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點進來的都是科幻影迷吧!
在2009年的科幻巨製《阿凡達》(Avatar)中,男主角將自己的心智移植到了另一個非人類身體上,能隨心所欲操控這具非人類的身體。
這也就是本片名的寓意——Avatar,化身、代表的意思。
片中,男主可以控制這個Avatar:
什麼飛龍在天,
飛簷走壁:
總而言之,男主角對這個Avatar進行了「一對一」的操縱。
但你是否想過,一個身體被兩個人同時操控,會是什麼效果?
近日,來自法國、日本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雙人共享」的新型協作方法,虛擬化身可以由兩個人在VR中同時控制。
兩人一起操作?那虛擬化身豈不是會手忙腳亂?
如何將兩人動作「混合」?
通過一個動作捕捉系統,兩位參與者的全身動作被監控,而共享的化身的動作被確定為兩位參與者動作的平均值。
比如,一個人蹲下,另一個人保持站立,則化身就會「半蹲」。
這就是取兩位參與者動作的平均值。
研究團隊找到了10對參與者,20名被試者需要用右手朝著不同位置的目標立方體執行伸展運動。
共享化身更出色!手臂伸展晃動更少
那麼,這個共享化身的意義是什麼?
之所以選擇研究伸臂動作,是因為這是一項研究運動行為的成熟的經驗性任務。
他們觀察到,與單獨的參與者相比,共享化身下表現出更好的反應時間。
重要的是,共享化身的到達軌跡比任何一個參與者都更直,晃動也都小於任何參與者自己的晃動。
將兩個參與者的動作平均成一個共享的化身。參與者在頭戴式顯示器中以自己的身體觀察了虛擬化身。當他們使用虛擬化身的手到達目標時,與他們自己的單個動作相比,該化身的動作被觀察為筆直且抖動較少。
筆直度和抖動度是一個人類伸手行為特徵,而共有化身的動作比被試的動作更筆直,更平穩。
結果表明,人類會優先考慮共有身體的運動而非自己的個人運動。
VR在傳統上是一種孤獨的體驗。
然而,通過共享一個虛擬化身,人類可以進行一對一的心身對應關係。研究發現,被試者會隱含地推斷其合作夥伴的合作意向,然後選擇一條更筆直的軌跡,從而優化合作夥伴對虛擬化身軌跡選擇的可預測性。
也就是說,大家都開始在乎別人的感受了!
在虛擬世界中互動,看來我們正在一點點逼近《頭號玩家》。
咳咳,不過還是先應用於上班時間吧!
例如,在疫情期間,科技聖殿矽谷的辦公樓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微軟研究院推出了遠程會議虛擬機器人系統VROOM,它將 AR 和 VR 相結合,遠程呈現的機器人以虛擬形象出現在工作場所,和真人一般大小。
虛擬阿凡達以真人大小出現在工作場所,效果逼真。
遠程辦公者可以遠程控制手勢和手臂的運動,而且參會雙方都可以看到。該系統增加了人們說話時的嘴部運動,以及眨眼等細微動作,使這個虛擬「阿凡達」看起來更加栩栩如生。
VROOM 系統還為 VR 用戶提供了第一人稱視角,因此遠程工作者可以看到他們「自己」的肩膀、手臂、軀幹、腿和腳,使用 HoloLens設備的人也可以看到。當遠程辦公的員工指示機器人移動時,「阿凡達」就會行動起來。
一起來感受下這個機器人是怎們幫助遠程的工作者們與辦公室無縫銜接吧。
首先帶上VR設備,手拿遙控器,控制機器人的移動。
駕駛機器人時,化身的腿開始走動。行走過程中不僅自己可以身臨其境,同時也可以看到你在辦公室行走的虛擬化身,這步伐有沒有很魔性。
使用虛擬實境中的化身或機器人進行交互被視為人與人之間未來交流的重要方式。期望共享機構將成為一種新的協作方法。
因此,VR研究人員們希望如何通過根據兩個人的能力或可靠性差異對兩個人的運動權重進行平均來優化共享化身的運動。
新冠疫情加速了生活網絡化和虛擬化的速度。利用虛擬化身或機器人等代理,位於不同地點的人類可以在同一空間中協作交流。但由於這一領域興起的時日尚淺,業界針對虛擬具現化的影響的研究並不多。
此外,研究人員還將研究在使用共享「身體」後我們的思想和社會關係如何變化。
參考連結:
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0-11-concurrent-avatar-body-individuals-virtu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