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術 策 劃 : 張 曦
主辦:「知道人文」公眾號
協辦:「做倫理學」公眾號
///
活動海報,長按保存分享到朋友圈
2020年9月18日(星期五)
19:30~22:00(北京時間)
講座互動: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講座直播間。
十年前,影片落幕於旋轉的陀螺;十年後,你是否還在糾結於陀螺是否倒下?Cob是否真的回到了孩子身邊?開放式的劇情是否真的是導演有意設置的懸疑,或者僅僅是障眼法?沉迷於夢境或者虛擬之中是否真的不理智?鋼鐵俠Elon Musk在訪談時提出驚人假說,他告訴我們,人類很可能生活在一個大型的模擬遊戲中。這不是天方夜譚,拋開平行宇宙之類的說法,牛津大學哲學家Nick Bostrom在論文《你活在計算機模擬中麼?》中試圖論證,我們確實有一定的概率活在計算機模擬中。如果這個假說是真的,那又會是怎樣?人生就將是虛無的麼?當被問到《盜夢》的最後一幕(旋轉的陀螺)意味著什麼時,導演諾蘭告訴觀眾,「這一幕的真正重點——我一直和人們這樣說——重點在於Cob並沒有看著陀螺。他盯著孩子,把陀螺丟在一邊。「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分享著Cob的境況:如果無法確知我們是否生活在夢境或模擬中,我們又該如何去生活?答案或許並沒有那麼悲觀。虛擬並不預設著虛無,如果我們所經驗的外在世界本身就如「如夢幻泡影,如夢亦如電」,夢境或許未必比現實更不值得追求。
科幻是一種思想方式。人依靠想像力,在科幻世界裡,將存在與不存在、可能與不可能統統組裝在一起,表達對人性、宇宙和時間的沉思。在這種沉思中,技術始終是幫助人從存在向不存在、從可能向不可能跨越的硬核手段。然而,手段越是硬核,它的本性和啟示意義也就越是令人感到戰慄。技術想像之外,科幻作品中的各種「人造人」「人造社會」的意向,也使我們有機會以具體而生動的方式思考諸如「永恆和不朽」「自由秩序與緊急狀態」「異類之間的永久和平」這類根本的人性問題。
將人性問題移植到想像性技術和社會場景中去重構,古已有之。比如,古希臘英雄史詩《阿爾戈英雄紀》中,刻畫了一個叫做「塔羅斯」的青銅質人型體,它負責巡視克裡特島,由混合了諸神血液的「靈液」所驅動。《阿爾戈英雄紀》對「塔羅斯」之死的刻畫令人震撼:當「塔羅斯」腳踝處的螺釘被拔除,靈液流失,它的生命逐漸衰竭。
那麼,究竟是什麼賦予了人型體以「生命」?假如缺乏「靈液」所象徵的某種本性,人這個人型體,是否必然能夠擁有青銅人「塔羅斯」所經驗的「生命」?人究竟在什麼意義上,有機會度過可謂「一生」的體驗?
毫無疑問,諸如此類的問題,既能夠從經典科幻作品所提供的素材和場景中引申出來,但歸根到底還需要思考者自身具有某種對根本人性問題的洞察力。因此,我們希望通過接下來的四場精彩講座,向知道人文的朋友們展現「在科幻中思考社會」的方法。「科幻與社會」系列講座的根本目的,就是為好學深思的朋友們,提供思考人性、技術和未來的一次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