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生命的多樣化,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為了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當時的首都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籤署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1994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2001年將每年12月29日改為5月22日。
「生物多樣性」為什麼重要?
人類從生物多樣性中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許多藥物和工業原料,同樣,物種多樣性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仿生學的發展也離不開豐富而奇異的生物世界。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系統相對平衡的必要條件,某些物種的消亡可能引起整個系統失衡甚至崩潰。
我們曾做過什麼
人類從大自然中得到了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吃的食物,卻遺留了殺蟲劑、除草劑、清潔劑、石油產品、重金屬、工業廢棄物以及無窮無盡的塑料。這些汙染物不斷進入世間萬物生存所依賴的土壤、水和大氣中,使各個生態系統的自然環境不斷持續惡化。
而對於物種本身,雖然自人類誕生之初,就成為我們賴以生存的各種資源的來源。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竭澤而漁的過度開發屢見不鮮。
野生動植物的貿易更是將整個地球的生物群落帶入巨大的國際需求中,其中的合法貿易數字已經蔚為驚人,背後的非法貿易更是成為對於許多瀕危物種的致命一擊。
無獨有偶,在人類的幫助下,更多外來物種以更快、更廣、更遠的幅度,依靠競爭、捕食或者改變棲息地面貌而壓制本土物種,實現繁盛的入侵物種。
環境保護?自救而已
伴隨著人口數量的激增,人類對自然的索取也在不斷加劇。據估計,地球上生物約有300萬-1000萬種以上,但至今有案可查的僅150萬種,無數的動植物在人類還沒認識它們之前就隨著原始森林的砍伐、汙染、圍湖填海等原因提前從地球上消失了。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以高等植物為例,中國約有3萬種,美國及加拿大共約1.8萬種,整個歐洲僅1.2萬種。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出的640個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就佔了約25%共156種,形勢十分嚴峻。
造成物種如此眾多的物種競速滅絕,人類不可能獨善其身。
在更大尺度的環境中,過去的百餘年裡,因人類活動燃燒化石燃料所帶來的溫室氣體激增,從而引發的全球變暖等氣候變化,進而引起的冰川融化、水溫升高、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問題更已是公認的事實。
正所謂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這句話其實道出了精髓。
我們能做什麼?
至少,我們可以從身邊這些小事做起——不亂丟垃圾,生活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節約用電;常備手絹方巾,減少生活用紙消耗,無紙化辦公,便捷高效;不食用野生動物、不購買野生動物製品,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按照規劃和指導種植樹木,保護森林、溼地和草原;避免或減少使用殺蟲劑、除草劑;揭發或勸阻獵殺、販賣稀有生物等不法行為;分類垃圾,使用可充電電池而不是一次性電池;減少使用塑膠袋,一次性紙杯、餐具;少開車或改開清潔能源車輛,改乘公共運輸工具。
別讓世界只剩下一種顏色,那將是孤獨與悲哀的底色。物種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因此,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任重而道遠。拒絕捕殺和破壞,保護生態平衡,節能環保,低碳生活,共同守護我們的夥伴,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可持續發展資本。
部分文章和圖片由靈方收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