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最新研究:多變環境中黑猩猩群體行為多樣性更高

2020-09-16 中國新聞網

坦尚尼亞伊薩谷(Issa Valley)中一個黑猩猩媽媽帶著幼兒(版權歸屬C. Fryns from GMERC)。自然科研 供圖

坦尚尼亞伊薩谷(Issa Valley)中一個黑猩猩媽媽帶著幼兒(版權歸屬C. Fryns from GMERC)。自然科研 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動物學研究論文稱,生活在歷史和當前變化性較大的環境中的黑猩猩群體,會比那些來自較穩定環境的黑猩猩群體發展出更加多樣化的行為。

該研究對144個野生黑猩猩群體進行研究的數據顯示,環境變化性是提升類人猿行為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一個因素。一個物種或種群所處的環境可以塑造其行為和文化特性,例如,擁有更廣泛的行為可以幫助物種應對長期的環境變化。

論文通訊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安米·卡蘭(Ammie Kalan)及其同事使用包含31種黑猩猩行為的資料庫,在種群水平上開展環境塑造其行為和文化特性關係測試,這些行為包括使用洞穴、洗澡、覓食策略和使用工具。他們分析了144個黑猩猩群體的某些行為是否與不同時間尺度的三種不同的環境變化性有關:降雨量、對大草原和森林生境的使用以及與冰川森林保護區的距離。

論文作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更新世(約250萬至1萬年前)冰川周期,生活在離森林保護區較遠地點的黑猩猩種群具有更多樣化的行為方式。他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遠離保護區的種群可能比留在森林保護區附近的種群更有可能創造出新型文化行為。與森林生境相比,來自大草原的黑猩猩種群和所在生境的降雨季節性更強的種群擁有更高的行為多樣性,這表明當前的環境變化性也影響了行為多樣性。(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倭黑猩猩像人類一樣會「搖頭說不」
    ,會像人類一樣搖頭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最新研究報導稱,對倭黑猩猩拍攝的錄像觀測發現它們會表達像人類一樣的搖頭動作,對其它同伴不喜歡的行為搖頭「說不」。在此之前未曾觀測到倭黑猩猩這一行為特徵。 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協會的克裡斯特爾•施耐德帶領多位科學家在萊比錫公園拍攝到了倭黑猩猩的搖頭行為,觀測發現當它們要表達同伴不要做一些事情時,就會將頭部像人類一樣左右擺動,比如:猩猩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幼仔攀爬到樹上,或者拿著食物不吃而是去玩耍。
  • 講座| 黑猩猩的陰暗面:欺騙、戰爭、不能容忍小群體
    因為利基所關注的是古人類和古猿的研究,所以他非常渴望了解大型類人猿的生存現狀以及它們的成長過程和行為特點。他先後找到了珍·古道爾、戴安·福茜和貝魯特·加爾迪卡斯,這三位女學生對大型類人猿的研究成就也為路易斯·利基帶來了更高的聲譽。1960年,利基為古道爾籌集了一筆經費,支持她在坦尚尼亞岡貝河區域從事研究。
  • 美最新實驗顯示倭黑猩猩會與陌生者分享食物
    但是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構建人類社會的無私行為早在人類社會存在之前就已進化形成。美國最新一項研究顯示,倭黑猩猩具有無私利他行為,能夠主動將食物分享給陌生者與陌生者分享事物在動物王國中並不常見,尤其是分享食物。在黑猩猩群體中,它們會與同伴分享,但對外來者持有警惕態度。
  • 【生活百科】倭黑猩猩都是性愛狂?研究顯示這可能是誤解
    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靈長類動物學家加納隆至是世界上最早記錄下倭黑猩猩群體內雌性成員核心地位現象的科學家之一。這一點與黑猩猩群體完全不同,在黑猩猩群體中,雌性在很大一部分時間裡是被排斥在社會邊緣的群體。
  • 家暴、自相殘殺等特有的壞行為,黑猩猩同樣有,有時更殘忍
    然而黑猩猩和人類之間的相似何止是這些,這些極其聰明的動物表現出與人類相似的野蠻性格特徵和行為,它們是暴力、殘忍和危險的,和人類如出一轍,現實中的很多案例甚至青出於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雌性黑猩猩會同時與幾隻黑猩猩交配,故意隱瞞自己孩子的父親身份。然而參與這種行為的不僅僅是雄性,還有雌性,科學家們發現,群體中的雌性也會組織攻擊和殺害新來的雌性,並參與令人毛骨悚然的幼仔殺戮,甚至會吃掉它們。更為悲慘的是,科學家們在夜晚總能聽到「奇怪」的雌性尖叫聲和哀號,是因為殺戮者是當著母親的面將幼仔殺死並吃掉的。
  • 黑猩猩捕食行為有助於揭示人類演化
    早在1960年,國際知名動物行為學家珍妮·古道爾就在這裡開始研究黑猩猩了,那時她才27歲,後來,他們的團隊又發現了紅疣猴。黑猩猩尋找它們的獵物,一場廝殺馬上就要開始了。隱藏的攝像頭記錄下了這一幕:在樹上受到驚嚇而逃竄的猴子不小心掉了下來,黑猩猩趁機捉住了它們。伊恩·吉爾比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一名人類學家,他同時還是研究黑猩猩新課題的帶頭人。
  • 國際最新研究:可再生能源採礦或加劇生物多樣性威脅
    國際最新研究:可再生能源採礦或加劇生物多樣性威脅中新網北京9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的一項環境研究論文指出,隨著更多礦區開始為可再生能源生產提供材料,未來生物多樣性受到的威脅或將進一步增加。該論文稱,生產可再生能源對於緩解氣候變化來說必不可少。
  • 這麼多年才知道倭黑猩猩和黑猩猩不是同一種,長見識了
    倭黑猩猩目前被認為是瀕危物種,如果情況得不到改善,它們可能在30年內滅絕。倭黑猩猩是一種高度聰明、極具社會性的類人猿。他們生活在非常合作和和平的群體中,被稱為軍隊,成員多達70人,但15到30人是最常見的。他們多變的社會結構被稱為「裂變-融合」,這意味著他們可能以不同規模的群體聚集在一起,或因不同的活動、一年中的不同時間而分開,這取決於誰可以「閒逛」。
  • 人工智慧成功從野生黑猩猩群體視頻中識別出個體面部特徵
    人工智慧成功從野生黑猩猩群體視頻中識別出個體面部特徵 日本京都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最近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成功從野生黑猩猩群體的視頻中識別出個體面部特徵。
  • 黑猩猩、海豚和細菌上榜
    黑猩猩和倭黑猩猩通常是大多數認知神經科學家認為可能具有類似人類智力等級的「首批物種」,這是為什麼呢?人們認為接近人類智力的動物都應當具備工具製造、工具使用和更高的社會等級,事實上,黑猩猩擁有自我意識,它們更可能成為具有類似人類智力的候選物種。
  • 美研究發現動物同性行為或有助其社會行為進化
    低等動物的「同性戀」行為跟人類不一樣,一項最新研究為這些動物的同性戀進化意圖提供了合理解釋。最近生物學家在發表的一篇研究評論中,開始思考動物中的同性關係對這些動物的進化到底意味著什麼。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內森·貝利和馬琳·祖科發現,同性關係在動物王國很普遍,從蠕蟲到青蛙再到鳥類,都存在這種行為。貝利說:「顯然同性性行為涉及的範圍超出了科學和大眾文學經常談及的著名例子,例如倭黑猩猩、海豚、企鵝和果蠅等。」
  • 倭黑猩猩都是性愛狂?科學家為其正名
    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靈長類動物學家加納隆至是世界上最早記錄下倭黑猩猩群體內雌性成員核心地位現象的科學家之一。這一點與黑猩猩群體完全不同,在黑猩猩群體中,雌性在很大一部分時間裡是被排斥在社會邊緣的群體。
  • 是什麼決定了人與黑猩猩的不同?
    在與人類最接近的黑猩猩等類人猿的行為調查研究之外,2000年代又有了比較基因的新方法。在這個領域,日本的貢獻很多,最近又調查了大腦中基因的作用,更進一步接近了人類的秘密。據《日本經濟新聞》12月20日報導,人類和黑猩猩的全部遺傳信息約有98.8%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有1.2%。但是,二者的社會生活形態和行為模式卻大相逕庭。這是為什麼呢?
  • 電子營銷與消費者行為定性研究方法中的特殊議題
    數位技術改變營銷環境的潛在可能使人們開始了一系列對消費者、營銷策略和營銷導向的研究,企業將根據這些研究構建基於網際網路的客戶關係。早期的研究重點在於如何在電子營銷環境下進行消費群體的描述、定位及細分。然而,電子商務的總體擴張以及大規模應用網際網路作為營銷渠道的方式激發了一系列針對消費行為以及電子營銷的研究課題。其中包括了網絡購物選擇,網絡消費者滿意度與忠誠度以及對網絡購物的信任感研究。
  • 跟人類最匹配動物就是黑猩猩:也會感恩分享食物
    在一項行為實驗中,黑猩猩對曾經幫助過它的同伴進行了獎勵,這表明人類協作的一些主要動機可能存在於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物種。之前研究顯示黑猩猩以不同方式與其它同伴進行合作,但是該行為的動機並不明確。
  • 首次證明黑猩猩存在殺嬰行為,甚至是吃掉!靈長類都是殘忍物種?
    一項新的研究證明,一隻野生黑猩猩在出生後,其他成年黑猩猩(包括雄性和雌性)可能會將幼兒搶走殺掉或者蠶食掉,於是雌性黑猩猩往往會在分娩前躲起來,以防止其他黑猩猩的殺嬰行為。科學家2014年在非洲坦尚尼亞西部的馬哈勒山脈中,追蹤記錄了21隻黑猩猩的日常行為和繁衍情況,並罕見地觀測到了野生黑猩猩的分娩,分娩的母黑猩猩叫做德文塔(Devota),在出生幾秒鐘後,她的幼崽就被另外一隻名叫達爾文(Darwin)的黑猩猩搶走,達爾文是該群種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雄性黑猩猩,達爾文奪走幼崽後迅速衝入了叢林當中,德文塔連摸到自己孩子的機會都沒有,等科學家追蹤到達爾文時
  • 黑猩猩也賣身
    於是,只要有人靠近Pony,它就會轉過身子來,用力扭動身體,似乎已習慣與人類發生性行為。除了Pony之外,黑猩猩之間也會賣身?發表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版《PLOS ONE》上一項持續了兩年的野外黑猩猩研究顯示,雄性黑猩猩可以通過提供肉類的方式提高與雌性黑猩猩盡魚水之歡的機率。
  • 科研人員在南荻群體遺傳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記者31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獲悉,科研人員利用轉錄組學方法研究南荻群體遺傳,可以更清晰地闡明植物群體進化的適應性和非適應性過程。  這一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李建強和桑濤研究員指導負責。據介紹,南荻自然群體局限於長江中下遊地區,雖然原產於河濱地帶,但其遺傳變異豐富,移栽到黃土高原等半乾旱地區後,生長良好。
  • 人類與第一近親黑猩猩有多像?最新研究發現:衰老模式也相似!
    該小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描述了他們對生活在基巴萊國家公園的黑猩猩進行的20年研究,並了解了它們的衰老方式。先前的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會發生變化,該系統在人們對壓力的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導致皮質醇的合成增加。
  • 知否|倭黑猩猩"重男輕女"?操心兒子婚事卻狠心拋棄女兒
    科學家稱,這是因為在倭黑猩猩群體中,雄性與雌性相比擁有更具優勢的地位。倭黑猩猩媽媽們抓住每一個機會幫助她們的兒子。在倭黑猩猩的社會中,但雌性在高群體地位中佔據了主導地位。許多母親都有群體影響力,她們會儘量讓兒子與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待在一起,確保它們有更好的交配機會。Surbeck稱:「母親就像是她們兒子的社交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