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們是如何看待虛擬實境這一未來大勢的?

2020-11-24 騰訊網

AI 說唱歌手 Travis Bott

圖片:adweek

Travis Scott 在過去的幾年中,塑造了音樂和潮流的趨勢,關注他的朋友最近或許有發現,網絡上出現了一款模仿 Travis Scott 的 AI 說唱歌手「TravisBott」,這是獨立數字機構 space150 的最新項目,這個完全模仿 Travis Scott 的機器人通過學習他歌詞和旋律節奏的創作甚至自己寫出了新歌「Jack Park Canny Dope Man」,細細一聽確實與 Travis Scott 有著相似之處。space150 還為其拍攝了音樂錄影帶,使用基於人工智慧的人體圖像合成技術「deepfake」,並進一步模糊了 Travis Bott 和真實的 Travis Scott 之間的界線。這個項目測試了神經網絡技術的進步,並探索未來的項目是否可以從人工智慧的使用中受益。

的確,隨著數字與現實生活愈加融合,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虛擬人設與真實肉體之間的身份轉換變得錯綜複雜,AI、VR、AR 對時尚、美容、藝術等多個行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造就未來趨勢。在當下這個數字媒體時代,有著不少的藝術家們根植於此,討論著虛擬與真實生活之間的關係,科技帶來的利弊,反思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文化符號與情感表達等。此番我們為大家介紹 4 位相關藝術家和藝術團體,以及他們的創作和所研究的方向。

01

Cécile di Giovanni

The Slayer, 2018

Céciledi Giovanni 是一位在法國生活和工作的藝術家、藝術總監和場景設計師。她的作品多通過「挪用」的方式來探索暴力和反抗,作為千禧一代的藝術家,她常用的標誌和符號來自於青少年時期影響其世界觀的一切,通過巧妙地使用符號和儀式,來將她對現實與過去的認知形成鮮明對比,她的作品使用各種各樣的媒介,旨在武裝、保護處於暴力控制之下的身體。同時受到虛擬實境的啟發,她略帶諷刺地,試圖通過這些物體和材料在極端情況下所產生的力量來揭示人的複雜性。她曾在瑞士的 Live In Your Head 畫廊參加了群展《Internet psycho analysis》,作品概念為將網際網路與科技想像為死亡後的地獄,一個只有手臂的類似於機械行駛裝置的四周被屏幕圍繞,屏幕放著例如 Lindsay Lohan 在時裝周期間現場直播自己在巴黎騷擾無家可歸的移民等類似視頻,反思網際網路深淵並警示其對未來的影響。

由於Céciledi Giovanni作品的犀利與其在創意方面的表達,吸引到 Virgil Abloh、藝術家 Mohamed Bourouissa 和音樂人 Mathilde Fernandez、Jagwar Twin 和 Yseult 的合作。

在瑞士 Live in Your Head 畫廊展出的裝置作品「Internet Ballade」

分別為 Off-White c/o Virgil Abloh 2020 秋冬男裝和 2019 春夏女裝製作的 Lookbook 場景

圖片:Céciledi Giovanni

02

Keiken

From Feel My Metaverse, 2019

柏林/倫敦藝術團體 Keiken,作為跨學科的團體主要以「world building」為主題去探討其相關的多方面的實踐,其中包括動態圖像、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該藝術團體的創始人 Isabel Ramos 這麼介紹道:「我們從事的工作,許多成果和方法不是僅僅通過一件作品,而是從體驗中獲得更多信息。」創建團體的想法始於 2014 年,通過對於「協作」這一共識,團體不斷擴大,「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可以讓多個人同時工作的空間,但在某種程度上就像建立世界一樣,世界需要有多種視角支撐」,他們一起創作了表演項目「Honey, I’m Data」並在荷蘭 Impakt Festival 和倫敦 SPACE Art & Technology 平臺表演,今年他們第二年出現在了柏林 Transmediale 音樂節。他們通過研究技術、聲音和沉浸式設計的交匯點,質疑體驗的界限。

去年十月他們展出了 CGI 電影作品《 Feel My Metaverse》,這部電影基於美國設計師和超人類主義學者 Natasha Vita-More 的「platform diverse body」概念,探討了在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同時生存的人類身份的觀念,多重身份引起了人們對增強現實的興趣,他們隨後開發了面部濾鏡,希望使線上社區更具包容性。「我們可以向人們展示他們如何訪問軟體以及構建自己的表達方式」,他們認為使用面部濾鏡可以在網上建立一個龐大的社區。

Honey, I’m Data! @IMPAKT Festival 2018

Behind the Screen I am on the Real Earth @transmediale 電子文化藝術節

圖片:Keiken

03

SELAM X

SELAM X x Beauty_Gan 為《Dazed Beauty》打造 AI Kylie Jenner 封面

圖片:Dazed

來自柏林的創意團隊 SELAM X 有 7 名核心成員,「SELAM」在土耳其語中翻譯為「你好」,「X」象徵著未知,團隊為個人和機構在各種項目上建立視覺交流,隨著他們對實時、交互性程序的更多嘗試,構思一個世界或系統已取代了創建單個鏡頭或場景。他們的作品可謂比團隊的名氣來的響亮,無論是為 Nike 創作 CGI 動畫項目,與 AI 程序Beauty_Gan 為《Dazed Beauty》打造 AI Kylie Jenner 封面,還是為德國工業金屬樂隊 Rammstein 的主唱 Till Lindemann 製作 AI 音樂錄影帶,以及設計「Esmay」濾鏡等,SELAM X 有著廣泛的合作和前衛且多樣的視覺實現。

美容領域目前出現了多種方式與 AI 進行交互,大部分以促使消費者消費為主,或是提供更便捷的產品體驗。而 SELAM X 與紐約的 ART404 則聯手啟動了 AI 在美容領域的另一種應用「Beauty_GAN」,這是一種人工智慧算法,使用機器學習來生成圖像,意圖改變人們對「美麗」的定義,並使自己擺脫當前的社會規範。而《Dazed Beauty》的其中一期封面便由這個應用下製造的 Kylie Jenner 呈現。團隊成員 Claudia 認為:「藉助技術,我們可以改變身體的外觀,從而使我們能夠對身體進行更多的個人化和抽象化的解釋,它具有巨大的自我實現和解放的潛力。」今天,我們生活在高度個性化的時代,更多與眾不同/特殊/多樣化的想法正在興起。Claudia 這麼描述到她認為的技術與創意產業和現實的關係:「虛擬實境之後的十年裡是增強現實的重頭戲,或許數字時尚、由 AI 生成的音樂和 6G 即將成為我們的未來。」

SELAM X for NIKE AIR MAX 720

為安特衛普設計師 Stefan Kartchev 設計網站

圖片:SELAM X

04

Kaan Ulgener

upgrade_finger_m,2019

3D 藝術家 Kaan Ulgener 居住在倫敦,夢想著在機器人的世界中生活,從而創造出受科幻電影啟發的 3D 角色。他所創作的角色出現在遊戲、電影、時尚等領域,憑藉未來主義的 3D 圖形和動畫,他還設計3D 列印的可穿戴物件。「Hydroglass」是他標誌性的作品,對玻璃進行塑造從而成為人物面部形狀奇特的面罩。Kaan Ulgener 的創作過程始於繪畫和概念設計,並涉及諸如該對象如何與現實生活結合,或該對象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問題,最終達到他理想中的賽博格(Cyborg)形象,即機械化的有機體。從他的作品中,我們或許可以暢想在未來,機械作為有機體身體的一部分,幫助人類完成無法想像的工作。

藝術家為 Daily Paper 19 秋冬短片「Envisioning New Futures」創作了其中的玻璃面罩

Kaan Ulgener 作品「Thoracic Exo」,「Hydroglass」

圖片:Kaan Ulgener

Text / Didi Hu

Editor / Didi Hu

街頭文化聚集地 Lower East Side 有哪些被「忽略」的過往?

時尚攝影師是如何用「另類」風格和主流唱反調的?

《情人節居家約會指南》

「曼巴傳奇」,由你見證

相關焦點

  • 紀錄片的未來:數字現實、虛擬實境、人工智慧
    虛擬實境在西南偏南大會上,虛擬實境擁有一間大型展廳,展示了一些令人嘆為觀止的項目,其中包括用類固醇作為表現形式的音樂視頻其中,我最喜歡的虛擬實境作品是由瑞恩·哈特塞爾創作的紀錄片《睪丸的演變》,它是一個來自英國的簡短的「虛擬實境」項目,由Oculus資助,與電影製片人的非盈利組織合作,意在提高人們對睪丸癌的認識。
  • 那些「虛擬實境」沒有告訴你的事——讀《虛擬實境:萬象的新開端》
    他的身份是計算機科學家,但也是音樂人、視覺藝術家和作家。現年58歲的他被稱為「虛擬實境之父」,但他常開玩笑地反駁道,「這取決於你是否相信存在『虛擬實境之母』」。在傳統、世俗的名利面前,拉尼爾表現得雲淡風輕。如同他的第一本著作《你不是個玩意兒》(You are not a gadget),在書中,他在表達了對技術的深切憂慮——倘若不加以警惕和必要的防範,網際網路將吞噬所有人,人不過是科技的奴役。
  • 從電影到互動藝術——虛擬實境過去的聲音
    關於虛擬實境電影及虛擬實境相關的互動藝術體驗你可能聽說過不少,但是這樣的電影和藝術作品具體是如何做出來的,你就不一定特別清楚了,我們可以來聽聽當時的虛擬實境創作者們的回顧。101992年發行的電影《割草者》(The Lawnmower Man),第一次將虛擬實境技術介紹給了廣大觀眾。
  • 未來進行時,虛擬成為現實了嗎?
    不過,虛擬實境相關技術的高歌猛進,也並非毫無可指摘之處。從目前的技術看,靜態虛擬人絕對足夠「以假亂真」,但是動態的虛擬人形象,想要實時達到電影級別的真實、可信、毫無違和感,還要寄望於運算速度和藝術再現的提升。畢竟大家太熟悉和真人交互的感受了,虛擬人要做到的不光是「擬真」,還需要引起人的期待和想像力,甚至把人際社交和情感投射徹底轉移到虛擬空間。
  • 虛擬得很現實,現實得很虛擬
    文/鄺新華 莊子對虛擬實境也有過深刻的思考,這個故事記載在《莊子·齊物論》裡。有一天莊周睡覺,夢見自己變成一隻漂亮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快樂無憂,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子的時候,忽然醒了,這才明白原來自己不是蝴蝶,是莊周。但轉念一想:誰知道莊子是不是一個蝴蝶的夢境呢?
  • 氣象與虛擬實境如何擦出火花?
    想像一下,你可以躺在家裡攀登高山、潛入深海,甚至回到過去、走進未來;可以在電影中與阿甘一起走遍大江南北;可以在家看一場VIP體驗的NBA直播或明星現場演唱會;也可以看到開發商正在銷售的豪華樓盤實景……隨著虛擬實境(VR)技術的成熟,這些過去難以想像的美妙體驗正逐漸成為現實,甚至有些已經實現。「今年是VR爆發元年」已被業界廣為認同。
  • CAVE到RAVE:虛擬實境系統--虛擬仿真的現在與未來
    當你正在用放大鏡觀看皮鞋上的紋路的時候,想像一下,你可以走進放大鏡內的世界;或是正在未來新興的樓宇中漫步的時候,你可以走進鏡頭另一側的世界,那個我們所看見。很好,歡迎來到虛擬實境視景仿真系統RAVE。
  • 增強現實(AR)or 虛擬實境(VR),不,混合現實(MR)才是未來
    虛擬實境(VR)和增強現實(AR)這兩種技術完全吸引了全世界。這兩種方法不可思議地融合在一起,這為蛋糕錦上添花,這是一個擴展的現實,被稱為混合現實。它是增強現實與虛擬實境之間的無縫交匯處,融合了兩個虛擬世界的精華。
  • 藝術家如何用影像表達對未來的思考
    此次集中展映了來自馮冰伊、陳軸、馬海蛟、胡偉、沈蕊蘭、楊圓圓、唐潮、林科、朱昶全和李明這10位影像藝術家以「未來未來」為主題委任創作的全新影像作品。他們從各自的經驗和創作的方式方法出發,對「未來未來」作出不同的理解、詮釋和表達。
  • 2021虛擬與增強現實產業「金V獎」參選企業:睿悅信息Nibiru
    2021虛擬與增強現實產業「金V獎」由93913虛擬實境網與邀界網共同主辦,旨在搭建一個連結優質資源、推動產業發展的平臺,並通過年度評選活動,發布2020年度的優秀獎項,向XR產業的卓越者們致敬。  較之過往三屆,2021虛擬與增強現實產業「金V獎」評選規模更大,影響力更廣,評選機制更加完善公正,不僅延續了年度優秀VR/AR硬體、年度優秀VR遊戲/VR影視/XR應用等獎項的評選,還順應時代發展大勢新增5G+XR創新應用獎、XR融合創新獎等獎項,以鼓勵在5G應用場景探索、融合創新等領域進取突破的先驅者們。
  • 「菱鏡劇場不止於秀」 專訪策展人及藝術家
    真實的人生和虛擬的戲劇在此交匯,人生如戲,劇場是我們生活中的縮影,即使是幕後人員,總有一天生活就需要你登場,去尋找內心深處未被發現的自我,不斷地去探索未來新世界。 當走到劇場中央,360°環繞的巨屏呈現在眼前,聲光色相融合,來自新媒體藝術前沿的的4位全國頂級新媒體藝術家們,用他們的全新藝術作品,在菱鏡劇場大屏內打造一個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沉浸式劇幕,以充滿魔幻感的視覺衝擊去打破「自我的設定」。
  • 時髦精盛宴「菱鏡劇場不止於秀」 獨家專訪策展人及藝術家
    而由數扇菱鏡組成的拱形門,設定是一個從虛擬走向真實的路徑。走進拱形門便只有一條道路,那就是通往劇場。真實的人生和虛擬的戲劇在此交匯,人生如戲,劇場是我們生活中的縮影,即使是幕後人員,總有一天生活就需要你登場,去尋找內心深處未被發現的自我,不斷地去探索未來新世界。
  • 菱鏡劇場不止於秀丨 專訪策展人及藝術家
    真實的人生和虛擬的戲劇在此交匯,人生如戲,劇場是我們生活中的縮影,即使是幕後人員,總有一天生活就需要你登場,去尋找內心深處未被發現的自我,不斷地去探索未來新世界。當走到劇場中央,360°環繞的巨屏呈現在眼前,聲光色相融合,來自新媒體藝術前沿的的4位全國頂級新媒體藝術家們,用他們的全新藝術作品,在菱鏡劇場大屏內打造一個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沉浸式劇幕,以充滿魔幻感的視覺衝擊去打破「自我的設定」。
  • 未來,誰來規劃我們的虛擬空間?
    一文中探討過遊戲設計與建築學之間的關係。今天我們將繼續這一話題。在現實世界中,我們的空間由城市規劃師、建築師設計完成。那麼,在未來越來越豐富的虛擬和現實的混合場景中,由誰來完成設計工作?我們是否要「照搬」現實世界的模板?針對這些問題,遊戲設計師、雕塑藝術家和建築設計師展開了一次對話。
  • UABB雲觀展 | 從現實世界走向未來的「城市升維」之路
    01 未來市民 市民既被動地經歷著科技帶來的巨變,又有可能發揮其主動能動性。「未來市民」審視了新興科技和城市居民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一關係在個體的市民身份和自我認同方面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 飲食失調新進展--虛擬實境暴露療法VRET
    虛擬實境技術在醫療等領域的應用逐漸增多,體驗也在快速改善,近期,在《人機互動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虛擬實境暴露療法能鼓勵飲食失調的患者與治療師更好的溝通。我們先來解釋一下暴露療法,這是心理學中在治療恐懼症、焦慮症等常用的療法之一,是一種讓病人想像
  • 《第五維度》:一款虛擬遊戲,指向人類未來的命運
    這是科幻文學的魅力,能提前進入未來世界,科技界就認為今年是「虛擬實境」元年,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也聲稱虛擬實境和人工智慧將是未來世界的方向,這第一槍果然就在虛擬遊戲領域打響了。小說適逢科技潮流誕生,令人驚喜,更使人興奮的是中國文學殿堂並沒有自居高雅,故意遠離現代世界的科學。作者對虛擬遊戲的洞察和想像似乎比現實科技發展還要超前。
  • 虛擬實境的中國動力
    但在某個深夜,置身於人聲鼎沸的中央公園,幾百名低頭擺弄手機只為了得到一款稀有的虛擬精靈的時候,每個人都明白了點什麼:那個真實與虛幻再無差別、那個《黑客帝國》和《少數派報告》中所描繪的未來,已經來了。
  • 未來,虛擬實境技術構建我們的虛擬世界。
    現在有種技術叫:虛擬實境技術,又稱作VR技術。它利用計算機生成模擬環境,人在這種模擬環境中,可以獲得接近真實的沉浸感。  這種技術的關鍵還是得益於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是處理信息的,它相當於人的大腦。
  • DNA配對+虛擬實境:25年後人們如何在線約會?
    在未來的25年之後,科學技術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在線約會方式?從全感知虛擬實境到DNA匹配,科學家正探索全新的浪漫景象。據外媒報導,科學技術已經改變了人們約會的方式,比如相親網站讓人們在見面前就能先了解對方,而像Tinder和Happn這類應用,能夠基於用戶的坐標提供配對服務。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未來技術對約會的影響遠不止這些。那麼根據研究人員的意見,未來科技將會如何介入到人們的浪漫情景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