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2020-12-06 中公教師網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學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而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在考試當中的,大多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需要大家對每一個理論的核心觀點準確把握,並熟知一些常見的代表人物。

一、宗教本位論

1.基本觀點:宗教本位論主張使人在宗教的影響下,以皈依上帝為其活理想,把人培養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奧古斯丁、託馬斯·阿奎那等

3、備考指導:這種教育目的論強調教育對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認為教育需要,也能夠淨化人們的心靈,教育對人們的良知具有喚醒功能。大家在做題時遇到有關宗教、上帝、靈魂、神等有關字眼及論述即可與宗教本位論的觀點聯繫。

二、社會本位論

1.基本觀點: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的事業;評價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的發展貢獻的指標。

2.代表人物:赫爾巴特、柏拉圖、孔德、涂爾幹、斯賓塞、凱興斯泰納、巴格萊等

3.備考指導:社會本位論強調教育目的從社會出發,滿足社會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過分強調人對社會的依賴,把教育的社會目的絕對化、唯一化,這種極端的主張完全割裂人與社會的關係,極易造成對人本性的束縛和壓抑。核心觀點即圍繞著「社會」展開。大家在做題時遇到與社會利益,與公民等相關的論述可考慮社會本位論。

三、個人本位論

1.基本觀點: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使個人自我實現。

2、代表人物:亞里斯多德、誇美紐斯、盧梭、裴斯泰洛齊、康德、羅傑斯、馬斯洛、加繆、薩特、福祿貝爾、蒙臺梭利等

3.備考指導:個人本位主義的教育目的論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特色,強調人的本性需要和強調個人的自由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在探討過程中不免帶有唯心主義色彩,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也有明顯的片面性。核心觀點即圍繞著「個人」展開。人物比較多,建議大家可以編口訣記憶,另外,不管人物知不知道一定要注意的是對核心觀點的把握。除此之外,可以結合人物的核心思想去記憶,比如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馬斯洛、羅傑斯,教育遵循自然的亞里斯多德、誇美紐斯、裴斯泰洛奇等。

四、教育無目的論

1.代表人物:杜威

2.基本觀點:杜威否定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強調的是教育過程內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動的具體目的,並非主張教育完全無目的。

3.備考指導:杜威認為教育除了本身之外沒有其他的目的,主要以理解杜威的核心思想為主。

五、教育預備說

1.代表人物:斯賓塞

2.備考指導:斯賓塞認為教育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備考時依然是去記憶斯賓塞的核心思想。

總之,這部分的知識點難度不大,大家不要機械記憶,儘量聯繫每個人物的核心觀點去備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這幾個理論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我們所主張的是一種唯物主義辯證的觀點,社會的需要與人的需要辯證統一。

以上介紹了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常考的教育目的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屬於常考考點,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考察的內容涉及理論的代表人物、核心觀點的匹配。有關教育目的確立的理論有很多,比如宗教本位論、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教育無目的論、生活本位論、文化本位論等等,不同的人價值取向不同,那麼在考試中需要大家重點掌握的是以下這幾個觀點。
  • 林剛,王成春 ∣ 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國內學者黃希庭較早將價值觀引入心理學,在實證研究基礎上提出了諸多合理的教育建議(黃希庭,2014,第30—58頁),論證了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緊密關係。(一)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關係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是大學生在一定價值觀的支配下,根據其自身需要對創業目的、創業功能及應然狀態進行判斷和選擇時所呈現的傾向性。
  • 林剛,王成春∣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一)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關係 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是大學生在一定價值觀的支配下,根據其自身需要對創業目的、創業功能及應然狀態進行判斷和選擇時所呈現的傾向性。
  • 探索科學價值取向的演進
    科學的發展與科學價值取向密切相關,價值取向影響著科學的發展,影響著科學的形態和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科學的價值取向問題,是求真與致用的關係問題。19世紀是科學取得偉大綜合併形成完備體系的世紀,通常被稱為科學的世紀。在這個世紀,經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各個分支逐漸發展成熟,經驗科學發展為理論科學,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空前可靠和嚴密的自然知識體系。
  • 高校學生男女平等價值取向及其群體差異
    高校學生男女平等價值取向及其群體差異 ——基於北京市13所高校調研數據的分析 2016年08月05日 14:17 來源:《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作者:魏國英 字號 內容摘要:內容提要:基於「首都高校學生性別平等意識調研
  • 基督徒的價值取向和如何抉擇
    價值取向和抉擇01 價值取向什麼會影響我們的抉擇呢?我們的價值取向決定著我們的抉擇。今天跟一個弟兄說,編輯文檔沒有時間。弟兄回答,不是沒有時間的問題,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很贊同這個觀點,如獲至寶,至理名言。我們很多問題都可以用這個原則來判斷。我們把什麼設定為財寶,我們的心就在那裡,我們的時間就會投資在那裡。我們的價值取向帶出來我們的抉擇。在亞當夏娃抉擇吃之前,他們的價值取向已經被魔鬼洗腦成功了。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會說出來,頭腦上就會抉擇出來,手頭上就會做出來。結果亞當夏娃吃了善惡樹的果子。
  • 教育目的的相關理論
    一、考情介紹教育學中教育目的這一章整體來看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因此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也是以客觀題備考即可,主要考察每一種理論的觀點和代表人物以及出自每一位代表人物的名言之類的句子。下面我們對教育目的的相關理論的知識點進行簡單梳理。
  • 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屬於,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主要是通過句子的描述來考察屬於教育目的的哪個理論,或者問持有該觀點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偶爾也會出定義性的選擇題,尤其是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的概念,需要大家重點備考(一)宗教本位論(非重要考點,了解即可)1.代表人物:奧古斯丁、託馬斯·阿奎那等。
  • 關注丨朱家雄:幼兒園教師評價應從「證明」取向轉變為「改進」取向
    由於這種量化評價秉持價值中立和客觀性的觀點,強調評價者的判斷過程只與教師的事實情況相關,因此要求在評價過程中要最大程度地排除評價者的主觀性。  「證明」取向的幼兒園教師評價帶來諸多負面效應  雖然以「證明」為取向的幼兒園教師評價一直廣泛地為幼兒園所施行,但是在教育實踐中,這種評價範式卻產生著不少負面的效應。
  • 教育目的理論速記整理
    2.主要觀點:所謂教育目的的宗教本位論,就是主張使人在宗教的影響下,以皈依上帝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養 成虔信的宗教人士。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將教育為神學服務、以神壓抑人道推到了極端的地步。(二)社會本位論1.代表人物:赫爾巴特、柏拉圖、孔德、涂爾幹等。
  • 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到底是什麼
    就是這樣的教育目的,讓我們一直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每個社會時期都有每個社會的要求,封建社會的教育讓普通的人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可是我們自己從來沒有考慮過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大師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
  • 雲南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談價值主義教育思想
    人類社會活動的主體是人,過程是人,手段是人,目的是人,都是追求人的內在價值的發展和實現主體價值的外化。人類教育活動順應人類社會活動的這一本質要求,實現和發展人的價值,這就使教育活動必然基於人類社會活動的核心地位和全過程。  從價值主義出發,人類活動都是價值發展活動,都是以價值創造與價值消費為核心內容的活動,人類社會的一切關係歸根到底都是價值關係。
  • 教師資格證筆試每年必考:教育目的!
    本篇文章知識點,適合所有備考中小學科目二《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或《教育知識與能力》的考生。第五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狹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問題,對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導作用,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育活動的歸宿。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激勵、評價和調節作用。
  • 教育存在論視域下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分析
    教育存在論揭示教育本身價值在於意義生成,通過教育獲得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等都是教育的相關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唯有對教育本身價值的追尋,遵循教育本身規律才能引領教育事業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教育的教育性通過交往質料的開放性,主體的選擇、體驗性,教育發生的生成性,教育目的的本身性這四種具體性質的結合被揭示、建構。按照亞里斯多德的四因說,教育性四要素如下圖所示。
  • 觀點‖我國教學認識論的價值重估與框架重建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教學論界大體上提出了兩種價值重建取向:生成價值論取向和理智價值論取向。然而,兩者均無法勝任基礎教育肩負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使命,生成論取向以「主體性的人」的形象為假設前提,對回應我國新時代新人形象並不充分,理智論取向則蘊含著培育「能而無德之人」的危險。為此,文章認為教學認識論的主要局限在於其過度關注知識的工具性價值而非其內在價值,也忽視了以「道德上恰當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
  • 戲曲認同的多樣性取向除了對應戲曲身份外,還有自己獨特的取向
    從戲曲認同的多樣性來看,戲曲認同的取向一般是對應戲曲身份的。戲曲身份的多重性意味著戲曲認同的多樣性。但是,由於戲曲認同涉及某一個人與群體的主體建構意識和思想立場,也關乎某一個人與群體的現實生存狀況和文化境遇,既與自古以來的社會歷史變遷相關,也與特定國家的政治經濟態勢、區域的審美文化語境密切聯繫,所以,除了戲曲認同的多樣性取向一般對應戲曲身份的多重性之外,戲曲認同還有許多自己獨特的取向。這種原因主要在於某一個人或者群體的審美趣味差異、審美文化立場和審美價值判斷。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教育目的的理論詳細梳理
    2.主要觀點:社會本位論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的事業;評價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的發展貢獻的指標。社會本位論,主張教育是滿足社會的需要,個人沒有價值。一般題幹中會出現「社會需要」、「合格公民」等字眼。
  • 投資者教育工作的概念是什麼?投資者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則與內容是...
    投資者教育工作的概念:投資者教育,是指針對個人投資者所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播有關投資知識,傳授有關投資經驗,培養有關投資技能,倡導理性的投資觀念,提示相關的投資風險,告知投資者的權利和保護途徑,提高投資者素質的一項系統的社會活動。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深層差異究竟在哪裡?
    儒家思想高揚「積極入世」的精神,因此,子女、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融入社會,用所學的知識造福社會。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中國傳統文人的價值取向體現得淋漓盡致。與中國傳統文化大不一樣,西方的教育更講究自我的個性解放,探究真理,追求突破。尤其是經過了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洗禮,西方文化更加追求個性張揚的同時,也形成了深入探究宇宙規律的風氣。
  • 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基礎考點匯總,選擇題
    11、斯賓塞是英國教育家,最早提出「什麼知識最有價值」,代表作《教學論》,提出「教育是為幸福生活做準備」。(2018 下、2018 上)(六)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包括: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2、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3、教育目的確立的依據是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要求和個體的身心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