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虛擬實境」沒有告訴你的事——讀《虛擬實境:萬象的新開端》

2020-11-24 中國證券網


  《虛擬實境》  萬象的新開端  (美)杰倫·拉尼爾 著  賽迪研究院專家組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4月出版

  ⊙傑 夫

  在眾多我讀過其作品的科技作家之中,杰倫·拉尼爾(Jaron Lanier)是很不同尋常的一位。他的身份是計算機科學家,但也是音樂人、視覺藝術家和作家。現年58歲的他被稱為「虛擬實境之父」,但他常開玩笑地反駁道,「這取決於你是否相信存在『虛擬實境之母』」。在傳統、世俗的名利面前,拉尼爾表現得雲淡風輕。如同他的第一本著作《你不是個玩意兒》(You are not a gadget),在書中,他在表達了對技術的深切憂慮——倘若不加以警惕和必要的防範,網際網路將吞噬所有人,人不過是科技的奴役。拉尼爾的觀點多少有點聳人聽聞,且具有煽動性。如今,拉尼爾正成為一名對數字世界批判最嚴厲、聲音最尖銳的「叛逆者」,對於他從年輕時一直以來參與締造的數碼空間、網絡文化,他站到了自己當年的對立面。

  在隨後的作品《網際網路衝擊》(Who Owns the Future?)重申或控訴了第一本書中的某些想法:網絡公司正在不斷盤剝人們,而後者卻毫不知覺或不以為然。他們,包括谷歌、臉書、亞馬遜、推特等,通過收集用戶數據來變現出各種流量經濟,最終是給精英而不是大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財富。拉尼爾聲稱他不是「左派」,但他許多思想有著託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的影子,兩者都關注公平多過效率。只是,拉尼爾對大公司、資本家的批評更為尖銳刻薄、令人生畏。

  把數字反烏託邦主義、大公司的崛起和經濟不平等產生、人與技術主體倒掛等議題聯繫起來,拉尼爾可謂敢想敢言。在他那裡,矽谷的科技新貴們天生當有「原罪」,他也是長久以來不遺餘力予以抨擊的一位思想者。他時常警告世人,當心技術的操控!從來沒有像網際網路這樣的媒介輕易上手、難以擺脫,卻又令人毛骨悚然。在所持立場和情緒點上,拉尼爾和安德魯·基恩有相似性。後者被稱為「網絡技術的剋星」或「科技界的牛虻」,他基本上以富有爭議、製造話題的保守主義姿態來反對網際網路的大規模協作或新的技術應用,從《網民的狂歡》到《數字眩暈》再到《網際網路並非答案》,激烈立場一以貫之。但本質不同的是,兩人沿用的路線不同,拉尼爾提防過度精英化,而基恩信奉知識生產的「精英主義」。

  對近來成為科技界趨勢熱詞的「虛擬實境」(「VR」),拉尼爾就給出了一些具有哲學意味、人文情懷和詩情畫意的闡釋。他的新書《虛擬實境:萬象的新開端》針對作為新生事物的虛擬實境採取了純主觀的、冷靜的視角。他並不打算論證這項革命性技術究竟在多大程度在重塑世界,或者對人類是更好還是更壞的結局。他認為,與其他技術一樣,虛擬實境也終將會發展出利弊互現的兩面。

  什麼是虛擬實境?在極具個人化的寫作中,拉尼爾總共給出了52個關於VR的定義。從最初的「21世紀的一種藝術形式,將電影、爵士樂和編程這三種20世紀偉大的藝術結合在一起」到「一種不用代碼的計算機使用方式」。所以,如果想從這本書中獲得一個言簡意賅、涵蓋全面的名詞解釋,那會很失望。拉尼爾沒有挑明的,但顯然已很明確地在告訴讀者,這些定義代表了其在過去20多年,在每個階段對VR的不同理解以及相關行業的研究或共識,所以《虛擬實境》就是一本與計算機科學相關的回憶錄(他的原話)。

  與此同時,《虛擬實境》也是一本拉尼爾的回憶錄。他寫了他在新墨西哥州的兒時成長、母親的去世,以及數十年前在矽谷的工作經歷。一條明顯的主線是,他參與創辦的第一家VR產品公司——VPL研究公司的企業發展。藉由它串聯起他與網際網路、IT業的各路思想大師、技術先鋒、媒體記者等人的交集,也喚起他長期從事VR技術的研究、相關產品研發的歷史記憶。

  一如往常,拉尼爾行文比較散漫,私人化特徵突出,在敘事風格和素材編排上,類似口述歷史:「書中穿插的部分章節解釋或評論了VR設備的方方面面,例如介紹VR頭戴設備的章節。這些相關章節包括少量的基本介紹、豐富犀利的評價以及一些隨意編排的軼事。」這麼做,一方面反映了他的興趣廣泛和豐富閱歷,另一方面也暗示了VR的技術演進和產業更新呈「非線性」發展。但重點在於,作為VR先驅之一,他對當前過熱的VR抱持什麼態度?他希望藉助本書向世人傳達什麼鮮明的見解?

  矽谷人通常相信,只要讓程式設計師成為掌控者,一切都會改善。一些技術樂觀主義者還期待「奇點日」的降臨。但對拉尼爾來說,要想方設法增強對人的約束力,否則這個世界永遠也不會變得更高效或安全。他始終篤信,網際網路經濟的核心是人,而非算法。他之前的幾部作品都貫穿這個宗旨。虛擬實境,雖然到目前為止還處在起步階段,短時間內無法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普及,但已經在娛樂、醫療、交通、輔助教育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換言之,倘若對可能存在的問題不及時出手,那遲早會步社交網絡的後塵,成為又一個「將人鎖在廣告囚籠中的終極算法」。發明和推廣虛擬實境的初心不是為了操縱人,但結局會否事與願違,拉尼爾發出的刺耳的聲音,對正傲慢且自信於樂見其成的產業圈來說,難免不合時宜。

  與「增強現實」或「混合現實」不同,虛擬實境是讓虛擬的動畫場景看起來更像真實。但拉尼爾提醒人們,一旦有了「虛擬化」的體驗,看待現實的眼光自然就不同了。隨著技術不斷進化,「虛擬」變得越來越「真實」,那麼真實的又該被如何認知、理解和接受呢?拉尼爾啟迪人們思考的問題,已大大超出了技術層面。

  拉尼爾心中的英雄人物有虛擬學、超文本的創造者泰德·納爾遜,而在納爾遜的勾勒中,在線上會形成一個彼此聯結、自由開放的新世界。每個人都會成為全球網絡市場的一員,一種新的合作文化也就此誕生。當納爾遜在寫作中經常引用威廉·布萊克的那句「我必須發明自己的系統,否則就只能被別人奴役」時,拉尼爾或許會說,即便進入虛擬實境,個人也不能被奴役。

相關焦點

  • 虛擬得很現實,現實得很虛擬
    2016年被稱為「VR元年」,Facebook、三星、索尼、HTC等各大IT公司紛紛布局虛擬實境設備市場。但很多人不知道,虛擬實境技術早在80年代已經出現。1987,「虛擬實境之父」、美國VPL公司創始人拉尼爾(Jaron Lanier)設計出一款價值10萬美元的虛擬實境頭盔,這是世界上第一款投放市場的VR商業產品。在那個年代,當然不可以流行起來。
  • 「打飛機」場景在虛擬實境電影中如何處理-虛擬,現實,電影, ——快...
    於是「變態」的導演Guy Shelmerdine想出一個辦法,把恐怖電影放到虛擬實境中,讓你深刻體驗這番恐懼。他的作品《Catatonic》,是一個5分鐘的恐怖電影,通過虛擬實境技術,並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讓你坐在輪椅上,在1950年代的精神病院裡遊蕩,最後你在教堂裡面看到自己的追悼會。Shelmerdine表示,雖然影片令人感到不安,但最終會找到一種平和感。
  • 虛擬實境技術是什麼 虛擬實境技術特點介紹【圖文】
    虛擬實境技術,虛擬實境技術是什麼意思   三維 虛擬實境技術  虛擬實境技術是利用計算機生成一個逼真的三維虛擬環境,並通過使用傳感設備與之相互作用的新技術。例如,計算機虛擬的環境是一座樓房,內有各種設備、物品,操作者會如同身臨其境一樣,可以通過各種傳感裝置在屋內行走查看、開門關門、搬動物品;對房屋設計上的不滿意之處,還可隨意改動。顯然,利用這種虛擬實境技術進行建築、機械、兵器等設計修改,實施技術操作訓練和軍事演習活動要容易得多,也便宜得多。
  • 從電影到互動藝術——虛擬實境過去的聲音
    關於虛擬實境電影及虛擬實境相關的互動藝術體驗你可能聽說過不少,但是這樣的電影和藝術作品具體是如何做出來的,你就不一定特別清楚了,我們可以來聽聽當時的虛擬實境創作者們的回顧。101992年發行的電影《割草者》(The Lawnmower Man),第一次將虛擬實境技術介紹給了廣大觀眾。
  • 紀錄片的未來:數字現實、虛擬實境、人工智慧
    數字現實的崛起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後果是,製片人從前沒有預料到需要大量數據量化的知識,但隨著數據可視化的興起,擁有這些多樣化的技能組合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虛擬實境在西南偏南大會上,虛擬實境擁有一間大型展廳,展示了一些令人嘆為觀止的項目,其中包括用類固醇作為表現形式的音樂視頻
  • 元遊戲 (meta-game):打破虛擬和現實的界限
    要理解這句話應首要認識到這點:全部小說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虛擬的。讓我們信以為真的,是其間根據實際的部分;因而傳統小說的作者都力求構建一個真實可信的國際。然而元小說卻反其道而行之,不只沒有遮掩「小說是虛擬的」這一現實,反而成心經過某種方法將其露出出來;其間較為常見的方法就是成心露出敘說行為或許敘說者自身。
  • 2016年是虛擬實境技術發展元年 虛擬實境概念股一覽
    此前IMAX與谷歌合作共同開發一款影院級虛擬實境(VR)攝影機。另外,繼阿里巴巴啟動Buy+計劃將建立VR購物商城後,eBAy與零售商Myer合作推出了首家虛擬實境購物應用,並免費贈送2萬個GOOGleCArdboard虛擬實境眼罩。
  • VR科技:虛擬實境技術的概念及特徵,虛擬實境系統的分類
    概括地說,虛擬實境是一種探討如何實現人與計算機之間理想交互方式的技術。 虛擬實境的主要特徵是:多感知性、浸沒感、交互性、構想性。 虛擬實境系統的分類根據虛擬實境所傾向的特徵的不同,目前的虛擬實境系統可分為 4 種:桌面式、增強式、沉浸式和網絡分布式虛擬實境系統
  • 虛擬實境概念股票有那些
    VR是一種新型的虛擬實境技術,用戶頭戴VR設備,就能獲得如身臨其境般的體驗。而設計到相關產業的A股上市公司,即屬於股票VR概念股。專業點說,虛擬實境(VirtualReality,簡稱VR),是指通過模擬產生一個三度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用戶關於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用戶如同身歷其境一般,可以及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度空間內的事物。用戶進行位置移動時,電腦可以立即進行複雜的運算,將精確的三維世界圖像傳回產生臨場感。「沉浸感」是虛擬實境系統最重要的基木特徵。股票VR概念是什麼意思?
  • 了解增強現實虛擬實境和混合現實之間的區別
    增強現實(AR)和虛擬實境(VR)的推出完全改變了各個業務領域。這些技術使人們可以更好地與該技術進行交互,但是您知道AR和VR的含義嗎。您還知道除了AR和VR之外還可以使用MR技術。MR意味著混合現實。它是由Microsoft Hololens引入的。在這裡,我們分別告訴您這三個的含義。
  • 增強現實(AR)和虛擬實境(VR),你知道區別嗎?
    作為經常被應用在各種智能展廳裡的常客——增強現實(AR)和虛擬實境(VR),這二者名字相似,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呢?看看這幾點,你就大致明白了。一、AR和 VR的定義增強現實技術(Augmented Reality,簡稱 AR),是一種實時地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並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是一種將真實世界信息和虛擬世界信息「無縫」集成的新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並進行互動。
  • 扎克伯格:虛擬實境讓人與世隔絕,不喜歡社交? NO!
    也許有的朋友會想,我沒有殘疾,也不是一位80多歲的老人,我可以自由看望我的朋友們,根本用不著VR技術。如果這樣你就認為我們的生活已經足夠好了,不需要再改變了,那證明你還沒有認真思考。讓我們想想日常生活,你每天花費在上班路上的時間有多少?很多人有非常不錯的想法,想解決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自動駕駛也好,超級列車hyperloop也好,我喜歡所有的這些觀點。
  • 虛擬實境與增強現實簡介
    虛擬實境與增強現實簡介 AR工業應用 發表於 2021-01-11 11:03:14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
  • 虛擬實境的中國動力
    摘要 當兩個月前有大神之稱的凱文·凱利宣稱「虛擬實境來了」的時候,大部分人還沒有意識到。  當兩個月前有大神之稱的凱文·凱利宣稱「虛擬實境來了」的時候,大部分人還沒有意識到。
  • 虛擬和現實世界
    在電影的最後,現實中的某人進入了虛擬世界,並在虛擬世界中消隕,而原本生活在虛擬世界中的虛擬人物,卻被帶出了計算機,進入到了現實世界中。虛擬世界的人可以到現實世界,表面看起來和現實世界中的人完全一樣,而現實世界中的人進入到虛擬世界,竟然能夠在虛擬世界中死亡,無法回到現實世界。這種情況下,你覺得計算機模擬出的世界,和計算機外的現實世界有區別嗎?
  • VR元年 虛擬實境技術恐怕是曇花一現
    這就是1年前我首次嘗試虛擬實境頭盔HTC Vive時的體驗,當時我就確信將有個「新世界」等待我們去發現和探索。我們的臉上將出現許多虛擬實境裝備,我們將像身處科幻世界那樣在遊戲中互動。我們將適應並進入我們自己設計的虛擬世界,我們可以像《少數派報告》中的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那樣揮動手臂,像個瘋狂的巫師那樣收集信息。
  • 開卷知新|趙沁平:虛擬實境,讓生活更精彩
    上世紀60年代,虛擬實境的概念開始提出。八九十年代,虛擬實境應用於軍事、製造、醫療等行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經過多年發展,虛擬實境新技術開始進入大眾消費領域,給人們帶來全新體驗,在大眾消費市場,「虛擬實境+」成為發展趨勢。軍事是應用虛擬實境比較早的一個領域。80年代初,一些國家的軍隊開始採用虛擬實境技術構建虛擬戰場環境,用於軍事訓練。
  • 當前大熱的「​虛擬實境」,究竟是人類救星還是人民鴉片?
    但是,虛擬實境可以為數十億人呈現所有那些富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的虛擬版:徜徉羅浮宮,揚帆在泛著金光的加利福尼亞海岸,或者只是坐在一片草地上,仰望頭頂純淨湛藍、沒有霧霾和汙染的天空。他說:「虛擬實境可以讓任何人在任何地方擁有這些體驗。」
  • CAVE到RAVE:虛擬實境系統--虛擬仿真的現在與未來
    當你正在用放大鏡觀看皮鞋上的紋路的時候,想像一下,你可以走進放大鏡內的世界;或是正在未來新興的樓宇中漫步的時候,你可以走進鏡頭另一側的世界,那個我們所看見。很好,歡迎來到虛擬實境視景仿真系統RAVE。
  • 一篇文章讓你找到國內外所有的虛擬實境實驗室
    一篇文章讓你找到國內外所有的虛擬實境實驗室 2016-12-12 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