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不僅在現實社會裡存在 虛擬的網絡世界裡也有一個朋友圈

2021-01-13 智慧大中原

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離不開朋友的,中國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就道出了朋友在我生活中的作用,也道出了,朋友在我們一生中是不可或缺的。當然了,朋友很重要,但是,朋友的人品更重要。在我們的周圍聚積著很多的人,各種各樣的人品不一的人。你的朋友也是如此,良莠不齊,德行不一,這也是正常的,關健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分辨和認識朋友,以避免被一些狐朋狗友帶入歧途,或者身心俱疲而傷痕累累,這樣的朋友不交也罷。

大千世界,為人處世各有各的特點,這也就造成了每個人的觀念和思想意識的差距,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三觀」不同,這也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每個人的生長環境不一樣,所受的教育不一樣,以及對自我的要求不一樣,這些等等的不一樣,也才成就了我們與他人的不同的人生。所以說,人生路上,我們會遇到各種類型的人,有緣了,你就多多相處,無緣的,你就打聲招呼,各奔東西。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苦短,何必在意,林子大了,自然什麼鳥都有了。

我們自己常常說「三觀」,也常常能夠聽到他人也在說這個「三觀」,那麼「三觀」是什麼意思呢?這裡,我們也順便的簡單的講一下什麼是三觀。一般而言,三觀就是指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是被我們社會大多數人所認同的三觀。這三觀,它們是辯證而又統一的存在著,它們相互作用而又緊密聯繫。三觀是帶有立場的,小到它們帶有層次性,大到它們具有階級性。而我們人類所推崇的一種崇高的真善美,則是作為三觀的追求目標。

當我們認識到了,這個世界是多元的世界,所以,我們就會以一顆包容之心,來看待我們周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以一顆寬容之心,來對待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一切現象。這也是我們的一種進步和認識上的覺悟。因為,當你有了一個堅定地,並且是正確地「三觀」思想理念,當這個正能量的思想理念,來主導你的思想意識的時候,自然而然的你就能夠學會,並且使用這種以客觀而又科學的人生態度,從而來指導你完成你的事業。

這也就是我們所應該再學習、再認識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理論。而這種辨證地唯物主義哲學理論,則是唯一而又徹底的科學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所以我們說,三觀是相互作用的統一存在,也是對我們人生目的、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

我們了解了三觀的概念及其意義,我們也就能夠做到和解決好我們周圍的一些人和一些事情。從而,讓我們從一些雞毛蒜皮的人事中解脫出來,不在為一些不值得你去糾結的人和事情勞心廢神。

我們身邊有一些這樣的朋友,雖然我們交往銀少,卻是讓我們能夠感受到對方對我們地關心,感受到對方對我們的憂傷與快樂的表達。雖然交往很少,我們卻又是明白對方的落寞與無奈。還有一種網絡上的真摯情感,他們雖然很少聊天,但是他們,卻是在用心地書寫著文字,表達著一種關注,這也是一種禮尚往來的情感,彼此關注著對方的動態,偶爾也會對一些文意,發表一下評論,或者是輕輕的點一個贊。

這種新形式的朋友交往,已經形成為一個不再虛擬的世界。這個世界,我們也可以說成是一個社會。因為它已經不是虛擬的網絡存在了,雖然是在一個虛擬的空間裡,但卻是在我們實實在在的情感世界裡活靈活現的活生生的存在著,它就是我們手中的手機世界,一個強大的網絡世界,這個世界存在著多種生存形式,其中一個就是對我們直接產生影響的,在這個強大世界裡的一個小小的朋友圈。

在這個虛擬的朋友圈裡,有許多人,我們並不是很熟悉,甚至根本不認識,但是,也許正是三觀的原因,當然也會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存在,但主要還是有著三觀的原因,讓我們彼此成為了朋友圈中的好友。我們既不是好朋友,也不是陌生人,只是一種漠然的心心相惜。我們沒有勾心鬥角,也沒有愛恨離愁,有的只是一份默默的祝福和欣賞。

我們不提倡網絡情感庸俗化,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網絡世界裡存在著多種而又複雜的情感。我們希望這種情感,健康而又良性的發展,讓這種情感,能夠成為我們人生的積極向上的動力。

網絡情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畢竟是一種無言的感情,而這種感情可以很淡,也可以很深。淡起來的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對方是誰。而當深起來的時候,我們自己無法自拔,就是這樣一看到對方的網名都覺得溫暖。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虛擬的網絡世界之所以讓我們有真實的感覺,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所投入的情感是真實的,所以網絡世界才讓你感覺到不虛幻。其實,這也許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在這個天天被嘈雜緊張所壓迫的現實中,人們需要輕鬆的環境來舒緩自己,同時,也因為個人價值的因素,來滿足我們每個人的存在感,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說,刷一下存在感的原因吧。

朋友的存在,這是我們人類社會的需要,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需要,這種需要即是有精神上需求,更是因為現實社會的需要。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交友須謹慎,切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中,還有一個最大的悲哀,那就是交友不慎。所以,交友一定要謹慎!朋友,有你一如既往的支持,我心裡一直很溫暖,我們衷心祝願我們可以做一輩子的好朋友。

相關焦點

  • 羅一笑事件:網絡上的「虛擬參與」加大了社會的疏離感
    這樣的媒介參與有可能使得人們迴避現實中真切的社會矛盾,轉而通過一道屏幕的點讚轉發,實現自己的「虛擬」愛心。事實上,社交網絡上為羅一笑慷慨解囊的打賞者,與地鐵裡對農民工避之唯恐不及的「城裡人」,可能是同一個人。羅一笑幾乎每隔一段時間,社交網絡都要「引誘」群眾們集體出演慈善家、名偵探、被騙者、分析師的虛擬狂歡劇。例如眼下還在持續發酵的羅一笑事件。
  • 三維遊戲:造出一個虛擬又現實的世界
    結果,這次,他結識了更多朋友,特別是男性「居民」。 在現實生活中開闢一塊虛幻空間,放縱自己的想像和願望,6位數的薪水、親密愛人和舒適住房盡在眼前。這就是「第二人生」的網路遊戲。但在虛幻中麻痺人生並非最終目標,「第二人生」通過一系列模擬項目,幫助人們迎接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挑戰。
  • 剖析SNS實名制下的網路遊戲:虛擬中的現實
    擁有一片農場的玩家有了新的身份,作為農場主,到商店購買種子,種植,在作物成長的過程給它除草、澆水、殺蟲,等待它發芽、開花、結果,通過辛勤勞作,最終收穫果實,到商店出售,換取金幣,讓自己兜裡的錢更充實,有錢後,接下來就可以用金幣買裝飾,買房子,來裝飾自己的家園,這是一個微縮版的社會場景,其運作方式也是人們現實生活的影子,它體現著人類社會最本質的生活生產方式:靠自己的勞動去建設自己的生活。
  • 虛擬遊戲世界裡我們是「玩家」,現實世界裡我們會是「NPC」嗎?
    隨著虛擬出的遊戲人物變得越來越真實,一些敏感的人心中出現了深深的疑慮,或者說是惶恐更為恰當,「如果人類可以開發出能夠亂真的虛擬世界,那我們的世界是否也是另外一個更加高級物種的虛擬化產物呢?!」不知你是否也這樣想過?真實與虛假的距離在哲學家眼中從來就不是無法逾越的,他們認為,人往往會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所「欺騙」。
  • 現實是虛擬的?這個世界不是真實存在!
    我們這個世界也許並不是真實的存在——我們的出生、愛情、死亡都不是真實的,各種痛苦與歡樂都不是真實的……甚至,我們的地球、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全是一個虛幻的存在,一個虛擬的產物。機器人安排人類生活在一個巨大的虛擬世界裡,就好比電腦遊戲中的人物生活在電腦中一樣。生活在虛擬世界中的人類,儘管自我感覺有肉體、有意識,但其實這一切都不過是機器人的模擬,是程序運行的結果。他們根本不知道,在自己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真實的世界,即機器人所在的世界。不過後來,還是有一小部分人知道了真相。於是,他們決心反抗。反抗者們在虛擬世界建立了一個秘密基地,通過基地的電腦網路去了解外面真實世界的情況。
  • Altspace VR向所有人開放,這是一個虛擬實境中的網絡世界
    Altspace VR用戶聚集在一起參加瑜伽課程將社交媒體帶入3D沉浸式體驗的虛擬實境軟體公司Altspace VR宣布將正式對用戶全面開放,用戶可通過虛擬實境體驗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如看電影或超級盃以及參加講座等等
  • 虛擬得很現實,現實得很虛擬
    美國當代攝影大師傑瑞·尤斯曼將不同底片多次曝光在相紙上,完成了一個現實中無法存在的奇幻世界。
  • 虛擬的網絡世界不僅帶來危害,而且還能淡化我們的憂愁
    很多時候,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不喜歡別人給自己帶來負面的消極的情緒,所以這樣的人都不大喜歡和別人交往,而且別人也不喜歡和這樣的人交朋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都需要一個精神上的人物來幫助他們,也就是通過虛擬的網絡的交流去解決自己心理上的陰影。傳統的傾訴方式就是找一個合適的地點,合適的人,談到合適的話題。
  • 虛擬和現實世界
    而鋼鐵俠馬斯克也曾表示,他認為人類就是生活在一個虛擬的程序中。喜愛科幻作品的朋友,應該大部分都看過《異次元駭客》這部電影。電影中。主人公道格·霍爾設計用計算機設計出的虛擬世界,簡直到了真假難辨的程度。,進入到了現實世界中。
  • 試析網絡社會道德存在的三種現象
    然而在網絡社會中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從個體作為社會成員參與之時起,就已經開始了欺騙,作為現實存在的人在網絡社會中變成了一個代碼,一個符號,從姓名、性別到情感、心理等諸多方面的隨心所欲,都成為遵守網絡行為規則的一種表現。現實社會的不道德在這裡反而成為大家都認同並且都付諸實踐的一種道德行為,主體的活動空間也並不因為這種現實生活中認定的不道德行為而受到壓縮,相反,其活動空間擴大到整個世界。
  • 致:我朋友圈的朋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有一種緣分,叫咫尺天涯,屏幕兩端;有一種朋友,叫素未謀面,真心不減。在這個虛擬的網絡世界,卻有著一份真實的情感,不管認不認識,見沒見過,都在朋友圈子裡出現。也許,你不知道我的姓名,我不清楚你的年齡,可是,看到熟悉的頭像,就不會感到陌生。
  • 田豐|網絡社會治理中的「飯圈」青年:一個新的變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認為,正視網絡青年文化圈層,視其為社會組織和社會參與模式,更需要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尊重虛擬空間裡多元價值亞文化圈層的並存,關鍵是在平等前提下給予飯圈裡的青年人更包容的發展空間,使之逐步樹立與現實世界社會規範一致的行為規則,進而拉動飯圈青年人廣泛參與到現實社會和網絡空間的社會治理中來。
  • 戴上頭盔進入一個全新世界 虛擬實境把人類帶向何方?
    這個採用陰極射線管(CRT)作為顯示器的HMD能跟蹤用戶頭部的運動,戴上頭盔的人可以看到一個漂浮在面前,邊長約5釐米的立方體框線圖,當他轉頭時,還可以看到這一發光立方體的側面。人類終於通過這個「人造窗口」看到了一個物理上不存在的,卻與客觀世界十分相似的「虛擬物體」。這個簡陋的立體線框讓人們產生一種幻覺,似乎距離一個美麗新世界僅有一步之遙。
  • 5G網絡的好處 手機遊戲虛擬實境等行業將受惠
    所以3G時代智慧型手機雖然已經興起,但手機遊戲並沒有蓬勃發展,也有網速限制有著間接或直接的關聯,而4G網絡的出現,將手遊市場直接推向千億市值,而且未來前景依舊非常樂觀。   當5G網絡到來之後,更快的網速,更大的傳輸,又將推動手機遊戲走向怎麼一個高峰?
  • 一個難倒愛因斯坦的問題:如何分辨世界是虛擬的還是現實的?
    而鋼鐵俠馬斯克也曾表示,他認為人類就是生活在一個虛擬的程序中。喜愛科幻作品的朋友,應該大部分都看過《異次元駭客》這部電影。電影中。主人公道格·霍爾設計用計算機設計出的虛擬世界,簡直到了真假難辨的程度。,並在虛擬世界中消隕,而原本生活在虛擬世界中的虛擬人物,卻被帶出了計算機,進入到了現實世界中。
  • 中產階級:活在朋友圈,困在夾縫裡
    圖源自網絡01節假日的朋友圈盛產定位不重樣的浪人。這些人大多是些職場精英,有創業者,有團隊leader,也有正處於職業轉型期的朋友。他們的朋友圈基本上能滿足一部分人對中產階級的意淫:有部性能中上的代步車,一般多是奔馳寶馬;學區房不一定,但至少有處房產;婚戀狀況不詳,但孩子念得絕對是國際學校。在公司有自己獨立的辦公室,但又好像不太用上班;會說標準英音,出國旅行定位不重樣。如果你相信了朋友圈裡這片繁華,你很可能遇到了假的中產階級。
  • 社會網絡是如何形成的?它如何對人類現實行為產生影響?讀《大連接...
    這裡面的實質就是團隊成員構成的多樣化,「取得巨大成功的網絡,就是那些小世界特性極為突出的網絡。」在看到這個部分時,我覺得豁然開朗,我雖然想到了,但做不到這樣精準地描述。  當然,在另一方面,我的連接,由於時間、身份的自由,也有群體工作環境所不能比擬的優勢,也需要善加運用和發揮。
  • Nature:口袋裡的虛擬實驗室
    他與史丹福大學生物工程師Ingmar Riedel-Kruse共同發展了一個項目——新一代數字實驗室課程,在這裡人們能夠使用一個集中生物學實驗室裡的遠程控制儀器,進行研究工作。「我們的想法是建造一間擁有10000隻培養皿的房間。這些培養皿數毫米寬,並有一個機器人在此工作。」
  • 「科幻與社會」講座預告|《盜夢空間》與虛擬實在
    沉迷於夢境或者虛擬之中是否真的不理智?鋼鐵俠Elon Musk在訪談時提出驚人假說,他告訴我們,人類很可能生活在一個大型的模擬遊戲中。這不是天方夜譚,拋開平行宇宙之類的說法,牛津大學哲學家Nick Bostrom在論文《你活在計算機模擬中麼?》中試圖論證,我們確實有一定的概率活在計算機模擬中。如果這個假說是真的,那又會是怎樣?人生就將是虛無的麼?
  • 紀錄片的未來:數字現實、虛擬實境、人工智慧
    如果讀者對於其核心重要性地位有任何疑問,可以看看明年將在電視上播出的吳皓執導的紀錄片《欲望人民共和國》,它展現了中國網紅直播間緊張激烈的競爭世界。虛擬實境在西南偏南大會上,虛擬實境擁有一間大型展廳,展示了一些令人嘆為觀止的項目,其中包括用類固醇作為表現形式的音樂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