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到互動藝術——虛擬實境過去的聲音

2021-01-17 極客視界

本文是 The Verge 跟18位早期的虛擬實境先驅所進行的長篇訪談:《虛擬實境過去的聲音》(VOICES FROM A VIRTUAL PAST - An oral history of a technology whose time has come again的第三部分。關於虛擬實境電影及虛擬實境相關的互動藝術體驗你可能聽說過不少,但是這樣的電影和藝術作品具體是如何做出來的,你就不一定特別清楚了,我們可以來聽聽當時的虛擬實境創作者們的回顧。


10


1992年發行的電影《割草者》(The Lawnmower Man),第一次將虛擬實境技術介紹給了廣大觀眾。影片中由皮爾斯·布魯斯南(Pierce Brucenan)所主演的科學家,在為一個由傑夫·法赫(Jeff Fahey)所飾演的智障人士進行虛擬實境治療試驗。布魯斯南所飾演的角色,Dr. Lawrence Angelo,正在開發超級智能,並最終開發出了虛擬的神格(Godhood)。儘管影片在虛擬實境技術的描述上出現了嚴重的捏造,但編劇及導演布雷特·倫納德(Brett Leonard)在電影中所用的道具卻是 W Industries 與 VPL 這些真實的虛擬實境公司的產品。


Brett Leonard 《割草者》(The Lawnmower Man)與《時空悍將》(Virtuosity)的導演 我的第一部殭屍電影是《屍坑》(The Dead Pit),它的表現非常好,並開啟了我的電影生涯。然後有人就拿著史蒂芬·金(Stephen King)所寫的這篇七頁的短故事過來找我。我說:「其實,我並不是真的想做這部電影。我是真正想做的是一部講述虛擬實境的電影。」我沒辦法用一篇關於一個被割草機追殺的人的七頁的短故事來製作出一部長片。


「我沒辦法用一個講述被除草劑追逐的一個人的七頁短篇故事來製作一部長片。」


我想為這場自己正活在其中的電腦革命做些什麼。當我從俄亥俄州搬家到聖克魯斯後,我就跟那些同沃茲尼亞克和賈伯斯有交往的人們在交往。作為一個年輕的電影人,我已領略到了剛剛興起的這股電腦文化,進入了那種正在產生出影響的新生事物的思維方式。


David Traub 《割草者》(The Lawnmower Man)電影的製片人與虛擬實境顧問 1990年,我被一家兒童公司聘為技術主管。大概到1992年,我們聘請年輕的導演布雷特·倫納德來為我們錄製一個音樂視頻。他走到我面前就說,「你是這裡的技術人員,你聽過這種名為虛擬實境的東西沒有?」我就給他看了我2年前的那篇論文,他接著就說,「哦,哥們,我需要你的幫助。」


Brett Leonard 事實是,我必須做出一段視頻來解釋虛擬實境並展示出計算機圖形的效果。我的意思是,當時只有預算超過1億美元的大片才能用得起電腦特效。而《割草者》的預算只有區區500萬美元,所以我必須找出一個辦法來把超過20分鐘的高端數字特效加入到一部低預算的電影裡面。


Jon Waldern 這部電影問世前,他們只是一家很小的製作公司。我遇到布雷特·倫納德是在倫敦的一場搖滾音樂會上,我們都同意提供出我們所有的支持和培訓,從而讓人們在觀影過程中能夠領略到完整的虛擬實境體驗。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他們並未在電影中使用我們的頭盔。不過我們確實在片場用我們的機器來培訓每一個人,並把我們自己的虛擬實境體驗教給他們。當然,這部電影上映後大熱。這一點對我們就特別有幫助,因為那剛好在是我們的 IPO 期間。


Ben Delaney 《割草者》電影讓普通公眾以一種過去從未出現過的方式接觸到了虛擬實境。那些尚不熟悉虛擬實境技術或計算控制論的人,對待影片中的問題則相當嚴肅——當時有很多的訪談都在討論如何阻止電影中那些可怕的事情。而對業內人士來說,電影中的概念差不多就是笑話。無論喜歡與否,真正在這個領域工作的人們都沒有把這電影看得這麼重要。


Jaron Lanier VPL 隕落過程中發生的有趣一幕就是,它變成了這部名為《割草者》的古怪電影。導演已經拿到了那部史蒂芬·金恐怖小說的電影改編權,但他隨後又認定 VPL 故事更為有趣。他就把電影拍成了這麼一種劇情,由皮爾斯·布魯斯南來扮演我,當時他還不怎麼紅。他們用的真正的 VPL 設備。


Tom Zimmerman 於是我也去看這部電影,當我看到皮爾斯·布魯斯南戴上我手套的情形時,我所想到的就是,「你這樣會弄壞裡面的光纖的。你拉它的力道太大了。」不過,在銀幕上能夠如此生動地看到我的心血之作,真的還是很神奇的。


這是我最大的回報。倒不在這電影本身,因為裡面的情節太過虛幻且稍顯邪惡,而在於其中貨真價實的虛擬實境產品,這能教會孩子們真正關於發明的事情,並讓他們對此興奮起來。


Palmer Luckey Oculus Rift 虛擬實境頭戴設備的發明者,Oculus VR(2014年3月被 Facebook 收購)的聯合創始人 我很喜歡《割草者》。我覺得這部電影很贊。在大多數有關虛擬實境的科幻作品中,該技術總會引發出一些可怕的問題;要麼是它引發了世界末日,要麼它被用來奴役人類。可這是因為,要是你說成這樣的話,「嗯,你猜怎麼著?還存在一個這樣的世界,那裡的人們有著完善的虛擬實境技術,人們在現實生活和虛擬世界之間有著健康的平衡,虛擬實境能讓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更富有成效並充滿幸福。」它肯定就成不了有趣的科幻作品了。


Jaron Lanier 創作出來的虛擬實境概念藝術(Kevin Kelly)


11


除了科學與遊戲方面的應用,虛擬實境還發展成了互動藝術方面的一種媒介。70年代,Myron Krueger 通過把視頻影像投影到黑暗的房間內的參與者身上,成功創造出了人工現實的錯覺。虛擬實境夢境般的特性吸引了一批熱衷於迷幻體驗的藝術家們與思考者們,有時候是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Timothy Leary 多年來一直在推動虛擬實境,他一度還出現在主要面向企業級市場的設計公司 Autodesk 的演示視頻內。體驗過虛擬實境後,John Perry Barlow,這位前感恩而死樂隊的作詞、電子前沿基金會的聯合創始人這樣寫道,「我已經成為這個最終只會受人類的想像力所約束的國度的旅行者。」 貫穿整個八、九十年代,新一代的藝術家們都在改造最前沿的(通常也是極其昂貴的)技術來創造虛擬實境體驗,其中包括 Nicole Stenger 的沉浸式電影 Angel,Char Davies 的交互式虛擬環境 Osmose,及以民間傳說為靈感的 Placeholder,後者是前 Atari 研究員 Brenda Laurel 所在的一個團隊的作品。


Myron Krueger 在我做的一個展覽 Metaplay 裡面,當人們進入這個亮著燈光的房間時,他們就能看到自己投射到屏幕上的實時的視頻影像。大多數的人從未看到過任何形式的視頻投影,更別說是他們自身的視頻投影了。其中一些人只是坐下來敬畏地地盯住自己的投影。我用一個數據手寫板來畫出屏幕上的圖像。攝像機則自動捕獲我畫在計算機上的東西,把它疊映到陳列室的視頻影像上,並將其投影到人們眼前。


「我覺得西海岸的虛擬實境跟迷幻藥有著不小的關係,因為那裡的人們對更換現實有種躍躍欲試的心態。」


當我移動光標開始在投影上繪畫時,人們往往會把這光標看成是一個活物一般:他們會試圖躲開它,或嘗試趕走它。於是我就把光標改成了球形,而後把球在投影到屏幕上。我一句說明也沒有就讓他們打起了虛擬排球,用的是一個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球。真正打動我的地方在於,人們徑直就接受了這一點。他們從未讀到過相關的知識,也從未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仿佛這一切就存儲在他們的 DNA 中,他們只不過一直在等待這麼一個時刻,把早已編碼好的行為本能地表現出來。


Char Davies 藝術家,3D 圖形公司 Softimage(後被 Autodesk 收購)重要創始成員 我最初對 3D 圖形產生興趣是在80年代中期。作為畫家,我一直在尋求穿越二維的圖像平面的途徑,從而能在圖像平面的另一側進行創作。這個想法把我帶進入了 3D 計算機圖形學的虛擬空間。而後我參與創建了軟體公司 Softimage,因為我希望能有一個好的途徑來獲取到這種創作工具。


Brenda Laurel 90年代的虛擬實境是相當理想化的。它從很多方面都能引起強烈的幻覺。我覺得西海岸的虛擬實境跟迷幻藥有著不小的關係,因為那裡的人們對更換現實有種躍躍欲試的心態。但迷幻場景、Mondo 2000 雜誌跟這群擬現實團體之間則相互關聯著一系列的東西。而 Timothy Leary 和 Terence Mckenna 甚至直接參與到其中。


Char Davies 我從1993年開始創作 Osmose,那時我所了解的虛擬實境以及大多數的電腦遊戲都是清版射擊遊戲。它們都涉及到用槍、用指示棒或是用滑鼠進行操作。這都涉及到用手。我相信如果你是以手為核心來設計交互,無論是射擊還是其他形式的操作,都會反過來強化你接觸虛擬世界時的方式,也就是只能通過特定的工具才能融入其中。因此,我們推出了這種無需用手的交互,僅靠呼吸與平衡。從而把虛擬實境的體驗從「做(doing)」轉移到了「存在(being)」上面。


「人們會流淚,通常還是男性。」


Brenda Laurel Char 的作品,Osmose 和 Emphemere 確實都是詩意的表達。它們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為此我向她致敬。我是從構造主義的角度來看待這事的,「那麼,我們還能從其中的創意裡面分析出些什麼呢?」 但她有著美術家式的敏感度,所以她創造出來的東西天生就具備一種不同尋常的美感。我記得多倫多一家博物館的人們把它安裝完畢後,其中有個人戴上頭顯就去嘗試, 10分鐘後他摘下來,哭泣著說他的生命已經永遠地改變了。


Char Davies 人們會流淚,通常還是男性。很多人都過來跟我講述他們的感受:他們在體驗 Osmose 的時候他們會覺得自己正在經歷死亡的過程,他們體驗過死亡是怎麼回事後就感覺自己不會再恐懼死亡了。我認為這是由於漂浮著穿過不斷變動的半透明景觀所造成的浮動感,這正是我們刻意想要營造的效果。


我唯一感興趣的、早於 Osmose 的作品,是 Brenda Laurel 的 Placeholder。我認為 Brenda 是少數的幾個嘗試在主流的商業化思維之外來做一些有關虛擬實境的東西的人之一。其他所有的人無外乎是在做遊戲、娛樂、軍事……諸如此類的應用。


Virtuality 的虛擬實境街機座艙(Ben Delaney)


Geek's view


接下來的最後一部分,我們將回顧一下從90年代第一波虛擬實境徹底崩盤到2012年 Oculus 一夜爆紅的整個過程。


責任編輯:關燈以後



www.geekview.cn 極客視界

轉載或合作請回復 求約

相關焦點

  • 《馬達加斯加》系列之父談VR虛擬實境:它不是電影
    當對方將虛擬頭盔給他戴上,三十年前他初次看到電腦動畫時的神奇感覺又回來了,眼前仿佛火花閃耀,無比興奮:這是他從未看過的畫面和體驗。於是,他和夥伴合作成立了自己的小公司,專門製作VR作品。二十四、五人的團隊,自然無法和之前實力雄厚的夢工廠比較,條件艱苦了很多,然而大家聚到一起是因為有著對虛擬實境同樣的激情,這支充滿創新活力的協作團隊,要專注製作最好的內容。
  • 那些「虛擬實境」沒有告訴你的事——讀《虛擬實境:萬象的新開端》
    如今,拉尼爾正成為一名對數字世界批判最嚴厲、聲音最尖銳的「叛逆者」,對於他從年輕時一直以來參與締造的數碼空間、網絡文化,他站到了自己當年的對立面。  在隨後的作品《網際網路衝擊》(Who Owns the Future?)重申或控訴了第一本書中的某些想法:網絡公司正在不斷盤剝人們,而後者卻毫不知覺或不以為然。
  • 虛擬實境遇上激情小電影 每次看愛愛都感覺不一樣
    當Ela Darling還是孩子的時候,她就愛上了虛擬實境。早在上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虛擬實境就來到了我們生活之中,比如基諾裡維斯主演的電影《非常特務》(Johnny Mnemonic)」,還有利用3D電影技術產生立體效果的任天堂32位主機Virtual Boy。如今,虛擬實境已經從腦洞大開的科幻概念變成了現實。
  • 虛擬得很現實,現實得很虛擬
    2016年被稱為「VR元年」,Facebook、三星、索尼、HTC等各大IT公司紛紛布局虛擬實境設備市場。但很多人不知道,虛擬實境技術早在80年代已經出現。1987,「虛擬實境之父」、美國VPL公司創始人拉尼爾(Jaron Lanier)設計出一款價值10萬美元的虛擬實境頭盔,這是世界上第一款投放市場的VR商業產品。在那個年代,當然不可以流行起來。
  • 「打飛機」場景在虛擬實境電影中如何處理-虛擬,現實,電影, ——快...
    於是「變態」的導演Guy Shelmerdine想出一個辦法,把恐怖電影放到虛擬實境中,讓你深刻體驗這番恐懼。他的作品《Catatonic》,是一個5分鐘的恐怖電影,通過虛擬實境技術,並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讓你坐在輪椅上,在1950年代的精神病院裡遊蕩,最後你在教堂裡面看到自己的追悼會。Shelmerdine表示,雖然影片令人感到不安,但最終會找到一種平和感。
  • 虛擬實境將在以下九大行業快速發展
    今天,虛擬實境正成為越來越多的行業創新解決方案,在某些領域從中受益匪淺。 1.零售 VR技術是增加利潤和吸引零售客戶的絕佳工具,70%的客戶承認他們對虛擬購物非常感興趣。 虛擬實境體驗為客戶提供全新的服務水平,從在家中試穿衣服到裝飾甚至還沒有建造的房間。多種解決方案使其成為一種高度適用且可調節的工具。
  • 虛擬實境、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技術(VR/AR/MR)可以做些什麼?
    常見的VR眼鏡設備VR(虛擬實境):虛擬實境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是一種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仿真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
  • 紀錄片的未來:數字現實、虛擬實境、人工智慧
    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的賈克斯·德盧卡強調了目前正在進行的、全行業的戰略規划過程的要訣——除了提供專門針對電影行業的機會(比如州和地方的稅收優惠政策)和建立代表機構(國際紀錄片協會現在有了宣傳工作人員),專家們提醒電影製片人要注意宏觀政策問題,如網絡中立。
  • 藝術家們是如何看待虛擬實境這一未來大勢的?
    的確,隨著數字與現實生活愈加融合,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虛擬人設與真實肉體之間的身份轉換變得錯綜複雜,AI、VR、AR 對時尚、美容、藝術等多個行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造就未來趨勢。
  • VR互動|虛擬實境帶您進入火星體驗
    2030火星身臨其境的虛擬實境體驗帶您進入紅色星球遊覽火星……在2010年,美國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曾預測:「到2030年代中期,我們可以將人類送入火星並將其安全返回地球。然後登陸火星。我希望能看到它。」 值得慶幸的是,火星2030的虛擬實境沉浸式體驗現已可實現我們的探索夢想。
  • 《蜘蛛俠:英雄遠徵》裡的虛擬實境技術到底是什麼黑科技!
    看過電影盆友們應該對電影情節有了初步的了解,沒有看過電影的盆友也不用著急,此片文章不會涉及大量劇透,今天我們在這就電影裡的視覺特效這方面來談論一下此類到底是什麼黑科技!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兩個概念,什麼是特效,什麼是虛擬實境!
  • 美媒稱虛擬實境或能讓時光"倒流": 像科幻小說
    參考消息網7月8日報導 美媒稱,過去幾年,虛擬實境一直是娛樂業討論的內容,電視、電影、遊戲和社交媒體都把沉浸式體驗作為數據體驗下一步的發展。美國《新聞周刊》網站7月5日報導,在最近的坎城國際電影節上,谷歌的虛擬實境業務副總裁克萊·巴沃爾談了有關虛擬實境未來的一些趣事,這是一種讓使用者重溫自己生活經歷的方式。它是從記憶和體驗的密切關係開始的。他說:「當你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來觀察大腦就會發現,回憶和體驗非常相似。」人們所要做的就是重建過去。
  • 打造虛擬實境世界 全息投影技術的應用
    這種技術用科幻般的效果營造著虛擬與現實的雙重世界。      其實全息投影技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高科技技術,它是一種利用幹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它正以一種全新的事物改變著人們對那些傳統舞臺的聲光電技術的審美態度。這種全息投影技術應時代而來,被廣泛的應用於社會的各個方面。
  • 未來進行時,虛擬成為現實了嗎?
    不過,虛擬實境相關技術的高歌猛進,也並非毫無可指摘之處。從目前的技術看,靜態虛擬人絕對足夠「以假亂真」,但是動態的虛擬人形象,想要實時達到電影級別的真實、可信、毫無違和感,還要寄望於運算速度和藝術再現的提升。畢竟大家太熟悉和真人交互的感受了,虛擬人要做到的不光是「擬真」,還需要引起人的期待和想像力,甚至把人際社交和情感投射徹底轉移到虛擬空間。
  • 虛擬觸覺技術――面向國內外博物館的互動體驗
    目前,虛擬實境技術雖然已經能夠在博物館中建立惟妙惟肖的三維視覺環境,但是依然不能滿足觀眾日益高漲的互動體驗需求。觀眾對博物館藏品「可望而不可及」的現狀非常不滿,很渴望能在看到藏品的同時,還能夠觸摸到藏品,感知藏品的軟硬、紋理、粗糙度和柔韌性等其他非視覺信息,更深層次地理解藏品的內涵。
  • 虛擬實境的中國動力
    摘要 當兩個月前有大神之稱的凱文·凱利宣稱「虛擬實境來了」的時候,大部分人還沒有意識到。雖然在此以前,她通過境外帳號下載了遊戲,並用插件隨時把自己導到世界任何一個經緯度去抓怪,早已練上了20級。  碰到口袋妖怪的時候,她的相機會自動打開,一隻小精靈會出現在以她臥室為背景的現實空間中。但她仍沒有完全體會到這個稱之為「瞥見未來」的神奇遊戲應用。
  • 氣象與虛擬實境如何擦出火花?
    想像一下,你可以躺在家裡攀登高山、潛入深海,甚至回到過去、走進未來;可以在電影中與阿甘一起走遍大江南北;可以在家看一場VIP體驗的NBA直播或明星現場演唱會;也可以看到開發商正在銷售的豪華樓盤實景……隨著虛擬實境(VR)技術的成熟,這些過去難以想像的美妙體驗正逐漸成為現實,甚至有些已經實現。「今年是VR爆發元年」已被業界廣為認同。
  • 《霍比特人》系列導演籌劃虛擬實境電影或遊戲 - 一遊網
    隨著虛擬實境(VR)技術的發展,虛擬實境電影將會像虛擬實境遊戲那樣普及起來。現在,一些最具影響力的業界人士已經開始對Oculus VR公司的Oculus Rift虛擬實境頭盔感起興趣。近日,電影《指環王》《霍比特人》系列的導演彼得·傑克遜(Peter Jackson)表示,要把好萊塢的名號帶到虛擬實境領域。
  • 虛擬實境離我們有多遠
    這是VR(虛擬實境)商用市場的冰山一角,遊戲和影視以及單純的娛樂體驗只是其應用中的一部分,根據當前的市場形勢和用戶需求預估,VR(虛擬實境)市場廣度會逐漸擴大。有專業研究機構預測,到2020年,VR(虛擬實境)市場規模或將達到400億元。
  • VR科技:虛擬實境技術的概念及特徵,虛擬實境系統的分類
    概括地說,虛擬實境是一種探討如何實現人與計算機之間理想交互方式的技術。 虛擬實境的主要特徵是:多感知性、浸沒感、交互性、構想性。虛擬實境系統中的人機互動是一種近乎自然的交互,使用者不僅可以利用電腦鍵盤、滑鼠進行交互,還可以運用多種交互手段(數據手套、聲音命令等),支持更多的設計行為(建模、仿真、評估、預測等)。虛擬實境能對用戶的輸入作出響應,同時可以通過監控裝置來影響用戶和被用戶影響。 (3)多感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