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 俞國良
為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增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時代性、吸引力、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近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從心理學角度解讀,《指南》從社會層面順應了社會轉型與社會心理變遷這一時代背景,體現了「大德育」「大心理」的教育理念;從個體層面符合中小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規律,充分發揮了黨員教師和管理者在德育工作中的關鍵作用;從社會與個體相互作用的環境層面,反映了學校、家庭和社區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協同影響力,學校則首當其衝。
一、《指南》從社會層面順應了社會轉型與社會心理變遷這一時代背景
在2016年5月召開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當前面臨著「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並存、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新形勢」。這種新形勢無疑是社會轉型與社會心理變遷的產物。實際上,我們正處在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這是一個從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轉變的發展過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心理等諸多領域密集的、普遍的、根本性的社會結構性變革。特別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上述種種變遷歸結起來,其實都反映了社會規範的重新建構。新舊社會規範同時存在並不斷發生摩擦與衝突,這就導致了社會心理處於一種無序狀態。這種無序狀態既是必然的,也是暫時的。亨廷頓曾指出:「現代性產生穩定性,而現代化的過程卻產生不穩定性。」如果把社會心理的無序化看作「不穩定性」的一種表現形式,那麼,這一方面反映了社會心理的無序化是現代化過程的必然產物;另一方面也表明,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進一步推進,新社會規範對社會的引領與控制功能將不斷增強,社會心理必然會向著更為有序的方向發展。以價值觀為例,目前大體上存在著三種價值觀,即傳統價值觀、西方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共存,必然會導致價值觀處於一種無序狀態。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與深入人心,社會價值觀又會恢復到有序狀態。
上述時代背景更為迫切地要求中小學德育工作者對「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實踐。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貫徹落實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應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第一要務。《指南》指出,中小學德育工作應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開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教育,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教育,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領會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社會轉型與社會心理變遷這一時代背景下,要特別注重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統領地位,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廣大中小學生的社會規範、價值追求和行動指南。
《指南》指出,中小學德育的內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這體現了「大德育」「大心理」的教育理念。德育的目標並不僅僅局限於如何服務於政治需要和維護社會穩定需要,與此同時還應在此基礎上著力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使德育工作既有助於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良好運轉,又有助於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為學生一生健康成長強本固基,並奠定堅實的政治思想基礎。在「大德育」「大心理」的教育觀念下,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在德育框架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指南》從個體層面符合中小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規律
心理科學是教育科學的基礎,同樣,中小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規律,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為此,《指南》強調,要將「堅持遵循規律」作為德育工作的一項基本原則,並對小學低年級、小學中高年級、初中學段、高中學段的德育目標進行了具體規定。分年齡、分學段設置德育目標,遵循了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體現了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層次性和銜接性。以中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為例,小學階段是學生的思維由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因此這一階段的德育工作應注重常識的傳授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思維逐漸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到高年級時已經能夠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因此,這一階段的德育工作應注意引導學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規範,使他們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自我意識獲得快速發展,因此初中階段的德育目標較小學中高年級更為深化,應注重引導學生對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在高中階段,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迅速發展,道德意識已經趨於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在這一階段,德育目標就應包括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正確的理想信念。可以看出,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無法脫離個體的心理發展規律,不能急於求成、揠苗助長,而應遵循教育規律,根據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指南》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和「堅持常態開展」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另外兩項基本原則。加強黨對中小學校的領導,是堅持德育工作正確方向、推進德育工作順利開展的根本保證。《指南》明確指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把中小學德育工作作為教育系統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求各中小學校黨組織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於加強中小學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切實加強中小學校黨的建設,充分發揮學校黨組織在德育工作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抓好德育工作作為中小學校黨組織重要任務,建立黨組織主導、校長負責、群團組織參與、家庭社會聯動的德育工作機制。特別是黨員教師要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不但要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更要率先垂範、行為世範。因為德育工作的良好開展不僅在於「言傳」,更在於「身教」。根據社會學習理論,觀察學習、榜樣學習是學生道德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中小學黨組織應大力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對優秀的德育工作者予以表彰、宣傳,堅決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嚴肅處理那些存在違反師德言行的教師。加強中小學教師的政治學習,強化「四個意識」,首先保證黨員教師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場,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道德氛圍和教育環境。
三、《指南》從環境層面反映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協同影響力
中小學德育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環境建設工程。其實施的主要路徑通過環境系統實現,而廣義的環境又可視之為生態系統。把不同環境與中小學德育工作結合起來,能更好地將德育目標與內容歸位在相應的環境系統中,有助於進一步釐清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施路徑。對此,《指南》功不可沒。
一是微環境系統。尤指個體直接接觸的那些環境方面,如學校、班級、課程、同伴、學習場所等。學校作為對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保護性因素,良好的校園環境、積極支持的師生關係、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機會,都能夠增強學生對於學校的認同感,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身心健康水平,並且推遲、減少風險行為的發生;然而,並非所有學校都能提供有助於他們健康發展的環境,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低社會經濟地位學生進入優質學校的機會較少,低質量的學習環境又提升了他們出現心理行為問題的風險。更為嚴重的是,同伴或同學欺負、攻擊行為對他們健康成長有許多負面影響。因此,《指南》明確要求「課程育人」「管理育人」,並強調在組織實施中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隊伍建設」。
二是中環境系統。意謂兩個或多個環境之間的作用過程與聯繫,如家庭與學校、學校與社區、社區與家長工作單位等。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最典型的例證就是家校互動對其成長的影響。研究表明,當整個家庭都參與學校的教育幹預項目時,孩子表現出了更少的反社會行為。與學校環境相比,現實生活中中小學生往往無法自由選擇生活的社區,較差的社區環境會降低他們的社會資本、集體自尊,提升他們出現內、外化心理行為問題的風險,間接影響他們的社會行為。因此,《指南》不但提出了「堅持協同配合」的基本原則,而且明確要求「協同育人」「活動育人」。顯然,這是《指南》在重點強調中環境系統中兩個或多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後形成的合力。
三是宏環境系統。包括特定的文化、亞文化或其他更廣泛的社會背景,如社會階層、種族或地區、特定歷史進程中的群體,以及與之相關的某一文化中的社會發展藍圖,特定文化的信念體系、知識結構、習俗、生活方式、國家政策等。我國社會轉型引起了宏觀環境中城鄉差異、社會心態、價值標準等的變化,家庭結構、社會經濟地位、工作狀態、居住地等的變化,以及住房恐懼、移民大潮等重大事件。其中,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是最主要體現。研究者表明,低社會經濟地位與兒童青少年的抑鬱症狀和犯罪率正相關,並且會降低社會支持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護作用。因此,《指南》明確要求「文化育人」「實踐育人」,並強調在組織實施中要「加強條件保障」、「加強督導評價」和「加強科學研究」。凡此種種,為進一步推進和深化中小學德育工作確定了「規矩」和「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