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實境》 萬象的新開端 (美)杰倫·拉尼爾 著 賽迪研究院專家組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4月出版
⊙傑 夫
在眾多我讀過其作品的科技作家之中,杰倫·拉尼爾(Jaron Lanier)是很不同尋常的一位。他的身份是計算機科學家,但也是音樂人、視覺藝術家和作家。現年58歲的他被稱為「虛擬實境之父」,但他常開玩笑地反駁道,「這取決於你是否相信存在『虛擬實境之母』」。在傳統、世俗的名利面前,拉尼爾表現得雲淡風輕。如同他的第一本著作《你不是個玩意兒》(You are not a gadget),在書中,他在表達了對技術的深切憂慮——倘若不加以警惕和必要的防範,網際網路將吞噬所有人,人不過是科技的奴役。拉尼爾的觀點多少有點聳人聽聞,且具有煽動性。如今,拉尼爾正成為一名對數字世界批判最嚴厲、聲音最尖銳的「叛逆者」,對於他從年輕時一直以來參與締造的數碼空間、網絡文化,他站到了自己當年的對立面。
在隨後的作品《網際網路衝擊》(Who Owns the Future?)重申或控訴了第一本書中的某些想法:網絡公司正在不斷盤剝人們,而後者卻毫不知覺或不以為然。他們,包括谷歌、臉書、亞馬遜、推特等,通過收集用戶數據來變現出各種流量經濟,最終是給精英而不是大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財富。拉尼爾聲稱他不是「左派」,但他許多思想有著託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的影子,兩者都關注公平多過效率。只是,拉尼爾對大公司、資本家的批評更為尖銳刻薄、令人生畏。
把數字反烏託邦主義、大公司的崛起和經濟不平等產生、人與技術主體倒掛等議題聯繫起來,拉尼爾可謂敢想敢言。在他那裡,矽谷的科技新貴們天生當有「原罪」,他也是長久以來不遺餘力予以抨擊的一位思想者。他時常警告世人,當心技術的操控!從來沒有像網際網路這樣的媒介輕易上手、難以擺脫,卻又令人毛骨悚然。在所持立場和情緒點上,拉尼爾和安德魯·基恩有相似性。後者被稱為「網絡技術的剋星」或「科技界的牛虻」,他基本上以富有爭議、製造話題的保守主義姿態來反對網際網路的大規模協作或新的技術應用,從《網民的狂歡》到《數字眩暈》再到《網際網路並非答案》,激烈立場一以貫之。但本質不同的是,兩人沿用的路線不同,拉尼爾提防過度精英化,而基恩信奉知識生產的「精英主義」。
對近來成為科技界趨勢熱詞的「虛擬實境」(「VR」),拉尼爾就給出了一些具有哲學意味、人文情懷和詩情畫意的闡釋。他的新書《虛擬實境:萬象的新開端》針對作為新生事物的虛擬實境採取了純主觀的、冷靜的視角。他並不打算論證這項革命性技術究竟在多大程度在重塑世界,或者對人類是更好還是更壞的結局。他認為,與其他技術一樣,虛擬實境也終將會發展出利弊互現的兩面。
什麼是虛擬實境?在極具個人化的寫作中,拉尼爾總共給出了52個關於VR的定義。從最初的「21世紀的一種藝術形式,將電影、爵士樂和編程這三種20世紀偉大的藝術結合在一起」到「一種不用代碼的計算機使用方式」。所以,如果想從這本書中獲得一個言簡意賅、涵蓋全面的名詞解釋,那會很失望。拉尼爾沒有挑明的,但顯然已很明確地在告訴讀者,這些定義代表了其在過去20多年,在每個階段對VR的不同理解以及相關行業的研究或共識,所以《虛擬實境》就是一本與計算機科學相關的回憶錄(他的原話)。
與此同時,《虛擬實境》也是一本拉尼爾的回憶錄。他寫了他在新墨西哥州的兒時成長、母親的去世,以及數十年前在矽谷的工作經歷。一條明顯的主線是,他參與創辦的第一家VR產品公司——VPL研究公司的企業發展。藉由它串聯起他與網際網路、IT業的各路思想大師、技術先鋒、媒體記者等人的交集,也喚起他長期從事VR技術的研究、相關產品研發的歷史記憶。
一如往常,拉尼爾行文比較散漫,私人化特徵突出,在敘事風格和素材編排上,類似口述歷史:「書中穿插的部分章節解釋或評論了VR設備的方方面面,例如介紹VR頭戴設備的章節。這些相關章節包括少量的基本介紹、豐富犀利的評價以及一些隨意編排的軼事。」這麼做,一方面反映了他的興趣廣泛和豐富閱歷,另一方面也暗示了VR的技術演進和產業更新呈「非線性」發展。但重點在於,作為VR先驅之一,他對當前過熱的VR抱持什麼態度?他希望藉助本書向世人傳達什麼鮮明的見解?
矽谷人通常相信,只要讓程式設計師成為掌控者,一切都會改善。一些技術樂觀主義者還期待「奇點日」的降臨。但對拉尼爾來說,要想方設法增強對人的約束力,否則這個世界永遠也不會變得更高效或安全。他始終篤信,網際網路經濟的核心是人,而非算法。他之前的幾部作品都貫穿這個宗旨。虛擬實境,雖然到目前為止還處在起步階段,短時間內無法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普及,但已經在娛樂、醫療、交通、輔助教育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換言之,倘若對可能存在的問題不及時出手,那遲早會步社交網絡的後塵,成為又一個「將人鎖在廣告囚籠中的終極算法」。發明和推廣虛擬實境的初心不是為了操縱人,但結局會否事與願違,拉尼爾發出的刺耳的聲音,對正傲慢且自信於樂見其成的產業圈來說,難免不合時宜。
與「增強現實」或「混合現實」不同,虛擬實境是讓虛擬的動畫場景看起來更像真實。但拉尼爾提醒人們,一旦有了「虛擬化」的體驗,看待現實的眼光自然就不同了。隨著技術不斷進化,「虛擬」變得越來越「真實」,那麼真實的又該被如何認知、理解和接受呢?拉尼爾啟迪人們思考的問題,已大大超出了技術層面。
拉尼爾心中的英雄人物有虛擬學、超文本的創造者泰德·納爾遜,而在納爾遜的勾勒中,在線上會形成一個彼此聯結、自由開放的新世界。每個人都會成為全球網絡市場的一員,一種新的合作文化也就此誕生。當納爾遜在寫作中經常引用威廉·布萊克的那句「我必須發明自己的系統,否則就只能被別人奴役」時,拉尼爾或許會說,即便進入虛擬實境,個人也不能被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