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釋疑同性戀衝擊體壇 中外性取向無差異

2021-01-09 搜狐網

戴利宣布「出櫃」再次引發社會對體壇同性戀的關注。


  本專題策劃撰文

  本報記者 陳偉勝

  本專題撰文

  本報記者 白志標 黃越滔

  本期特邀嘉賓

  深圳大學運動心理學博士 劉皓

  英國跳水明星戴利突然宣布「出櫃」,全世界再次關注體育界的同性戀問題。同性戀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現象,而且也越來越為人們所理解、接受,就如美國NBA球員科林斯宣布「出櫃」後,總統歐巴馬還贊其勇氣可嘉。但不能否認,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同性戀。同性戀對體壇的衝擊有多大?體壇真的成了同性戀重災區嗎?這種現象對體育未來的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呢?本期《三言兩拍》特邀深圳大學運動心理學博士劉皓與我們共同探討這個話題。他曾在香港和卡達這兩個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地方上學和做科研。

  最新說法

  美國心理學會:

  同性戀屬正常心理狀態

  黃越滔:一些同性戀維權人士此前呼籲抵制索契冬奧會,理由是俄羅斯政府在今年6月開始實施禁止向未成年人傳播同性戀生活方式的法律,而且使用高壓手段對付同性戀人士。到了7月,俄總統普京還籤署了另一項法律,禁止俄羅斯或外國同性戀人士領養俄羅斯兒童。因此,一些同性戀人士呼籲國際社會抵制索契冬奧會。雖然同性戀還不至於毀了索契冬奧會,但我相信這件事一定讓組委會傷透腦筋。

  白志標:雖說同性戀現在越來越被其他人理解,但終歸還是少數。我想俄羅斯政府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措施與其正統的東正教文化不無關係。別說同性戀人士反對普京籤署法律來限制同性戀了,就連支持政府的一些運動員都受到了攻擊,比如伊辛巴耶娃。雖然俄羅斯有如此嚴厲的措施,但美國總統歐巴馬和英國首相卡梅倫均表態不抵制冬奧會。事實上,就算是美國和西歐普遍被認為比較開放的國家,同性戀也是有禁忌的。

  劉皓:我在卡達做科研的時候,當地壓根就沒有任何同性戀的話題,可能與當地的宗教有關吧。前幾天在華南師範大學聽課,根據一位教授的說法,同性戀在國外慢慢被接受,特別是作為世界心理學權威的美國心理學會都認可同性戀屬於正常的心理狀態。其實,美國心理學會最早也認為同性戀是異常現象,是一種心理疾病,後來認為同性戀是人類在進化中發展出來的另一個分支,就像當年達爾文進化論中說的人和黑猩猩,並禁止心理專家和精神病專家對同性戀者進行所謂的心理矯正。當然,宗教人士認為這是不對的,現在還是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美國依然有專家認為應通過矯正來改變性取向。我也認同同性戀是人類發展中的正常現象,西方心理學首先是讓人過得幸福,矯正過來是否會幸福呢?

  中外差異

  中外運動員對性取向無明顯差異

  白志標:我想,中外性取向觀念無疑是存在差異的。中國文化傳承幾千年,遵守常理、收斂等規則反映在社會各個方面,自然包括體育界。我們的運動員一直被認為相對內斂,因此在性取向上,中國運動員肯定也更為傳統。不過,按照國內著名性學家李銀河的說法,國內隱藏著數千萬名同性戀者,其中包括體育界人士,隨著中國社會輿論環境的進一步寬鬆,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深化,如果中國運動員有一天勇敢地「出櫃」,並不會令人太意外。

  黃越滔:隨著時代的發展,外界對事物接受能力的提升,運動員群體中的同性戀現象也會越來越普遍。現在社會上充滿了誘惑,隨著社交圈子的不斷擴大,運動員會接觸到很多新鮮事物,產生好奇心並肆意發展不足為奇。當然,並不排除其中一些人本身就是同性戀。我聽說,要想改變真正的同性戀人群的性取向是很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至於說中外運動員在這個問題上有沒有區別,我個人認為,大部分中國運動員還是很傳統的,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他們可能在各自領域都會接觸到同性戀者,對同性戀者的接受能力也逐漸增強,甚至認為是很尋常的事情。我曾和昔日隊友聊起過同性戀的話題,其中有人認為,古今中外同性戀都是存在的,只不過現在社會開放了,人的思想開明了,普通人都能對同性戀有所了解。

  劉皓:從中外運動員的心理研究來看,尤其是對待性取向問題上,我們沒發現有明顯的差異。其實,同性戀現象似乎是有了人類就有的,古代對同性戀比現在更寬容。當然,中外運動員在心理上還是有明顯的差異,其中最大的差異是文化,中國人是集體文化,人是集體中的,首先是運動員,然後才是他本身;而國外運動員是自我文化,訓練、比賽是自己的事情,首先是正常的人,其次是運動員。正因為觀念的不同,心理上有差異,社會對同性戀的容忍度也不同,在西方,法律上甚至同意結婚,我國還沒到這個地步。

  項目差異

  同性戀跟運動項目並無直接關聯

  白志標:至今好像沒有過專門的統計,究竟哪個行業的同性戀者最多。記得以前看過一個資料,美國矽谷的同性戀比重非常高,說這樣還更有利於科研。現在,有不少運動員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體育界似乎成了同性戀的「重災區」。2012年倫敦奧運會時曾有一份同性戀運動員名單,其中集體項目佔了大比例,如足球、曲棍球、手球、籃球以及兩人配合的沙排、網球雙打和對抗類的摔跤,顯示出體壇同性戀的項目特點。過去,一些興奮劑的使用,使一些項目的女運動員聲音和外形變成「男人」,而一些項目的男隊員則女性化,這也成了體壇同性戀的誘因。

  黃越滔:現在看來,跳水項目是體壇男同性戀的「重災區」,除了剛宣布「出櫃」的戴利外,奧運會4金得主、美國「跳水王子」洛加尼斯宣布將與51歲的男友強尼·夏洛特結婚。而澳大利亞跳水天才馬修·米查姆也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奪金後就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雖然興奮劑是禁止的,但隨著體育科研的不斷發展,很多高科技藥品並不在興奮劑範圍內,其實早年我就在運動隊聽說過類似的傳聞,甚至有人直接認定是藥物改變了運動員的性取向,但在沒有事實和科學依據的前提下,這只能是一種猜測。

  劉皓:這麼多年,我在多個運動隊中做過科研,現在是出現了一些體育明星的性取向不同於常人,但這並不意味著體育界就是同性戀的集中地。我也看了一些體育界的同性戀資料,但這並不是說體育就成了同性戀的「重災區」。而且,就我的了解,在運動員圈子裡,總體上還是不接受不同常人的行為。比如,本來都是男的,大家說話和行為自由,突然冒出來一對同性戀者,就覺得老有異性存在,有被偷窺的感覺,因為大家覺得你不同於別人,所以也有同性戀者甚至覺得自己是異類。其實,從心理角度來分析,某種程度上同性戀者也不是自己想選擇有別於他人的性取向的,他(她)們也會很痛苦,會壓抑自己的情感。此外,我沒看出同性戀的運動項目特點,即同性戀並沒有與哪個運動項目有直接關聯。

  發揮效應

  同性戀對運動發展效應難下定論

  劉皓:同性戀對體育運動的發展究竟產生正效應還是負效應,我覺得沒法下定論。體育界的同性戀現象並不影響公平比賽和運動成績,關鍵是社會能不能接受的問題。事實上,真正不接受一種現象或行為是因為與信仰違背,與信念有衝突,比如西方某些人士不認可同性戀,很多是因為宗教信仰衝突。還是那句話,我們特別容易受到別人看法的影響,同性戀究竟怎麼不好,與自己有多大關係,認同了怕別人也這麼看待自己。基於這種原因,同性戀對體育項目的發展無疑是一種負效應,因為我們的運動員首先代表的是一個項目,假如桌球明星有同性戀者,那大家最直接的看法便是桌球項目有問題。NBA中也有同性戀者,大家承認這是新現象,但沒關係,只要你不跟我搞同性戀就成,並不認為同性戀影響NBA的發展。

  黃越滔:雖然我們已經可以理解同性戀運動員,但對於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們崇拜的運動員是一名同性戀者,也希望他們理性看待,不能完全效仿偶像的選擇。

  白志標:就算是同性戀運動員,只要他訓練積極,成績優秀,是否就談不上有損健康積極的形象?1994年03期《體育世界》就刊登過一篇題為《體壇同性戀鬧劇》的文章,談的正是體壇的同性戀現象,這也佐證了體壇的同性戀現象早就存在且被學者們注意到了,文中寫道:「同性戀以其對『陰陽法則』的違背與抗拒被視為對人類尊嚴的極大褻瀆與嘲弄,它是一種罪孽,是一種道德墮落的選擇。」那個年代,這麼說相信沒人反對,現在如果依然這麼看待同性戀肯定會招來非議。

  更多體育新聞

http://sports.sohu.com/20131206/n391374275.shtml sports.sohu.com false 大洋網-廣州日報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3-12/06/content_2474474.htm report 4880 戴利宣布「出櫃」再次引發社會對體壇同性戀的關注。本專題策劃撰文本報記者陳偉勝本專題撰文本報記者白志標黃越滔本期特邀嘉賓深圳大學運動心理學博士劉皓英國跳水明星戴利

");}

相關焦點

  • 同性戀男子稱治療性取向時被電擊
    小振表示,在他所接觸的同志群體中,尚沒有通過心理治療改變性取向的例子。從事臨床與教學心理領域研究的學者高長平表示,電擊一般在精神專科醫院使用。面對法官,小振以侵犯健康和人格權提起訴訟。心理諮詢師「買的證」姜開成也是心語飄香的主任心理諮詢師。
  • 知否|性取向研究新發現:左撇子男性更可能成為同性戀?
    近年來,研究人員對「同性戀基因」的研究過程中產生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同性戀存在生物學基礎嗎?關於該問題不同人群的解釋眾說紛紜,科學家很難在調查問卷中找到合理解釋。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最新發表文章指出, 有證據表明,某些生物進程與男性性取向密切相關。意味著這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一些男性會成為同性戀。
  • 同性戀緣何不敢見光 性取向研討會記者遭驅逐
    一個很有意義的性取向研討會原本「正大光明」,但卻拒各路媒體記者於門外,倒是顯出幾分神秘。同性戀無疑是這次研討會的主要話題之一。同性戀,這種未能被絕大多數人接受的社會現象,在社會走向多元化、人們越來越包容的今天,本不應再成為禁忌的話題。但會務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你們進去了,他們可能就走了。他們對人們有戒備心理。」
  • 同性戀的福音:德國開始禁止未成年性取向糾正治療
    本周四,德國議會批准了禁止性取向轉換療法。該療法聲稱能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適用於未成年人,或者為威脅或脅迫參與治療的成年人。該療法是基於性取向可以被矯正或改變的假設上,但是這一觀念已經被英國,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醫學協會所推翻。
  • "同性戀測試"恐懼不應阻礙性取向遺傳研究
    曾經發表過同性戀遺傳傾向第一個證據的迪恩•哈默(Dean Hamer)說,用DNA來確定一個人是不是同性戀的說法,其實是誤解了科學家解釋人類多種性取向努力。我的實驗室在1993年報導了第一個性取向的DNA標記,當時我們發現了X染色體上的一個區域——Xq28——能影響同性戀兄弟裡的性取向。今年,那項發現被一項新研究證實,該研究的樣本是我們當初的十倍,這項研究同時還發現第八號染色體上另一個區域也與性取向有關。雖然有了這些對所謂的遺傳連鎖效應的研究,但很明顯,DNA中的遺傳差異也不能完全解釋觀察到的性取向差異。
  • 社會是多元的,差異是永存的---同性戀的性與愛(圖)
    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同性戀者崔子恩:他們建議我……就是說最後要處理之前,建議我去北醫三院去看精神科醫生,反正說如果診斷我確實有什麼心理障礙的話,這好像跟這次你做訪問,如果是有心理障礙的話那麼就是說我是一種心理病態,那麼就應該免除對我的處分。
  • 最新發現:同性戀、異性戀之外,確實存在"第三種性取向"
    性取向,也叫做性傾向、性指向、性位向,是指一個人在情感上,或性活動中,長期持久地被特定性別的人所吸引。一直以來,人類社會都將異性戀標榜為「理所應當」的行為規範,對於大多數異性戀者來說,性取向並不是一個值得關心的問題,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異性戀取向是「正常的」、異性戀身份是「天生的」,並將同性之間的愛戀視為有驚常理的病態行為。
  • 認識性取向障礙 「同志」失戀也需看心理醫生
    性取向障礙主要指同性戀。自從國內外的醫學界將「同性戀」在疾病分類中剔除,就「同性戀」而言,已不屬於治療的對象。然而現實生活中,由此給當事人及其親人帶來的心理影響,還是需要找心理醫生幫助。佛山市第三人民醫院李崇勇醫生介紹,同性戀者及其家屬主要問題多集中在焦慮、抑鬱等方面。
  • 同性戀是天生的?聽說有種基因,能影響性取向!
    同性戀現象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國內國外都有這樣一部分群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待同性戀的態度由最開始的排斥和輕蔑變成了理解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國家相繼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同性戀的婚禮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同性戀的原因。
  • 臺灣首個同性戀佛化婚禮 增加宗教寬容內涵
    這是臺灣佛教界主持的首對同性戀婚禮,標誌著佛教對同性戀的態度轉變。主持婚禮的昭慧法師,同時也是臺灣玄奘大學的教授,她表示,「佛教並不禁止同性戀,人與人之間維持關係已難矣。。。。。。不管性傾向是什麼,我們為何還要如此吝嗇,去嫉妒兩個想結婚的人?」這場看似「驚世駭俗」的「佛化同性婚禮」引起了社會人士的關注,有人反對,也有人讚嘆。
  • 如何識別同性戀同志雷達
    此外,不同性別以及不同性取向的被試沒有表現出明顯差異,這意味著這種探測能力並不是某類特定人群的專長。在不同信息類型的影響力方面,結果則顯示,外表和語言所產生的影響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在研究2中被認為最有男人味的男性和最有女人味的女性在研究1中基本都被認為是直的;相反,更女性化的男性和更男性化的女性則更容易被認為是同性戀。這意味著人們在試圖辨別他們的性取向時,關注的可能是此人是否符合典型的性別特徵。  當然,這項研究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視。比如,視頻中出現的所有人都是在芝加哥召集的,而芝加哥是一座自由的城市,同性戀人群活躍,且毫不掩飾。
  • 改變性取向技術 該不該用於人類(組圖)
    這個動物實驗給我們一個提示:改變人類尤其是同性戀者性取向是否也能成為現實。實際上,在過去的100多年中,很多科學家曾試圖通過實驗改變同性戀動物和同性戀者的性取向。那麼改變公羊性取向的實驗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同樣的方法能否應用於人身上,並且能夠成功改變同性戀人群的性取向呢?
  • Sex(生理性別)、Gender(心理性別)、Sexual orientation(性取向)的微妙關係
    Sex(生理性別):指兩性在生理方面的差異.有時簡稱為性別.sex。是指男女的自然性別,是用生物標準來確定的男性和女性,這種生物標準包括生理結構和解剖結構。生理結構主要是指性染色體的差異,解剖結構主要是指性器官的差異。生理性別是與生俱來的,後天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的。 Gender(心理性別):它和「生理性別」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心理性別也叫「性別認同」,是指人們對自己是「男人」還是「女人」的一種主觀感覺。
  • 母親親手刺死同性戀兒子 同性戀產生的原因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18日報導,巴西聖保羅32歲的女子佩雷拉(Tatiana LozanoPereira)因強烈排斥17歲兒子洛薩諾(ItaberliLozano)是同性戀的事實,不惜僱兇殺子。當兩名殺手拒絕動手殺害洛薩諾時,佩雷拉迅速拿起廚刀親手刺死了兒子。據悉,自從佩雷拉得知兒子是一名同性戀者後,就一直很排斥他。
  • 瀋陽一公司推同性戀測試系統 曾申注鄭筱萸商標
    飛龍:第一個測同性戀傾向  飛龍稱,自己是第一個提供同性戀測試服務的,應用「同性戀心理和行為測定及調試系統」,被測試者的同性戀傾向心理和行為狀態只需經過諸多問題的一問一答,就能通過根據編碼進行的一對一螢屏查詢來獲取。  該套心理測試系統今年已申請國家專利。有專家證實,國內目前尚無類似的專利心理測試系統。
  • Science重磅 | 有影響性取向的「同性戀基因」嗎? 50萬人調查得出...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主流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對性取向進行研究被認為是一種「治癒方法」。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宗教領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宣揚:同性戀是來自基因的選擇,是一種罪惡。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追問這一群體背後的行為本質。過去一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 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同性戀基因!!
    研究發現,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SLITRK6是大腦發育的重要基因,在包括下丘腦(hypothalamus)的大腦區域尤為活躍。據每日電訊報12月8日報導,科學家發現了與同性戀有關的基因,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性取向遺傳研究。研究人員首次研究了1000多名同性戀男性的完整基因組(包括其中1人的全部DNA代碼),並將其與類似數量的異性戀男性基因數據進行比對。結果顯示,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
  • 自古就有的同性相吸 史上十大同性戀
    其偏嗜者,亦交譏而未見勝也。」又云:「女以生子,男以取樂。天下之色,皆男勝女。羽族自鳳凰、孔雀以及雞雉之屬,文彩並屬於雄。犬馬之毛澤亦然。男若生育,女自可廢。同性戀不是病1980年,《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Ⅲ)不再視同性戀為精神疾病,但是自我認同困難同性戀 (ego—dystonic homosexuality),是指對自己同性戀取向不滿意、且感到持續且明顯的困擾者,仍歸屬於心性疾病(psychosexual disorder)的一種。
  • 研究公羊侮辱了同性戀?
    美國科學家研究改變同性戀公羊性取向,引起全球同性戀組織的抗議  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大約8%的公羊是「同性戀」。由於同性戀公羊不能繁育後代,這些科學家還在研究改變同性戀公羊性取向的方法。不過,科學家的這一研究近來在歐美國家引起軒然大波,同性戀組織和動物保護組織都站出來抗議這種改變動物性取向的研究,更擔心這種研究的成果會被用在人類身上。  研究:公羊為啥同性戀  查爾斯·羅塞利博士是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研究已經進行了5年,目的是從生理學的角度研究公羊同性戀行為的產生原因。
  • 同性戀或與基因相關 韓科學家試驗控制老鼠性取向
    雌性老鼠「可通過基因敲除變成同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