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證明,一隻野生黑猩猩在出生後,其他成年黑猩猩(包括雄性和雌性)可能會將幼兒搶走殺掉或者蠶食掉,於是雌性黑猩猩往往會在分娩前躲起來,以防止其他黑猩猩的殺嬰行為。
科學家2014年在非洲坦尚尼亞西部的馬哈勒山脈中,追蹤記錄了21隻黑猩猩的日常行為和繁衍情況,並罕見地觀測到了野生黑猩猩的分娩,分娩的母黑猩猩叫做德文塔(Devota),在出生幾秒鐘後,她的幼崽就被另外一隻名叫達爾文(Darwin)的黑猩猩搶走,達爾文是該群種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雄性黑猩猩,達爾文奪走幼崽後迅速衝入了叢林當中,德文塔連摸到自己孩子的機會都沒有,等科學家追蹤到達爾文時,幼崽已經被殺害了。

在之前的一項研究當中,科學家分析了雌性野生黑猩猩懷孕和未懷孕的頻率,發現懷孕的雌性黑猩猩在分娩前7~18天會突然「消失」,科學家把這種行為稱之為黑猩猩的「休產假」,後來雌性黑猩猩德文塔在2016年再次分娩時,休了近一個月的「產假」。
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動物學家解釋到:野生黑猩猩的「休產假」,很可能是雌性黑猩猩為了避免幼兒出生後遭遇其他黑猩猩的殺嬰行為,做出的一種風險規避對策。
早在1962年,科學家就在野外發現長尾葉猴會故意殺掉剛出生的嬰兒,而長尾葉猴平常是非常溫順的,隨後的研究發現長尾葉猴殺嬰並非偶然事件,而是形成了一種行為習慣,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在野外觀測到靈長類動物的殺嬰行為,當時震驚學術界和宗教界。
靈長類殺嬰行為的原因
可以確定的是,實施殺嬰行為的黑猩猩,一般都不是幼兒的父輩,被殺的幼兒一般都小於1歲,而且這種行為在靈長類當中普遍存在,目前至少發現了20種靈長類存在殺嬰行為。
科學家猜測靈長類的殺嬰行為和自身種群結構有關,比如長尾葉猴屬於一雄多雌,當新的猴王取代舊猴王時,新猴王就會殺掉前猴王的幼崽,這有利於新猴王的基因延續。
目前關於靈長類殺嬰行為的主流解釋,認為是雄性為了保持自身繁殖的有利性,雌性哺育其他雄性幼崽會消耗自身群體的大量資源,雄性殺掉其他幼崽將有利於自身基因的延續,以及自己後代的競爭。
研究人員還發現,雌性黑猩猩在哺育幼崽時,會有近1~2年的時間迴避交配,在雄性黑猩猩殺掉其幼崽後,雌性會提前結束哺育期,並很快進入發情狀態,甚至還會和殺掉幼崽的雄性進行交配,這些因素都促進了靈長類的殺嬰行為。
當然也還有其他說法,比如資源短缺說,類似一些鳥類會主動淘汰自身弱小的後代,以保證其他後代的食物充足。
其實在人類社會,也存在類似的行為,比如中國古代帝王在生育了雙胞胎兄弟後,會選擇性地留下一個嬰兒,以防止未來雙方對權力的爭奪;還有生活在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在遷移時期就可能殺掉新生兒,以應對當前資源匱乏的困境。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