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程哲學的核心命題是過程,過程具有動態變化性、內外關聯性和主體創造性。從過程哲學的角度看,我國的傳統德育存在注重道德知識灌輸而忽視道德感傳遞、注重群像式描述卻掩蓋個體差異以及「一刀切」式的考核方式等問題,嚴重缺乏對道德過程性的尊重。為此,新時代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應著重考慮道德意識的覺醒、道德理解的建構以及道德自覺的生成。
【關鍵詞】過程哲學 新時代 高校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高校立德樹人工作對於青年成才的影響十分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高校德育工作高度重視並多次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以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為主要代表人物的過程哲學,注重教育的過程性、整體性、有機性和創造性等基本旨趣,為審視和反思中國傳統德育提供了新視角,有助於探究新時代高校德育質量提升等核心問題,對新時代加強我國高校德育工作深有啟示。
過程哲學核心命題的內涵
從過程哲學的角度看,所有的客觀存在,包括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等,都是過程存在的。對於「實際存在物」而言,「它是什麼其實直接取決於它的構成因素,即構成決定存在。這就是『過程原理』」。過程是實際存在物的生成樣態和存在形式,它包括三方面內涵:
動態變化性。動態變化性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一般意義上的古、今和未來的時間發展,也就是更迭、增長和衰退的過程;二是持續的動態共生,沒有時間和靜止。」 這是過程哲學賦予動態變化的新意。所有的事物都由已經完成的現實態勢向未完成的現實態勢發展,「是在不同的狀況之間相互轉變的階段,所有的態勢都能夠在這個基礎上向前邁進,實現真正的目標。」 持續演變是事物的一種永久狀態,靜止的態勢只是某一時刻事物演變的一部分。
內外關聯性。在過程哲學看來,「事件」與「實際存在物」、「現實實有」同義,是構成世界的終極存在物。事件是世界的組成機制,許多小的事件組成了大的事件,這些小的事件是由無數個更小的事件所組成,大小事件融合、關聯,這就是整體的構成因素。一切事件都是緊密聯繫的,正是事件之間的內在關係才構成事件本身,「這一聯繫不是外部強加的機械關係,本質是一種真正的內在聯繫,它塑造了世界的真實面貌」。
主體創造性。在過程哲學看來,過程中的一切單位、元素、事件都具有內在的主體性價值。懷特海所秉持的理念是,「整個宇宙就是一種面向新穎性的創造性進展」。創造是現實實有的本質特徵,決定了這個現實實有是什麼。創造性活動將正在消失的事件的因素引入到新的過程,生成具有新質的綜合物。「創新在於每一個現實的本質,也就是所有的現實所產生的一種動力,它不會通過自身進行損減,而且能夠無限地推動宇宙的變化更迭。」
高校傳統德育的缺失與反思
在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創新中,人是關鍵。激發大學生自主開展德育自省是大學德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在過程哲學視域下,審視大學生德育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德育內容、方法和考核背後的功利性驅動,忽視了德育的生成性、過程性、本真性。
傳統德育注重道德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道德感的傳遞。中國的傳統德育一直是注重道德知識的灌輸。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高中學生道德知識的獲取成為達到應試目的的手段。這種功利性使得進行道德知識的灌輸遠比獲得道德感更為重要。但從過程哲學的角度看,「教育要做到持續保證生機,不單單是直接傳遞知識,應該引導學生自己的探索」。進入大學後,高校德育以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由於多方面原因,一些思政課以你說我記、課上劃範圍、考前搞突擊的形式進行,有的學校推行開卷考試,一些學生更無學習壓力,於是上課睡大覺、低頭玩手機。當應付完考試、拿到學分後,道德知識依舊埋藏在書本中,難以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更無法完成精神世界建設的任務。
懷特海認為:「大學作為一個進行傳播知識和進行教育學習的組織而言,自十五世紀有了印刷術之後,大學存在的價值就不重要了……大學的主要價值在於,它將青年人和老年人聚集於此,創造性地研究學術,在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二者進行平衡共處。」道德是人的生命之必須,「追求生命」在德育的語境裡就是道德感的獲得。道德感是一種高級情感,它是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規範評價自己和他人行為所產生的內心體驗。這種情感是對自己道德需要的滿足和靈魂深處的觸動,讓人內心愉悅而又印象深刻。思政課應該是師生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人生感悟的互動,而傳統思政課更加重視道德知識的灌輸,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道德的過程性,難以激發大學生的道德感培育。
傳統德育注重群像式的描述,掩蓋了個體的差異。首先表現在道德楷模以群體形式出現。如「南京路上好八連」、「載人航天英雄群體」等。這種道德描述的動因與集體主義價值取向一脈相承。其次表現在道德楷模的形象趨同性。由於道德模範人物在道德事跡上的描述大量的相同或相似,道德人物的形象存在臉譜化的傾向。應當說,群像式的道德教育在一定階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在群像式的描述下,道德人物的鮮活個性不夠突出,複雜的內心活動難以呈現,與現實聯繫不夠緊密,表現出一種刻板僵化的人物形象,讓大學生對道德人物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
事實上,道德感和現實感交互式地作用於人們的認識過程之中。尤其是新時代大學生,他們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崇尚個性,追求自我,習慣從自己所處的實際生活中去尋找與道德感的諸多聯繫和可能性。事物越是個性、親近,就越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和關注。道德人物與普通人一樣有喜怒哀樂、衣食住行,只有將他們從神壇請回人間,還原到現實生活,才能拉近道德人物與大學生的時空距離,獲取共同的現實體驗,從而激發大學生向道德人物學習的信心和願望。
傳統德育「一刀切」式的考核方式,缺乏對道德過程性的尊重。傳統德育通過一張試卷對學生的道德情況作出優良中差的評價,或者以分數的形式進行量化。這種標準化的考核方式在教育管理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難以真正選拔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入心入腦的思政教育自然能夠通過傳統的標準化考試進行體現,但是檢驗考核得並不全面充分。政治素質過硬、道德品質優良的人才不應局限在試卷作答之上,更需在豐富的學習實踐中去考量。在過程哲學看來,道德生成是德育的過程,「一刀切」式的考核方式缺乏對道德過程性的尊重。
提高學生的健全人格是一個長期和反覆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知、情、意、行。考試分數並不能完全體現道德的所有要素,也不能反映道德的動態變化,「只是根據學生的成績來評估學生是懷特海認為不正確的一個『具體性誤置的謬誤』,也就是說,用簡單的抽象實體來取代物質存在」。由於傳統德育的考核方式難以呈現一個人的道德全貌和本質,而且高校德育教學僅在大一大二期間推行,並沒有貫穿大學學習的全過程,這在某種意義上也違背了道德過程規律。
新時代高校德育的層次性思考
大學生是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藉助過程哲學的視角,有層次地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才能喚醒道德意識,提高道德理解,實現道德自覺。這既是黨和國家事業建設的要求,也是大學生群體自我發展的需要。
道德意識的喚醒是高校德育的行動目標。德育是指將人類歷史中形成的特定的道德知識一代代傳承下去,在對道德知識的認知和探究的基礎上,形成新的道德意識。換言之,道德教育承擔著傳承既有道德知識和創造新的道德意識的雙重任務。由於考試制度在中國根深蒂固的影響,高校德育工作的直接目標更多地體現在道德知識的傳授,而不是道德意識的喚醒。這在某種意義上削弱了德育在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力。
人的意識首先產生於自己的生存環境,從對自身的關注進而指向對自然規律的探尋和社會變革的思考。大學生對社會共同價值規範的態度經歷了正反合的辯證過程,即認知接納——懷疑反叛——再認知再接納的矛盾過程。特別是經歷了青春期的心靈衝突後,大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或多或少地存在內心的躁動與不安。在全新的大學生活面前,舊的價值體系逐漸崩塌,新的價值體系會快速成長建立。此時的大學生在反思和批判中,需要高校德育的積極介入引導,使之構築正確科學的主流價值。當大學生對道德意識有一定的認知後,就會關注歷史長河中與道德有關的問題,汲取人類集體的道德智慧,形成對當下各種社會現象的價值判斷,明確對全社會價值規範的認同感與社會責任感。
道德理解的建構是高校德育的過程追求。德育內容是教育者通過對心理意識、原則規範、行為活動等社會道德現象進行分析、判斷、歸納、總結,從而形成的道德解釋。在當代中國,德育內容十分廣泛,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都涵蓋其中。高校的德育課程設置反映了大德育重視道德解釋在大學生道德理解過程中的作用。當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思想品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是大學開設的四門課程。它們分別從理論、現實和歷史三個方面進行道德解釋,將理論思維、現實聯繫、歷史印證有機統一起來,增強了課程德育的解釋力。但是,一些高校沒有把握這些課程的內在關聯,四門課程自成一體、各自為戰,反而削弱了課程德育的效果。
道德解釋和道德理解在將道德知識轉變為道德意識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德育工作者要摒棄知識灌輸的傳統模式,著重對大學生進行過程思維與過程方法的培養和訓練,使之逐步養成主體意識、邏輯意識、多元意識和民主意識,自主學習和探究道德知識。德育工作者還應從道德知識的學習、道德作用的認識、道德規律的把握和道德意義的闡釋四個層面建構道德理解的認識框架,促進大學生道德理解的形成。這一過程必須遵循德育過程規律才能發揮作用,只有充分尊重德育過程規律,才能進行科學的道德解釋;只有建立在道德規律基礎上的道德解釋,才能真正實現道德理解,道德理解是德育的過程追求。
道德自覺的生成是高校德育的價值落點。道德自覺是指將外在的道德規範內化為個人的自覺行動,這是道德自覺的低級層次,體現了德育的目的;自覺追求道德以實現自我完滿和社會進步,這是道德自覺的高級層次,體現了德育的真正價值。懷特海把「『創造性』規定為詞典中動詞『create』(創造)意義上的一種『前進』,……『創造性』不是一種存在,而是存在或實存本身可能性的先驗條件」。從「創造性」的角度來看,人類的超越性在不斷發展變化,這導致了人總是希望通過改變目前的道德狀況來滿足自身持續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通過高考的嚴格選撥進入大學殿堂的大學生,他們充滿自信,對個人未來充滿期待。他們更加注重自我的全面發展和道德完善,用以提升能力和實現個人價值。
道德自覺性是德育衍生而來的,也是高校德育的最終價值落腳點,能夠提高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新時代大學生應該成為社會發展的中樞,深切關心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命運。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由歷史生成到現實存在的過程性活動。這一偉大的歷史實踐將國家、民族和個人的命運緊密相連,蘊含著全體人民最高尚的道德訴求,也必將形成人民的共識、重塑社會的精神價值。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點要求」和「八個統一」,持續推進德育工作改革創新,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四個自信」,教育引導大學生在實現民族復興之路上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作者為浙江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講師)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
②[美]小約翰·科布、大衛·格裡芬著,曲躍厚譯:《過程哲學》,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1999年。
③[英]A.N·懷特海著、楊富斌譯:《過程與實在》,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年。
④[英]A.N·懷特海著、艾彥譯:《懷特海過程哲學觀摘要》,《世界哲學》,2003年第1期。
⑤張曉瑜:《論「有根有翼」課程價值觀的構建——基於過程哲學與中國文化融合的視角》,《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⑥李世雁、曲躍厚:《論過程哲學》,《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⑦張春蘭:《簡論基於過程哲學的課程思維方式轉變》,《課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責編/趙博藝 美編/陳琳(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