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DN
今天你做「尾款人」了嗎?
隨著雙十一購物狂歡節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買家由「定金人」變成了「尾款人」。雙十一前先支付定金的消費者,即稱為「定金人」;雙十一的到來,由於支付過定金而不得不支付數額更為龐大的金額的消費者,被稱為「尾款人」。而在今年雙十一的預熱活動中,於11月1日和11月11日分別付過兩次尾款,吃過兩次土的消費者,就變成了「吃圭人「。
所謂「定金一時爽,尾款火葬場」,就是指消費者在支付小額定金後,不得不面對金額龐大的尾款的情況。為了支付尾款,消費者們返貧脫富,雙十一一夜收穫滿滿、錢包空空。於是,伴隨著雙十一購物狂歡節的到來,網友們紛紛發出了「尾款人」的感慨。
清博輿情顯示,自10月20日雙十一預熱活動開始,截至11月12日零點,關於「尾款人」的信息量達2997433條,在此期間,於11月1日和11月11日兩次達到輿情高峰,主要集中在了微博平臺。
關於「尾款人」話題的討論者,以女性居多。而關於「尾款人」話題討論度最高的地域,主要分布在廣東、北京、湖南等地區。
在有關「尾款人」的討論話題中,顯示出了中性和正面的情緒導向,熱議內容主要包括為尾款人加油打氣、尾款人科普向、尾款人惡搞創作幾類內容。
在雙十一狂歡節到來之前,不少商家推出了系列活動,即提前將心儀的商品加入購物車,支付少量定金,就能在雙十一當天支付全款後享受到異於往常的大力度優惠。當雙十一被商業文化賦予消費節日開始,它就脫離了原本的意義,成為了一個刺激消費的「文化符號」,隨著「雙十一」的提及,消費者內心的消費需求點也會隨著活動的預熱而一次次地被刺激。
雙十一商家制定的預熱活動中,關於雙十一購物活動的信息會通過從人際傳播到大眾傳播的全方位覆蓋,這樣的環境使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隨著潛意識裡的從眾心理被無限放大,為購買的行動塑造了可能。
在定金規則中,將小數目的定金金額與大程度的購買慾相匹配,能在短時間內卸下消費者對於價格的防備心理,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薅羊毛」的心理會被短時間內放大,直接促成購買行為的產生。
伴隨著尾款日的到來,大量的消費者在網絡中,對比著付定金和付尾款的天壤之別。而在「尾款人差別」的背後,隱藏著的消費者購買願景與實際情況不平衡的尷尬處境。
「尾款人」話題興起之前,伴隨「打工人」興起的「xx人」文化,是對這一境遇最好的詮釋,在新一代年輕人脫離烏託邦,步入社會的過程中,落差感是這一代人最直觀的感悟。相比於腦海中被消費時代刺激產生的需求和欲望,社會的壓力、生活的壓迫才是他們真正擺在面前窘迫。
當青年亞文化與社會現實碰撞,「xx人」的自嘲文化相應興起。在諸如「打工人」、「尾款人」、「吃圭人」這樣的文化符號背後,承載的是比青年群體更為龐大的,各行各業中「壓力人」們的無奈。他們在生活的壓力面前,用這種自嘲的方式,尋求焦慮的緩解、內心的平衡。「xx人」文化符號的塑造過程,反映出的是一個龐大而沉默的社會群體,被看見和被發掘的過程。在繁雜的世事中相互取暖,或許就是指所有「壓力人」在群體自嘲後的群體認同。
「xx人」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疏離的網絡社會中,以一種輕鬆的方式建立起了一個無形的社區環境,通過共鳴的方式,將生活的壓力轉化為動力。這樣的文化符號,給奮鬥在不同領域的「壓力人」們,賦予了一種無形的勇氣。
魯迅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但是隨著網際網路文化符號的傳播,所有人海裡沉浮的「壓力人」們,或許會在失意中尋到慰藉:在遙遠的某處,是否有人經歷著相同的悲歡。正是出於這一層,無論是何種「xx人」,才擁有了奔赴渺小信仰的真實與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