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一定要注意性別差異,男女有別,不然長大會很吃虧

2020-12-03 媽媽沒時間

「你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在養育Ta的過程中,你會根據性別的差異區別對待他們嗎?」

小樣媽問了身邊的一些朋友,比較普遍的回答是:對待男孩女孩會有差異。

首先是買玩具的時候,會給男孩買玩具汽車、遙控飛機、奧特曼等,女孩則會買洋娃娃、動物玩偶等柔軟的玩具。

其次是對待孩子的態度會不同。對男孩會嚴厲一些,摔倒了不許哭,會走路了不能抱,對待女孩則會溫柔很多。

這兩種常見的養育方式正確嗎?男孩、女孩有哪些天生的差別和劣勢,需要我們在養育過程中格外注意?今天,小樣媽就和大家聊聊上面這兩個問題。

PS:文章有點長,建議收藏。

01 為什麼男孩喜歡汽車,女孩喜歡娃娃?

不管是家長還是幼兒園老師,都會發現在選擇玩具這件事上,男孩和女孩有著截然不同的偏好。

男孩普遍喜歡交通工具和打鬥類的玩具(如小汽車、變形金剛),女孩則更喜歡和人有關的玩具(洋娃娃、茶具組等)。

這種差異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受後天的影響呢?為了搞清楚這一點,科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們準備了一些玩具汽車和洋娃娃,讓飼養員放在猴群附近,沒過多久,好奇的猴子紛紛從樹上下來,挑走它們感興趣的玩具。

令人意外的是,僅管猴子從來沒見過這些玩具,但公猴毫無例外地拿走了玩具車,母猴則拿走了娃娃。可見對於玩具的性別偏好是與生俱來的。

科學家進一步研究後發現,對玩具的偏好和孩子體內的激素有關。男孩體內的雄性激素水平要遠高於女孩,所以他們更喜歡玩具車,不喜歡洋娃娃。

有些女孩在胚胎發育階段,身體裡積累了大量的雄性激素,結果她們長大後也表現出了和男孩一樣的偏好:喜歡玩汽車,不喜歡洋娃娃。

02 給孩子買玩具,種類豐富很重要

既然男孩女孩天生喜歡不同的玩具,這是不是意味著給孩子選玩具的時候,必須按照性別區分呢?

如果你是這樣認為的,就掉進了今天要講的第一個誤區裡。

的確,面對種類繁多的玩具時,孩子們不用大人引導,就會偏好其中的一些,拒絕另一些。對此,我們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強迫他玩不喜歡的玩具。

但同時,有很大一部分玩具是不帶有性別特徵的,比如積木、繪本、畫筆、橡皮泥等,男孩、女孩都喜歡。

對於這些玩具,我們要儘可能多得呈現給孩子,不用買很多,不用買最貴的,但種類一定要豐富。因為這和孩子的大腦發育特點有關。

從幼兒時期,也就是兩、三歲開始,孩子的大腦會經歷一個突觸修剪的過程。

經常一起使用的神經元之間會建立起更多、更緊密的聯繫,讓信息傳輸起來更高效。而那些不太一起使用的神經元之間,已經存在的連接也會慢慢消失。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進廢退的過程。

假如孩子的玩具種類非常單一,男孩玩來玩去都是汽車、玩具槍,他大腦中的很多突觸連接就會慢慢被刪減掉。不僅影響孩子當下的能力發展(玩汽車時,很少會鍛鍊到語言能力、精細動作能力、創造力等),沒有了突觸連接的基礎,孩子未來的發展也會受到很大限制。

所以說,孩子玩玩具時,不要只限於帶有性別特徵的那幾樣。給孩子多一點選擇和體驗的機會,讓他接受各種不同的刺激,孩子的大腦會發育得更好。

03 優秀品質是不分男女的

我們在養育孩子時,常常會陷入對性別的刻板印象:覺得男孩就應該勇敢點,不能哭鼻子,女生就應該乖一點,別太鬧騰。但其實,這樣的養育方式恰恰會讓孩子陷於弱勢,不利於成長和成才。

男孩和女孩的大腦結構是有一定差異的,既有優勢又有劣勢。

比如男孩大腦中的布洛卡區沒有女孩活躍,語言能力會弱一些。額葉沒有女孩成熟得早,因此自控力沒有女孩強,比較容易衝動。

另外男孩的胼胝體沒有女孩大,胼胝體的功能是連接左右大腦,讓信息更高效、更充分地交流。

男孩的左右腦不像女孩那樣能夠自如地同時使用,經常只有左腦在線,所以情緒管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都會比女孩弱一些。

當然,男孩也有比女孩強的地方,他們的空間感更好,邏輯性和抽象思維能力更強,擅長使用符號。所以上學後,男孩的理科成績通常會比女孩好。

了解了男孩、女孩各自的劣勢(這並不絕對,也有情商高的男孩和邏輯性強的女孩),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養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假如我們要求男孩必須勇敢,不準他哭,就會壓抑男孩對情緒的辨識和表達,不利於情商的發展。

如果我們要求女孩必須要乖、要安靜,就會限制她活動身體,這樣她的空間感就更差了。

我們必須要明白,優秀的品質是不分男女的。男孩也可以溫暖、貼心,擅長表達和人際交往;女孩也可以獨立、勇敢、自信,有主見。

只有全面發展,取長補短,孩子才能活出自己,不被性別偏見束縛了成長的步伐。

04 培養男孩,不妨學學霍思燕

受大腦結構還有家庭教育的影響,男孩的語言能力、共情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普遍沒有女孩強。可是霍思燕的兒子嗯哼卻是個例外。

嗯哼不僅口齒伶俐,擅長表達,共情能力也非常強,在家把媽媽寵成了公主,在外和小夥伴相處融洽,情商非常高。

有一次,嗯哼和媽媽參加一檔綜藝節目,其中有一個問答環節,小朋友需要和工作人員單獨待在一個房間裡,接受提問。

其他小朋友進入房間後,都是大人問什麼,他們就答什麼。只有嗯哼反客為主,不停地對工作人員發問,「你是誰?這個是從哪兒來的?這是冰淇淋嗎?這裡怎麼沒有床……」把大家都給逗樂了。

被問到「節目裡哪個男孩最帥」時,一向自信的嗯哼沒有說自己最帥,而是把小夥伴們排在了前面,把自己留到了最後,還說要把(最帥的)機會讓給他們。

節目組接著問嗯哼,「最喜歡節目裡的哪個小夥伴?」其他孩子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都是挨個報一下名字。

沒想到小小年紀的嗯哼竟然語出驚人,不僅喜歡所有的小夥伴,還挨個形容了大家的優點,說安迪「勇敢、自信」,大麟子「愛護植物」。

最讓霍思燕感動的,是嗯哼關於媽媽的回答。節目組問嗯哼,「媽媽哭了怎麼辦?」嗯哼想都沒想就說,「拿紙巾擦她的眼淚。」

節目組又問,「你怕媽媽變老嗎?」

嗯哼說,「不怕,我一直都會在她身邊,她老了我也會給她吃糖。」

「如果她走不動了呢?」

嗯哼:「我拿車推著她,還會買一個自動的。」

你能想像這是一個不到5歲的男孩說出的話嗎?

很多媽媽羨慕霍思燕,有嗯哼這麼暖的兒子疼她,但是嗯哼超強的語言能力和同理心並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要歸功於霍思燕這個對情緒有超強感受力的「話癆媽媽」。

霍思燕非常喜歡和嗯哼聊天,在聊天的過程中,她會把自己對嗯哼的愛和驕傲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

有一次,嗯哼光著腳走路,踩到了地上的一個玩具,因為很疼,嗯哼立刻聲嘶力竭地大吼起來,媽媽把玩具撿起來給他看,他還生氣地扔掉了,繼續大吼。

換成是一般的家長,這時候很可能會先糾正孩子發脾氣、扔東西的行為,「發什麼脾氣呀,不就是踩到個玩具嗎,至於這樣大吼大叫嗎?誰讓你玩好玩具不收拾的?看,踩到了吧!」

但是霍思燕卻很有同理心,她先關心兒子的感受,「太疼了,太疼了。太尖了,踩上肯定會疼的。」說完給了兒子一個擁抱,完全接納嗯哼通過喊叫來釋放情緒的行為。

接著,霍思燕仔細查看了嗯哼的傷口,繼續抱著兒子,還給他的腳底吹吹氣。

這一系列的動作其實非常重要,讓嗯哼感受到了媽媽的理解和關心,通過共情,和嗯哼的右腦創造了聯結,而右腦是負責我們的感受和情緒的。

霍思燕的做法在很多人眼裡也許是小題大做,會寵壞孩子,但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恰恰是培養孩子情商的重點。

當孩子陷在強烈的情緒中時,只有先給他關注和認同,讓右腦發揮作用,才能更快地讓情緒緩和下來,讓理性的左腦也參與進來,聽我們後面要說的道理。

視頻中,當霍思燕做完上面的安撫工作,再和嗯哼說她要去看看嗯哼扔掉的那個東西,說它太危險了,要及時撿起來交給媽媽或老師,避免其他人踩到時,嗯哼已經止住了哭聲,完全平靜下來了。

最可貴的是,霍思燕還親自踩了一下那個玩具,說完全能體會到嗯哼剛才的痛,還誇兒子堅強,嚇得嗯哼趕緊讓媽媽把玩具拿開。

緊接著,嗯哼好奇心爆棚,和媽媽討論什麼是「破皮」,什麼是「真皮」。聽到媽媽說心疼自己,心都碎了時,嗯哼又「男子漢」上線,說「沒關係,過幾天就好了」。

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家裡來了小客人,嗯哼被冷落時,霍思燕會反思自己,認真地和嗯哼聊他的感受和想法,告訴嗯哼自己有多愛他,為什麼對待客人要熱情。

家裡的小貓懷孕、生寶寶時,霍思燕會帶嗯哼一起見證生命的誕生,會告訴他自己懷他時有多幸福。

正因為霍思燕什麼都和嗯哼說,尤其是內心的感受和情緒,所以嗯哼不管是詞彙量、表達力,還是同理心和情商(能夠調控自己的情緒,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都比同齡人要高出不少。

所以說,如果你家也是個男孩,一定要格外注意對語言能力和情商的培養。

允許男孩哭,允許他表達情緒和感受,多給他擁抱和身體接觸,多和他談論感受,教他一些社交技巧(比如分享,關心別人,誇獎別人的優點)。

另外爸爸要尤其注意,在男孩面前關心和體貼媽媽,給他樹立一個模仿的榜樣。

在這樣的家庭下長大的男孩,一定會像嗯哼一樣溫暖,被大家喜歡。

05 培養女孩,千萬別讓她太安靜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養育女孩需要注意些什麼。

受激素和大腦結構的影響,女孩通常會比男孩安靜,活動量比男孩要小,不會整天打打鬧鬧的。同時,女孩的空間感和數理-邏輯能力會比男孩弱一些,初高中開始學習理科後,會比男生吃力一些。

很多父母在養育女孩的過程中要求她們要乖,要聽話,這也導致了一些女孩缺乏自信和主見,做事比較被動,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遇到強勢的人容易屈服。

下面給大家分享幾個養育女孩的建議。

1、鼓勵女孩多參加運動

比如玩一些球類遊戲、追逐打鬧遊戲。不僅能訓練女孩的身體協調性,還能提升她們的空間感,鼓勵冒險精神。

2、多玩能提升空間感的玩具

比如積木、樂高、七巧板、拼圖、拆裝類玩具等。給女孩多一些選擇,增加玩這類玩具的機會。

另外可以多讓女孩玩水、玩沙子,做科學小實驗,培養她們對科學的愛好。

3、多給女孩做主的機會

從小的時候起,就要多給女孩選擇和做主的機會。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水果、買什麼玩具,都先問問孩子,讓她2選1或3選1。

玩遊戲的時候,讓女孩來主導遊戲的進程,不要總是「教」她,要學會退一步,做女孩的助手,在她需要時才出手。

外出遊玩的時候,給孩子安排、計劃的機會,比如要帶哪些東西,先去哪裡、後去哪裡。練習的次數多了,女孩不僅會更自信、更有主見,計劃和思考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4、改變女孩的「公主夢」

很多女孩都有公主夢,但是公主的角色大多比較單一,都是美麗和善良的化身,被動地等待著王子的解救。這種對女性形象的塑造,並不利於女孩性格的培養。

在這個競爭激烈,強調男女平等的社會,我們要培養女孩獨立、勇敢的品質,讓她知道可以通過努力和主動爭取贏得更多的機會,所以在給女孩講公主故事的時候,要給她呈現不同性格的公主。

比如《冰雪女王》中的艾莎公主、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世界名著《小公主》中倔強、聰明的英國女孩薩拉等,都能給女孩帶來積極、多元的影響,甚至會改變她的理想和人生。

以上就是養育男孩、女孩時需要區分對待的一些注意事項。我們一方面要尊重男孩女孩天生的差異,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性別刻板印象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可以擁有善良、溫暖、勇敢、自信的品質,願每個孩子都能全面發展,擁有更好的人生。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專注分享0-6歲育兒、早教方法。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轉發支持我吧。

相關焦點

  • 性別戰爭 :孩子的大腦,真的男女有別嗎?
    這也是為什麼強調兩性差異、因而主張男孩和女孩要有不同養育方式的觀點,在學界相對主流,在普通父母和教育者中也很有市場的原因之一。面對這些爭議, 面對如何養育孩子這樣重大的問題,要想知道怎樣才是對孩子最負責的態度,我們需要從問題的源頭看起。-性別真的重要嗎?-性別的差異是真實存在的嗎,差異有多大?-性別的差異,是先天造就,還是後天養成?2. 男孩/女孩,性別重要嗎?
  • 男女大腦天生大不同,4大差異很明顯,教養孩子真要「男女有別」
    為人父母的,多些了解男女大腦結構的不同,養育男孩或女孩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會更加精準。②空間認知存在差異假如你在問路,男性會用距離與方位來回答你,「某路走多少公裡後往北轉。」剛好你是一位女性的話,你聽了,會一臉蒙。而女性則會有很多細節的描述,擅長用地標來指路,「往前走出現某酒店,再往裡走有間藍色花店,花店旁的那條巷子,就是你要找的地方。
  • 男女教育有差異,教育女孩多注意這4點,她將來會變得很優秀
    但是從教育方面來講,一定程度上女孩比男孩更難教育,身上出現的教育問題也並不比男孩子少。因此家長們要想將女孩子教育得完美,就要注意男女教育方法上的差異,掌握教育女孩的技巧。那麼,家長們在教育女孩子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 兒子一句話,羞紅媽媽臉,這個界限還是要有的,不然會毀了孩子
    大多數家長都覺得這種能力是天生的,長大自然就懂了,他們認為給講孩子有關性的知識不符合我們的傳統。而一方面他們又認為「親子之間哪有那麼多需要在意的,禁忌多了不是讓親子關係疏遠了嗎?」但是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無論你教與不教,孩子對性的好奇心都一定會產生的,不加以引導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等到錯已經鑄成,再想教育晚了。
  • 養育之道,勿忘初心 —請讓孩子「慢慢長大」
    「我拿著試卷不敢去籤名,因為分數沒到老爸的預期;我知道少壯要努力,可為什麼要和別人比……」近日,一首原創歌曲《我只是個孩子》引發關注。9歲男孩吳耀傑將自己的壓力寫進歌詞,唱出了孩子們的心聲,也令不少家長陷入沉思。
  • "男女有別"千真萬確 性別差異具有生物學道理
    日前在網際網路上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的關於男女間性別差異的調查顯示,很多有關性別差異的傳統說法在人們心目中顯得根深蒂固且具有一定的生物學道理。    調查結果顯示,男人傾向於具有比女人更為強烈的性驅動力且在性愛方面表現得更為「樂觀」;女性在包括口語流利性和查找物品在內的測試中的表現要優於男性,而男性則在「空間感知」任務的完成上具有一定的優勢。這些性別間的差異在不同國度不同種族的人群中表現基本相同。     研究人員還發現,性別差異也並不是可以被劃分得一清二楚的。
  • 男女有別:中國青年人自殺率的性別差異解釋
    在這個總的前提之下,本文嘗試回答的問題是:在描述現階段中國青年人自殺率存在的性別差異的前提下,解釋引起這種自殺率的性別差異的原因。文獻綜述自殺問題能夠成為一個經典的社會學研究問題,要歸功於社會學三大家之一的涂爾幹的代表作品《自殺論》。
  • 大腦結構其實「男女有別」
    近日,美國科研工作者研究發現,成年女性的大腦會比同齡男性的大腦年輕大約3歲。這項科學研究結果基於什麼科學道理?目前我們探索到人類大腦在結構和行為認知等多方面存在哪些性別差異?這些差異又將意味著什麼?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李軍。
  • 男女大不同-關於性別差異的解釋
    激素作為另一種與生俱來的因素,也切實的影響著兩性的體徵和行為,例如攻擊行為的性別差異似乎受到睪丸素的影響。隨著人類進入中年甚至老年期,就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女性變得更加獨斷和自信,男性則更多的表現出同理心,更少的支配他人。要解釋這種變化,激素分泌的減少可能是原因之一。
  • 父親角色與母親角色的性別差異反思
    在對子女的家庭教養中,父親角色與母親角色是否確然存在著性別差異,其差異的根本又是什麼?對此,我們有必要從女性主義理論視角上進行辨析,去重新思考家庭教養中的「父親參與」問題。  子女家庭教養中的父親角色  英國哲學家與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曾說:「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父親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 養育差異還是養育陷阱?——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發展的異質性影響研究
    關鍵詞:教養方式;階層差異;養育陷阱;異質性影響 一、問題提出 近些年,「直升機育兒」「虎媽」等密集型、高強度養育方式引起了廣泛討論和關注。父母不僅是孩子的保護者和監督者,還深度介入孩子的教育生活。
  • 家居用品"男女有別"玩個性 專家說需"陰陽平衡"
    隨著女人、男人的節日越來越多,性別營銷已成為商場的「撒手鐧」。而家居市場也開始進入「男女有別」時代。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居產品開始針對女性市場來製作,華麗的圖案、精巧的設計、完美的造型,讓你一看就能知曉這是女士居住的空間。同樣,男士的家居用品也越來越個性,充滿「男人味」。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關鍵詞: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大腦性別差異摘 要:在當代神經科學領域,大腦性別差異的研究一直備受關注。她試圖總結關於大腦組織結 構「性別差異」研究的成果,並得出男女的一些思考 和行為差異緣於他們大腦結構不同的結論,強調女 性大腦如同「高速路」,男性大腦卻似「鄉間路」。無論 男孩還是成年男性,都不如女孩和成年女性「能說會 道」。女性平均每天要說2萬個單詞,比男性多出 1.3萬個,而且女性說話的語速也比男性快。大腦組 織結構的差異也使女性更為健談,而這種差異從胎 兒發育時期便開始了。
  • 醫生暗示胎兒性別多有「技巧」,這些幽默的回答,孕媽要知道
    和醫生聊天時說自己真的太期待是個女兒了,給孩子準備的任何東西都是粉色的。沒想到醫生竟然回了一句:「看來寶寶一定很喜歡媽媽準備的東西。」當時醫生說完這句話,曹女士沒有在意,直到回家後才想到,原來這是醫生在暗示自己肚子裡的孩子是個小女生。果然生下來的就是個女兒,這真是了了曹女士的心願。其實大多數父母去醫院產檢,都會忍不住問醫生胎兒性別。
  • Science:從基因表達層面解析為何「男女有別」
    原創 梅斯醫學 MedSci梅斯 收錄於話題#性別差異1個為了表徵人類轉錄組及其調控的性別差異,並發現性別和遺傳學如何相互影響複雜的性狀和疾病,研究人員在GTEx項目(v8數據發布)調查的44個人類組織來源中生成了基因表達及其遺傳調控的性別差異目錄
  • Science子刊:癌症也會男女有別 這個蛋白竟是「幕後玩家」
    你知道嗎,其實各種癌症的發病率和致死率也存在「男女有別」。一般來說,男性的癌症發病率比女性高出約20%,死亡率也高出40%。研究還發現,女性化療會產生更多的副作用,而且女性患甲狀腺癌的機率更高。追本溯源,遺傳和分子因素被認為是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但是其中具體的機制,我們知之甚少。
  • 沈奕斐《透過性別看世界》:如何理解性別差異?
    性別話題一直是社會上的熱議話題,近期的影視劇比如《致命女人》《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天空之城》以及綜藝節目《做家務的男人》、BBC的紀錄片《日本之恥》等,都將性別議題再一次呈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比如:適齡年齡的女性一定要結婚生子嗎?社會對於婚內男性出軌的苛責程度遠遠低於女性,這合理嗎?
  • 如何科學養育孩子
    如何科學養育一個孩子,令不少新晉爸媽感到手足無措的一個問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往往不吝嗇支付高昂的費用把孩子送入各種早教班、培訓班。 什麼是科學養育?它並不是指對孩子傳統學科能力的培養,不是為了發展數學思維就去報數學班,為了培養創造力就去報美術班。
  • 交警:注意這幾點,不然自己吃虧
    交警:注意這幾點,不然自己吃虧!其實對於這個事故的人員傷亡情況,我們也是有必要進行靈活的處理,而且我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在這裡我們也是要說明兩個方面,第1個也就是是否墊付,第2個是需要墊付多少,其實對於這個我們也是大概能夠判斷出來,自己在事故的過程中到底有沒有責任,就比如說別人在斑馬線上正常行走,如果說你的車子沒有剎住車就直接把別人給撞倒了,這肯定是你來負全責,這個時候也是有必要墊付一些的,因為畢竟對於你來說是負全責的
  • 李玫瑾:小時候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情商高不了,容易吃虧
    李玫瑾幫助家長解惑,從孩子的行為表現入手,做到讓孩子遇到問題早點解決。家長從李玫瑾身上,學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一次講座中,他提及了孩子的小時候有這4種表現,長大後情商高不了,容易吃虧,家長需要從情商上培養孩子。那麼,李玫瑾提到的「孩子4種表現」,都是哪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