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斐《透過性別看世界》:如何理解性別差異?

2021-01-07 澎湃新聞

性別話題一直是社會上的熱議話題,近期的影視劇比如《致命女人》《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天空之城》以及綜藝節目《做家務的男人》、BBC的紀錄片《日本之恥》等,都將性別議題再一次呈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比如:適齡年齡的女性一定要結婚生子嗎?社會對於婚內男性出軌的苛責程度遠遠低於女性,這合理嗎? 在家庭內部夫妻之間親子之間、代際之間的相處有怎樣的處事智慧呢?

沈奕斐

9月21日下午,思南讀書會如約在思南文學之家舉行,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專家沈奕斐攜新書《透過性別看世界》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講座「如何理解性別差異?——《透過性別看世界》」。

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希望通過「性別」這一視角來探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差異,理解差異和處理差異。當人們能以欣賞的眼光來發現差異的美,能讓差異共存,也有讓差異一致的能力,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如何突破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沈奕斐開場便與聽眾笑談她最近在追《陳情令》時的感慨,她發現當紅男演員肖戰因為「腰細」而頻繁登上微博熱搜,這進一步激發了她的研究興趣——是不是腰細就一定是女生?有一定曲線就是女生?男性女性最重要的本質區別是生殖器官的不同嗎?性別那麼容易被區分開來嗎?

「我今天會先從性別差異講起:首先我們透過性別看世界,性別到底是什麼呢?我的研究方向是性別研究,尤其是關於家庭研究,我自己的理想就是『把生活深化為學術,把學術翻譯為實踐』,特別社會學研究就是把我們日常中遇到的問題找到背後的規律並總結出來。同時,我希望把學術的東西用更通俗的方式表達出來。」沈奕斐如此談道。

日常生活中的刻板印象每天都會環繞在我們身邊:男性就應該比較理性、抽象、思維能力強、同時也更暴力嗎?同時,女性就應該是更溫柔、感性、細心的嗎?

在沈奕斐看來,「我們過去男女性別沒那麼多的差異,只是一種較為明確的社會分工——叫狩獵文化和採集文化,女性因為生育的問題更多從事採集文化即種植,男性則出去狩獵。但偶爾也會有女性出門狩獵,比如瑪格麗特·米德通過對三個原始部落中與西方大相逕庭的性別角色考察,發現其中兩個部落是男性狩獵,一個是女性狩獵,但慢慢時間長了還是會形成一種不言自明的社會分工界線。」

關於社會性別分工界線的形成原因,沈奕斐認為,最主要是因為早期避孕技術沒有發展,女性不斷陷入循環往復的生育當中:在上世紀60年代避孕技術出現前人類無法控制自己的生育,只要女性生殖健康,她們便會長期處在「懷孕—生育—懷孕—生育」的環境當中,這大大減少了女性參與社會分工的可能性與機會。

《透過性別看世界》

什麼叫社會性別?

「我們講的社會性別其實是一個間斷的翻譯,它在講我們整個性別都是由文化來建構的,包括人的地位、角色、服裝、行為規範都是由這個細節來決定的。」沈奕斐說。

在沈奕斐眼中,性別差異共有兩類:一類是如前所述的沒有依據的刻板印象,第二類是則是在身體上已經證明的差異性,例如,女性荷爾蒙的比例跟男性之間有本質不同,包括體內生殖器的構造也明顯相異,但目前較前沿的腦科學發現大腦在兩性之間沒有天生差異,只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

根據這種差異性,沈奕斐在書中反覆從身體角度講什麼叫美,美背後的文化是怎樣的,性背後的價值觀是怎麼排列的,這個性的等級體系是如何建構的……「我想關注這個價值觀是否符合今天的時代,工作領域我們又是怎麼討論性別平等問題,這些都是我試圖反思的內容。」

沈奕斐為聽眾介紹,《透過性別看世界》分為三個板塊:第一板塊是具體的理念,第二個板塊是性別差異在四個主要領域如何呈現,最後一個板塊關於性別差異是如何建構的,即媒體怎樣建構、語言怎樣建構、政策怎樣建構社會中的性別差異等等。

「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如果我們沒辦法處理好差異,就意味著整個社會無論在私人關係還是公共領域中都會出現較嚴重的問題,我們今天也在不斷處理這種差異性,這是我覺得面對複雜社會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方向所在。」沈奕斐強調。

講座現場

講座結束後,活躍的現場觀眾與沈奕斐進行了十分精彩的問題互動,有聽眾就當今社會普遍的不願結婚、不願生子現象向沈奕斐提出疑問,沈奕斐回應:當下青年不願走向婚姻的主要原因是性別角色的嚴重不匹配——200年前的男性角色和現在的男性角色都是承擔家庭財富積累,責任幾乎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女性角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年後女性負責家庭和美之外也要承擔社會職業,其角色範圍既要有公共領域又要包含私人領域,所以當男性角色沒有普遍涵蓋兩個範圍時,性別角色的差異與不匹配就會影響年輕人走入婚姻的比例。

沈奕斐指出,第二個原因是當愛情在90後中不再具有爭奪個人權利抑或解放的意義時,愛情就會出現明顯的降維。不論是《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挑戰家庭權威,還是《鐵達尼號》中的挑戰階層,抑或「五四」中的戀愛個人權利張揚,愛情都是具有解放意義的。今天當父輩子輩、兩性關係都更加緊密時,年輕一代會覺得生命、自我才是最可貴的,自我與自尊變得異常重要。同時,這種親密關係對於差異的容忍度非常低,所以學會處理親密關係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學會處理差異最好的方式之一。

「另外,我也特別鼓勵生孩子是因為,人類無論多麼強調自我與獨立,你跟世界一定會產生連接。現在年輕人向上的連接是父母,當未來越走越遠你一定還會和社會中的其他關係發生連接,這時,婚姻制度、生兒育女制度就是最簡單的解決你跟社會發生關聯的方式。這也就解釋了很多人20多歲拒絕走入婚姻,到40歲、50歲就很想結婚的現象,因為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長,和社會共同進步。」

還有讀者問道:「為什麼社會上對男性出軌的苛責度明顯低於女性?」在沈奕斐眼中,這與社會私有財產的繼承與分配有密切的關係。「恩格斯寫《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本書時就在解決這個問題,在沒有DNA技術的古代,一名男性要確定自己的財產由誰繼承時就試圖通過控制女性的性進行保證,確保它們傳到直系的子女手中。同理,訂婚制度也由此誕生,通過『提前宣布』的方式形成周邊人對女性有無發生混亂性關係的一種監督。」所以古代對女性嚴格性控制的背後,是歷史上私有財產體系的邏輯在運行。

沈奕斐最後談到,女性出軌現象增多是在1960年左右,因為這時避孕技術的發展使得兩性關係在保證財產繼承的前提下產生了更多的可能性。這背後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赤裸裸的社會利益關係,財產的外流是家庭所不願發生的事情。「所以馬克思說生產關係是我們社會的基本關係,一點都沒有錯,家庭關係本質上就是一個生產關係的體系,婚姻本身在這層意義上就是為了私有財產的傳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深Talk|教輔圖書分男女,如何放大了性別差異?
    在這背後,有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一位博士的《性別與教學教育》主題報告作支撐:在高端數學學習這一塊,男生優勢明顯。而在普通的難度學習中,卻各有千秋。但對不同學習模塊,男生女生學習存在的性別差異還是很明顯的。了解差異是為了突破刻板認識,而不是相反。
  • 蒙格斯智庫:性別歧視?或為性別差異
    作者利用涵蓋76個國家、包絡8萬個樣本的全球範圍性別差異調查結果,發現顯示男女在利他性、信任他人、積極互惠、消極互損、冒險精神和耐心程度六大指標上存在顯著的傾向性差異,這些差異與經濟發展和性別平等呈正相關,物質和社會資源可獲取性方面的性別平等促使了男女傾向性的差異。
  • 男女大不同-關於性別差異的解釋
    我們的女性祖先需要通過理解自己的孩子和求婚者的情緒而獲得益處,因此自然選賦予了女性更好的理解情感的能力。總而言之,自然會選擇那些有助於基因遺傳的特性。在擇偶偏好上,男性會努力為女性提供他們所需的外界資源和身體保護,女性會通過美容等手段滿足男性所需要的年輕,健康的外表。各個年齡階段的女性都偏愛比自己大一點的男性,而男性偏愛預示生殖能力強的女性特徵。
  • PNAS:性別差異的歷史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者,通過分析兩種蛋白(HAP2 和GEX1)的同源關係,發現真核生物的性別分化出現的很早,很可能在真核生物的上一個共同祖先中就存在。而且他們認為有性生殖起源於線粒體帶來的活性氧自由基的氧化壓力相關。針對很多原生動物的研究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觀察到這些真核「微生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 職場中性別差異如何消除?BOSS直聘薛延波分析
    中新網11月29日電 11月27日,在36氪主辦的「2019WISE大會」上,BOSS直聘薛延波博士發表主題演講,分享了人工智慧相關行業人才市場中存在的性別差異問題以及產生的原因。近幾年,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信息和通訊技術行業人才需求增長迅猛。
  • 科學家強調性別差異對大腦功能的影響
    2017年2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JNR)上的最新評論性文章中,來自阿斯頓大學阿斯頓大腦研究中心的教授Gina Rippon及其國際合作者強調了如何改善性別差異性研究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這些都是大腦和精神方 面的問題,因此神經科學似乎最有希望理解和減少 這種疾病的發生率,甚至有可能治癒它。」叩',而且, 近些年來美國和歐盟分別啟動了兩個神經科學研究 項目——「歐洲人腦研究計劃」和「美國大腦活動基 因圖譜」(BAM),它們都旨在闡釋大腦如何工作的 知識,試圖理解大腦和精神疾病的病因,並找到相應 的治療方法。
  • 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性別差異確實客觀存在,但比起聚焦於兩性究竟有何差異,更重要的是思考差異從何而來,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差異。採寫 | 肖舒妍周憶粟,現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長期研究教育政策與發展、教育社會學以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 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在男生女生的學習是否存在差異這個問題上,你可以有很大的數據,但是它並不回答核心的問題。研究者永遠要問的是:大數據是如何產生的?有沒有把孩子隨機分組,安排在一模一樣的教學環境裡?你需要控制其他所有潛在的變量,把性別這個變量隔離出來,才能夠確定,最終觀察到的差異是由性別造成的。這一點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基本上很難做到。
  • 父親角色與母親角色的性別差異反思
    在對子女的家庭教養中,父親角色與母親角色是否確然存在著性別差異,其差異的根本又是什麼?對此,我們有必要從女性主義理論視角上進行辨析,去重新思考家庭教養中的「父親參與」問題。  子女家庭教養中的父親角色  英國哲學家與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曾說:「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父親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 CKD進展與死亡率的性別差異
    CKD進展與死亡率的性別差異 2021-01-12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J Neurosci:多巴胺或能調節蠕蟲的性別差異
    2019年5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題為「Sexually Dimorphic Regulation of Behavioral States by Dopamine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埼玉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多巴胺或能調節蠕蟲的性別差異
  • 英文精讀|都市用車的性別和年齡差異-私營運輸部門近期的性別差距...
    Recent Gender Gap Trends in Private Transport作者:Jerònia Cubells,Oriol Marquet,Carme Miralles-Guasch來源:Sustainability Volume 12, Issue 18, 2020摘要因為性別化的流動性正在趨同,而年輕群體的自動化程度呈下降趨勢,當前世界各地城市的城市流動性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 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性別差異:這意味著什麼?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發表了一項研究,內容男性和女性大腦的結構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隨年齡變化。他說:「我們觀察到一種特殊的模式,而且非常謹慎地只進行了描述,人們應該這麼做,而不是跳到功能上的解釋。」然而,儘管拉茲納漢做了種種努力,媒體還是很快發表了一篇文章,引用他的研究為單性別學校教育辯護,認為男孩和女孩必須以不同的方式學習,因為他們的大腦解剖結構略有不同。
  • "男女有別"千真萬確 性別差異具有生物學道理
    日前在網際網路上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的關於男女間性別差異的調查顯示,很多有關性別差異的傳統說法在人們心目中顯得根深蒂固且具有一定的生物學道理。    據英國《獨立報》7月16日報導,該調查被認為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來自世界各地的25萬名被調查者在網上填寫了十分詳盡的心理調查問卷,每個參與者都必 須回答關於其性行為和性觀念的200個問題,並完成一系列針對自己個性特點和認知能力的簡單測試。
  • 購物中心消費者行為的性別差異研究
    在此背景下,本文從研究購物中心這一新興業態空間中消費者行為出發,分析不同性別消費者行為特徵及業態空間選擇差異,並進一步探討性別角色認同與消費行為之間的關係,以期解讀不同性別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及對消費空間需求,為購物中心的規劃建設提供一種基於不同性別消費者的視角,優化購物中心設施配置,推動城市零售商貿業發展。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當「性別多元化」日益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門話題與身份標籤,我們真的理解「性別」這一概念的由來與發展嗎?在新近出版的《性別是流動的嗎?》一書中,利茲大學的社會學和性別研究副教授薩莉·海因斯為我們檢視作為社會性別理論中的「性別」概念。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追溯不同時代與社會對於性別的理解與觀念,我們會發現,性別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議題,它一方面與階層、種族等社會範疇緊密交織,又內嵌於不同的歷史、社會與文化框架之中。就當下種種關於性別的社會議題來看,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礎簡明的性別理論框架。例如性別並不是由生物學來確定的,性別的生理面向與性別認同、性別表達共同組成人們對於性別的理解與實踐。
  • 男女有別:中國青年人自殺率的性別差異解釋
    關鍵字:自殺、自殺率、性別差異、青年人今年,英國著名雜誌《經濟學人》的一篇關於自殺話題的報導中提到自2000年以來,全球範圍內的自殺率下降了29%。而該雜誌在2014年曾以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為基礎做了相關報導,稱「近十年(2002年至2011年)以來,我國的自殺率已經降至世界最低行列」。
  • Hightable:性別營銷,男女差異
    作為營銷人員,你就要針對不同的性別的人群投放不同的營銷信息。1、購物決策,女性說了算研究顯示,美國家庭中,女性是多數購買的決策者,平均來看,女性在購物決策上的話語權在83-87%2、媽媽人群:受教育程度高、職業女性,購買力強媽媽群體的購買力尤其強,營銷業者需要注意到這些群體的結構變化3、網購行為差異,人數不佔優的女性購買佔比最高美國女性網民佔比不到一半,網絡購物支出卻佔到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