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輔也分男女?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2021-01-15 新京報書評周刊


採寫 | 肖舒妍


周憶粟,現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長期研究教育政策與發展、教育社會學以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華東師範大學根據大數據研究,為男生女生推出不同數學教輔的做法?首先,該教輔基於的大數據分析是否科學?


周憶粟:大數據是當下的潮流。有了大數據的加持,出版商們更有底氣。但他們的底氣來自對市場營銷的把握,而不是對學習過程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這種大數據的挖掘,也許會有一些商業價值,能產生一個賣點,但並不算是嚴謹的科學研究。大數據不是研究者或書商的免罪金牌,更不應該是讓我們盲從的黑箱。


首先數據不是越多越好。在男生女生的學習是否存在差異這個問題上,你可以有很大的數據,但是它並不回答核心的問題。研究者永遠要問的是:大數據是如何產生的?有沒有把孩子隨機分組,安排在一模一樣的教學環境裡?你需要控制其他所有潛在的變量,把性別這個變量隔離出來,才能夠確定,最終觀察到的差異是由性別造成的。這一點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基本上很難做到。


通過數據挖掘發現的顯著性差異也並不意味著一定是有實際意義的差別。這種男女之間的差別可能是某種虛假變量造成的。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如果研究者測量一組 5-10 歲的孩童的腳長,同時測量他們的數學能力,不需要 2000 多萬的大數據,只需要幾百人,就能發現:腳越大的孩子數學越好。但事實上,並非腳長決定了數學成績,而是腳長反映了孩子的年齡成熟度。隨著孩子的成熟,對於某些特定數學概念的掌握會自然而然更純熟,從而導致更好的成績。


在性別差異這個例子中,我們顯然可以聯想到性別刻板印象在該大數據模型中的缺失——即孩子在先前成長的過程中已經接觸到的「男孩擅長數學」、「這樣的題目女孩子做不出沒關係」、「對女孩子別那麼要求高」等等發揮作用但沒有被測量到的因素,而這些因素事實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理論的匱乏導致了把不全面的實證觀察當成了真理。


新京報:在出版社文章中顯示的數據分析圖,它並沒有說明橫坐標、縱坐標分別代表什麼,只有一條曲線,並且男女生的兩條曲線也幾乎是重合的。

 

圖片出處:華師教輔 ECNUP 公眾號《「我女兒數學不錯,就買男生版吧!」》文章截圖。


周憶粟:是的。現在的統計工具,基本上只要把數據扔進去,點擊處理,就一定會給你一個結果。出版社認為,他使用了一個統計模型,提供了很多數據,對數據進行挖掘,就能找到原因。但他其實並不理解實際上的因果推斷、這個背後的原理機制到底是什麼。


做題、求解、答疑是整個學習過程裡的一部分,當統計模型把一個流動的過程抽象成粗糙、去情境化的變量,研究者卻又反過來對此信以為真,認為模型確實診斷了不同孩子的學習過程,這恐怕是值得我們省思的。學習總是發生在情境之中,男女生的學習風格、習慣可能不同,但這要求我們作為教育者更多地思考造成差異的原因——性別分層如何由社會因素造成?——而非將這種還原論合理化為一種正常狀態。


新京報:但是出版社的所謂「大數據分析」確實引發了關注和討論,也吸引力一些家長為教輔買單,是否也說明我們對於大數據以及它所反映的性別差異,是有一些焦慮或者困惑的?


周憶粟:我覺得你這個判斷是很對的。社會公眾其實對大數據有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我們的社會對於科學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是非常推崇的,凡是有科學為其背書的東西,我們相信就是真理,至少反映了某種客觀。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有點恐懼,所謂的科技異託邦,是不是我們人類所有的情感、行為到最後都能化成一個變量,在某個地方有一群邪惡的科學家,收集了世界上所有的數據,他跑一個模型,就能夠精準地預測每一個人類行為?這是我們腦海裡對大數據深深的恐懼。


新京報:這讓我想到最近流行的基因測序,測了你的基因,就能知道你有什麼樣的性格,可能會感染什麼疾病,有多長的預期壽命,仿佛你的人生就被基因定義了一樣。


周憶粟:這個問題和性別問題,我覺得是同一個問題。通過把它包裝成一種科學、一種來自於數據的科學,片面地強調了先天的重要性。因為後天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可能發生很多事情,對於商家而言,要解釋清楚這個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太麻煩了。所以他給你一個相對簡單的概念,用你的基因來解釋你的後天。


用生理決定論來解釋男女差異問題,

更多是一種逃避或便利


新京報:但是根據此前的各界研究,男生和女生在實際中的學習表現確實存在差異,你可以具體介紹一下嗎?


周憶粟:對於「兩性在學校教育成就上是否有差別」這個問題,社會科學家大約進行了前後 100 年左右的系統研究。目前的共識大致顯示女生在語言能力(閱讀、拼寫)上比較優秀,而男生在數學領域內比較優秀。心理學研究發現,儘管在幼兒階段兩性數學能力相差不大,但是從青春期開始,男生的數學能力增長速度顯著超過女生,到了高中階段達到更高的平均水準。在 2007 年,為了回應當時哈佛大學校長 Lawrence Summers 關於性別差異的一番飽受詬病的言論,一群心理學權威研究者發布了一個迄今為止最全面的研究回顧 (Halpern et al., 2007)。這個報告的撰寫者囊括了對性別差異持不同態度的專家,他們的一致結論是:


性別差異在科學和數學成績上的差異的確存在;


在數學和科學能力分布的中間部分(mid-range of ability distribution),性別差異比較小;


在數學和科學能力分布的最高端和最低端部分,性別差異比較大;


這主要是由於男性群體在定量和視覺空間能力(quantitative and visuospatial ability) 方面離散程度大造成的(標準差很大);


女性在語言以及寫作能力上有巨大的優勢。


新京報:造成這種性別差異的,更可能是兩性先天的生理構造不同,還是後天接受的教育和成長環境影響?目前有哪些較為流行的觀點?


周憶粟:目前社會科學家並沒有能夠提出囊括生物學差異和社會建構性別差異的統一理論。


有部分人如進化心理學家 David Geary 認為,性別差異的根源是人類社會性別選擇的產物。性別選擇指的是同性成員之間為了配偶而產生的競爭以及有選擇性的擇偶和繁衍後代的行為。由於這一現象在男性之間尤為明顯,從而導致在男性逐漸對於環境因素的影響更加敏感。於是在有利環境下有更多的男性會脫穎而出,而在惡劣環境下也會有更多男性失敗。這是男性表現比女性差異性更大的內因。此外,荷爾蒙激素水平也會影響某些認知能力。從這些視角來看,性別差異是內在的、恆常的。

 

但另一派研究者強調單一生物學還原論從來就不足以解釋社會現象的全部,後天的,社會文化的影響會與這些先天因素產生互動,從而導致不同結果(Guo & Stearn, 2002)。性別分層理論(Theory of gender stratification)就認為性別差異的建構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男性和女性在社會上所擁有的生產、繁衍的資源,以及性別政治(Collins et al., 1993)。男女在現代學校教育上的差別很大程度上,是男女社會地位不平等的延伸。在當下全球範圍內看,儘管女性的教育成就不斷上升,但社會的結構性因素依然制約著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作為教育者,把男女差異問題歸結於生理決定論可能更多的是一種逃避或便利——因為這意味著我們作為一個群體,不用再思考除生理特徵之外的因素。但我們是否想要接受女孩子 「真的」不如男孩子學習好?我是不願意的。我想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應該認同我的觀點。因為在我看來,學習的能力涉及我們作為人類的基本定義。站在人文主義教育者的角度,我無法接受任何群體或類型的人比別的群體更能獲得學習優越性。


新京報:近年來,有數據表明,無論文理科,女生中高考平均成績均高於男生,但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女生更「勤奮」,而不是更「聰明」,你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周憶粟:這是一個站不住腳的說法。就好像「亞洲學生比西方學生更刻苦」一樣,既犯了本質主義的錯誤——把後天習得的某種習慣認為是人的根本屬性,也忽略了勤奮的社會性原因——勤奮既是某種行為習性化的過程,也是社會文化系統造成的一種正反饋。



新京報:既然男女之間的差異確實存在,家長和老師又應該如何面對差異?這時候可能出現兩種選擇:一種是根據差異因材施教,但是這條路走到極端,就會出現像這套數學教輔一樣的情況,給男生女生兩套完全不同的教育,或者乾脆分女子學校和男子學校;另一條路是努力地消除差異,儘量讓孩子們得到同樣的教育,在相同的環境中成長。你會怎麼選擇?


周憶粟: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當我們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涉及到就不是科學,而是一個價值判斷。科學沒有辦法告訴你如何在差異之間做選擇。這是一個價值判斷,同時也是一種道德上的選擇。我們希望這個社會是什麼樣的社會,我們理想中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人的全面發展到底是什麼樣的,它涉及這一系列問題。從技術條件你可以分析出一、二、三,列出許多條。但是對於家長和老師來說,他們並不是很在乎技術問題,他們需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指南,告訴他們怎麼處理這種情況。


但是這個問題本身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它牽扯到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如何處理多樣性。目前而言,沒有一個能讓所有人都接受的觀點。西方的做法是,每一個利益團體,只要提出一套可以界定它自身的、合理的敘述,就能夠進入公共議程,就能夠被承認。一旦被承認之後,他就有權利來要求我,用和對待別人不一樣的方法對待他。


新京報:那有沒有可能採取另一種方式,在教學上對男生女生一視同仁,實施相同的教育方式呢?


周憶粟:我個人感覺,在真實的教學中,從來就不存在一視同仁這個方法。我自己是老師,差異化的教學永遠是存在的。


新京報:但在我的理解中,這種差異化,會不會更多是針對學生個人,而不是針對男生女生兩個群體?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似乎會更關注個體之間的差異,而不是兩性群體間的差異。


周憶粟:我覺得這個判斷基本成立。你可以這麼說,在老師的眼裡不存在男生和女生,只存在學習好和學習不好的孩子。


新京報:也有網友提出,與其給男生、女生分教材,不如設置更多的題目區分度,一個成績好的學生和一個成績不那麼好的學生,他們之間解題和答疑的差異是遠大於性別的。


周憶粟:對待這個問題,教育理論中有一個經典的回答。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西方進步主義教育理論家和蘇聯的一些教育理論家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學習不是個人化的事情,學習是一個社會化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在一個異質化的班級——即學生之間的能力有差異的班級——教育價值比在一個全部都是最聰明的孩子的班級來得更高。因為學習不單單是掌握知識和技能,最後是要指向如何在一個多元社會中相處共存的能力。在社會中人和人之間本身就是有差異的,所以對於教育者來說,並不是要在班上培養多少個高分學生,而是要教會孩子尊重不同的人。


《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美]格雷格·盧金諾夫 / [美]喬納森·海特 著,田雷 / 蘇心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7月。


新京報:但是如何判斷尊重差異和刻板印象之間的界限呢?「她是女生,所以學不好數學」,到底是尊重差異還是刻板印象?


周憶粟:最終這是一種價值上的承諾,是一種信念。這個信念意味著,哪怕我們認識到社會的現實就是有許多刻板印象、有許多不公,我們的目標仍然是希望達到一個能夠互相理解差異的社會,因為這是我們作為人唯一值得做的事情。這是一種價值承諾,不是一個科學判斷。


新京報:如果在數學科學領域,男性針對女性有一定思維優勢,可以解釋頂級科研機構中懸殊的男女比例,那麼該如何解釋,女性在語言以及寫作能力上有巨大的優勢,但在文學寫作領域,成功的男性作家、翻譯家、語言學家還是遠多於女性呢?


周憶粟:一個理由是,科學、數學這樣的職業系統有很現成的社會理論可以分析,但是作家、翻譯等不依賴職業系統的卻很難與之做比較。進入這兩類職業精英階層的方式可能很不一樣,前者更多依賴於學校教育,而後者幾乎不依賴這一點,看重的是成員如何運用一套文化符號系統。


另一方面,最終獲得的成就和學習能力之間有一條非常長的鏈條,邏輯鏈條以及時間鏈條。這意味著社會中許多無法控制的外界因素都會影響這個過程。


新京報:那麼能不能得出一個結論,最終取得的成就並不能反映實際的學習能力,在頂尖領域的男女比例並不能直接代表男女實質上的的學習能力差異?可能本身女性身份就已經使得她們的事業發展受到了限制,所以懸殊的男女比例是一個結果,而不能作為一個論據。


周憶粟:是的,我個人感覺這是一個很好的判斷。我讀了很多研究文獻,得出的結論是,你最終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和你本身能力之間的相關性其實並不大。有非常多的偶然性因素會決定這些。


你知道有什麼事情,對所有人來說結果都是一樣的嗎?


新京報:死亡。


周憶粟:對,所有人都會死亡。直到死亡的那一天,差異永遠存在。


新京報:這讓我想要仿照所謂的大數據研究提出一個說法,如果每年死亡的男女人數比例是 1:1,新生兒的男女比例也是 1:1,那是不是就能得出結論,男女之間不存在差異呢?這就是借他們強行建立因果關係的方法,最終能得出的結論。


周憶粟:是的,這個說法不錯。


參考文獻

Abbott, A. (2001). Chaos of Disciplines.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eck, J. and Schutt, R. K. (2012).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 Thousands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Abbott, A. (2016).  Processual Sociology .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阿爾弗雷德·懷特海 (2017)。科學與近代世界。黃振威 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卡爾·波普爾(2015)。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傅季重、紀樹立、周昌忠、蔣戈為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列夫·維果茨基(2018)。社會中的心智:高級心理過程的發展。麻彥坤 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數學教輔也分男女?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如果說前一篇書訊只是提出男生和女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存在差異,這一篇文章的標題則直接暗示,女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不如男生。文章中引用的各方說法顯得自相矛盾,其中一項研究指出「男女在先天生理上不存在太大差異,性別差異可能是後天的性別刻板印象造成的」,但作為叢書主編之一的朱雁教授又把中科院院士極不平衡的男女比例作為女性在數理化,尤其是高端數理化方面不如男性的論據。
  • 媒體評數學教輔分男女生版:性別差異不該作為營銷噱頭
    媒體評數學教輔分男女生版:性別差異不該作為營銷噱頭 光明日報8月24日消息,近日,某高校出版社因一套數學教輔被推上風口浪尖。這套數學教輔分男女生版,男生學藍版,女生學紅版。
  • 華東師大出版社數學教輔推男女版引爭議,數學能力是否有性別差異
    健康時報記者 劉玫妍近日,華東師大出版社推出了「男生用藍版,女生用紅版」基於大數據的「男生女生學數學」系列,引發爭議。網友質疑,數學教輔分男女版的依據是什麼,男生和女生在數學能力上是否存在性別差異?事實上,關於性別與數學能力之間是否存在關係一直存有爭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強調性別差異會給女孩的數學成就帶來消極影響。
  • 深Talk|教輔圖書分男女,如何放大了性別差異?
    華東師範大學近期出版的圖書《男生女生學數學》因其以性別劃分為噱頭,而被網友質疑。尤其引起網友不適的,是該出版社公眾號推文的一個大標題。它赫然套用了某位家長的話——「我女兒數學不錯,就買男生版吧。」其中暗示著「男生數學能力強於女生」的邏輯。在這背後,有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一位博士的《性別與教學教育》主題報告作支撐:在高端數學學習這一塊,男生優勢明顯。而在普通的難度學習中,卻各有千秋。但對不同學習模塊,男生女生學習存在的性別差異還是很明顯的。了解差異是為了突破刻板認識,而不是相反。
  • 男女大不同-關於性別差異的解釋
    文化的影響可以通過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性別角色差異生動地體現出來。在各個國家,女孩會花更多的時間在家務和照顧孩子上,而男孩會把時間花在自由的遊戲上。究竟是文化建構了這些性別角色,還是性別角色反映了男女的自然行為傾向?不同文化和時代的性別角色差異表明,文化確實會影響性別角色的建構。首先,人類先創造了文化,隨後再適應這種文化;其次,文化會塑造人的行為,以此延續文化。
  • 蒙格斯智庫:性別歧視?或為性別差異
    數學領域,菲爾茲獎共頒發61次,女性僅被授予1次;阿貝爾獎20次,女性1次。計算機領域,圖靈獎頒發總計70次,女性僅獲得3次。為什么女性獲獎者屈指可數,是因為性別歧視嗎?數據處理與指標構建作者首先構建了耐心程度、冒險精神、利他性、信任他人、積極互惠、和消極互損等六個維度的傾向性男女差異指標。
  • 數學教輔分男女,「科學施教」是個偽命題
    作者:樊成  「男生用藍版,女生用紅版」,8月中旬,華東師大出版社推出「男生女生學數學」系列書籍。該書前言稱「一般來說,男生做難題更有優勢」,引發爭議,並被指涉嫌性別歧視。8月19日,該出版社發布聲明,決定終止出版此書。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她試圖總結關於大腦組織結 構「性別差異」研究的成果,並得出男女的一些思考 和行為差異緣於他們大腦結構不同的結論,強調女 性大腦如同「高速路」,男性大腦卻似「鄉間路」。無論 男孩還是成年男性,都不如女孩和成年女性「能說會 道」。女性平均每天要說2萬個單詞,比男性多出 1.3萬個,而且女性說話的語速也比男性快。大腦組 織結構的差異也使女性更為健談,而這種差異從胎 兒發育時期便開始了。
  • 研究2000份學生樣本後,他們發現了男女生學數學的秘密|華東師範...
    「男女兩性之別,生理起很大作用,社會起很大作用,但誰是3分,誰是7分,可能不能簡單定論,」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新蓉認為,比起大數據呈現出的差異本身,差異形成的原因更應該受到關注,「社會對孩子們成長過程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產生影響,每個孩子出生以後都會受到分性別的社會期許、祝福和規訓。」
  • Hightable:性別營銷,男女差異
    俗話說男女有別,確實也是如此。在線下生活中,女性愛購物,男性不愛逛街。網絡也是一樣,女性相對男性更加享受購物的體驗過程。
  • 別再說「女人就是這樣」,男女差異跟性別無關
    在我們對哈佛商學院畢業生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家庭比工作重要,不分性別。元分析(meta-analyses)顯示,無論是在愛好、態度和技能上,兩性間差異都不像流行觀念認為的那麼大。在不同環境中,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定性別差異,但這些差異並非源於性別特質,而是來自組織架構、公司實踐,以及對兩性定位不同的互動模式,系統為兩性創造了不同的體驗。
  • 男女大腦並無結構和功能差異:行為差異其實源於後天
    美國芝加哥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利斯·埃利奧特教授稱,男性和女性的大腦之間並沒有能分辨的差異。她指出,男性和女性之間的行為差異是後天教育造就的結果,而非來源於先天條件。「人們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但大腦是一個不分性別的器官,」埃利奧特教授說,「我們具有完全相同的大腦結構。男女的大腦沒有任何不同。」
  • 肯定性別差異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本報評論員 趙志疆  今日評論  今日關鍵詞  男女平等  從婚戀家庭到生育、健康,從參政議政到性別歧視,從女性教育到女性就業……每年的全國兩會,「婦女權益」始終是熱點話題,十八大更是首次將男女平等作為基本國策寫入報告。
  • 缺斤少兩變成「性別對立」,無良商家「割韭菜」,也要分男女?
    女生裡面就沒有飯量大的嗎?飯量小的女生就該比男生多花錢嗎?食堂的邏輯完全是基於對性別的刻板印象,也傷害了消費者的正當權益。但可怕的是,這種荒謬的邏輯竟然還在高校食堂和餐廳裡得到了推崇:重慶某高校食堂,拌飯分男女,而且女款拌飯無論是米飯還是拌飯醬,都比男款少。
  • 父親角色與母親角色的性別差異反思
    在對子女的家庭教養中,父親角色與母親角色是否確然存在著性別差異,其差異的根本又是什麼?對此,我們有必要從女性主義理論視角上進行辨析,去重新思考家庭教養中的「父親參與」問題。  子女家庭教養中的父親角色  英國哲學家與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曾說:「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父親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 購物中心消費者行為的性別差異研究
    關於購物中心男女性消費者行為差異的研究有不少,一些研究發現女性相對男性來說,購物熱情更高(Alreck and Settle,2002;Grewal et al.,2003)。Evans等(1996)研究了性別及職業對購物中心消費者的社會角色期待的影響。Nusser A.
  • 男女腸道菌群在7方面有差異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佔山學科組在《先進科學》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揭示了男女菌群在15個位點(包括腸道、呼吸道、口腔、皮膚等)7個方面所存在的重要差異及其機制,為研究男女在對菌群相關疾病的易感性差異等領域提出了參考標準,在「菌群性別組學」這一嶄新研究領域取得基礎性突破。
  • 男女有別:中國青年人自殺率的性別差異解釋
    摘要:本文以2012年、2013年的《中國衛生統計年鑑》和2016年、2017年的《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中的有關自殺的數據為基礎,通過觀察和比較相關數據,對中國青年人自殺率的性別差異的特徵進行了描述,即在青年人自殺率的城鄉差異進一步縮小的前提下,男性青年的自殺率整體高於女性青年;農村高齡男性青年(25歲-34歲)的自殺率明顯高於同年齡段的農村女性青年;農村女性青年(
  • 珍愛網線下服務調研解讀,90後男女在相親時表現出的性別差異
    珍愛網線下服務調研發現,在相親中男女性也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同。男女性在相親時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男女性在相親中又會表現出哪些共同點,如何才能應對這些性別差異,珍愛網線下服務為你一一解讀。一、 自我評價不同由於男女性天生的不同的思維方式,男女性在看待同一問題的時候,側重點有明顯的的差異。
  • 「男女有別」不怪大腦,它們幾乎沒有功能結構上的差異
    「大多數學者知道,任何男女之間統計數據上的不同,都可以幫他們上頭條,那些急於尋求項目資金的學者因而就經常去關注性別差異研究。你回到數據中去,基於性別分析它們,如果你找到了一個不同,你就有了一篇論文。」實際上,即便有些「數據上的不同」看起來格外明顯,它們也並不影響最終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