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有意義的性取向研討會原本「正大光明」,但卻拒各路媒體記者於門外,倒是顯出幾分神秘。同性戀無疑是這次研討會的主要話題之一。
同性戀,這種未能被絕大多數人接受的社會現象,在社會走向多元化、人們越來越包容的今天,本不應再成為禁忌的話題。但會務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你們進去了,他們可能就走了。他們對人們有戒備心理。」
記者被從會場「請」了出來
2003年8月16日至18日,由中國知名性學和愛滋病病學專家張北川牽頭主辦的「性取向與健康」研討會在北京前門飯店舉行。中國預防性病愛滋病基金會會長曾毅、中國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常務副會長戴志澄、中國性學會顧問葉幹運、聯合國愛滋病中國專題組代表RUIJTER等幾十位性學、愛滋病防治專家、相關人士及一些同性戀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早在8月初,記者就從一位新聞同行那裡得知8月中旬有一個關於性取向與健康的研討會,便一直與研討會會務組聯繫。「對不起,這事我做不了主,得問張北川老師。」一位王先生告訴記者,他會幫記者聯繫研討會牽頭人張北川先生,並給記者回話。但是後來杳無音訊,記者再三打電話聯繫也毫無結果。
8月17日下午2點,記者直接來到研討會現場——前門飯店二層多功能廳,多功能廳大門緊閉,門口兩名服務生詢問了一下是不是開會的之後便讓記者進入了會場,會場座無虛席,大概有150人。一位李先生正在做「我們18年的同性伴侶(夫妻)生活:回顧與希望」的發言……
一會兒,一位工作人員走近記者,俯下身問:「你是記者?」「對!」記者說。「不行,你不能聽,你過來一下。」記者只好來到他們在會場內的臨時工作處,工作人員跑到會場前排叫來研討會牽頭人張北川先生,張先生了解到記者的身份後,語氣強硬地表示,記者必須立即離開,這裡不歡迎記者。記者只好退到會場外。
記者走出會場才發現,原來會場外幾位其他媒體的記者也只能在過道踱來踱去,無可奈何。「在社會日益走向寬容和多元化,人們越來越注重個性和自我的年代,大多數人對同性戀者的接受程度,已經超過了學術界的預料。」在場的一位北京電視臺的記者說,社會相對寬容了,同性戀為何還是如此「不敢讓人知道」?
「媒體還不能從深層次理解同性愛」
千龍網記者無法參加會議和現場採訪,只好利用會隙接觸有關專家和人士。一位四十多歲,穿著很講究很有高知風度的「同志」出會場吸菸,在電梯口與記者攀談起來。「你看我是同性戀嗎?」他問道。「看不出!」記者搖搖頭遲疑地說。「其實,在你的周圍,你的同事、朋友、甚至家人,沒準兒就是同性戀者。只是因為輿論的壓力沒有說出來而已。」他說,「社會輿論通常認為同性戀跟愛滋病等社會危害是『近鄰』,其實,同性戀人群愛滋病發病率高的結論是不科學的,對於愛滋病病毒的傳播,我們應該歸咎於不安全的性行為,而不是性取向。」
「同性戀與愛滋病的防治工作已經起步,但很脆弱,媒體介入,有時往往幫倒忙。」中國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研究員羅玫女士向記者表示,同性戀與愛滋病防治工作,做好不容易,「破壞」很容易,研討會之所以驅逐記者,是因為害怕媒體的炒作。
記者了解到,這次研討會的一個主要的話題是「關注同性愛者的健康是人類進步的必須,維護同性愛者權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在的媒體還不能從深層次上理解同性愛。」另一位「同志」對記者說,媒體的記者們沒有深入研究同性愛產生的歷史淵源以及文化背景,多是為了自身利益出發進行炒作,這對同性愛者無疑是個極大的傷害。
記者了解到,同性戀人群中也有「層次高低」之分,這與學識、職業及社會地位有一定關係。較高層次的同性戀者傾向追求相對穩定的感情和性愛關係,對家庭、社會責任感較強。層次較低的,一般缺乏社會資源和支持系統,社會責任感較弱,傾向於在浴池、公園僻靜處尋找生理滿足。
「儘管如此,同性戀者與大多數人不同的只是他們的性取向。」廣西社科院文史研究所盧芳明說,在中國,強大的傳統約束力使同性戀者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地下」活動。新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的診斷標準中對同性戀的定義非常詳細,同性戀的性活動並非一定是心理異常,由此,同性戀不再被統劃為病態。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專家都對同性戀持寬容和接納的態度。他們普遍認為,正視同性戀,給予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平等的權益,是我們整個社會應該做出的努力。而目前我們首要做的,便是真實地了解這個隱藏在我們社會生活中的龐大群族,理解同性戀這種情感和生活方式,消除偏見歧視,從而給予和尊重他們生活的平等權利。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華渝認為,如同人們沒必要強迫左撇子改成右撇子,我們也不必要去強制同性戀者「改」成異性戀者。「中國傳統上就講究陰陽調和,因此同性戀在中國註定是一個被邊緣化的群落,在目所能及的視野裡,他們大多與罪惡、醜陋這樣的詞彙聯繫在一起。人們應給同性戀群體更多理解。」
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同性戀者
「不再把同性戀看作一種病態心理,這是中國社會的一個進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後李銀河曾說,我們現在做的實際上是美國28年前做過的一件事,那時在同性戀解放運動的影響下,美國心理學協會把同性戀從精神病手冊中取消了。但這並不表示中國做這件事晚了。在美國的一些州,至今仍把同性戀視為非法。
同性戀婚姻或者同性戀同居關係,目前在許多國家得到了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如荷蘭、芬蘭、挪威、丹麥、德國、英國等,中國尚無立法承認保護或是懲治同性戀。李銀河認為,必須意識到性革命的到來,「政府和教育部門要提前做更有效的性教育,而不僅是從醫學的角度來談」。
青島大學醫學院教授張北川和其他社會學專家在綜合近年來社會學、性學等領域的統計數字的基礎上,推測出中國有大約3000萬「同性愛者」。「同性戀屬於弱勢群體,立法機關可以在有關法律中加入『反對歧視不同性取向』或『保護不同性取向者隱私權』的條款。」張北川說,他和90多名社會學、醫學專家向政府呼籲,用法律的形式反對歧視同性戀人群,保護他們的合理權益。
張北川主張社會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同性戀者,讓他們像正常人一樣活動。他說,這不僅是為了保護這一弱勢群體的合理權益,同時也有利於控制愛滋病的蔓延。如今許多同性戀者敢於公開講出自己的要求,這是「真實地反映出中國社會正變得更加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