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點評論 | 開採可再生能源或將威脅生物多樣性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開採可再生能源或將威脅生物多樣性【每日能源網9月10日報導】研究者周二警告稱,可再生能源正在推動新一代的採礦,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威脅全球生物多樣性。該研究報告的作者、昆士蘭大學的蘿拉·松特(Laura Sonter)告訴美聯社,減緩氣候變化對人類和生物多樣性有重要意義,而從化石燃料轉向可再生能源是減緩氣候變化的重要一步。要實現這一步需要開採更多的礦產,如果這些礦場位於稀有物種和瀕危物種棲息的生物多樣性地區,開採活動便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
發展可再生能源需保護生物多樣性
研究指出,應科學規劃相關採礦行為科技日報北京9月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日發表的一項環境及能源研究指出,隨著更多礦區開始為生產可再生能源提供材料,需警惕未來生物多樣性受到的威脅或將進一步增加。
-
聯合國《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給...
當地時間2019年9月11日中午,聯合國在紐約總部發布了一份《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簡稱GSDR)。自從1990年以來,世界上有數百萬人擺脫了貧困。但是隨著全球不平等的加劇、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正在逼近臨界點,這一進展正在遭受到威脅。
-
國際最新研究:微生物可在太空中「採礦」
(自然科研 供圖)Rosa Santomartino攝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研究發現,微生物能在零重力條件下提取巖石中具有經濟重要性的元素。這項研究結果表明,讓微生物在太空進行「生物採礦」或成為定居其他行星的重要方面。
-
全球野生動物44年間消亡60% 人類活動系生物多樣性最大威脅
報告指出,人類活動直接構成了對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首當其衝的是能源問題,必須倡導從化石燃料轉向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量。第二是飲食,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飲食方式的改變會對自然界產生的巨大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主要來源是肉類生產,比如反芻動物(主要是牛羊)在消化過程中產生甲烷。另外,放牧佔用了全球許多耕地,使生物棲息地銳減。我們要爭取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促進可持續飲食。第三方面,全社會需要行動起來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海洋、森林、草原等,維護生態平衡。
-
背景資料: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 背景資料: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聯合國將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確定為「生物多樣性促進可持續發展」。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
-
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前景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導,「可再生能源來源於自然,並具有持續不斷的屬性,它有很多種形式,比如直接來自太陽或地球內部產生的熱能。根據剛才的定義,可再生能源還包括來自太陽、風、海洋、水力資源、生物、地熱產生的電力和熱能,還有來自可再生資源的生物燃料和氫氣。」
-
棲息地喪失威脅到所有人的未來
發表在國際熱帶雨林與環境保護網上的一篇題為「全球領導人警告棲息地喪失威脅到所有人的未來」的文章稱,現在的地球處於恐龍滅絕以來最嚴重的物種滅絕時期。因此,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締約方大會,可謂當前的頭等大事,但國際合作的精神似乎與世界瀕危野生物種一樣面臨滅絕的危險。美國未籤署協議,巴西等一些國家也正在逐漸脫離全球國際合作軌道。
-
地球上對生物多樣性最大的威脅是什麼?
地球是一個生物多樣性深不可測的星球。穩定的食物供應和藥品來源只是地球生物多樣性帶來的諸多好處之一。地球上的植物通過吸收二氧化碳來減緩全球變暖的影響,但是90%的植物(以及近三分之二的糧食作物)依賴於近19萬種傳粉昆蟲。
-
世界環境日|通往清潔、綠色可再生能源的六種路徑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曾說過:「人類活動加劇的氣候變化影響,正在破壞我們星球的生命支持系統。」社會發展進步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已發生的生態危機和教訓表明,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是人類維護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需要加強對再生資源和清潔能源的利用、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索求、降低自然環境的壓力。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萬物薈靈,養治有方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生命的多樣化,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
南非有望重啟可再生能源招標
近年來,南非本土電荒持續加劇,不僅嚴重影響民生,甚至開始制約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在更可靠、更清潔的電力供應新需求下,發展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呼聲越來越高。南非光伏產業協會指出,可再生能源項目可以最快地給電網提供電力,是解決南非能源困境的有效方案。為此,南非政府也不斷釋放出將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信號,並多次公開表示將進行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招標。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植物開花、青蛙產卵提早,珊瑚礁大規模白化,多種生物瀕臨滅絕威脅.....多姿多彩的世界正面臨嚴峻挑戰。據專家估計,由於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於正常水平一千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
國際研究團隊警告稱——深海採礦對海洋環境和生態影響不容忽視
但一國際研究團隊最近警告稱,深海採礦不僅對採礦區海底環境構成風險,還會嚴重威脅礦區之上深海中層水域的生態環境。他們建議,深海採礦應謹慎行事,在更全面地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採取行動。在過去10年中,各國對海底硫化物、多金屬結核以及富鈷結殼的興趣大增。負責管理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的國際組織——國際海底管理局已經頒發了30個勘探合同,覆蓋海域面積高達150萬平方公裡。
-
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2020至2025年的分析和預測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針對可再生能源市場的最新發展動向,國際能源署於本月發布《可再生能源2020》,報告圍繞新冠疫情在電力、供熱和運輸行業對可再生能源的影響做出詳細的預測和分析。2020年5月,國際能源署就可再生能源市場近況提供了一份分析報告,詳細分析了新冠肺炎在2020年和2021年對可再生能源配置的影響。
-
韓國可再生能源:繁榮還是滯後
14日,韓國知識經濟部網站發表聲明稱,最近幾年,韓國的可再生能源在國內銷售量、出口量和私人投資等方面都迅速增長。但是,在技術水平方面韓國的可再生能源還落後於其他先進國家。根據韓國知識經濟部與名為太陽能和能源的市場研究機構14日公布的報告,2010年韓國國內可再生能源銷售總值為72億美元,同比增長58%。
-
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加速發展(國際視點)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核心閱讀全球能源結構轉型進程不斷加速。隨著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努力及能源低碳化越發成為共識,越來越多國家積極出臺政策措施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可期。國際能源署近期發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顯示,在全球能源需求整體下滑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表現出了更大彈性,預計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需求將增長2/3,約佔全球電力需求增量的80%。國際能源署敦促更多國家積極制定行之有效的能源政策,加速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助推可再生能源產業持續增長。
-
全球首個混合可再生能源平臺 可再生能源發電包括哪些?
可再生能源發電成為了全球能源開發再利用的關鍵研究方向。據外媒報導,德國公司SINN Power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浮動混合可再生能源平臺,可同時利用波能、風能和太陽能生產電力,成為一個完整的海上離網能源解決方案。該平臺可為島嶼提供可再生能源,有助於部署海上風電場。
-
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投資不足
(自美聯社) 國際能源署近日表示,儘管目前全球每年約有1.6萬億美元投資於低碳??可再生能源,較2000年增加了一倍,但若想將全球溫度增幅控制在2℃以內,投資金額應提高到2萬億美元。(1美元約合6.25元人民幣) 國際能源署稱,能源效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現在約有1300億美元的投資致力於提高能源效率,而到2035年該投資需超過 5500億美元。
-
今天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中醫藥絕大部分來自生物,截至如今,直接和間接用於醫藥的生物已超過3萬種。可以說,保護生物多樣性就等於保護了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石,保護了人類文化多樣性基礎,就是保護人類自身。但是,隨著環境的汙染與破壞,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壞、濫捕亂獵、濫採亂伐等,如今世界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每小時一種的速度消失。而物種一旦消失,就不會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