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飲食偏好建立在食物的可利用性以及群體決定之上。這些偏好隨後作為社會習得性行為、價值觀、知識和習俗的一部分被傳承下來,共同構成了文化。除了人類,一些社會性動物也會以不同方式展示各種文化形式。
哈佛大學靈長類動物學家Liran Samuni和Martin Surbeck領導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倭黑猩猩可能正是這樣一個物種。
Samuni等對剛果民主共和國Kokolopori倭黑猩猩保護區,兩組相鄰的倭黑猩猩群體的捕獵和進食習慣進行了為期五年的研究,以探索生態和社會因素是否會對文化形成產生影響。研究結果於當地時間9月1日刊登在《eLife》雜誌上。
通過分析數據,科學家們發現兩個群體(Ekalakala和Kokoalongo)的生活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共同生活在大約22平方英裡的森林中。當旅行了一整天之後,它們都會回到巢穴中。最重要的是,它們都有能力和機會捕食同一種獵物。然而,研究人員恰恰在此處發現了差異。
兩群倭黑猩猩一貫偏好捕食兩種不同類型的獵物:Ekalakala群體總愛追逐鱗尾鼯鼠,Kokoalongo群體則偏愛生活在森林地面上的小羚羊。
「我們認為,如果人類的近親——黑猩猩和倭黑猩猩都具有某種文化特徵,那麼很可能,我們的遠古祖先也已經形成一些文化了。」Samuni說。
在2016年8月至2020年1月的59次捕獵中,Ekalakala群體捕獲並吃掉了31隻鱗尾鼯鼠,只追趕過一次小羚羊。Kokoalongo群體在這段時間裡則吃掉了11隻小羚羊和3隻鱗尾鼯鼠。
「這就像兩種文化以不同的方式開發公共資源。」哈佛大學Pan實驗室的博士後Samuni說, 「想想具有不同文化的兩群人類,雖然彼此生活得很近,但有著不同的偏好:一種更喜歡吃雞,而另一種更喜歡吃牛肉……這就是我們觀察到的結果。」
利用統計模型,科學家們發現這種行為與捕獵地點、時間或季節等因素無關。他們還發現,這種偏好不受狩獵群體規模或群體凝聚力的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唯一能可靠預測獵物偏好的變量是獵人的歸屬。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明確表示,他們並沒有調查倭黑猩猩群體是如何習得這種狩獵偏好的,但通過分析,生態因素或兩個群體之間的遺傳差異均被排除在外。基本上,所有的證據都表明,這是一種後天習得的社會行為。
這篇論文強有力地證明了,倭黑猩猩具有文化行為。不過研究人員認為,這還只是冰山一角,他們已經開始計劃下一步的工作:觀察倭黑猩猩群體是如何學習這些行為的。
科界原創
編譯:橘子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eLife》
期刊編號:2050-084X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09-differing-diets-bonobo-groups-insight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