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別:中國青年人自殺率的性別差異解釋

2020-12-05 雲眼看社會

摘要:本文以2012年、2013年的《中國衛生統計年鑑》和2016年、2017年的《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中的有關自殺的數據為基礎,通過觀察和比較相關數據,對中國青年人自殺率的性別差異的特徵進行了描述,即在青年人自殺率的城鄉差異進一步縮小的前提下,男性青年的自殺率整體高於女性青年;農村高齡男性青年(25歲-34歲)的自殺率明顯高於同年齡段的農村女性青年;農村女性青年(20歲-24歲)的自殺率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最後,筆者從「虛擬與現實的矛盾」、「青年社會化」、「社會和家庭雙重結構壓力」和「教育與權利觀念變遷」的視角,對上述特徵做了相對完善的解釋和闡述。

關鍵字:自殺、自殺率、性別差異、青年人

今年,英國著名雜誌《經濟學人》的一篇關於自殺話題的報導中提到自2000年以來,全球範圍內的自殺率下降了29%。而該雜誌在2014年曾以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為基礎做了相關報導,稱「近十年(2002年至2011年)以來,我國的自殺率已經降至世界最低行列」。從世界層面的趨勢和相關學者和研究機構的研究來看,中國的整體自殺率確實存在明顯的下降趨勢。在這個總的前提之下,本文嘗試回答的問題是:在描述現階段中國青年人自殺率存在的性別差異的前提下,解釋引起這種自殺率的性別差異的原因。

文獻綜述

自殺問題能夠成為一個經典的社會學研究問題,要歸功於社會學三大家之一的涂爾幹的代表作品《自殺論》。涂爾幹在這本書的導論中就針對他所要研究的「社會事實」——自殺,給出了一個操作化定義,即「人們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並知道會產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殺」。此外,涂爾幹在這本書中把自殺分成三個主要類型,進而提出的「自殺類型學」是他對自殺研究做出的一個重要的理論貢獻。但是,張杰、景軍(2011)認為,涂爾幹的社會整合理論和社會失範理論可能無法完全解釋中國情境之下的所有自殺問題,應該根據具體現實的國情構建更為完備且具有實際意義的自殺理論。在我國關於自殺問題的研究中存在兩種很重要的主流「差異視角」,即城鄉差異和年齡差異。同時,在這兩種差異之下更為明顯的存在兩種「選擇性偏好」,即大量研究集中於農村自殺問題和老年人自殺現象。

城鄉差異視角下的農村自殺問題偏好。在這一研究偏好下,研究的對象主要是農村的婦女、未婚青年以及老年人群體。林輝煌(2013)基於農村家庭整合模式轉變的背景下,通過分析家庭衝突的類型和青年婦女在家庭權威結構中地位轉變,構建了一種新的理解農村自殺現象的框架。陳柏峰(2013)通過質性研究的方法進行了大量的個案調查,結合農村社會結構轉變的時代背景下,分類整合了農村未婚青年的自殺主要表現為三種,即要求婚姻自主、家庭日常衝突和生活困境。楊華、歐陽靜(2013)認為在城鄉差異的二元結構的制度環境下,通過對農村內部的階層分化和階層機制以及農村家庭內部的代際分化和剝削機制的雙重考察,得出農村老年人的自殺根源是社會底層的社會問題的集中反映,而不是簡單歸因於傳統孝道的衰退。

年齡差異視角下的老年人自殺現象偏好。在這一研究偏好下,相關研究的主要主要集中在城、鄉老年人的自殺現象的比較、老年人群體的自殺的原因以及緩解老年人自殺現象的有效嘗試之上。劉華清、費立鵬(1997)分析了1990年到1994年相關調查數據中的自殺率數據,分析得到的結論顯示:農村老年人的自殺現象存在性別差異,城市和農村老年人的自殺現象存在城鄉差異。具體而言就是,農村男性老年人的自殺率高於農村女性老年人,農村老年人的自殺率總體上高於城市人的自殺率。顏廷健(2003)以「喪失理論假設」為根據,分析了老年人自殺的六大「喪失」原因,即機體健康、「角色」、社會地位、理想或價值感、「養老支持」和「孝道文化」的喪失,並以此提出了四條針對性的政策建議。景軍、張杰等(2011)通過對城市老年人自殺現象的誘因分析,提出了相對剝奪感的大小可以強化或者緩解久病厭世和家庭糾紛這兩個導致自殺的驅動力,並強調了綜合性自殺預防政策出臺的時代必要性。穆光宗(2013)通過對老年人自殺現象的思考和分析,創造性地提出了由「病魔性侮辱」和「社會性侮辱」所組成的「辱壽困境」概念,並以此為切入點構建了「困境-壓力-解脫」的老年人自殺現象的全新解釋路徑,並提出建立和諧老齡社會的倫理秩序和啟動全方位老年生命關懷行動的建議,以緩解或消除老年人群體所受的社會性侮辱。

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於討論城鄉差異視角下的各種自殺現象以及年齡差異視角下老年人群體的自殺現象,而且成果頗豐。從總體層面來看,關於自殺現象存在三個方面的差異,即城鄉差異、年齡差異和性別差異。但是,隨著老齡化和少子化社會的到來,作為社會主要勞動力和處於價值觀尚未成熟的青年人群體自殺的性別差異現象也是值得關注的。

中國青年人自殺現狀的特徵描述

本文主要使用2012年、2013年的《中國衛生統計年鑑》和2016年、2017年的《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中的有關自殺的數據。本文的青年人是指15歲-34歲之間的人口,並按照統計年鑑中的年齡劃分依據將這一年齡段劃分為4段,即15歲-19歲、20歲-24歲、25歲-29歲和30歲-34歲,主要關注這四份統計年鑑中關於這四個年齡段的城鄉男女的自殺率數據。

1、中國青年人自殺率城鄉差異呈現進一步縮小的趨勢

從表一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自2011年到2016年,中國城鄉青年自殺率的差異程度是在逐漸變小的,甚至在2016年城鄉之間自殺率差異變成了0,即沒有了差異。但是,僅憑一類統計數據無法說明城鄉差異已完全消除了,故而將其闡述為城鄉差異在進一步縮小。結合已有的相關研究,也能夠佐證筆者的這一判斷,趙玉峰(2018)採用2003年到2015年的相關統計數據就中國青年人自殺的現狀和變動趨勢進行了描述,也是認為中國青年的自殺率的城鄉差異正在縮小[]。由此可見,對於中國青年人的自殺現象的研究和分析不可集中於城鄉差異之上,這也進一步證明了本文關注中國青年人自殺率的性別差異的價值性。

2、中國男性青年自殺率和女性青年自殺率沒有呈現城鄉二元性: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男性青年的自殺率均高於女性青年的自殺率。

從表二的四個年份的中國城鄉青年分年齡分性別的自殺數據中,筆者可以發現不管是在2011年和2012年,還是在2015年和2016年;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男性青年的自殺率在四個劃分的年齡層上整體上都要高於女性青年的自殺率,除了2012年20歲-24歲年齡段,男性青年以3.90的自殺率略微落後於女性青年的3.91。比如,2016年城市男性青年在四個劃分的年齡段上的自殺率分別為:1.58、1.90、3.27、4.42,這些都高於同年城市女性青年的自殺率,即1.54、1.20、2.32、2.49。即使是在農村,同年農村男性青年的分年齡段自殺率為:2.73、3.13、5.88、6.71,也還是高於農村女性青年,2.31、1.68、3.66和3.76的自殺率。

3、自2015年開始,農村男性青年在特定年齡段的自殺率遠超於同年齡段的女性青年,且特定年齡段的農村女性青年的自殺率出現了進一步的下降。

從圖一和圖二的數據,筆者發現:在2011年和2012年的相關數據中,農村男性青年在25歲-29歲和30歲-34歲這兩個年齡段的自殺率分別為:4.16、3.47和4.94、4.44,相較於同年齡段的農村女性青年的自殺率(4.15、3.39和4.49、4.07)之間的差距不是太顯著。但是2015年和2016年的數據顯示,在這兩個年齡段的農村男性青年的自殺率(5.70、5.28和5.88、6.71)明顯高於同年齡段的女性青年的自殺率(3.53、4.25和3.66、3.76),並且在2016年更為顯著。此外,從圖二中還可以看出,2011年、2012年相較於2015年、2016年的數據來看,農村女性青年的自殺率在20歲-24歲這一年齡段在2015年後有了進一步的下降,從2011年的3.91降到了2016年的1.68.

中國青年人自殺率性別差異的原因分析

自殺,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一種反常行為,它的發生一定是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綜合的結果所導致的。涂爾幹認為「任何事件都不能成為自殺的特定原因」,並主張尋求時代和階層等社會因素來解釋自殺現象[]。青年人作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力群體,加之其處於各種價值觀念的盛行的時代,這使得對於青年人自殺現象的分析,特別針對青年人自殺現象存在的性別差異的原因分析就會更加困難。因此,下文筆者將先就城鄉青年人自殺率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做出總體層面的解釋,接著會嘗試解釋上文所描述的中國青年人自殺率的性別差異的原因。

1、制度壁壘的逐漸消除,城鄉之間的流動性增強

在解釋中國青年人自殺率的性別差異的原因之前,個人認為有必要解釋一下總體層面上城鄉之間的青年自殺率為什麼差異在進一步縮小。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所實施的戶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城鄉二元體制的形成,使得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在政治、經濟等基礎權利的享受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在教育、醫療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上長期處於不公平局面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村人口的自殺率是高於城市居民的,這也是為什麼有關於農村自殺問題的研究成果頗豐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戶籍制度所產生的制度壁壘處於逐漸消除的過程當中,使得由於城鄉之間的就業、社會保障、醫療等差異所驅動的推力和拉力重新恢復生機[],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增強了城鄉之間的流動性。這種增加的流動性使得進入到城市中農村人口,而且能夠加入「流動大軍」的主要是農村青年人群,他們在流動過程中獲得相對較高的經濟收入,以及在與農村的其他人相比較時的相對優越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增強這一群體的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農村青年群體的死亡現象的減少,導致農村青年群體的自殺率降低,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總體層面上城鄉青年人的自殺率的差距在進一步縮小。

2、青年男女的社會性別分工觀念受到「虛擬平等」與「現實差異」矛盾的衝擊

為何男性青年的自殺率普遍高於女性青年的自殺率?涂爾幹在總體層面論述過女子的自殺率之所以少於男子,是因為女子不經常參加集體生活,故而她們無法像男子那般感受到好壞不同的集體生活的衝擊與影響[]。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女性群體的實際情況已經遠非涂爾幹所描述的那樣了,我們有必要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尋求新的原因和解釋。

網絡社會,是當前社會一個關鍵的標籤。同時,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青年人在網絡社會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或者從整體層面來說青年人才是網絡社會的主體。在網際網路的互聯共通的虛擬空間中,每個人都掌握著使用麥克風的權利,在網際網路這個虛擬空間中性別的邊界似乎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了,因為網絡成員的互動交往和分工合作不用率先考慮性別因素。但是,當回歸到現實社會中時,男性和女性的社會分工雖然是相較於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本質上還是差異和「對立」的。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網際網路都得到了普及,男性青年在網際網路世界中感受到的「虛擬平等或虛擬美好」,被現實狀態下的差異和不平等給擊碎。在現代社會對於男性青年的衝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教育大力普及之下,通過文化的武裝,青年女性逐漸進入了社會分工的主流[],對持有傳統觀念的男性青年產生較大的衝擊;二是部分女性青年群體將自己置於一種「相對弱勢的地位」,這給即將與其成家的或者已經成家的男性青年承擔了雙重壓力,即家庭壓力和工作壓力。這兩個方面的衝擊可能會部分解釋上文數據中呈現的: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25歲-29歲和30歲-34歲的適婚和已婚男性青年的自殺率整體上都高於同年齡段的女性青年的自殺率。

3、價值觀念不成熟引起了低齡青年群體的角色混亂

本文中,筆者將15歲-19歲和20歲-24歲這兩個年齡段的青年人稱為「低齡青年群體」,他們籠統來看屬於基本社會化的最後一個階段,即青年社會化。處於這一階段的青年群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問題和阻礙,比如理想和現實的矛盾、社會價值觀念多樣化、社會的迅速變遷等[],這些都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低齡青年群體的社會化進程。對於這兩個年齡段的自殺率的男女性別差異的解釋,筆者僅就青年學生群體做出了分析。從上文的圖表數據來看,在低齡青年群體中,男性青年的自殺率雖然整體上高於女性青年,但是在這兩個年齡段所呈現的差異已經不太明顯了。這是因為這一階段的男女青年同處於學校這一個這個共同的學習場域之中,雙方的價值觀念都處於不太成熟的階段,但是由於接觸了到了過多的價值指引,參與過多的社會活動,導致了低齡青年群體的角色混亂。學生的首要角色沒有被重視,反倒是沉迷於網絡、戀愛和攀比消費等活動中。這對於男女青年群體其實都是適用的,只是男性青年受這些活動的影響面更廣,沉迷於「含有毒癮似的網絡世界」、組織那種「狂歡式的求愛行動」以及狂歡目的達到後增加的消費等,一定程度上導致校園借貸現象的肆虐,由於自身價值觀念的不成熟引起的角色混亂,最終傷害的是青年學生群體自己。只是在這一過程中男性青年群體較女性青年群體受影響程度更大一些,故而在自殺率數據上低齡男性青年群體略微高於低齡女性青年群體。

4、農村大齡男性青年群體深受雙重「結構壓力」的影響

所謂的雙重「結構壓力」,主要是指農村男性青年所面臨的社會結構壓力和家庭結構壓力。社會結構壓力的影響的想法來自於默頓的「結構緊張理論」,默頓以美國社會為研究對象,提出社會結構會限制特定階層實現自身目標和自身價值的能力[]。在中國的制度視域下,就表現為農村男性青年還是受到了城鄉二元體制影響下階層相對固化的影響,而農村大齡男性青年群體,主要是處在30歲-34歲這一年齡段的男性青年,這一個群體由於受到制度因素的影響,處於社會結構的壓力下,加之現在城鄉流動性的增強,這類人大多親身經歷和體驗了自身與其他階層的不同和相對落後,從而產生了極強的相對剝奪感。此外,農村大齡男性青年還處在家庭結構壓力之下,主要因為現在許多的家庭類型屬於核心家庭,即費孝通先生所講的小家庭,這種家庭類型會使得青年結成家庭後,形成所謂的「421家庭結構」。在這種家庭結構下,作為家庭的經濟主要來源和主要勞動力的農村大齡男性青年,承擔了相當大一部分的家庭責任,主要表現在對子女的撫養、雙方老人的贍養以及為家庭成員提供必要的經濟和情感支持等。因此,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社會結構壓力所帶來的相對報剝奪感越強烈,同時家庭結構的壓力對農村大齡男性青年群體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這一雙重結構壓力下,可能能夠解釋導致在農村地區25歲-29歲和30歲-34歲的處於成家立業階段的男性青年的自殺率遠遠高於同年齡段的農村女性青年自殺率的原因。

5、20歲-24歲的農村青年女性受教育與權利觀念變遷的影響

以往關於農村女性青年的自殺現象的研究,大多集中於農村已婚女青年。而現在隨著晚婚的趨勢更加明顯,因此20歲-24歲的農村青年女性大致可以劃定在農村未婚女青年的範疇之內。筆者認為,這一年齡段的農村女性青年的自殺率下降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教育觀念和權利觀念的變遷影響,並且受到這兩種觀念變遷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先後順序。由於社會的變遷,農村家庭的教育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女子無才便是德」到大部分女性青年都可以享受受教育的權利。在2009年的數據顯示,受過高等教育的女生比重首次超過男性,雖然不是具體到農村的數據,但是也能夠反應相應的趨勢。因此,處於這一年齡段的農村女性青年很多都在接受高等教育和專科教育或者已經完成高中教育,其所接受的價值觀念深刻地影響了她們的權利觀念。而這一年齡段的農村女性青年的權利觀念的變遷,主要體現在她們開始追求自身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意義的實現,不會較快地將自己侷促於家庭那樣一個較小的場域內部。比如,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該類農村青年女性可能會繼續深造,2016年的相關數據顯示,整體層面上女研究生的比例達到50.36%,首次超過男性[];接受過專科教育或者完成了高中教育的該類農村女性青年可能會隨著流動的浪潮進城務工,以實現自身的期望價值。因此,在兩種觀念變遷的前後影響下,處於20歲-24歲這一年齡段的農村女性青年不易受傳統自殺因素的幹擾和影響,故而在之前相比於男性已經較低的3.6、3.91,繼續下降到2016年的1.68。

結語

中國青年人的自殺現象反映了我國在處於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的局部問題,雖然我國青年的自殺率相較於老年人群體甚至微不足道,但是我們考慮的是青年人這一群體,正處於風華正茂、蓬勃發展的時期,為什麼會存在不少的自殺現象呢?關於中國青年人的自殺現象,包括關於自殺率的性別差異的研究,在當前我國處於老齡化和少子化的社會背景下,關注未來建設和服務社會的主體力量是十分有必要的,是具有相當的社會價值和政策意義的。

相關焦點

  • 性別戰爭 :孩子的大腦,真的男女有別嗎?
    文/RedApe性別戰爭:孩子的大腦,真的男女有別嗎?對孩子性別差異的在意,還體現在數據上:68%的美國準父母會在孩子出生前主動了解孩子的性別,超過一半的美國家庭希望兩種性別的孩子至少各來一隻。雖然沒有數據顯示有多少中國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知道了性別,但能夠看到的是,中國的男孩偏好依然很強,直接的結果就是偏高的男女嬰出生性別比。
  • 大腦結構其實「男女有別」
    」  實習記者 於紫月  中國有句老話:女大三、抱金磚,如果結婚時女方比男方大上3歲,將預示著婚後生活幸福美滿。目前我們探索到人類大腦在結構和行為認知等多方面存在哪些性別差異?這些差異又將意味著什麼?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李軍。  代謝角度 女性大腦更年輕  「該項研究是通過測試男、女志願者大腦的代謝水平來評估大腦的『年齡』。」
  • "男女有別"千真萬確 性別差異具有生物學道理
    日前在網際網路上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的關於男女間性別差異的調查顯示,很多有關性別差異的傳統說法在人們心目中顯得根深蒂固且具有一定的生物學道理。這些性別間的差異在不同國度不同種族的人群中表現基本相同。     研究人員還發現,性別差異也並不是可以被劃分得一清二楚的。研究結果顯示,約有五分之一的男性具有典型的「女性」大腦,而女性中也有同樣比例的人在思維方式上呈現典型的男性風格。(國際在線)
  • 中國自殺率陡降的30年:農村女性自殺率下降最快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自殺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但鮮為人知的是,僅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還名列自殺率最高國家名單。在當時,中國是少有的幾個女性自殺率高於男性的國家之一,同時農村高於城市。情況最嚴重時,每3個離世的農村青年婦女中就有1人死於自殺。
  • Science:從基因表達層面解析為何「男女有別」
    原創 梅斯醫學 MedSci梅斯 收錄於話題#性別差異1個為了表徵人類轉錄組及其調控的性別差異,並發現性別和遺傳學如何相互影響複雜的性狀和疾病,研究人員在GTEx項目(v8數據發布)調查的44個人類組織來源中生成了基因表達及其遺傳調控的性別差異目錄
  • 男女大不同-關於性別差異的解釋
    激素作為另一種與生俱來的因素,也切實的影響著兩性的體徵和行為,例如攻擊行為的性別差異似乎受到睪丸素的影響。隨著人類進入中年甚至老年期,就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女性變得更加獨斷和自信,男性則更多的表現出同理心,更少的支配他人。要解釋這種變化,激素分泌的減少可能是原因之一。
  • 青年人的戀愛觀第三講——男女有別及相處之道
    △愛情三元論:親密、激情、承諾 1.親密:理解、熱情、交流、支持、分享溫暖,在一起很快樂,認可對方在自己生活中的價值喜歡,朋友(愛情的必要條件) 2.激情:來電的感覺,被吸引,欲望迷戀(增加性別魅力) 3.承諾:短期——一個人做出了愛另一個人的決定;長期—
  • 「中國自殺率陡降」讓人驚異
    這就帶來了一個非常大問題,如果中國的自殺率農村大於城市(這是學界沒有任何分歧的認識),而城市化率又不足(1999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只有22%),那麼樣本中57%為城市人口,帶來的結果自然是自殺率的失真。學界共識:上世紀90年代,中國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特別是農村年輕婦女在原衛生部提交13.9/10萬人這個自殺率數據後,國際組織GBD(全球疾病負擔組織)對這些數據進行了矯正,認為中國1990年的自殺率應該為30.3;而WHO在用同樣的方法矯正了中國數據的偏差以後,提出中國當年的自殺率為32.9。
  • Science子刊:癌症也會男女有別 這個蛋白竟是「幕後玩家」
    你知道嗎,其實各種癌症的發病率和致死率也存在「男女有別」。一般來說,男性的癌症發病率比女性高出約20%,死亡率也高出40%。研究還發現,女性化療會產生更多的副作用,而且女性患甲狀腺癌的機率更高。追本溯源,遺傳和分子因素被認為是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但是其中具體的機制,我們知之甚少。
  • 家居用品"男女有別"玩個性 專家說需"陰陽平衡"
    隨著女人、男人的節日越來越多,性別營銷已成為商場的「撒手鐧」。而家居市場也開始進入「男女有別」時代。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居產品開始針對女性市場來製作,華麗的圖案、精巧的設計、完美的造型,讓你一看就能知曉這是女士居住的空間。同樣,男士的家居用品也越來越個性,充滿「男人味」。
  • 蒙格斯智庫:性別歧視?或為性別差異
    作者利用涵蓋76個國家、包絡8萬個樣本的全球範圍性別差異調查結果,發現顯示男女在利他性、信任他人、積極互惠、消極互損、冒險精神和耐心程度六大指標上存在顯著的傾向性差異,這些差異與經濟發展和性別平等呈正相關,物質和社會資源可獲取性方面的性別平等促使了男女傾向性的差異。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21世紀以來的十餘年裡,這一研究已經在悄然中催生 出女性主義生命倫理學發展的一個新趨向一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它是一種以女性主義視角研究和解釋神經科學發展所帶 來的一系列社會、倫理和法律問題的生命倫理學理論。關於大腦性別差異的研究是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當前所關注的重要問 題,一些學者試圖以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和解釋當代神經科學對於大腦性別差異研究的各種新發現。
  • 他們為何自殺?
    在美國,每天有16個青年人死於自殺。為什麼青少年的抑鬱和自殺成了流行病?有許多種解釋,但沒有定論。有研究者強調社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的作用。有證據證明,女孩因為大量使用手機而遭受更多的霸凌。《時代》周刊說:「如今的青少年普遍被認為比他們的父母更加脆弱、復原力較差、更不堪重負。有時他們被稱為被寵壞了、太嬌慣了。最重要的是,他們到達青春期的時候正是社交媒體在改變社會的時候。
  • 疫情悲劇:日本女性自殺率飆升
    一旦社會狀況惡化 弱者首先遭到拋棄  疫情悲劇:日本女性自殺率飆升  文/王天然  日本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隨著疫情的蔓延,情況日益嚴峻,女性自殺率更是飆升。2020年7至12月,日本自殺人數連續5個月呈上升趨勢。
  • 男女有別,心血管疾病診治應關注性別差異!
    由於遺傳、細胞、生化和生理特點等存在性別差異,女性在試驗中比例不足,試驗結果用於指導女性臨床實踐存在局限性。有學者評估了2010年至2017年間在Clinical Trials. gov註冊完成的心血管試驗中女性參與情況,提取了可公開獲得的信息。
  • 中國男女童入學率性別差異全面消除
    中國發展門戶網訊(實習生 金慧東)中國政府與聯合國駐華系統近日共同發布了《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報告(2000-2015年)》。隨著千年發展目標即將於2015年底到期,這份報告是關於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進展情況的最終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已經實現了中小學教育中的性別平等。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性別平等,將提升女童義務教育普及程度擺在重要位置,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保障女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 科學家強調性別差異對大腦功能的影響
    2017年2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JNR)上的最新評論性文章中,來自阿斯頓大學阿斯頓大腦研究中心的教授Gina Rippon及其國際合作者強調了如何改善性別差異性研究
  • 養育孩子一定要注意性別差異,男女有別,不然長大會很吃虧
    「你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在養育Ta的過程中,你會根據性別的差異區別對待他們嗎?」小樣媽問了身邊的一些朋友,比較普遍的回答是:對待男孩女孩會有差異。這種差異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受後天的影響呢?為了搞清楚這一點,科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準備了一些玩具汽車和洋娃娃,讓飼養員放在猴群附近,沒過多久,好奇的猴子紛紛從樹上下來,挑走它們感興趣的玩具。
  • 沈奕斐《透過性別看世界》:如何理解性別差異?
    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希望通過「性別」這一視角來探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差異,理解差異和處理差異。當人們能以欣賞的眼光來發現差異的美,能讓差異共存,也有讓差異一致的能力,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如何突破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 購物中心消費者行為的性別差異研究
    在此背景下,本文從研究購物中心這一新興業態空間中消費者行為出發,分析不同性別消費者行為特徵及業態空間選擇差異,並進一步探討性別角色認同與消費行為之間的關係,以期解讀不同性別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及對消費空間需求,為購物中心的規劃建設提供一種基於不同性別消費者的視角,優化購物中心設施配置,推動城市零售商貿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