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Z世代享受彈幕文化 是陌生世界的情感共鳴

2021-01-11 經濟導報網

2020-11-30 10:23:4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易烊千璽女朋友打卡第一天」「王俊凱女朋友打卡第二天」「白敬亭女朋友打卡第十天」……這是邵術術對彈幕的第一印象。邵術術的彈幕之旅從B站的健身視頻「美麗芭蕾」開始,「一個學姐推薦給我的,在B站很火的健身視頻。每次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就會看看這些彈幕,覺得很有意思。」經過了這樣的彈幕洗禮,彈幕成了邵術術生活中的「常客」。

作為一名「資深吐槽君」,現實生活中的田磊和網絡世界的他存在很大反差。旁人眼裡的「話題終結者」一旦點開視頻網站就彷佛被打開了「任督二脈」,「彈幕世界裡,有很多有趣的靈魂。」

孫振虎、趙甜在《參與式文化視角下的彈幕視頻分析》一文中提到,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和媒介形態的變革,彈幕作為一種全新的影像語言表達方式,在各大視頻播放平臺呈現燎原之勢。近日,中青校媒就「Z世代彈幕文化」面向全國1976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1.34%被調查者觀看視頻內容時經常選擇開啟彈幕,另有38.66%不喜歡彈幕,主要原因在於彈幕遮擋畫面,影響視覺體驗。最受歡迎的彈幕形式為「字幕君」等功能性彈幕(73.07%),其次是「吐槽」「造梗」等互動型(57.40%)、評論型(45.32%)、「名場面打卡」等狂歡型(38.59%)。

彈幕闖進這屆年輕人的生活

廣西一所高校的黃瀟蓓第一次接觸彈幕是在看電影《小時代》的時候,「網頁關不了彈幕,所以就被迫跟著看彈幕。」而這次經歷,讓黃瀟蓓對彈幕的感受從「很討厭彈幕,覺得好煩,看著眼睛花」轉變為「覺得這個形式挺有意思」。黃瀟蓓坦言:「覺得寂寞,一個人看視頻覺得沒勁,所以後來越來越喜歡開彈幕。」

「神奇,但是速度太快了」是南京師範大學的周緣對彈幕的第一印象。她記得自己看懸疑片《致命ID》的時候,有一處細節沒看懂,彈幕中有人作出解釋,她才理解了導演的用意。「雖然在B站的會員正式考試中不提倡劇透,但有時候看劇很想知道後面究竟怎麼樣了,適度劇透我還是挺喜歡的。」

上海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大三學生彭鑫第一次接觸彈幕的時候還在讀初中,「用手機App追劇的時候突然發現了彈幕功能。」他特意去了解彈幕文化,知道「彈幕」一詞來源於日本,從A站傳至B站,再擴展到現在各大視頻播放平臺。「當時大家對於『彈幕』的讀音還存在爭議,後來才理解了彈幕是指像子彈一樣射出。」今年疫情期間,彭鑫偶然在B站刷到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講刑法的相關視頻,「從下午到晚上我一直在『刷』羅翔老師的視頻,每次老師拿張三舉例,大家就會齊刷刷地發『法外狂徒』,覺得很有意思。」

黃瀟蓓用「爆米花式的句子」形容自己對彈幕的感受。「彈幕通常適合比較短的表達,深層次的表達不是很合適。像爆米花,沒什麼營養,但是很甜、很好吃,適合解悶。」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6.43%受訪大學生享受互動和集體觀看的感覺,以及彈幕「名場面」營造的氣氛(名場面指在影像世界中為人熟知的經典片段——編者注),75.13%認為有趣的彈幕能帶來新的意義和快樂,67.27%將發彈幕看作一種表達觀點的方式,63.05%認為彈幕是視頻內容的良好補充,53.19%表示通過彈幕可以穿越空間、時間,找到世界各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中紅介紹,彈幕在經歷了一定時期的發展變化後,已經成功「出圈」,被主流視頻網站廣泛採用,是大眾接受度、認可度較高的一種互動交流方式。「現在各大平臺的視頻類節目都會有彈幕,彈幕已經超出了二次元的範疇,被廣泛使用,從最初的工具性質,逐漸形成特有的彈幕文化。」

「爆米花」式彈幕很甜很解悶

馬中紅認為,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原住民,Z世代對彈幕的使用屬於伴隨性行為,「他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不需要過多的思索,我為什麼要用?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行為。」

對於來自上海某高校的申思怡來說,彈幕像是一把佐料,在合適的時候加入合適的量,才能更好地「提鮮提味」。申思怡是電視劇《甄嬛傳》的忠實愛好者。在她看來,沒有這部「下飯劇」陪伴,吃下的外賣「都是不香的」,而一個個伴隨著「名場面」出現的「神彈幕」,更是為本就精彩的劇情「加了一把好料」。比如劇中沈眉莊與甄嬛悄悄談論偏方時,彈幕上出現的「有什麼悄悄話是我們Vip不能聽的」,讓申思怡忍俊不禁。在她看來,趣味性的、科普性的彈幕是原劇情的補充,一些經典的評論甚至能起到「畫龍點睛」或「錦上添花」的效果。

在田磊看來,彈幕的即時分享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觀眾的孤獨感,教程視頻片尾的一句「謝謝老師」或是片中劇情達到高潮時,滿屏飄過的「某某發來賀電」,都能讓田磊感覺「我並不孤單」。「發現有很多人在和自己一起追劇是一種很治癒的感覺。」在田磊眼裡,在紛雜的「彈幕世界」裡,一句句讓他「拍案叫絕」的評論背後,都有一個他在現實世界裡可遇不可求的有趣靈魂。

作為彈幕愛好者,黃瀟蓓不僅愛看彈幕,也喜歡發彈幕,是資深的「前方高能」彈幕選手。黃瀟蓓之所以喜歡發彈幕,是因為以往的彈幕經歷讓她體會到了一種「我不是一個人的感覺」。大多數時間一個人看視頻的黃瀟蓓,每當視頻中的彈幕「譁啦啦一堆東西飛過去」的時候,她就覺得像是有人和自己一起「嗑瓜子、吃爆米花,看電視」。

「我們通過電視看演唱會和在現場看演唱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在現場可以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舞、歡呼,環境會對我們起到刺激作用。彈幕的存在就給了觀看者一種『我在現場的感覺』,形成了影響觀眾的視覺刺激,實現了青年人去除孤獨感的需求。」馬中紅說。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受訪者中有5.34%是經常主動發布彈幕,62.28%偶爾發布,在「名場面」進行打卡,另有32.37%不發布彈幕。

常常反覆刷劇的田磊偶爾也會充當「高能君」的角色,每當臨近精彩橋段或是即將出現驚悚畫面時,田磊都會「親切地」用彈幕提醒:「記住這個細節,圈起來一會兒要考」「前方高能」。

馬中紅表示,與其他形式相比,彈幕的存在降低了Z世代青年的表達難度,他們可以通過彈幕表達自己當下的情緒和觀點。彈幕的操作方法簡潔,可使用度更高、可操作性更強,「只需要發一句哈哈,或者一個表情,就能在特定的語境中產生意義。」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受訪大學生對不同類型的「彈幕君」喜好程度不一,其中「科普帝」以59.66%位列排行榜第一,「真·高能君」佔52.77%,「字幕君」佔52%,之後依次是「吐槽君」「激燃刷屏團」「空耳君」「打碼君」,分別佔42.7%、19.06%、12.13%和7.86%。

「鬼畜」視頻和「鬼畜」視頻中的彈幕,總能讓愁眉不展的嘉樂喜笑顏開。「『鬼畜』視頻本身就很好笑,打開彈幕發現更有趣。」嘉樂用「情緒調節劑」形容彈幕對他的意義,「彈幕可以將自己從壓抑的情緒中抽離,是排解情緒的一劑良藥,看完後會覺得很放鬆,完成之前影響自己情緒的事情時會更有動力,更有信心做好。」

實現身份認同,獲得情感共鳴

馬中紅指出,當前Z世代青年人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機會能找到與自己趣味相投的群體。但是,通過彈幕他們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歸屬群,同時達到消除孤獨感的目的。

「我會偶爾在與其他彈幕有強烈共鳴的時候發彈幕,類似於動漫、音樂視頻的整合,或者一些作品有特定的梗,在視頻進入高潮的時候我可能會發。」有時候彭鑫覺得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和自己喜好相同或者觀點相似的人,但是通過彈幕可以很快找到自己的「同道中人」。

對於嘉樂而言,彈幕則是和「同類人」的隔屏互動。 2018年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中國賽區的比賽實況讓嘉樂印象深刻,滿屏的『IG真牛』,(IG為一電子競技俱樂部名稱——編者注)讓嘉樂第一次感受到了彈幕儀式的狂歡。身邊是沸騰的男生宿舍樓,電腦顯示器裡是密密麻麻的重複性祝福,「當時看到滿屏都是這幾個字,覺得特別的自豪。」心儀隊伍獲勝的那天,嘉樂在網絡世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社群,「感覺穿越世界各地的人因為共同的喜好聚在一起」,他通過彈幕的形式完成了自我身份認同,尋求到了網絡世界的情感共鳴。

嘉樂坦言,他希望自己發的彈幕能被一同看視頻的陌生人點讚,「自己發表的觀點被他人認可,這種感覺很好。」在以往的經歷裡,有人用「前方這位仁兄說的對啊」來表示對嘉樂觀點的贊同,聽到對方這樣的評價,嘉樂打心眼兒裡開心,「覺得英雄所見略同。」

在馬中紅看來,Z世代青年人是渴望認同的一代,「與其他年代的青年人相比,Z世代青年更樂於分享,並且渴望在分享過程中得到他人,尤其是同齡人的認可,從而獲得共情。」

《參與式文化視角下的彈幕視頻分析》一文中提到,彈幕文本的被認可程度決定了自身身份認同的實現程度。

邵術術心裡對是否開啟彈幕有著嚴格的標準線,「需要考慮彈幕數量和視頻內容」。但這並不影響她在彈幕世界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地」。作為小眾文化愛好者,身邊鮮少有人和她興趣相同,而彈幕的存在讓她在網絡世界找到了自己的群體。「可能我不認識他,我不知道他在哪裡,但我知道他和我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

「祝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中考加油」「高考600分」……對於喜歡看治癒類視頻的邵術術而言,一句句飄在屏幕前的彈幕,藏著不同人的故事,總能讓她感同身受。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嘉樂、田磊為化名)(記者 程思 羅希)

相關焦點

  • 表情符號的設計啟示:面向Z世代群體的流行文化和情感表達方式
    通過這些不同的載體也衍生出許多流行的輸入方式,比如縮寫詞、表情包、彈幕、顏文字,等等。由於Z世代一出生就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習慣享受社交媒體的娛樂化,也深受二次元的影響,對Emoji、顏文字、表情包這類網際網路社交情感表述方式深有共鳴,圖像表情符號已經成為能夠體現他們獨特話語體系的表達方式:1.
  • 共鳴的情感,人與人之間巨大的力量
    這種凝聚力與共鳴感,往往令你熱淚盈眶或神情激蕩,你很可能會需要花費一些時間,才能平復下那些發自靈魂的顫動。這種感覺,其實就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情感共鳴」常常會引發我們名為「感動」的情緒。所以,對於一隻實用主義的貓而言,如何能將「共鳴情感」的力量發揮在生活中,才是我首選關注的重點。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至少有兩個方面,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1、情感共鳴能帶來換位思考的力量。換位思考大家都不陌生,哪怕沒有太細緻的了解,但也都聽過這個概念,了解它的形容。它是形容一個人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狀態與能力。
  • B站全年彈幕14億次,十大彈幕熱詞你知道幾個?AWSL什麼梗
    過去十年裡,彈幕不僅成為了B站社區重要的互動方式,由此衍生出的彈幕文化,也成為記錄年輕群體及時代變遷的獨特符號。隨著用戶及內容的持續增長,在過去一年中,B站用戶總共發送超 14 億次彈幕,其中發送年度彈幕「AWSL」 3,296,443 次。「AWSL」縮略用詞流行這是一個樂此不疲發明各種縮略語的時代。
  • B站彈幕:如何在保持內容多元中更健康的發展彈幕生態?
    編輯導語:彈幕(barrage),顧名思義是指子彈多而形成的幕布,大量吐槽評論從屏幕飄過時效果看上去像是飛行射擊遊戲裡的彈幕。B站的彈幕已經成為了其特色之一,從2009年推出彈幕功能以來,B站的彈幕文化在曲折中茁壯成長。接下來,本文作者就為我們分析了B站的彈幕如何在保持內容多元中健康發展。
  • 《愛樂之城》既能給人視覺與聽覺的享受,又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
    《愛樂之城》既能給人視覺與聽覺的享受,又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一部好的電影,既可以給人視覺與聽覺的享受,又可以引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有笑有淚,皆發自內心,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希望與失望交織成一張不可分的網,向前的每一步都丈量了不為人知的欣喜酸楚。值得一提的是主角的服飾與場景的配色也是別出心裁,許多鏡頭讓你由衷地感嘆一句,美。這美好令人覺得溫暖甚至鼓舞,卻又總透著點莫名的憂傷。洛杉磯的美景盡收眼底,紫羅蘭色的天空好似夢境,萬家燈火如星光般令人恍惚,這些都似主人公所堅持的夢想一般,熠熠生輝卻顯得遙不可及。
  • B站2018年度彈幕出爐,「真實」到讓你想不到
    在年輕人的不斷創作演繹下,一些常見的詞一旦被用在彈幕裡,就被賦予了新的文化含義。今年是B站連續第二年舉辦年度彈幕盤點活動,與今年的「真實」相對應,去年的年度彈幕是「囍」。為了讓更多人關注到自己喜愛的某對CP角色,或是想為自己喜歡的角色送上祝願,B站用戶會在CP同框時,通過彈幕發布「囍」。「囍」這個曾經的中國民俗文化符號,已經成為年輕人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也是對美好事物的一種全新表達。
  • 你diss不diss二次元,風口都在那裡,未來是屬於 Z 世代的!
    再來看看B站的用戶年齡結構,81.7%的用戶是「Z世代」(1990-2000年出生)人群。Z世代是什麼?Z世代即未來的消費主力,將成為影響未來娛樂市場的重要群體。 Kuso惡搞、非主流、顏文字、腐文化,這些都算二次元。
  • 中國Z世代群體資訊消費習慣研究丨【芒種·報告】
    三、中午休息、晚上睡覺前成新聞資訊消費高頻時間段 同其他軟體在線行為較為一致的是,Z世代人群新聞資訊消費高頻時間段在中午午休和晚上睡覺前。無論是新聞客戶端、社交媒體、還是短視頻渠道,Z世代人群消費時長多在1-2小時之間。
  • Z世代開發者已拿下5000萬下載
    二次元、國風愛好者的壯大,以及如今網際網路上盛行的對消費主義的批評、對資本社會的二次反思,正是Z世代掌握話語權,開始主導文化潮流的典型表現。Z世代玩家渴望表達,也樂意將渴望付諸行動,他們對於年輕人的喜愛更加敏感,對熱點的感知更加敏銳。
  • 喜馬研究院發布「耳朵經濟」Z世代報告 重度用戶每天聽音頻超3小時
    人民網上海1月9月電   1月8日,喜馬研究院發布《2019「耳朵經濟」Z世代行為報告》。據統計,當前中國Z世代人口數量已超過2.3億人。報告顯示,在「耳朵經濟」領域Z世代已經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重要動能。 在喜馬拉雅平臺,Z世代已經佔到新增用戶的40%以上。
  • 2018嗶哩嗶哩年度彈幕大盤點
    嗶哩嗶哩彈幕網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2018年度彈幕排行榜,2018年觀眾共發布了超過10億條彈幕,其中「真實」出現了477065次,位於年度十大彈幕詞榜首。
  • 哪些人屬於Z世代?
    對於Z世代的人們而言,技術是無形的;技術僅僅是世界影響他們並與之互動的一種方式。他們沒有看到技術與其他事物的自然行為之間的區別。對他們而言,技術不過是組成生命之網的一條線。就像雛鳥對孵化後第一個看到的移動目標會產生印隨行為一樣,95後對技術也有類似的印象。
  • 在文化差異中尋找理解和共鳴
    活動節目的選擇和活動項目的開展過程中,充分尊重到訪國家的不同文化背景,創新話語表達方式,努力在文化的差異性中尋找情感理解和共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發揮了文化「走出去」在價值觀層面上的影響力。文化差異隨處可見。西班牙首都馬德裡人的工作生活方式,和我們就大不相同。
  • 元氣森林:渠道變革與工業機會|Z世代商業
    渠道與工業就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最後一天,在B站「2020最美的夜」的跨年晚會視頻彈幕裡,總冠名商元氣森林的LOGO格外明顯。B站與元氣森林,如果要在商業世界找到符合Z世代的CP,這一對放在一起,相信不會有人覺得違和。就在一個月之前,在2020年的雙十一大戰,元氣森林首次超越可口可樂,在天貓和京東均成為銷量第一的水飲類品牌。
  • CSGO的彈幕文化:人均大地球,雲玩家最牛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CS:GO中獨特的彈幕文化。CS:GO本土化彈幕國服的本土化彈幕是指將CS:GO選手的ID,隊伍名稱進行了與國內其他梗結合本土化的過程。高強度尋求互動由於發送彈幕本身是一個高效率的參與行為,根據社會心理學家舒茨提出的人際需要三維理論,即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CS:GO彈幕能夠剛好滿足個體的人際需要。
  • 特稿:中國時間 世界時刻——春節文化的全球共鳴
    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 特稿:中國時間 世界時刻——春節文化的全球共鳴  新華社記者丁宜  金犬報福,大地回春。在狗年春節的「中國時間」,全球迎來歡樂祥和的「世界時刻」。春節,這一煥發出強大生命力的中國古老節日,在世界範圍內丈量出更大的「朋友圈」,積攢出更高的「人氣」。  全球視野下,同一時間、不同地域,「春節嘉年華」規模越來越大,活動形式越來越新穎,交流內容越來越深入。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在沿線國家展開,春節文化漸漸沁入當地民心。
  • 雪花啤酒CEO侯孝海:啤酒品牌應如何引起受眾情感共鳴
    他認為,其實勇闖天涯的成功很簡單,第一,跟住了這批年輕人;第二,摸準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內心的情感追求;第三,用勇闖天涯這四個字來闡述他們內心的追求,跟他產生最大的關聯,使得他們認為這個酒是他們的酒,是他們自己的;第四,堅持去做,並且做了十幾年。  目前,「勇闖天涯」已發展成中國中檔啤酒銷量第一的本土啤酒品牌。
  • B站公布2018年度彈幕 "真實"最受歡迎
    原標題:B站公布2018年度彈幕「真實」 最受歡迎   12月27日,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發布了2018年度彈幕——「真實」,這也是B站推出的第二屆年度彈幕盤點。
  • 文化需要在共鳴中升華
    最近一直在聽蔣勳老師的細說紅樓,聽完之後我覺得蔣勳老師講的可能更接近原著作者寫作的本意,當然我的觀點並不一定正確,但我的非常認同蔣老師對紅樓夢的理解,我覺得一個好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它不同於歷史記載,作者是通過其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者某些觀點,不僅僅局限於要還原當時的歷史,更多的是要表達作者的感情世界
  • 亞文化出圈:B站跨年,紅色文化跨界
    這兩個「主流節目」的彈幕反饋表現出鮮明的特點:首先,整齊劃一地出現專有中國紅彈幕,這是青年對愛國的特殊禮讚;其次,彈幕內容霸屏般地充滿著對國家情感的真摯表達,既有「開炮!」「全體起立」「騎兵連,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