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CS:GO圈子慢慢變大,越來越多有趣的彈幕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剛打開視頻的你帶著彈幕看了幾分鐘,感覺眼睛有點花,接著你又堅持看了一會,一邊看著flusha天秀操作,一邊瞥見彈幕說:「flusha,老掛比了」,這時你發現,你的眼睛已經可以將彈幕和視頻分開了,想看視頻看視頻,想看彈幕看彈幕。各種玩梗和互動鬼才讓你愈發覺得CS:GO比賽和彈幕變得如此自然。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CS:GO中獨特的彈幕文化。
CS:GO本土化彈幕
國服的本土化彈幕是指將CS:GO選手的ID,隊伍名稱進行了與國內其他梗結合本土化的過程。
因為讀音都是「塔」開頭,NRG的選手tarik被賦予了「塔子哥」的外號,同時他也常常因為獨到的遊戲理解和迷惑的行為讓人覺得他在「整活」,彈幕將tarik和塔子哥關聯就是一個典型的本土化過程。因此當你看NRG的比賽時,你一定會看到「傻子哥是真的塔」。
P小將本來是B站用戶的自嘲稱謂,而Plopski因為是一名小將,加上P字打頭的ID被賦予了本土外號「P小將」
Brollan因為其ID讀音與國內lol選手寶藍十分相似,所以他獲得了一個本土化的同名外號「寶藍」
回顧其他職業選手的外號,你會發現先前已經有很多選手的ID被進行了本土化處理,比如「蕉蕉」Stewie2K、「冷老六」Coldzera、「德容」chrisJ、「好胖球」Boombl4、「黨員肯尼斯」kennyS等等。
發彈幕的方式非常簡單,僅僅幾個漢字就能夠將CS:GO的內容進行再加工,並且也不會破壞比賽本身。對於職業選手的外語ID,本土化的彈幕相當於進行了解構——加工——再創造的過程,讓這種創造具有娛樂性。
彈幕大地球
開頭先講一個笑話:2025年茂名Major上,冠軍被一支國內本土黑馬戰隊拿下,賽後採訪時別人問教練如何發掘出了這5名天才,教練答道「我在彈幕上隨便找的」。
CS:GO由於其內容十分硬核,上了黃金的玩家初步具備了虐虐萌新的資本,此時無限膨脹的他們覺得自己秀的飛起,於是在視頻彈幕中搖身一變成為了「大地球」。尋求優越感的他們在彈幕中扮演起了專業分析師的角色,並且對其他玩家的行為表示不屑。
「單人上樹,有手就行」「沒看出來簡單男孩多厲害」這類的論調常常出現於各類CS:GO視頻中,由於吹牛也不會露餡,過度尋求優越感的黃金AK崽們成為了彈幕大地球的重災區。畢竟段位但凡上個菊花,也不會發出來「NaVi比賽沒戰術」這種彈幕。
根據Steam的統計段位位於大地球的玩家不足1%,然而你卻能從彈幕中找到比這個數字多幾十倍的「大地球」玩家,畢竟「誰還不是個大地球了,咱不受這氣」。
雲玩家之爭
由於CS:GO此前是一個偏小眾的硬核遊戲,當一大群萌新和雲玩家湧入這個遊戲時,有些老玩家會產生排斥的心理。加上彈幕信息的碎片化,導致了理解上的誤差,從而令CS:GO彈幕中經常出現關鍵詞「雲玩家」。
最典型的就是「大菠蘿與小菠蘿之爭」、「吹風機與小蜜蜂之爭」,正是因為碎片化交流導致的差異,就出現了一大群「雲玩家」和「討伐雲玩家」的人
olof在北美比賽去ESEA匹配時,對手報點時常會說:olof in olof(奧拉夫在奧拉夫位)。
以及關於誰誰菜不菜的爭論,筆者只能提個醒:CS:GO是個團隊遊戲
彈幕雲玩家本身不會對視頻內容產生任何影響,但是雲玩家發送的彈幕可能會成為一些人發洩的機會。其實雲玩家和萌新本身會給CS:GO帶來熱度,反而也是一件好事。
高強度尋求互動
由於發送彈幕本身是一個高效率的參與行為,根據社會心理學家舒茨提出的人際需要三維理論,即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CS:GO彈幕能夠剛好滿足個體的人際需要。
CS:GO玩家本身因為遊戲內容導致他們常常處於壓力之下,因此會有更大比例的CS:GO玩家在比賽直播中尋求高強度的互動來達到緩解壓力的效果。
「房管封我一下」就滿足了觀眾的支配需要(包括被支配),以及更為獨特的「送禮物求罵」等等彈幕,更有觀眾直接觸犯直播間的底線「劇透mouz翻盤了」,來達到被支配的目的,這些內容在其他遊戲上可不常見。
CS:GO中的彈幕互動小天才,他們希望通過互動來滿足自己的包容和情感需要,當flusha開始了的時候,就會有「小透不是透」「老掛壁了」刷屏,甚至你會看到「我想和dosia舌吻」等口味較重的彈幕。
當然,還有故意釣魚,比如彈幕時常飄來幾條「這是喜愛福2.0嘛?」……大家切記,發這樣彈幕的玩家都不一定玩,他可能只是閒的想和大家嘮嘮嗑,所以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上鉤,上鉤你就破功了,老弟。
是是是
CS:GO特有彈幕
最後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產自CS:GO的獨特彈幕,這些彈幕大多從遊戲本身創造,與外界的梗脫離關聯,與上述彈幕形成了CS:GO獨特的彈幕文化。
「局 外 人」
局外人:是指隊友4個解決了比賽,剩下那個逛街的人。比如上圖隊友滿經濟,只有茄子沒經濟還送了狙。由於CS:GO真的可以1打5,就有了局外人這個彈幕。
奪冠的mouz帶了一個教練Rejin,rating只有0.44,被彈幕稱為贈品馬
贈品馬:由於第三方平臺在開局選人的時候就像田忌賽馬,根據水平高低被成為上、中、下等馬。而水平最低的那個人通常會被成為贈品馬,接著在組隊開黑,約戰時也就有了贈品馬這個梗,當一個人發揮不好但是隊友帶他贏的時候,彈幕就會稱這個人是「贈品馬」。
致命空槍:誕生於茄子的直播間,每當他空狙被反殺時就會被「致命空槍」刷屏,由於狙擊槍高昂的價格和較低的容錯率,導致狙擊手失誤時帶來的後果更為嚴重,也極具節目效果。
受害者視角:CS:GO比賽節奏十分緊張,幾秒鐘之內可能會死好幾個人,導播時常因為找不對選手視角,導致讓觀眾看的不是爽快的擊殺鏡頭,而是令人懵逼的受害者視角,因此當主播被擊殺時,就會有「受害者視角」出現。
關於CS:GO的彈幕文化就介紹到這裡了,還有很多產自CS:GO的獨特彈幕梗並沒有一一列舉,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我們後續還會帶來更多的彈幕文化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