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形成了物質世界的層次性。

2020-11-04 0輕雲0

「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是古人已經認識到物質可以無限可分。

物質無限可分,最終我們會得到什麼呢?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我們得到了原子。是原子組成了我們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也說明物質世界具有層次性。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物質世界具有層次性可能只是一種虛幻。我們知道任何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說明事物可能無所謂本來面目,而只是觀察者的內心使然。

地球如此堅固,我們要打穿地球是不可能的。但高能粒子中微子卻可以瞬間穿透地球,如若無物一般。這說明同一空間,有可能被認為是銅牆鐵壁,但也可以視若無物。也是說,對於不同的觀察者,或者不同的觀察角度,物質會有不同的表現。但反過來說,物質可能源於觀察。

「天上一日,地上千年。」這其實是對層次的描述。如果我們從不同層次觀察事物,那得出的結論也是不同的。

物質世界由原子組成。原子的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物質,而其實是層次的原因;層次又是觀察者的總結。雖然我們看待到了不同的物質,但如果我們能進一步,也就是降低層次,就能看到原子。

層次也許是我們的心念,拋開心念我們就可以發現本質。原子也是可分的,原子的不斷分割最終會是無。那麼物質的本質最終也會是無。

層次也許是我們心念所致,這其實就是虛擬。我們對物質世界進行觀察分析會得到簡單的物質,這讓我們發現物質世界的「虛」。而這「虛」恰是我們心念所致。

物質世界的層次性實際是物質世界的虛擬性。所以,很多人都會意識到我們這個世界的虛擬性。我們對物質世界的分割認識到了物質世界的層次性,那麼物質世界的虛擬性也是真實的。我們這個世界確有可能是虛擬的,這也與我們的心念有關。

相關焦點

  • 系統的自組織和層次性
    想想身邊各種系統,銀行、國家、社區或者生態環境,我們都可以從中發現一個或者幾個特徵:適應力、自組織、層次性。今天來搞清楚自組織和層次性。 自組織 有些系統具備著令人驚嘆的特徵,具有學習、多元化、複雜化和進化的能力。
  • 科學家對「暗物質」的判斷一開始就錯了?有證據稱世界是虛擬的?
    我們要認識宇宙,首先就要了解「暗物質」這個東西,暗物質是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科學家推測,宇宙中有5%是我們能看到的物質,剩下的95%就全是暗物質。暗物質充斥著整個宇宙,所以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
  • 教師的作業設計應體現層次性,這種層次性要從兩個方面考慮
    教師的作業設計應體現層次性,這種層次性要從作業的難度和作業量的分層兩方面考慮。一、作業量的分層作業量的分層是指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個體情況和對其發展要求的不同進行增減。要求過於簡單的,學生容易掌握的不必再留,同類作業切忌重複。
  • 懷疑世界是虛擬的九大理由
    美國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存在一個直徑約為10億光年的超級「空洞」,那裡沒有星體,沒有星系,也沒有神秘的看不見的暗物質。GIF(黑客帝國中的數字世界是不是人類世界的真實)1,物質的構成是不連續的。2,能量也是不連續的。3,時間跟空間也是不連續的。
  • 懷疑世界是虛擬的九大理由
    (若把當下75億人類堆積起來,形成的是一個高度接近800米的小山)如若把所有原子與原子核中間的空間去除,當下所有人類的體積不超過一塊方糖。b,宏觀尺度。(波江座超級空洞。空洞中真的什麼都沒有嗎?)美國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存在一個直徑約為10億光年的超級「空洞」,那裡沒有星體,沒有星系,也沒有神秘的看不見的暗物質。
  • 朋友不僅在現實社會裡存在 虛擬的網絡世界裡也有一個朋友圈
    三觀是帶有立場的,小到它們帶有層次性,大到它們具有階級性。而我們人類所推崇的一種崇高的真善美,則是作為三觀的追求目標。當我們認識到了,這個世界是多元的世界,所以,我們就會以一顆包容之心,來看待我們周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以一顆寬容之心,來對待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一切現象。這也是我們的一種進步和認識上的覺悟。
  • 科學家在虛擬宇宙中探測暗物質
    圖中的這些小圓球就是科學家所說的暗物質暈,這是一種在引力作用下形成的結構,為星系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圖源:王傑,博塞,哈弗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暗物質團塊中的氣體冷卻並向中心凝聚,就形成了星系。隨著時間的推移,暗物質團塊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抵抗了宇宙本身的膨脹,形成了暗物質暈。最大的暗物質暈可以包含大型的星系團(上百個星系),研究這些星系就可以推斷出暗物質暈本身的特性。最小的暗物質暈內部很可能沒有星系和恆星,也就難以研究,至今為止仍然是迷。
  • 意識為我們虛擬出了虛擬世界,讓我們誤認為是真實的世界。
    生命具有自主性,這樣它才不會在物質運動的流淌中隨波逐流,而這自主性必是由一個信息系統驅動。生命的進化就是在豐富與增強這一系統,生命又會通過遺傳來將信息傳遞下去。所以,生命會具備許多本能,這就是遺傳信息的作用。不過高等動物還會依賴通過學習來獲得生存本領。高等動物都具有大腦這樣的器官,它是高等動物的信息處理中心。
  • 讀書第466天,系統的自組織和層次性
    想想身邊各種系統,銀行、國家、社區或者生態環境,我們都可以從中發現一個或者幾個特徵:適應力、自組織、層次性。今天來搞清楚自組織和層次性。自組織有些系統具備著令人驚嘆的特徵,具有學習、多元化、複雜化和進化的能力。
  • 如果世界是虛擬的,那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
    世界由哪些元素組成?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物質和能量及時間和空間組成。什麼是物質和能量?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告訴我們物質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物質和能量只是兩種不同的形態,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德布羅意進一步證明:能量是行波,無影無形,沒有三維形態,沒有體積,沒有質量。
  • 用科學證明我們的世界是虛擬的
    首先咱們來講一下「暗物質」。我們現在所看見的宇宙是物質組成的。但是我們所看到的宇宙只佔5%,還有95%是什麼?答案是不知道。但是這95%有一種物質叫做「暗物質」。它是我們所能見到物質的六倍左右。而且據說暗物質充斥著整個宇宙,我們的身邊都有。
  • 世界是虛擬程序?莊子早就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
    我們所在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嗎?為什麼所有的宗教甚至當今的科學,都提出了這種困惑?無論是佛法的夢幻泡影,還是道教的莊周夢蝶,儒家的黃粱一夢。現今科學提出的虛擬的程序,宇宙或許是一個巨大的活體?為什麼大家一致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們的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而物質又是由原子組成的,簡單來說,物質就是由粒子組成的,而粒子和波的特性是不一樣的,而且是無法轉換的,因此粒子和波是兩種的不同的形式。
  • 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沒有可能是虛擬的?
    從客觀角度看,我們所處的世界是虛擬的可能性為零。如果人類消失,一切痕跡都將被抹去從主觀角度看,我們所處的世界是虛擬的可能性為百分之百人類認知世界是通過身體將對世界的感受傳遞給我們的大腦,然後再由我們的大腦構建出這個世界來的。也就是說,人類對世界的一切感知和認知,都只是我們的大腦對世界的解析而產生。
  • 光之追蹤——這虛擬的世界
    人能感知到顏色的存在,有兩個條件:一是物質選擇性地吸收、反射特定顏色的光,二是需要光波的接收器,即人的眼睛(其有特定的神經元和視網膜構造)。 人眼的構造 物質為何會選擇性地吸收、反射特定顏色的光呢?這主要取決於物質本身。
  • 人類世界是虛擬的證據 為什麼人類世界相當於虛擬遊戲
    人類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人類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有很多的問題都是值得思考的。有很多的問題一直等著人類去解答,世界到底是不是虛擬存在的,人類所生活的環境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把人類世界說成是虛擬的也可以行得通。
  • 人類和這個世界是否是虛擬的?我們將如何感知這個世界的真實性?
    現在人類的科學越來越發達,掌握的關於宇宙的知識也不斷增加,根據目前人類的認知,大多數人認為現在的宇宙是通過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由一個奇點爆炸後,大量的物質散落在無邊無際的空間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天體,而且一直到現在,宇宙依然在迅速的膨脹著。
  • 宇宙或許並不存在,人類世界只是虛擬?
    一些腦洞大的科幻電影中,經常會出現因地球毀滅,人類將自己設置在一個計算機人工智慧系統控制的虛擬系統裡的情節。這個想法啟發了物理學家,宇宙可能就是一個虛構的場景,宇宙中的許多事件可能只是一些信息處於不斷變化而已。假如宇宙只是被模擬出來的,那麼系統內部的我們被限制在內部,永遠不能根據日常生活的細節推算出模擬宇宙與真實宇宙的區別。
  • 現實是虛擬的?這個世界不是真實存在!
    我們這個世界也許並不是真實的存在——我們的出生、愛情、死亡都不是真實的,各種痛苦與歡樂都不是真實的……甚至,我們的地球、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全是一個虛幻的存在,一個虛擬的產物。哲學家的思維總是天馬行空,他們之所以對《黑客帝國》感興趣,是因為這部影片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思想:如果沒有跳出這個世界之外,你或許永遠無法分辨你所處的世界是真實還是虛擬的。我們可能生活在虛擬世界中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洞穴」比喻是人類關於真實與虛擬的最早思考之一。
  • 世界是虛擬的?科學家用一片雪花證明,好比《楚門的世界》!
    電影《楚門的世界》講述了楚門一生被一個導演所操控,看完電影過後,我曾經想過,我們的世界是否也像出門一樣被別人所操控呢?或者換句話來說。我們整個的世界是不是也被別人操控了?
  • 新時代高校德育的層次性思考
    在過程哲學看來,「事件」與「實際存在物」、「現實實有」同義,是構成世界的終極存在物。事件是世界的組成機制,許多小的事件組成了大的事件,這些小的事件是由無數個更小的事件所組成,大小事件融合、關聯,這就是整體的構成因素。一切事件都是緊密聯繫的,正是事件之間的內在關係才構成事件本身,「這一聯繫不是外部強加的機械關係,本質是一種真正的內在聯繫,它塑造了世界的真實面貌」。主體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