影響力的「活躍分子」。
  • 「教授起訴『知乎』勝訴」是良好示範
    據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8月4日消息,近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一中院)審結了一起名譽權糾紛案,二審認定「知乎」平臺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處置侵權內容,應對損害擴大部分與發布者承擔連帶責任,當庭判決駁回 「知乎」上訴,維持原判。
  • 以「果殼」為例:調研新媒體矩陣
    外部平臺備註:橙色底色為暫停運營帳號果殼在微博平臺帳號共25個:豆瓣2個,知乎1個,今日頭條5個,一點資訊3個,虎嗅2個,騰訊視頻5個,Bilibili1微博平臺是果殼外矩陣帳號最多的平臺,微博平臺帳號累計粉絲1600w+,「果殼」是主帳號。按粉絲數量排行TOP5的子帳號分別是:果殼視頻、謠言粉碎機、果殼問答、物種日曆、Geek笑點低。微博平臺帳號內容多為原創,各帳號之間會互相轉發、互動,提高各個帳號的曝光率,實現大號帶動小號流量。
  • 知乎上崛起「川普粉」:這群中國知識青年怎麼了?
    這場撕裂性的爭論也將中國輿論場裹挾其中,同時湧現了一個未經主流媒體和知識精英剪裁的活躍話語主體——中國青年知識群體,他們以這一代人特有的文化語言、表達方式和價值體系,介入到這場全球公共討論,其中又以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的討論最為顯眼。 截至12月初,知乎話題「唐納·川普」下有四萬餘名關注者,六千餘個問題,一千個精華答案。
  • B站與知乎的媒體化宿命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新冠肺炎的疫情爆發後,知乎、B站這兩個內容社區都上線了疫情專題頁,除了刷微博、看微信文章,許多人從知乎、B站上獲取著有關新冠肺炎的防護知識、疫情發展情況、防控進展等一系列信息。作為熱點事件的新興媒體渠道,知乎、B站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公共傳播平臺,對於公共話題的跟進,顯現出這兩個產品正在逐漸走向媒體化。
  • 新iPhone或將支持觸控筆;百度投完知乎再投果殼
    (證券時報)【百度回應投資果殼:雙方將很快展開深度合作】針對「百度已完成對果殼網的投資,持股9.38%」的報導,百度確認了此消息並表示,知乎和果殼均已通過投資的方式被百度納入自家內容生態,百度先後投資知乎和果殼,是為了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內容生態。百度還透露,雙方在內容與業務上的深度合作將很快開展。
  • 兩個輿論場的碰撞與挑戰——網絡時代的輿論新格局(上)
    網絡輿論傳播行為是眾多因素合成的結果,網絡利用其各種技術優勢,開發了多種信息傳播平臺,客觀上為廣大民眾提供了發洩情緒的渠道,這決定了網絡輿論必然會對官方輿論產生衝擊,官方輿論場的話語不斷地被解構,兩個輿論場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摩擦、碰撞。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關鍵詞:後真相 輿論 輿論引導 媒體一、網絡輿論後真相化的表現(一)真相讓位於情感"後真相"最早興起在政治學中,被一些學者用來形容西方政客通過製造假相操縱民意,騙取民眾選票,製造"後真相"政治現象網絡社會結束了大眾傳播渠道的封閉,從網絡論壇、博客到微博、微信、快手、抖音,普通用戶可資利用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多,進入門檻越來越低,聲量越來越大 。這是網絡輿論的優點也是缺點,它既可以迅速而直接的反應民意,但是也有可能被有心人利用而歪曲事實。
  • 知乎十年,內容社區的鏡與燈
    是的,2010年,傳說中的平民話語權發軔之年,這一年除了3Q大戰震驚中文網際網路外,還發生了很多事,比如社交媒體的崛起、三網融合下的媒介革新。直到2011年初,知乎出現在我們面前。在這之前,網際網路即使做內容產品也帶有很重的功能屬性,大家著眼點在技術,而非用戶,但隨著社交媒體平臺的初步誕生,網際網路作為媒體和傳播的整體調性,開始轉向「人」本身。
  • bilibili破圈元年,道阻且長,個人up主是如何在b站賺錢的
    對於「小破站」,已經是使用的第8個年頭了,稱得上老用戶,但要說發覺bilibili越來越強大,還是前兩年的事情,有些後知後覺,看著看著就發現,越來越多的原創up主崛起了,我平常喜歡看的,手機評測類,switch遊戲類,美食類,特別是對於【徐大sao】,很早就關注了,見證了他一路的成長,要說他視頻拍的好吧,其實一般,大部分人都會,但就是愛看,這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