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為全球大流行。
英國的抗疫「新招」
與其他國家採取從嚴管控措施不同的是,英國採取了不同的抗疫新招:遏制、拖延、研究、緩疫(contain、delay、research、mitigate)。截止到3月16日,英國確診新冠肺炎1372例,死亡病例35例。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3月12日的「眼鏡蛇」緊急內閣會議後,承認英國應對疫情的第一階段「遏制階段」已經失敗,進而直接轉入第二階段——「拖延」病毒傳播。此舉意在讓大多數英國人感染新冠肺炎,以獲得群體免疫。
詹森表示,新冠肺炎是這一代人所遭受的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它比流感更嚴重,將有更多人失去他們的所愛之人,未來幾個月新冠肺炎將會在英國全國範圍內傳播,目前無法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的傳播,只能儘可能減緩傳播過程。
根據帝國理工學院教授Neil Ferguson所建立的數學模型,英國想靠群體免疫來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的蔓延,至少需要感染全體國民的60%(4000萬人),讓民眾嘗試創造免疫力,新冠病毒成為「年度性的病毒」。
(第一行:沒人獲得抗體,所以群體基本淪陷;第二行:極少數人獲得抗體,仍導致群體中絕大多數人被感染;第三行,絕大多數人形成抗體,群體免疫需要達到的效果也就是右側出現佔絕大多數的黃色小人,這樣就實現群體免疫的效果,極少部分未獲抗體者不會對群體造成大的影響。)
學者反對
英國是名副其實的現代公共衛生發祥地,但這個國家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策略,竟然不是嚴防死守、徹底封堵。
英國政府提出的通過「群體免疫」來對抗疫情的策略遭到了許多學者的抨擊。也就是說,對於英國來說,現在已經沒有辦法阻止病毒擴散,既然沒有辦法阻止,還不如主動讓國民感染,來獲得所謂的群體免疫。
14日,英國229名科學家發表公開信,稱「群體免疫」的思路將讓國家醫療體系陷入更大的壓力,同時「令許多人冒著不必要的生命危險」。
3月15日,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主編理察·霍頓怒批英國「群體免疫」的防疫策略,稱其「拿民眾玩一場輪盤賭」(playing roulette with the public),這是一個重大錯誤。霍頓表示,英國政府宣稱他們是根據科學行事,但這不是事實,已有的證據很清晰,我們需要緊急進行社會隔離和封鎖政策。
英國前衛生大臣亨特在媒體採訪時表示,在四周後即將出現義大利的狀況時,讓人驚訝和擔心的是,英國面對疫情爆發竟然什麼也不做。
「群體免疫」的原理
地球上細菌和病毒才是真正的主人,它們在地球上的存在時間可比人類長的多。
人類屬於後來才出現的物種,而且人類體內細菌和病毒的數量以及它們所攜帶的DNA要遠遠超過人類的DNA。目前基因組破解人類大概有10萬個基因,現在看來只有2萬個基因,而我們體內更多的都是我們的細菌和病毒所攜帶的遺傳物質(DNA和RNA)。
我們生活中有鋪天蓋地、大量的細菌和病毒,人類可以和細菌病毒共存,是因為人類在不斷進化,病毒也在不斷地進化。人類和病毒細菌能夠和諧相處的原因,是因為人類有著一套能夠不斷進化、不斷識別、不斷迭代的免疫系統。
人類得了某種急性傳染病,多數情況下只有兩種結局:死亡或者免疫。死亡和免疫這兩種結局都不是感染後立刻就發生的,而是需要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這個被感染的人就變成了傳染源,負責幫助病原體找到下一個宿主。
一個感染者傳染他人的能力可以用「基本傳染數」(R0)來衡量,每一種病原體的解決取決於它本身的R0值,以及這個封閉社區的人口數量。對於全球流行病學家而言,估計每種新興的或地方性傳播病原體的R0仍然是優先事項。R0通常用來比較疾病爆發和大流行風險的預測,但這個數字掩蓋了兩種不同病原體可能表現出的複雜性,即使它們具有相同的R0。
一方面,病毒在不斷感染人類後變得越來越溫和,另一方面,人體免疫系統則在各種病原體的選擇壓力之下變得越來越強,感染之後小病一場隨即獲得終身免疫的概率持續增加。
疫苗的發明徹底改變了人和病毒之間的關係。疫苗本質上是一種滅活(或者減活)的病毒,通過人為的方式讓其迅速在人群當中擴散,使得這個群體內的大多數人都迅速獲得了免疫力,從而擺脫了該病毒對於人類的「自然」選擇作用。
疫苗不是對每個人都有用。對於那些剛出生的嬰兒、免疫力低下的老弱病殘,以及因為其他原因導致其無法獲得抗體的人群(比如對疫苗過敏)來說,疫苗是起不到保護作用的。
既然如此,我們將如何保護這些人呢?
答案就是「群體免疫」(Community Immunity)(另稱「牛群免疫」,Herd Immunity),本質上就是「最低免疫率」,它原本就是一個流行病學研究領域的學術概念,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保護老弱病殘,是保護老弱病殘的唯一手段,它要求我們每個人都做出一點點犧牲,以換取老弱病殘們的安全。
英國有自己的邏輯脈絡,結合實際感染人數和其他國家核算檢查數量與陽性率,英國現在實際感染人數大約在5000-10000名,這個數字之所以遠高於已公布的確診病例數,是因為檢測技術跟不上而已。這個病的主要受害者是老年人,以及患有其他嚴重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
根據義大利學者發表在柳葉刀《Lancet》上的數據,截至3月11日,義大利已經確診12462例,死亡827例,死亡病例的平均年齡為81歲,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患者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病或癌症,或者曾經吸菸。
這個病毒的傳播力遠大於非典,大多數傳染者都是沒有症狀或者症狀輕微的前期感染者,這就給防控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英國科學家們認為,既然已經防不住了,那就不如乾脆改變策略,不再把工作重點放在防止疫情擴散上,而是轉入下一階段,即主要以減少損失為主。耐心等待以下兩件事發生:專門針對新冠的特效藥或者疫苗能夠儘快研製出來;越來越多的健康中青年人能夠通過感染新冠病毒而產生免疫力,從而建立起一道群體免疫屏障,保護那些最危險的老弱病殘。
目前沒人知道新冠病毒到底會不會發生基因突變,中青年人的病死率是否能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以及英國醫療系統能否有能力應對可能到來的急診高峰。
另一種聲音
也有人認為,故意讓數千萬人感染應該是誤讀了英國官方的策略。
英國政府可能認為:對於自己國家這些民眾,你越想讓他們幹什麼,他們就越是不幹。如果宣布:大家都關在家裡,不要出去,必須戴口罩。民眾肯定又要鬧革命,鬧抗議,鬧罷工,高聲宣呼自由、民主、人權。
如果換種說法:政府考慮將不採取隔離措施,任由病毒發展,等到有足夠多的人被感染,也就產生了群體免疫力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反其道而行之,可能會使民眾避免出門和聚會。
英國畢竟醫療資源有限,無法收治和集中隔離所有的新冠肺炎感染者。
無論如何,這種方法都聽上去很危險。
參考資料:
[1]Coronavirus: Millions of Britons will need to contract COVID-19 for herdimmunity.
[2]Why Aren't We Dead Yet? The Curious Person's Guide tothe Immune System
[3]《群體免疫之前世今生》
[4]Beyond R0: the importance of contact tracing whenpredicting epidemics.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0.20021725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