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緣何不敢見光 性取向研討會記者遭驅逐

2020-12-04 東方網

一個很有意義的性取向研討會原本「正大光明」,但卻拒各路媒體記者於門外,倒是顯出幾分神秘。同性戀無疑是這次研討會的主要話題之一。

同性戀,這種未能被絕大多數人接受的社會現象,在社會走向多元化、人們越來越包容的今天,本不應再成為禁忌的話題。但會務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你們進去了,他們可能就走了。他們對人們有戒備心理。」

記者被從會場「請」了出來

2003年8月16日至18日,由中國知名性學和愛滋病病學專家張北川牽頭主辦的「性取向與健康」研討會在北京前門飯店舉行。中國預防性病愛滋病基金會會長曾毅、中國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常務副會長戴志澄、中國性學會顧問葉幹運、聯合國愛滋病中國專題組代表RUIJTER等幾十位性學、愛滋病防治專家、相關人士及一些同性戀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早在8月初,記者就從一位新聞同行那裡得知8月中旬有一個關於性取向與健康的研討會,便一直與研討會會務組聯繫。「對不起,這事我做不了主,得問張北川老師。」一位王先生告訴記者,他會幫記者聯繫研討會牽頭人張北川先生,並給記者回話。但是後來杳無音訊,記者再三打電話聯繫也毫無結果。

8月17日下午2點,記者直接來到研討會現場——前門飯店二層多功能廳,多功能廳大門緊閉,門口兩名服務生詢問了一下是不是開會的之後便讓記者進入了會場,會場座無虛席,大概有150人。一位李先生正在做「我們18年的同性伴侶(夫妻)生活:回顧與希望」的發言……

一會兒,一位工作人員走近記者,俯下身問:「你是記者?」「對!」記者說。「不行,你不能聽,你過來一下。」記者只好來到他們在會場內的臨時工作處,工作人員跑到會場前排叫來研討會牽頭人張北川先生,張先生了解到記者的身份後,語氣強硬地表示,記者必須立即離開,這裡不歡迎記者。記者只好退到會場外。

記者走出會場才發現,原來會場外幾位其他媒體的記者也只能在過道踱來踱去,無可奈何。「在社會日益走向寬容和多元化,人們越來越注重個性和自我的年代,大多數人對同性戀者的接受程度,已經超過了學術界的預料。」在場的一位北京電視臺的記者說,社會相對寬容了,同性戀為何還是如此「不敢讓人知道」?

「媒體還不能從深層次理解同性愛」

千龍網記者無法參加會議和現場採訪,只好利用會隙接觸有關專家和人士。一位四十多歲,穿著很講究很有高知風度的「同志」出會場吸菸,在電梯口與記者攀談起來。「你看我是同性戀嗎?」他問道。「看不出!」記者搖搖頭遲疑地說。「其實,在你的周圍,你的同事、朋友、甚至家人,沒準兒就是同性戀者。只是因為輿論的壓力沒有說出來而已。」他說,「社會輿論通常認為同性戀跟愛滋病等社會危害是『近鄰』,其實,同性戀人群愛滋病發病率高的結論是不科學的,對於愛滋病病毒的傳播,我們應該歸咎於不安全的性行為,而不是性取向。」

「同性戀與愛滋病的防治工作已經起步,但很脆弱,媒體介入,有時往往幫倒忙。」中國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研究員羅玫女士向記者表示,同性戀與愛滋病防治工作,做好不容易,「破壞」很容易,研討會之所以驅逐記者,是因為害怕媒體的炒作。

記者了解到,這次研討會的一個主要的話題是「關注同性愛者的健康是人類進步的必須,維護同性愛者權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在的媒體還不能從深層次上理解同性愛。」另一位「同志」對記者說,媒體的記者們沒有深入研究同性愛產生的歷史淵源以及文化背景,多是為了自身利益出發進行炒作,這對同性愛者無疑是個極大的傷害。

記者了解到,同性戀人群中也有「層次高低」之分,這與學識、職業及社會地位有一定關係。較高層次的同性戀者傾向追求相對穩定的感情和性愛關係,對家庭、社會責任感較強。層次較低的,一般缺乏社會資源和支持系統,社會責任感較弱,傾向於在浴池、公園僻靜處尋找生理滿足。

「儘管如此,同性戀者與大多數人不同的只是他們的性取向。」廣西社科院文史研究所盧芳明說,在中國,強大的傳統約束力使同性戀者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地下」活動。新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的診斷標準中對同性戀的定義非常詳細,同性戀的性活動並非一定是心理異常,由此,同性戀不再被統劃為病態。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專家都對同性戀持寬容和接納的態度。他們普遍認為,正視同性戀,給予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平等的權益,是我們整個社會應該做出的努力。而目前我們首要做的,便是真實地了解這個隱藏在我們社會生活中的龐大群族,理解同性戀這種情感和生活方式,消除偏見歧視,從而給予和尊重他們生活的平等權利。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華渝認為,如同人們沒必要強迫左撇子改成右撇子,我們也不必要去強制同性戀者「改」成異性戀者。「中國傳統上就講究陰陽調和,因此同性戀在中國註定是一個被邊緣化的群落,在目所能及的視野裡,他們大多與罪惡、醜陋這樣的詞彙聯繫在一起。人們應給同性戀群體更多理解。」

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同性戀者

「不再把同性戀看作一種病態心理,這是中國社會的一個進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後李銀河曾說,我們現在做的實際上是美國28年前做過的一件事,那時在同性戀解放運動的影響下,美國心理學協會把同性戀從精神病手冊中取消了。但這並不表示中國做這件事晚了。在美國的一些州,至今仍把同性戀視為非法。

同性戀婚姻或者同性戀同居關係,目前在許多國家得到了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如荷蘭、芬蘭、挪威、丹麥、德國、英國等,中國尚無立法承認保護或是懲治同性戀。李銀河認為,必須意識到性革命的到來,「政府和教育部門要提前做更有效的性教育,而不僅是從醫學的角度來談」。

青島大學醫學院教授張北川和其他社會學專家在綜合近年來社會學、性學等領域的統計數字的基礎上,推測出中國有大約3000萬「同性愛者」。「同性戀屬於弱勢群體,立法機關可以在有關法律中加入『反對歧視不同性取向』或『保護不同性取向者隱私權』的條款。」張北川說,他和90多名社會學、醫學專家向政府呼籲,用法律的形式反對歧視同性戀人群,保護他們的合理權益。

張北川主張社會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同性戀者,讓他們像正常人一樣活動。他說,這不僅是為了保護這一弱勢群體的合理權益,同時也有利於控制愛滋病的蔓延。如今許多同性戀者敢於公開講出自己的要求,這是「真實地反映出中國社會正變得更加寬容」。

相關焦點

  • 知否|性取向研究新發現:左撇子男性更可能成為同性戀?
    之前研究表明,這些生物特徵與性取向存在關聯性,而目前範德蘭恩和同事所做的是調查這些生物標記對男性同性戀群體是否具有共性。他們研究了這些生物標記在男性標本中的分布情況,發現儘管大多數男性都屬於「無生物標記」,但其餘的男性可以根據其中一種生物標誌物分為3個亞組,在每一個子群體中,非異性戀男性的比例都較高。
  • 同性戀男子稱治療性取向時被電擊
    小振表示,在他所接觸的同志群體中,尚沒有通過心理治療改變性取向的例子。從事臨床與教學心理領域研究的學者高長平表示,電擊一般在精神專科醫院使用。面對法官,小振以侵犯健康和人格權提起訴訟。心理諮詢師「買的證」姜開成也是心語飄香的主任心理諮詢師。
  • 最新發現:同性戀、異性戀之外,確實存在"第三種性取向"
    性取向,也叫做性傾向、性指向、性位向,是指一個人在情感上,或性活動中,長期持久地被特定性別的人所吸引。一般將性取向歸為三類:異性戀(被異性所吸引並與其產生浪漫情感與性行為)、同性戀(被同性所吸引並與其產生浪漫情感與性行為)、雙性戀(被兩性所吸引並與二者均能產生浪漫情感與性行為)。此外,還有無性戀的概念(對兩性均無法產生浪漫情感或性行為)。
  • "同性戀測試"恐懼不應阻礙性取向遺傳研究
    曾經發表過同性戀遺傳傾向第一個證據的迪恩•哈默(Dean Hamer)說,用DNA來確定一個人是不是同性戀的說法,其實是誤解了科學家解釋人類多種性取向努力。我的實驗室在1993年報導了第一個性取向的DNA標記,當時我們發現了X染色體上的一個區域——Xq28——能影響同性戀兄弟裡的性取向。今年,那項發現被一項新研究證實,該研究的樣本是我們當初的十倍,這項研究同時還發現第八號染色體上另一個區域也與性取向有關。雖然有了這些對所謂的遺傳連鎖效應的研究,但很明顯,DNA中的遺傳差異也不能完全解釋觀察到的性取向差異。
  • 心理專家釋疑同性戀衝擊體壇 中外性取向無差異
    本專題策劃撰文  本報記者 陳偉勝  本專題撰文  本報記者 白志標 黃越滔  本期特邀嘉賓  深圳大學運動心理學博士 劉皓  英國跳水明星戴利突然宣布「出櫃」,全世界再次關注體育界的同性戀問題。當然,宗教人士認為這是不對的,現在還是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美國依然有專家認為應通過矯正來改變性取向。我也認同同性戀是人類發展中的正常現象,西方心理學首先是讓人過得幸福,矯正過來是否會幸福呢?
  • 同性戀是天生的?聽說有種基因,能影響性取向!
    起初,人們普遍認為同性戀是受環境因素影響而改變了性取向,直到後來同性戀基因被發現。美國心理學協會和精神病學協會曾在1974年發表聲明:「同性戀不是疾病,也不是一種病態,這是一種只佔少數的性取向,性取向無法改變,不必對同性戀進行矯治。」什麼是同性戀基因?
  • 簡單聊聊什麼是性別和性取向
    2019年參加了性與親密關係諮詢師的培訓課程,培訓期間經過授課老師的推薦閱讀了幾本書,其中一本叫做《肯定性諮詢法》。如果你對性、性別方面存在著諸多困惑,這本書絕對能幫助你答疑解惑。下面藉助書中的內容,簡單聊聊性別和性取向。
  • 性取向不是非黑即白
    研究證據表明,性取向是一個連續譜,也就是說,和身高與頭部寬度一樣,性取向也可能是隨著時間流逝而產生連續變化的。在此之前,許多人認為同性戀與異性戀是兩個離散的類別,就像眼睛顏色的類別那樣彼此獨立、沒有重疊。但是,這類觀念恰恰忽視了性取向的內在複雜性,個體的真實情況也並非同性戀、異性戀之類的標籤能夠一舉概括的,在家庭、社會等外部環境的影響之下,性取向或許會以與本性相違背的形態出現在個體認知之中。
  • 南非成為非洲同性戀避難所
    > 【西班牙《阿貝賽報》5月18日報導】題:南非,非洲同性戀的避難所
  • 改變性取向技術 該不該用於人類(組圖)
    這個動物實驗給我們一個提示:改變人類尤其是同性戀者性取向是否也能成為現實。實際上,在過去的100多年中,很多科學家曾試圖通過實驗改變同性戀動物和同性戀者的性取向。那麼改變公羊性取向的實驗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同樣的方法能否應用於人身上,並且能夠成功改變同性戀人群的性取向呢?
  • 性向測試題:這道性取向綜合評估,可以告訴你性傾向可以轉變嗎
    本文為您分享的主題包括:國際權威性取向測試、性取向測試題女生版、青少年性取向測試、女生攻受測試題、測測你的性取向、國際女生性取向測試題、非常準的性取向測試、雙性戀的六個表現、彎直測試題。
  • 隨著時代發展,性取向到底有多大變化?
    在這個同性戀已經被大眾接受的時代,很多人反而覺得gay都是一個樣子,要麼是娘炮要麼是肌肉男,在他們眼裡,前者必定是受後者必定是攻。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我寫這篇文章就是想告訴大家性取向到底是怎麼分的。性取向實際上大致分為男男女,男男男,男女男,男女女,女女男,女女女,女男女,女男男,雙性戀和無性戀。
  • Science重磅 | 有影響性取向的「同性戀基因」嗎? 50萬人調查得出...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主流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對性取向進行研究被認為是一種「治癒方法」。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宗教領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宣揚:同性戀是來自基因的選擇,是一種罪惡。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追問這一群體背後的行為本質。過去一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 同性戀的福音:德國開始禁止未成年性取向糾正治療
    本周四,德國議會批准了禁止性取向轉換療法。該療法聲稱能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適用於未成年人,或者為威脅或脅迫參與治療的成年人。該療法是基於性取向可以被矯正或改變的假設上,但是這一觀念已經被英國,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醫學協會所推翻。
  • 男子騙婚隱藏性取向,妻子承受不了痛苦墜樓身亡:怎麼回事?
    但是,為了隱藏自己的性取向而與不愛的人結婚,只會令雙方受害。羅洪玲,31歲的高校教師,她的墜亡揭開了丈夫程建生的一個秘密。羅洪玲與程建生相識5、6個月就領了結婚證,但因各種原因遲遲沒有舉辦婚禮,知道羅洪玲墜亡前亦是如此。
  • 「同性戀雷達」根本不存在
    新的研究表明,你所謂的「同性戀雷達」不僅錯得離譜,而且根本不存在。
  • 同性戀或與基因相關 韓科學家試驗控制老鼠性取向
    雌性老鼠「可通過基因敲除變成同性戀」。
  • 關於同性戀:你可以不支持,但別惡意傷人
    作為一個局外人,我想替他們發聲:你可以不支持,但別惡意傷人。當今絕大多數科學家、心理學家、醫學專家都認為,性取向是先天決定的,而且,美國心理學協會發表的一篇科學文獻也表明:長期的實驗記錄證明,同性戀是無法被「矯正」的,性取向無法改變。同性戀和異性戀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由先天決定的,既然異性戀被普遍認為正常,同性戀怎麼能被認為是一種病呢?
  • 「同性戀基因」真的存在嗎?一個無聊科學家意外開啟的實驗旅程
    我們要說,任何孩子都不應被強迫擁有這種母親。」選擇「溫柔體貼的男孩」的說法形容孩子天生的傾向,而非成人扭曲的偏好,說明了論點的反轉。一旦性偏好的發展牽扯到基因,同性戀的孩子瞬間就變為正常,他可惡的敵人才是異常的怪物。性認同是先天還是後天形成的,總是會在討論同志議題時引起各方論戰。
  • 母親親手刺死同性戀兒子 同性戀產生的原因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18日報導,巴西聖保羅32歲的女子佩雷拉(Tatiana LozanoPereira)因強烈排斥17歲兒子洛薩諾(ItaberliLozano)是同性戀的事實,不惜僱兇殺子。當兩名殺手拒絕動手殺害洛薩諾時,佩雷拉迅速拿起廚刀親手刺死了兒子。據悉,自從佩雷拉得知兒子是一名同性戀者後,就一直很排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