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南荻是中國特有的畝產生物量最大的芒屬能源植物。南荻原產於河濱地帶,但其遺傳變異豐富,生態適應強,移栽到黃土高原等半乾旱地區後,生長良好;由於其根系較淺,種植後不會過度利用深層土壤水分,可以有效減少地表徑流,有助於水土保持,發揮重要的生態修復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閆娟博士在李建強和桑濤研究員的指導下,根據以往對南荻生理生態及群體遺傳的研究,揭示利用轉錄組學方法研究群體遺傳,可以捕獲群體內和群體間遺傳變異和表達變異的微弱信號,並對植物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進行的遺傳水平響應有了整體認識,更清晰地闡明植物群體進化的適應性和非適應性過程,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生態學》上。
科研人員篩選出10個優勢群體共78個個體開展群體轉錄組學研究,發現在分析群體間分化時,基於基因表達數據的結果比單核苷酸多樣性更為敏感,如,差異基因表達分析發現,參與光合過程及對溫度或活性氧刺激物響應的基因在某些群體異常豐富。
此外,在每個群體,核苷酸多樣性和表達多樣性呈顯著負相關;而在群體水平,它們卻表現為正相關,這表明遺傳變異和表達變異在植物維持群體穩定及適應性進化過程中發揮獨立的作用。(沈春蕾 閆娟)
《中國科學報》 (2017-09-04 第5版 創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