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話題一直是社會上的熱議話題,近期的影視劇比如《致命女人》《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天空之城》以及綜藝節目《做家務的男人》、BBC的紀錄片《日本之恥》等,都將性別議題再一次呈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比如:適齡年齡的女性一定要結婚生子嗎?社會對於婚內男性出軌的苛責程度遠遠低於女性,這合理嗎? 在家庭內部夫妻之間親子之間、代際之間的相處有怎樣的處事智慧呢?
沈奕斐
9月21日下午,思南讀書會如約在思南文學之家舉行,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專家沈奕斐攜新書《透過性別看世界》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講座「如何理解性別差異?——《透過性別看世界》」。
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希望通過「性別」這一視角來探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差異,理解差異和處理差異。當人們能以欣賞的眼光來發現差異的美,能讓差異共存,也有讓差異一致的能力,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如何突破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沈奕斐開場便與聽眾笑談她最近在追《陳情令》時的感慨,她發現當紅男演員肖戰因為「腰細」而頻繁登上微博熱搜,這進一步激發了她的研究興趣——是不是腰細就一定是女生?有一定曲線就是女生?男性女性最重要的本質區別是生殖器官的不同嗎?性別那麼容易被區分開來嗎?
「我今天會先從性別差異講起:首先我們透過性別看世界,性別到底是什麼呢?我的研究方向是性別研究,尤其是關於家庭研究,我自己的理想就是『把生活深化為學術,把學術翻譯為實踐』,特別社會學研究就是把我們日常中遇到的問題找到背後的規律並總結出來。同時,我希望把學術的東西用更通俗的方式表達出來。」沈奕斐如此談道。
日常生活中的刻板印象每天都會環繞在我們身邊:男性就應該比較理性、抽象、思維能力強、同時也更暴力嗎?同時,女性就應該是更溫柔、感性、細心的嗎?
在沈奕斐看來,「我們過去男女性別沒那麼多的差異,只是一種較為明確的社會分工——叫狩獵文化和採集文化,女性因為生育的問題更多從事採集文化即種植,男性則出去狩獵。但偶爾也會有女性出門狩獵,比如瑪格麗特·米德通過對三個原始部落中與西方大相逕庭的性別角色考察,發現其中兩個部落是男性狩獵,一個是女性狩獵,但慢慢時間長了還是會形成一種不言自明的社會分工界線。」
關於社會性別分工界線的形成原因,沈奕斐認為,最主要是因為早期避孕技術沒有發展,女性不斷陷入循環往復的生育當中:在上世紀60年代避孕技術出現前人類無法控制自己的生育,只要女性生殖健康,她們便會長期處在「懷孕—生育—懷孕—生育」的環境當中,這大大減少了女性參與社會分工的可能性與機會。
《透過性別看世界》
什麼叫社會性別?「我們講的社會性別其實是一個間斷的翻譯,它在講我們整個性別都是由文化來建構的,包括人的地位、角色、服裝、行為規範都是由這個細節來決定的。」沈奕斐說。
在沈奕斐眼中,性別差異共有兩類:一類是如前所述的沒有依據的刻板印象,第二類是則是在身體上已經證明的差異性,例如,女性荷爾蒙的比例跟男性之間有本質不同,包括體內生殖器的構造也明顯相異,但目前較前沿的腦科學發現大腦在兩性之間沒有天生差異,只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
根據這種差異性,沈奕斐在書中反覆從身體角度講什麼叫美,美背後的文化是怎樣的,性背後的價值觀是怎麼排列的,這個性的等級體系是如何建構的……「我想關注這個價值觀是否符合今天的時代,工作領域我們又是怎麼討論性別平等問題,這些都是我試圖反思的內容。」
沈奕斐為聽眾介紹,《透過性別看世界》分為三個板塊:第一板塊是具體的理念,第二個板塊是性別差異在四個主要領域如何呈現,最後一個板塊關於性別差異是如何建構的,即媒體怎樣建構、語言怎樣建構、政策怎樣建構社會中的性別差異等等。
「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如果我們沒辦法處理好差異,就意味著整個社會無論在私人關係還是公共領域中都會出現較嚴重的問題,我們今天也在不斷處理這種差異性,這是我覺得面對複雜社會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方向所在。」沈奕斐強調。
講座現場
講座結束後,活躍的現場觀眾與沈奕斐進行了十分精彩的問題互動,有聽眾就當今社會普遍的不願結婚、不願生子現象向沈奕斐提出疑問,沈奕斐回應:當下青年不願走向婚姻的主要原因是性別角色的嚴重不匹配——200年前的男性角色和現在的男性角色都是承擔家庭財富積累,責任幾乎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女性角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年後女性負責家庭和美之外也要承擔社會職業,其角色範圍既要有公共領域又要包含私人領域,所以當男性角色沒有普遍涵蓋兩個範圍時,性別角色的差異與不匹配就會影響年輕人走入婚姻的比例。
沈奕斐指出,第二個原因是當愛情在90後中不再具有爭奪個人權利抑或解放的意義時,愛情就會出現明顯的降維。不論是《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挑戰家庭權威,還是《鐵達尼號》中的挑戰階層,抑或「五四」中的戀愛個人權利張揚,愛情都是具有解放意義的。今天當父輩子輩、兩性關係都更加緊密時,年輕一代會覺得生命、自我才是最可貴的,自我與自尊變得異常重要。同時,這種親密關係對於差異的容忍度非常低,所以學會處理親密關係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學會處理差異最好的方式之一。
「另外,我也特別鼓勵生孩子是因為,人類無論多麼強調自我與獨立,你跟世界一定會產生連接。現在年輕人向上的連接是父母,當未來越走越遠你一定還會和社會中的其他關係發生連接,這時,婚姻制度、生兒育女制度就是最簡單的解決你跟社會發生關聯的方式。這也就解釋了很多人20多歲拒絕走入婚姻,到40歲、50歲就很想結婚的現象,因為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長,和社會共同進步。」
還有讀者問道:「為什麼社會上對男性出軌的苛責度明顯低於女性?」在沈奕斐眼中,這與社會私有財產的繼承與分配有密切的關係。「恩格斯寫《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本書時就在解決這個問題,在沒有DNA技術的古代,一名男性要確定自己的財產由誰繼承時就試圖通過控制女性的性進行保證,確保它們傳到直系的子女手中。同理,訂婚制度也由此誕生,通過『提前宣布』的方式形成周邊人對女性有無發生混亂性關係的一種監督。」所以古代對女性嚴格性控制的背後,是歷史上私有財產體系的邏輯在運行。
沈奕斐最後談到,女性出軌現象增多是在1960年左右,因為這時避孕技術的發展使得兩性關係在保證財產繼承的前提下產生了更多的可能性。這背後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赤裸裸的社會利益關係,財產的外流是家庭所不願發生的事情。「所以馬克思說生產關係是我們社會的基本關係,一點都沒有錯,家庭關係本質上就是一個生產關係的體系,婚姻本身在這層意義上就是為了私有財產的傳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