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是虛擬的?這個世界不是真實存在!

2020-10-18 大科技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這個世界也許並不是真實的存在——我們的出生、愛情、死亡都不是真實的,各種痛苦與歡樂都不是真實的……甚至,我們的地球、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全是一個虛幻的存在,一個虛擬的產物。

《黑客帝國》的哲學

據說有史以來,從未有過影片像《黑客帝國》那樣,引起哲學家們如此大的熱情和關注。

《黑客帝國》是1999~2003年間美國拍攝的三部曲科幻片。故事背景設在公元22世紀,那時機器人統治了地球,人類淪為替機器人提供能量的「肉體電池」。機器人安排人類生活在一個巨大的虛擬世界裡,就好比電腦遊戲中的人物生活在電腦中一樣。生活在虛擬世界中的人類,儘管自我感覺有肉體、有意識,但其實這一切都不過是機器人的模擬,是程序運行的結果。他們根本不知道,在自己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真實的世界,即機器人所在的世界。不過後來,還是有一小部分人知道了真相。於是,他們決心反抗。反抗者們在虛擬世界建立了一個秘密基地,通過基地的電腦網路去了解外面真實世界的情況。他們中的幾個領袖甚至武功高強,擁有超能力,可以進入真實世界。然後,整部影片就講人類如何與機器人鬥爭,最後達成和解。

影片中有一個經典的鏡頭:一位名叫尼奧的人,原先是虛擬世界中的一名電腦工程師,後來被訓練成了一名擁有超能力的人;一次,他被引導完成他宿命中的抉擇:要麼吃下藍藥丸,忘掉一切,永遠生活在虛擬世界裡;要麼吃下紅藥丸,離開虛擬世界,走進真實世界。

哲學家的思維總是天馬行空,他們之所以對《黑客帝國》感興趣,是因為這部影片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思想:如果沒有跳出這個世界之外,你或許永遠無法分辨你所處的世界是真實還是虛擬的。

我們可能生活在虛擬世界中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洞穴」比喻是人類關於真實與虛擬的最早思考之一。這個比喻說的是一群囚徒被束縛在一個洞穴裡,背對一堆篝火,面對一面牆,頭頸不能轉動,看到的只是一些牆上的投影,他們以為這些影子就是真實的存在;當其中一個囚徒解脫束縛,能夠行走,看到篝火後,終於明白了自身所看到的全是虛無,再去看那些投影,反倒有些不適應;等到這個人走到了洞外,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呈現在他的面前——刺眼的太陽照射在所有的物體上面,而且創造著一切物體的影子——他才明白,這才是真實的世界!

柏拉圖的洞穴世界

柏拉圖的比喻引發了哲學家們2000多年來無數的爭論和思考:我們人類究竟生活在真實世界裡,還是生活在一個更高理念世界投射的影子裡?今天,物理學家已經把我們的宇宙追溯到大爆炸的那一刻,但仍然無法回答大爆炸是如何發生的,也無法知道宇宙之外的世界,某種意義上,我們仍然是一群生活在洞穴裡的囚徒,沒有一個人能走到洞外。一些物理學家在苦苦冥思:我們的宇宙,包括我們自己——一切的肉體、意識、自然界,是不是更高維世界的投影?我們是不是就像《黑客帝國》裡的人類一樣,儘管自我感覺有肉體、有意識,但其實這一切都不過是更高維空間智慧生物的模擬產物,是程序運行的結果?

初一聽,這種思考過於驚世駭俗,近似囈人囈語,但如果結合人類的宗教和歷史來看,這不過是一個古老、耳熟能詳的故事的現代翻版而已。

我們知道,聖經《舊約》裡有一個「創世紀」的神話,講的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創世紀」上說,上帝第一天造光;第二天造空氣;第三天造植物;第四天造日月星辰;第五天造鳥雀蟲魚;第六天造人。第七天,祂看該做的事都已做完,就休息去了。至於在空無一物的情況下,上帝是如何造出一個物質宇宙來的,在《新約》「約翰福音」中又有一句話「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這裡的「道」在英文中是「Word」,也就是「話語」的意思。換句話說,上帝憑藉「話語」就創造了我們所謂的「物質世界」以及自然規律。

如果考慮到現在的電腦程式員憑藉非物質的程序代碼,設立幾條簡單的規則,就能造出一個生龍活虎的虛擬世界,那誰也禁不住要做這樣的胡思亂想:難道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是一個「大程式設計師」?難道我們所謂的「現實世界」,不過是上帝的虛擬?

假如我們是「缸中之腦」

也許有人要問,我們能真實觸摸世界上的堅硬物質,我們能互相擁抱、感受彼此的溫度,我們能哭會笑,難道這一切都不是真實的嗎?那什麼才是真實的呢?其實,當我們身處自身世界時,無論我們有多少真實的感受,我們也永遠無法判斷這個世界是真實還是虛擬的,這是哲學領域的一個永恆的悖論。

1981年,美國哲學思想家希拉蕊·普特南在他的一本書中,闡述了一個關於「缸中之腦」的假想:「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的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對於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這個腦還可以被輸入或截取記憶(截除大腦對邪惡科學家施行的手術的記憶,然後輸入他可能經歷的各種環境、日常生活信息)。他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他自己正在思考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我如何確認自己是真實的?」

因為缸中之腦和頭顱中的大腦接收一模一樣的信號,而且這是他唯一和環境交流的方式,從大腦的角度來說,它完全無法確定自己是顱中之腦還是缸中之腦,同樣也無法確認這世間的一切究竟是真實的還是虛妄的。

普特南在書中繼續追問:「我們可以嘗試去想像,並非只有一個『缸中之腦』,其實所有人類(或許所有有直覺的生物)都是『缸中之腦』。當然,邪惡的科學家必須是在缸外面嘍?是這樣嗎?或許沒有邪惡的科學家,或許宇宙僅僅是由自動化的機器組成,它們管理著一個充滿神經系統的大缸。這次,讓我們來假設這種自動化的機器被編程為給予我們所有人一種共同的幻覺,而不是許多不同、互不相關的幻覺。因此,當我覺得自己正在和你說話的時候,你也覺得自己正在聽我說話……假設這整個故事都是真的,那麼我們能否意識到我們是『缸中之腦』呢?」

這個問題我們在後面探討,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個虛擬性是否有可能?其實,我們人類本身就有可能充當這樣邪惡的科學家,創造一個有感知的虛擬世界。

人類發明電腦還不到100年,但如今電腦技術已經十分發達。氣象學家用它來模擬天氣變化;天文學家用它來模擬恆星、星系的形成;生物學家用它來模擬活的器官……還有人正在模擬人類大腦。譬如2005年,IBM和瑞士大學合作啟動了「藍腦工程」,旨在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人腦的認知、感覺、記憶等多種功能。根據神經突觸數量及放電頻率,有人估計,人腦的運算速度為每秒1016到1017次。

不過,在即將興起的量子計算機面前,如此快的運算速度依然會變得黯然失色。早在2000年,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指出,一個重量為1千克、體積為1升的量子電腦筆記本,每秒可以進行5×1050次運算,內存更是高達1031比特。到那時,人們或許已經不能滿足於僅僅模擬人類的意識,更要模擬人類的生存環境了。

所以,鑑於近幾十年來科技的迅猛發展,要構建一個擁有智慧生命的虛擬世界,並非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既然人類可以憑空創造一個虛擬世界,那麼我們這個自以為真實的世界完全可能是某個「大程式設計師」模擬出來的。

為某些科學難題提供終極解釋

其實,科學家們早已感到,無論科學怎麼發達,都無法解決一些有關宇宙世界的終極問題,而一旦假設我們的世界是一個虛擬世界,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宇宙的原始存在問題。

大爆炸理論說,我們的宇宙源於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都是由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奇點爆炸產生的。但愛尋根究底的人不免要問,為什麼會發生這麼一場爆炸?大爆炸之前宇宙又是什麼樣子的?雖然也有人說,宇宙誕生於無,或者乾脆說,問這樣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但這樣的回答總是不能讓人心服。而要是有人告訴你,我們這個世界是虛擬的,那事情似乎就都好理解多了: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場爆炸?——因為那個創造了虛擬世界的「大程式設計師」設置成這樣的。大爆炸之前宇宙又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問題就好比電腦遊戲裡的一個人物問,「在玩遊戲前,電腦桌面是什麼樣子的?」這種問題也只有那個「大程式設計師」才能回答。

第二,為什麼統治我們宇宙的基本物理規律如此簡單?

我們這個世界雖然從現象上看,是錯綜複雜的,但所遵從的基本規律卻相對簡單,充滿了對稱的美,無怪乎很多科學家堅信,「大自然愛簡潔和美」。但為什麼會如此呢?一般來說,這種問題是沒法回答的。但要是我們的世界是虛擬的,就好回答了:因為簡單和美的東西人人愛,也最容易讓人想到,那個「大程式設計師」在編程創造虛擬世界的時候,必定也為它設置了這樣幾條簡潔優美的規則。

第三,基本物理常數問題。

統治我們宇宙的基本規律不僅簡潔,而且有些物理常數非常微妙,只要變化一點點,就會導致分子、原子乃至宇宙的解體。最著名的就是那個光速299792458m/s。可為什麼光速非取這個值?湊個整,取300000000m/s豈不更好?過去的解釋是,既然這些物理常數哪怕變化一點點,就可能導致生命和宇宙的解體,現在既然宇宙沒解體,甚至還允許生命存在,那它們自然就只能取現在的值。這種回答誠然不錯,但總讓人感覺是在倒果為因。我們也可用「虛擬世界假說」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那個「大程式設計師」在調試程序的時候,發現只有當把這些物理常數設成現在這些值,才能產生一個有生命的宇宙,於是在模擬的時候,都採用了這些值。

第四,「虛擬世界假說」或許還能解答「大統一理論為何難產」的問題。

統治宇宙的4種基本作用力中,目前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基本已經統一,唯有引力還「桀驁難馴」。考慮到前三種力是在非常小的空間尺度上實現統一的,有人猜測,要想把引力也統一進來,空間尺度必須還要小得多。在一個虛擬世界,最小的空間尺度相當於電腦像素;我們知道,像素是不能無限小下去的,否則太耗內存了,打開一張高清晰度的圖片往往非常慢,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假設在我們的虛擬世界裡,空間最小尺度還沒小到足夠統一引力,那就可以解釋大統一理論為何至今難產了。

最後,「虛擬世界假說」甚至還能解答「外星人為何至今沒找到」的難題。

按天文學的看法,宇宙中存在很多行星,具備類似地球的適宜生命誕生的條件;但為何至今外星人還只是一個「神話」?這讓人很困惑。現在我們用「虛擬世界假說」可以這樣來回答:模擬生命活動的方方面面畢竟太耗內存了,那個「大程式設計師」或許覺得,在一個虛擬世界中,只安排一種智慧生命——即地球上的人類——就夠了。所以,我們找不到外星人也是情理之中的。

不難看出,這些解釋中統統都離不開一個假設——存在一個「大程式設計師」,他扮演著「創世紀」中上帝的角色。

「大程式設計師」只設了幾個簡單規則

一些科學家相信,假如我們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裡,那麼這個「大程式設計師」跟《聖經》裡的上帝並不一樣,倒是跟自然神論中上帝的行為有些暗合。自然神論是西方歷史上的一種上帝觀,曾為牛頓、笛卡爾等科學家所信仰。自然神論說,上帝創造出宇宙萬物,立下幾條簡單規則之後,就「度假」去了,對於祂所創造的世界再也不管不問,任其演化。

對照我們宇宙的演化史,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我們的宇宙在大爆炸之後,一直按照自己的規則不斷演化,從光子到原子、分子,然後一直演化到星雲、星系,再然後太陽系誕生、地球誕生,生命出現、人類誕生……所有這一切演變都是按照幾個基本的物理規則來進行,所謂「大道至簡」,宇宙規律的簡潔性令人嘆為觀止。

這個「大程式設計師」也許知道,事無巨細地模擬現實,既無可能也沒必要。早在2001年,美國一位科學家就做過估算,試圖看看模擬一個宇宙規模的虛擬世界需要多少資源。他估算了自大爆炸以來,我們的世界經歷過的所有所謂的「操作」數(在電腦科學上,事物的任何一個變化可視作一個「操作」)。他發現,要還原這些事件,構建一個完美、精確到原子的虛擬宇宙,需要消耗的能量會超出宇宙的總能量;模擬現實世界的電腦必須比我們的宇宙還要大。所以他最後下結論,沒有一個高級的智慧生命會愚蠢到花費力氣來做這樣的模擬。

但是,如果把模擬限制在某一層面上,對模擬物以及環境做適當的簡化,那麼消耗的能量就會少得多,這樣的模擬應該還是可行的。這類簡化在生活中並不鮮見。例如,沒有哪位電腦遊戲的設計者會去模擬遊戲中每個人腸胃的蠕動;還有,在計算兩個天體的引力時,為了降低計算量,我們通常忽略它們的形狀,直接當作兩個質點來處理。那麼,如果確實有個「大程式設計師」創造了我們這個虛擬世界,他也一定儘可能簡化操作程序。

「大程式設計師」會露餡嗎?

那麼,在這樣一種對現實「簡化版」的模擬中,虛擬世界中的人能否發覺自己生活在虛擬中呢?

英國劍橋大學的數學家約翰·巴羅認為,在這樣一種「簡化版」的模擬中,如果虛擬世界中的人仔細探究周遭的環境,他們應該會發現某些粗製濫造的痕跡,根據這些痕跡,他們就可以了解到真相。

更有甚者,電腦程式中必定包含某種不可預知的邏輯漏洞。這些漏洞雖然不會妨礙模擬系統長時間運行,但慢慢地會顯現出一些缺陷。要是不加修補,最終這些缺陷產生的效應如同一場雪崩,導致「死機」。遇到這種情況,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讓程式設計師每發現一個缺陷,就立刻打上一個補丁。

玩過電腦的人早已對這種解決方案習以為常。譬如,我們會定期收到系統的更新提示,以便修復程序設計者原先沒有預料到的漏洞,或者防止新型電腦病毒入侵。模擬開始以後,模擬者也會採取這樣的臨時防護措施,虛擬世界的運行狀態和法則都會時不時地被修正一下,或者添加一些新東西。那麼,在我們的宇宙世界裡,譬如說,某個物理學常數過去很長時間都是恆常不變的,可是突然之間被改動了一下,被科學家觀測到,那說明,真可能有個「大程式設計師」在操縱著我們。

有趣的是,就在1999年《黑客帝國》上映幾周之前,有天文學家分析了來自遙遠星系的光束,聲稱發現宇宙的一些「常數」可能並不是恆定不變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叫「精細結構」的基本物理學常數,比100億年前增大了大約十萬分之一——這是否暗示我們的宇宙真是一個「大程式設計師」設計的?

有趣,但不能太當真

但是,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大程式設計師」露陷是一回事,虛擬世界中的人會不會往這方面想又是另一回事。

舉個例子。2011年有人宣布,他們在做中微子實驗的時候,發現中微子的速度竟然比宇宙中的速度極限光速還快。可是過了幾個月,他們承認是自己的實驗出了差錯。

再舉個例子。愛因斯坦沒提出來相對論之前,在牛頓力學裡,速度是可以簡單相加的。比如,水流相對岸的速度是1m/s,順流而行的船相對水流的速度是0.1m/s,那麼船相對岸的速度就是1.1m/s。可是人們後來發現,這個速度簡單相加的原理,用到光上,就失效了。直到相對論提出之後,人們才知道原來速度疊加遵循另一個更複雜的公式,此前的速度簡單相加原理只是遠低於光速情況下的一個近似。

遇到這些情況,那些相信「我們生活在虛擬世界裡」的人,或許就會簡單地以為「存在一個大程式設計師」,就不再深究了,這為我們偷懶提供了好藉口。但如果當時科學家們不抵制這種想法,從自身找原因,科學恐怕就停滯不前,錯誤就永遠發現不了了。這也是當前主流科學界雖認為「我們或許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裡」這個想法很有趣,但又認為我們不能太當真的原因。

不僅於此。如果我們真的是被虛擬出來的,我們不過是模擬者的玩具,或者我們所致力探索的「自然法則」只不過是模擬者自己的一些奇思妙想,那這就動搖了科學的基礎,即相信「自然法則」是大自然自身所固有的;這對於人類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誰都禁不住要問: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有什麼意思?

奇怪的構想還遠未止息:虛擬出我們的人也可能是其他人的模擬產物——這可能是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宇宙,而每個宇宙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基本物理法則……事情似乎越想越麻煩。

在《黑客帝國》裡,領導人類反抗母體控制的基地首領莫菲斯拿起一枚電池,對尼奧說:「母體是電腦生成的夢幻世界,其目的在於使我們處於控制之下,以此將我們變成這個。」尼奧喊道:「不!我不相信!這不可能!」

那麼,你相信嗎?假如你生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裡,給你一片藍藥丸和一片紅藥丸,你會選擇吞下哪一片呢?

相關焦點

  • 虛擬和現實世界
    沒錯,憑藉著人類難以理解的科技,以及對宇宙物理參數極為透徹了解,他們完全有能力創造出一個真實的宇宙。和真實宇宙相比,這個被創造出的宇宙或許只有唯一一點不同,那就是它是在一個狹小空間中生成的巨大空間。,進入到了現實世界中。
  • 為什麼我們不能證實這個世界是真實的或者是虛擬的
    你一個人在家裡的時候,會不會突然感覺你周圍的一切都是虛擬的。有一個杯子,你是如何認為它是存在的?你看到了它且同時用手摸到了它,所以你認為它是存在的,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同的。那麼這就有一個問題,這個杯子是因為存在才具有這些性質的,還是因為有了這些性質才存在的?或者說這個問題就是個廢話,且存在是否具有局限性。
  • 朋友不僅在現實社會裡存在 虛擬的網絡世界裡也有一個朋友圈
    當我們認識到了,這個世界是多元的世界,所以,我們就會以一顆包容之心,來看待我們周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以一顆寬容之心,來對待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一切現象。這也是我們的一種進步和認識上的覺悟。因為,當你有了一個堅定地,並且是正確地「三觀」思想理念,當這個正能量的思想理念,來主導你的思想意識的時候,自然而然的你就能夠學會,並且使用這種以客觀而又科學的人生態度,從而來指導你完成你的事業。
  • 虛擬得很現實,現實得很虛擬
    美國當代攝影大師傑瑞·尤斯曼將不同底片多次曝光在相紙上,完成了一個現實中無法存在的奇幻世界。
  • 《馬達加斯加》系列之父談VR虛擬實境:它不是電影
    你存在於他們的世界中,這就是最大的不同之處。我想,如果我們做得成功,將觀眾帶到故事的世界裡,就要專注於其中的敘事,而不是把它變成一個謎宮,有時你是在玩遊戲,有時又進入一段故事中。雖然是在遊戲,但是你真的覺得你存在這個世界裡,並且你周圍有一些東西正在展開,你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能夠在角色和觀眾間建立這種感覺真實的聯繫,那麼就可以提高觀眾選擇的可能。
  • 缸中之腦假想,向我們提出了一個疑問,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嗎?
    這個假想的內容是這樣的:假如一個瘋子科學家,通過手術等手段,將一個人的大腦從身體上取下來,然後放在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的營養液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超級計算機上,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在他看來,一切的人,物體,天空等都存在,計算機構建出了一個虛擬實境世界,大腦的意識生活在這個世界中。
  • 那些「虛擬實境」沒有告訴你的事——讀《虛擬實境:萬象的新開端》
    現年58歲的他被稱為「虛擬實境之父」,但他常開玩笑地反駁道,「這取決於你是否相信存在『虛擬實境之母』」。在傳統、世俗的名利面前,拉尼爾表現得雲淡風輕。如同他的第一本著作《你不是個玩意兒》(You are not a gadget),在書中,他在表達了對技術的深切憂慮——倘若不加以警惕和必要的防範,網際網路將吞噬所有人,人不過是科技的奴役。拉尼爾的觀點多少有點聳人聽聞,且具有煽動性。
  • 戴上頭盔進入一個全新世界 虛擬實境把人類帶向何方?
    這個採用陰極射線管(CRT)作為顯示器的HMD能跟蹤用戶頭部的運動,戴上頭盔的人可以看到一個漂浮在面前,邊長約5釐米的立方體框線圖,當他轉頭時,還可以看到這一發光立方體的側面。人類終於通過這個「人造窗口」看到了一個物理上不存在的,卻與客觀世界十分相似的「虛擬物體」。這個簡陋的立體線框讓人們產生一種幻覺,似乎距離一個美麗新世界僅有一步之遙。
  • 這個世界真的存在BUG嗎?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我們活在虛擬中
    之前通過一些實驗我們都知道了,你所看到的聽到的一切,都不是真實世界的樣子。於是就有學者提出了這樣一個設想:我們有沒有可能就生活在一個被模擬出來的程序中呢?牛津大學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通過一個被他稱為模擬論證的「三難困境」論文,得出一個震驚的結論:我們極有可能是未來人類模擬出來的虛擬存在,甚至天體物理學家尼爾泰森,企業家伊隆馬斯克都認為,世界是一個被設計的程序。
  • 一個難倒愛因斯坦的問題:如何分辨世界是虛擬的還是現實的?
    沒錯,憑藉著人類難以理解的科技,以及對宇宙物理參數極為透徹了解,他們完全有能力創造出一個真實的宇宙。和真實宇宙相比,這個被創造出的宇宙或許只有唯一一點不同,那就是它是在一個狹小空間中生成的巨大空間。,並在虛擬世界中消隕,而原本生活在虛擬世界中的虛擬人物,卻被帶出了計算機,進入到了現實世界中。
  • 宇宙或許並不存在,人類世界只是虛擬?
    一些腦洞大的科幻電影中,經常會出現因地球毀滅,人類將自己設置在一個計算機人工智慧系統控制的虛擬系統裡的情節。這個想法啟發了物理學家,宇宙可能就是一個虛構的場景,宇宙中的許多事件可能只是一些信息處於不斷變化而已。假如宇宙只是被模擬出來的,那麼系統內部的我們被限制在內部,永遠不能根據日常生活的細節推算出模擬宇宙與真實宇宙的區別。
  • 一個難倒愛因斯坦的問題:如何分辨世界是虛擬的還是真實的?
    沒錯,憑藉著人類難以理解的科技,以及對宇宙物理參數極為透徹了解,他們完全有能力創造出一個真實的宇宙。 和真實宇宙相比,這個被創造出的宇宙或許只有唯一一點不同,那就是它是在一個狹小空間中生成的巨大空間。 如何理解「一個狹小空間中生成的巨大空間」呢?
  • 顛覆三觀的假設:這個世界是程序虛擬出來的?細思極恐
    那大多數人聽到這個觀點的時候呢,都會蹦出來兩個字很小的字:胡扯!那在探討這個觀點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人是否能真的分清現實和虛擬。科學家認為,意識決定了我們的存在。意識就是人們對物質世界的一種描述和反應。你的意識決定了你是否能夠感知這個世界的真實。那麼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呢。
  • 人類生活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嗎?科學家:機率或不到億分之一
    無論是事物的真實,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實,在現實世界中,我們都常常會接觸到真實與虛假。真與假同時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中,所以有些人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否真提出質疑。我相信朋友們都聽說過虛擬實境技術,當我們身處 VR環境下,會真切地感受到這個虛擬世界是多麼的真實。
  • VR虛擬實境技術和AR增強現實技術的區別
    VR和AR都是虛擬成像,但在實現技術上還是存在著本質的區別,虛擬實境的視覺呈現方式是阻斷人眼與現實世界的連接,通過設備實時渲染的畫面,營造一個全新的世界;增強現實的視覺呈現方式是在人眼與現實世界連接的情況下,疊加全息影像,加強其視覺呈現的方式。
  • 虛擬遊戲世界裡我們是「玩家」,現實世界裡我們會是「NPC」嗎?
    隨著虛擬出的遊戲人物變得越來越真實,一些敏感的人心中出現了深深的疑慮,或者說是惶恐更為恰當,「如果人類可以開發出能夠亂真的虛擬世界,那我們的世界是否也是另外一個更加高級物種的虛擬化產物呢?!」不知你是否也這樣想過?真實與虛假的距離在哲學家眼中從來就不是無法逾越的,他們認為,人往往會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所「欺騙」。
  • 虛擬實境與增強現實簡介
    虛擬實境與增強現實簡介 AR工業應用 發表於 2021-01-11 11:03:14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
  • 虛擬實境主題公園體驗報告:你需要勇氣才能走進那個世界
    RoadtoVR 的記者 Chris "DeepRifter" Madsen 去體驗了一圈,我們就來看看他的體驗報告吧:如果我們要衡量虛擬實境的好壞質量的話,臨場感是一個基礎的標杆。所謂的臨場感就是你大腦認為這個體驗有多真實。當你臨場時,這些虛擬的體驗會被我們的大腦認為是真實正在發生的事情。因此,無論在心理上還是生理上,使用者對於虛擬環境的反應會和對真實世界發生的反應沒有區別。
  • 未來,虛擬實境技術構建我們的虛擬世界。
    現在有種技術叫:虛擬實境技術,又稱作VR技術。它利用計算機生成模擬環境,人在這種模擬環境中,可以獲得接近真實的沉浸感。  這種技術的關鍵還是得益於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是處理信息的,它相當於人的大腦。
  • 「打飛機」場景在虛擬實境電影中如何處理-虛擬,現實,電影, ——快...
    於是「變態」的導演Guy Shelmerdine想出一個辦法,把恐怖電影放到虛擬實境中,讓你深刻體驗這番恐懼。他的作品《Catatonic》,是一個5分鐘的恐怖電影,通過虛擬實境技術,並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讓你坐在輪椅上,在1950年代的精神病院裡遊蕩,最後你在教堂裡面看到自己的追悼會。Shelmerdine表示,雖然影片令人感到不安,但最終會找到一種平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