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群體遺傳學--第一節 群體中的遺傳平衡

2021-01-13 生物谷

第六章 群體遺傳學

  群體(popualtion)是指同一物種生活於某一地區並能相互雜交的個體群。人種大約50多億的成員分為許多不同的亞群體,其中最大的通常稱為種族(races)。不同的群體,作為大群體其基因庫也是彼此不同的。人類有三個主要人種區分:高加索人.黑人各亞細亞人,但他們又都有許多遺傳上不同的亞群,種與亞群體存在主要差異的遺傳基礎是突變。

  群體遺傳學(population genetics)是研究群體的遺傳變化規律的學科,研究群體中基因的分布.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維持和變化的科學。醫學研究群體遺傳是要探討遺傳病的發病頻率.遺傳方式及其基因頻率和變化的規律,從而了解遺傳病在群體中的發生和散布的規律,為預防、監測和治療遺傳病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措施。因此有人又稱之為遺傳流行病學(genetic epidemiology)。

第一節 群體中的遺傳平衡

  群體中的遺傳基因和基因型需要保持平衡,才能保證人種的世代繁殖。而一個群體所具有的全部遺傳信息,亦即含有在特定位點的全部等位基因稱為基因庫(gene pool)。個體的基因型只代表基因庫的一小部分。在研究群體變化、群體中遺傳病的變化時,需要了解遺傳的發病率及其遺傳性狀,這就要了解某一基因的存在,分析並計算基因頻率。

  一、基因頻率

  基因頻率(gene frequency)是指群體中某一基因的數量。基因頻率也就是等位基因的頻率。群體中某一特定基因的頻率可以從基因頻率(genotype frequency)來推算。如人們熟悉的人的MN血型,它是由一對共顯性等位基因M和N所決定,產生3種基因型M/M、M/N和N/N,而相應的表型是M、MN和N,而且比例是1/4M、1/2MN和1/2N。這個原理可以推廣到一般群體內婚配,如以群體中MN表型(基因型)的具體樣本數被所觀察到總數相除即可得到(轉換)相對頻率數。表6-1示某一群體的MN血型的相對基因頻率,再用此觀察到的相對來估算M和N在群體中等位基因的頻率。該群體中總人數為1419人,其中M血型(基因型M/M)392人,N血型(基因型N/N)320人,MN血型(基因型M/N)707人,按此可直接推算出M的等位基因頻率為:

   2×392——707/1419×2=0.53

表6-1 某群體的MN血型的相對基因頻率

表型

基因型

個體數

相對頻率

M

M/M

392

0.276

N

N/N

320

0.226

MN

M/N

707

0.498

總計  

1419

1.000

  同樣,N的基因頻率為1-0.53=0.47。因為兩個等位基因的相對頻率相加必須等於1。換言之,設M的基因頻率為p,N的基因頻率為q,p+q=1(或100%)。所以,在研究一個等位基因在群體中的頻率時,就要考慮到基因庫。基因庫實際上就是一個群體的全部等位基因。如果知道MN兩個等位基因在基因庫中的相對頻率是0.53(M)和0.47(N),而群體中樣本人數是1419,那麼這3種組合的等位基因(基因型)的相對比例就得以知道。

  即2M=0.53×0.53=0.281

  2N=0.47×0.47=0.221

  MN=(0.53×0.47)+(0.47×0.53)=0.498

  上述例子以一般公式表示:p、q分別為兩個等位基因頻率,等位基因的3種組合的頻率應為:

  二、遺傳平衡定律

  表型、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頻率之間關係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基因型的比例在世代傳遞中不會改變。因此,群體中個體的等位基因頻率的分布比例和基因型的分布比例(頻率)世代維持恆定。這是群體遺傳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是Hardy和Weinberg於1908年應用數學方法探討群體中基因頻率變化所得出的結論,即遺傳平衡定律(又稱Hardy Weinberg定律)。意即一個群體符合這種狀況,即達到了遺傳平衡,也就是一對等位基因的3種基因型的比例分布符合公式:p2+2pq+q2=1,p+q=1,(p+q)2=1.基因型MM的頻率為p2,NN的頻率為q2,MN的頻率為2pq。MN:MN:NN=P2:2pq:q2。MN這對基因在群體中達此狀態,就是達到了遺傳平衡。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狀態,就是一個遺傳不平衡的群體。但隨著群體中的隨機交配,將會保持這個基因頻率和基因型分布比例,而較易達到遺傳平衡狀態。

  1.遺傳平衡的條件要維持群體的遺傳平衡需要一定的條件,或者說這種遺傳平衡受一些因素的影響。這些條件和因素是:①群體要很大,不會由於任何基因型傳遞而產生頻率的隨意或太大的波動;②必須是隨機交配而不帶選擇交配;③沒有自然選擇,所有的基因型(在一個座位上)都同等存在,並有恆定的突變率,即由新突變來替代因死亡而丟失的突變等位基因;④不會因遷移而產生群體結構的變化。如果缺乏這些條件則不能保持群體的遺傳平衡。

  2.群體的遺傳平衡和等位基因頻率推算由於人類群體中大多數遺傳性狀都處於遺傳平衡狀態,據此可計算等位基因頻率。如已知某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白化病)在一特定人群中頻率,就能計算這個異常基因的攜帶者和基因頻率。白化病發病(aa)(q2)的頻率為1/10000,即其基因型頻率,則致病基因(a)頻率=[]=1/100=0.01;基因A的頻率=1-0.01=0.99;而雜合子攜帶者的頻率為2pq=2×99/100×1/100≈1/50。因此,在比例中,每個受累的個體將有200個左右在臨床上無症狀的攜帶者。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如並指症,在一個群體多為雜合子(Aa)發病。雜合子(H)的頻率為2pq,由於q值大,近於1,故H=2p,p=1/2H。因此,只要知道雜合子發病率,就易求得基因A的頻率。如並指症的發病率為1/1000,H=1/2000,p=1/2H=1/4000,即致病基因A的頻率為0.000025。

  X連鎖遺傳性狀也符合遺傳平衡定律。因為女性中的基因頻率及基因型頻率分布和常染色體相同,而男性是半合子,其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與表型頻率相同,如表6-2所示。

表6-2 X連鎖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及基因頻率

性別

基因型

表現型

基因型頻率

發病率

XAY

XaY

正常

色盲

p

q

0.92

0.08

XAYA

XAXa

XaXa

正常

正常

色盲

p2(純合)

2pq(雜合)

q2

(0.922)=0.846

2(0.92)(0.08)=0.147

(0.08)2=0.0064

  至於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純合子患者頻率(q2)很低,所以2pq=2(1-q)q=2q-1q2=2q,即雜合子攜帶者頻率(2pq)約為致病基因頻率的2倍,故致病基因多以攜帶者的方式存在於一個群體中。在前述白化病中,發病率1/10000,q為0.01,攜帶者頻率約為2q,即2×0.01=0.02(1/50)。

相關焦點

  • 第一章 概論--一、醫學遺傳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
    第一章 概 論 一、醫學遺傳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   醫學遺傳學(medical genetics)是醫學與遺傳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是遺傳學知識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而醫學遺傳學的理論和實踐又豐富和發展了遺傳學。醫學遺傳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
  • 第六章 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第一節 MHC基因圖及其遺傳特徵
    第六章 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免疫遺傳學是基礎免疫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枝,它是研究機體免疫應答遺傳控制或基因控制的一門學科。1900年Landsteiner發現ABO血型系統開創了免疫遺傳學,以後從輸血發展到器官移植。
  • 2013年自考《微生物遺傳學》第一章考點
    第一章 概論  工業微生物育種在發酵工業中的地位  1、決定產品種類及工業價值;2、決定發酵過程成敗  一、工業微生物菌種來源  1、土壤;2、產品分離;3、動植物種;4、科研機構購買,發酵生產的工廠中
  • 第十一章 遺傳病的防治--第一節 優生學
    第十一章 遺傳病的防治   降低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實行計劃生育的主要要求。積極採取優生措施,貫徹優生法規,努力防治遺傳病,則是達到上述目標必由之路。
  • 文獻速遞|多孔軸孔珊瑚的群體遺傳學:珊瑚白化可以被預測嗎?
    該研究聚焦在多孔軸孔珊瑚的白化上開展了一系列工作:① 測定並組裝了一個高質量的多孔軸孔珊瑚的全基因組序列;②通過群體遺傳學學分析發現採集的珊瑚群體幾乎不存在群體分層,這可能是多孔軸孔珊瑚廣泛產卵方式繁殖造成的;③通過基因組掃描,在熱休克共伴侶sacsin基因上檢測到了異常古老的變異,證實該基因受到了長期平衡選擇;④通過適度大小的參考單倍型集合,
  • 案例分享 | 遺傳群體之雜種優勢
    遺傳層面目前解析雜種優勢遺傳機理的主要有顯性假說,超顯性假說和上位性假說。顯性假說早在1910年被提出,它認為雜種中顯性基因型組合抵消了來自隱性親本不利基因的影響,使得出現雜種優勢。超顯性學說假定雜種優勢是由復等位基因間的互作引起,它們之間無顯隱性之分,復等位基因間的互作導致雜種出現優於親本的表型。不管顯性學說與超顯性學說,都是基於等位基因之間的互作。
  • 科研人員在南荻群體遺傳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武漢8月31日電(記者 李偉)南荻是我國特有的畝產生物量最大的芒屬能源植物,其遺傳變異豐富,生態適應強,極具生態修復功能。記者31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獲悉,科研人員利用轉錄組學方法研究南荻群體遺傳,可以更清晰地闡明植物群體進化的適應性和非適應性過程。  這一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李建強和桑濤研究員指導負責。
  • 群體遺傳|Wright-Fisher模型與溯祖模型
    二倍體群體允許有性別差異。The population size is constant. 群體大小恆定,在群體歷史中不會出現波動,也沒有遷入遷出。All individuals are equally fit. 群體內所有個體的適應度是相同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沒有差異,即沒有選擇壓力。
  • | 群體遺傳專題
    而在n維空間中兩個點之間的距離,我們就稱之為歐幾裡得距離。在具體的應用中,如果一組數據擁有n個相互獨立的變量,我們就可以將其置於n維的歐幾裡得空間中,並應用歐幾裡得距離來量化兩組數據之間的差異。我們都知道,在二維平面上,兩點之間的距離計算如下:那麼應用到n維空間中,歐幾裡得距離的計算也同理,是坐標軸各方向差值的平方和開根號,計算如下:
  • 《生命的基因密碼:遺傳》第一章 生命之謎遺傳概述
    第一章  生命之謎——遺傳概述  第一節 神奇的生命——遺傳  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的一些物質,它們生活得自由自在,生機勃勃,可是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起源是什麼?是從地球存在的那一刻就存在嗎?
  • 常用作圖群體類型一點通
    前言基因定位在動植物研究中非常重要,遺傳學領域的院士團隊很多都定位了重要作物的重要農藝性狀,例如克隆水稻分櫱基因 MOC1 的李家洋院士團隊,克隆了水稻粒重基因 GW2 的林鴻宣院士團隊……(原諒我只記住這兩個了),還有數以千計的碩博論文
  • 2013年自考《微生物遺傳學》第二章考點
    第二章 基因突變  變異是微生物育種的基礎  一、遺傳與變異  突變:指生物遺傳性突然發生變異  二、基因突變的類型  1、根據鹼基變化和遺傳信息的改變,可分為四種
  • 【中英對照】《鑽石晶片離奇失竊案》第六章第十節
    第二章第七節【中英對照】《鑽石晶片離奇失竊案》第三章第一節【中英對照】《鑽石晶片離奇失竊案》第三章第二節【中英對照】《鑽石晶片離奇失竊案》第三章第三節【中英對照】《鑽石晶片離奇失竊案》第三章第四節【中英對照】《鑽石晶片離奇失竊案》第三章第五節【中英對照】《鑽石晶片離奇失竊案》第三章第六節【中英對照】《鑽石晶片離奇失竊案
  • 利用轉錄組學方法揭示南荻群體遺傳
    南荻原產於河濱地帶,但其遺傳變異豐富,生態適應強,移栽到黃土高原等半乾旱地區後,生長良好;由於其根系較淺,種植後不會過度利用深層土壤水分,可以有效減少地表徑流,有助於水土保持,發揮重要的生態修復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閆娟博士在李建強和桑濤研究員的指導下,根據以往對南荻生理生態及群體遺傳的研究,揭示利用轉錄組學方法研究群體遺傳,可以捕獲群體內和群體間遺傳變異和表達變異的微弱信號,並對植物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進行的遺傳水平響應有了整體認識,更清晰地闡明植物群體進化的適應性和非適應性過程,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生態學》上。
  • 2013年自考《微生物遺傳學》第六章考點
    第六章 營養缺陷型菌株的選育及應用  營養缺陷性菌株:只有在基本培養基中補充所缺乏的營養因子才能生長的菌株。  原養型:營養缺陷性菌株經回復突變或重組變異後纏上的菌株,其營養要求在表面型上與野生型相同。
  • 詳解GATK突變硬過濾 | 群體遺傳專題
    這款軟體是變異檢測的常用軟體,但是它不僅可以從比對信息中挖掘出大量的SNP和INDEL,還可以對挖掘出的變異進行質量檢測和過濾。因為從比對信息中挖掘變異數據,就好像考古發掘的過程,最初的挖掘結果難免會真假混雜,泥沙俱下,如何對它們進行質量判斷,從而為下遊分析呈現出最好的數據便成了重中之重。
  • 科學家揭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群體演化歷程
    新華社昆明2月7日電(記者嶽冉冉)科學家揭示了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的群體演化歷程,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介紹,朱䴉是世界瀕危鳥類保護的旗艦物種,也是人工保育最成功的物種之一。
  • 利用轉錄組學方法揭示南荻群體遺傳—新聞—科學網
    南荻原產於河濱地帶,但其遺傳變異豐富,生態適應強,移栽到黃土高原等半乾旱地區後,生長良好;由於其根系較淺,種植後不會過度利用深層土壤水分,可以有效減少地表徑流,有助於水土保持,發揮重要的生態修復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閆娟博士在李建強和桑濤研究員的指導下,根據以往對南荻生理生態及群體遺傳的研究,揭示利用轉錄組學方法研究群體遺傳,可以捕獲群體內和群體間遺傳變異和表達變異的微弱信號,並對植物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進行的遺傳水平響應有了整體認識,更清晰地闡明植物群體進化的適應性和非適應性過程,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生態學》上。
  • 劉斯洋:不同群體中COVID-19宿主遺傳易感性
    中國綠髮會來自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劉斯洋女士在10月25日的ICG-15「女性科學家論壇」上,作《不同群體中COVID-19宿主遺傳易感性》(「COVID-19 Host Genetic Susceptibility in Diverse Population」)的精彩主旨報告。
  • 基因組分析揭示 我國南方存在狼的地方性群體
    前人的研究表明,狼具有複雜的系統發育和群體歷史,不僅受地理和生態環境影響存在群體結構,而且和家犬、郊狼乃至豺存在明顯的、長期的基因交流和群體混合現象。在中國,狼不僅生活在青藏高原、東北、新疆、內蒙古等地,而且在中國的南方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