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大不同-關於性別差異的解釋

2020-12-03 金碧輝煌姚小六

演化心理學視角:與生俱來的行為

演化心理學預測,如果兩性面對的是完全相同的適應性挑戰,那麼兩性之間就不會有任何差異。但現實的情況是,相比男性,女性的卵子數量極少,生一個孩子需要花費9個月的時間。因此,女性會在意男性擁有的資源與做出承諾,從而謹慎地選擇繁殖機會;而男性則會與其他男性競爭以獲得傳播基因的機會。理論上來說,女性擇偶精挑細選,而男性貪多務得。在身體機能方面,處於優勢的男性總是有更多的機會接近女性,而攻擊性較弱的男性繁衍的機率較低,所以人類漫長的演化歷程增強了男性的攻擊性和支配性。我們的女性祖先需要通過理解自己的孩子和求婚者的情緒而獲得益處,因此自然選賦予了女性更好的理解情感的能力。總而言之,自然會選擇那些有助於基因遺傳的特性。

在擇偶偏好上,男性會努力為女性提供他們所需的外界資源和身體保護,女性會通過美容等手段滿足男性所需要的年輕,健康的外表。各個年齡階段的女性都偏愛比自己大一點的男性,而男性偏愛預示生殖能力強的女性特徵。這一模式具有世界普遍性。成功生存並繁衍的祖先所具有的偏好,一直延續到我們所有人。

批評者指出演化解釋可能存在問題。演化心理學有時會從某種結果出發,倒推到行為從而提出某種解釋,這種事後推測幾乎從不會犯錯,因為無論發生什麼,任何理論都可以進行修正更新。演化心理學家則認為他們的學說遠遠超越了事後推測,是一門利用動物行為數據,跨文化觀察,以及激素,基因研究來間接檢驗演化學假設的實證性科學。演化心理學家通過觀察激發理論進而預測的一些觀點都得到了很好的證實,例如:

性別引發嫉妒。男性比女性更多的體驗到性嫉妒;女性則比男性更多的體驗到情感嫉妒。我們更喜歡與自己有相同基因的個體,如家人或親戚。我們傾向於記住與生存相關的信息,例如食物存放地點。對於以上這些成功的預測,批評者並不買帳。他們認為實證證據並不能有力支持演化心理學做出的預測,他們也擔心演化學派對性和性別的解釋會「增強對男女兩性的刻板印象」。對此,演化心理學家的回答是,這種演化結果屬於過去的理性選擇,它只是告訴我們遠古人類的行為模式。至於這些行為是否合適於現在,那是另一個問題。

演化心理學確實有助於解釋我們人類的異同之處,但他無法預測人類婚姻模式中的文化變異,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文化能夠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影響人們的行為模式。演化並非基因決定論,自然賦予我們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適應能力-學習和改變。

激素作為另一種與生俱來的因素,也切實的影響著兩性的體徵和行為,例如攻擊行為的性別差異似乎受到睪丸素的影響。隨著人類進入中年甚至老年期,就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女性變得更加獨斷和自信,男性則更多的表現出同理心,更少的支配他人。要解釋這種變化,激素分泌的減少可能是原因之一。角色需要則是另一方面原因,隨著男性和女性結束了生殖和養育的角色,他們更多的表現出原先受到限制的特性,因而變得更加雙性化。

社會文化視角:文化塑造的行為

文化是由大型群體共同擁有並能夠代代相傳的一切事物,包括思想,態度和傳統。與生物一樣,文化也具有多樣性,存在資源競爭,並且會與時俱進。文化的影響可以通過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性別角色差異生動地體現出來。

在各個國家,女孩會花更多的時間在家務和照顧孩子上,而男孩會把時間花在自由的遊戲上。究竟是文化建構了這些性別角色,還是性別角色反映了男女的自然行為傾向?不同文化和時代的性別角色差異表明,文化確實會影響性別角色的建構。首先,人類先創造了文化,隨後再適應這種文化;其次,文化會塑造人的行為,以此延續文化。

儘管性別角色的不平等確實存在,但全球大多數人還是期望看到男女角色更加平等,夫婦兩人一起工作,共同照顧孩子。在剛剛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性別角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女性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性別的差異有所減小。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有如此大的跨文化的變化,說明演化和生物性並不能固化性別角色,時代對性別角色也會有影響。

傳統是如何代代相傳的呢?比較有影響力的假設是「教養論」,即父母撫育孩子的方式決定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然而研究證明,雖然孩子的人格是在父母的榜樣示範以及撫育下形成的,但是在同一家庭長大的孩子之間的差異並不比從眾多家庭中隨機抽取的兩個孩子之間的差異要小。基因大約能解釋個體人格特質差異的50%,共同的環境影響可以解釋0-10%,剩下的40%-50%是由同伴的影響決定的。孩子們最關注的往往不是父母的想法,而是同伴的想法。他們學習到的文化,包括遊戲,音樂品味,口音,甚至髒話,大部分都來源於同伴。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雖然大,但大多是非常間接的;而同伴,尤其是稍微大一點的同齡人會非常直接的影響孩子的行為。

通過父母向孩子傳承文化的效果往往並不理想,人類文化中的變化大多來自年輕一代。文化方面的創新大多來自年輕人,也通常更容易為年輕人接受。文化傳統就是在這種延續中不斷得發生著變化。

生物因素與文化因素如何相互影響?

生物因素與文化因素如何相互影響,人格與情境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演化並非文化的對立面。文化規範對我們的態度和行為有著微妙而強大的影響,但它並不是獨立於生物因素而起作用的。遺傳啟動了男女性別差異的過程,文化使這種差異得以增強。如果說基因和激素預先設定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擊性,那麼文化則是藉助社會規範期望男性堅強剛毅而女性溫柔友善來增大這種差異。

生物和文化因素還存在交互作用,基因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它會根據我們的經驗適應性的做出反應,例如父母的愛撫能夠激活基因幫助後代應對未來的壓力事件。表觀遺傳學就是這樣一個新的探索環境激發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

如果說天性和教養構成了一張彼此交織的網,隨著角色分配的逐漸平等,性別差異可能會逐漸縮小。在性別角色相對平等的文化中,擇偶偏好的性別差異,即男性追求女性的生育和打理家務能力,女性追求男性的社會和經濟地位,會變得更小。同樣,隨著在傳統男性崗位中工作的女性越來越多,自我報告的男性和女性特徵的性別差異也越來越小。男性和女性開始扮演越來越相似的角色。如今,地位高的社會角色和高科技工作崗位對男性體能和攻擊性的要求越來越低,而低的生育率也意味著對女性的束縛也越來越少。這些都將使性別平等得到不可避免的提升。

環境與人的力量

環境具有巨大的力量,外部強大壓力的重大事實可以解釋我們的行為。但人類不會完全受情境左右,我們可以抗拒社會情境,有時甚至可以改變環境。在強調環境的巨大力量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積極關注人的力量。 環境的力量和個人的力量並不是完全對立的,我們既是社會的創造物又是社會的創造者,今天的選擇將會決定明天的環境。這種相互作用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

特定的社會情境對人的影響通常會因人而異。例如在集中營中,一些看守很快會變成虐待者,而一些人卻不會。人們通常會選擇自己所處的環境。人們會選擇一個強化自身傾向的社會環境。例如自由主義者更可能選擇北上廣等文化自由的城市生活,而不是保守的家鄉縣城。人們往往會創造自己的環境。保守的環境往往是由保守主義者創造的,我們既創造了我們的文化世界,也被我們的文化世界所塑造。

人類既能創造環境又能回應環境。有些時候,我們需要把自己視為環境的創造物,把他人視為自由的行動者,以免我們因為自己的行為而過分驕傲或者自責;另一些時候,我們則需要把自己視為自由的能動者,把他人視為環境的受動者,這樣看待自我能夠更加強調自我效能。大部分宗教都鼓勵我們對自己負責並克制評價他人,因為人類的天性就是給自己的失敗尋找藉口,同時責怪他人所犯的過錯。

相關焦點

  • 數學教輔也分男女?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1大數據下的性別差異,可能只是「虛假變量」造成的新京報:你怎麼看待華東師範大學根據大數據研究,為男生女生推出不同數學教輔的做法在 2007 年,為了回應當時哈佛大學校長 Lawrence Summers 關於性別差異的一番飽受詬病的言論,一群心理學權威研究者發布了一個迄今為止最全面的研究回顧 (Halpern et al., 2007)。
  • 數學教輔也分男女?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在 2007 年,為了回應當時哈佛大學校長 Lawrence Summers 關於性別差異的一番飽受詬病的言論,一群心理學權威研究者發布了一個迄今為止最全面的研究回顧 (Halpern et al., 2007)。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前言】在當代神經科學領域,有一個課題一直備受關 注,就是關於大腦性別差異的研究。研究者從不同角 度強調大腦的性別差異,例如能力類型、大腦結構和 大腦容量的差異,等等。近十年以來,神經科學不斷宣布的關於大腦性 別差異研究的新發現,促使女性主義學者認真地思 考大腦的性別差異問題。2014年,有文獻報導說:英 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經過20多年的神經科學研 究發現,男女的大腦的確存在差異,這主要體現在大 腦的結構和容量方面。
  • 肯定性別差異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本報評論員 趙志疆  今日評論  今日關鍵詞  男女平等  從婚戀家庭到生育、健康,從參政議政到性別歧視,從女性教育到女性就業……每年的全國兩會,「婦女權益」始終是熱點話題,十八大更是首次將男女平等作為基本國策寫入報告。
  • 男女有別:中國青年人自殺率的性別差異解釋
    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於討論城鄉差異視角下的各種自殺現象以及年齡差異視角下老年人群體的自殺現象,而且成果頗豐。從總體層面來看,關於自殺現象存在三個方面的差異,即城鄉差異、年齡差異和性別差異。但是,隨著老齡化和少子化社會的到來,作為社會主要勞動力和處於價值觀尚未成熟的青年人群體自殺的性別差異現象也是值得關注的。
  • Hightable:性別營銷,男女差異
    俗話說男女有別,確實也是如此。在線下生活中,女性愛購物,男性不愛逛街。網絡也是一樣,女性相對男性更加享受購物的體驗過程。
  • 別再說「女人就是這樣」,男女差異跟性別無關
    在我們對哈佛商學院畢業生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家庭比工作重要,不分性別。元分析(meta-analyses)顯示,無論是在愛好、態度和技能上,兩性間差異都不像流行觀念認為的那麼大。在不同環境中,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定性別差異,但這些差異並非源於性別特質,而是來自組織架構、公司實踐,以及對兩性定位不同的互動模式,系統為兩性創造了不同的體驗。
  • 蒙格斯智庫:性別歧視?或為性別差異
    作者利用涵蓋76個國家、包絡8萬個樣本的全球範圍性別差異調查結果,發現顯示男女在利他性、信任他人、積極互惠、消極互損、冒險精神和耐心程度六大指標上存在顯著的傾向性差異,這些差異與經濟發展和性別平等呈正相關,物質和社會資源可獲取性方面的性別平等促使了男女傾向性的差異。
  • 關於男女差異,人們普遍存在著三種誤區
    元分析顯示,無論是在愛好、態度和技能上,兩性間差異都不像流行觀念認為的那麼大。而且這些差異並非源於性別特質,而是來自組織架構、公司實踐,以及對兩性定位不同的互動模式,系統為兩性創造了不同的體驗。當面對不同環境時,人們反應不同,不是因為他們的性別,而是因為他們的境遇。
  • 愛達荷州立大學:男女心理差異真的非常大嗎?
    這是目前最盛行的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事實上情況如何?男女的心理差異真的如此巨大嗎?真相:科學家研究發現,在超過75%的心理特徵分析中,將近80%的男人和女人都是重合的,這些分析包括冒險、壓力與倫理道德等。男人不是來自火星,女人也不是來自金星,別老拿性別當藉口,我們還是共同在地球上和睦相處吧。
  • 男女腸道菌群在7方面有差異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佔山學科組在《先進科學》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揭示了男女菌群在15個位點(包括腸道、呼吸道、口腔、皮膚等)7個方面所存在的重要差異及其機制,為研究男女在對菌群相關疾病的易感性差異等領域提出了參考標準,在「菌群性別組學」這一嶄新研究領域取得基礎性突破。
  • 男女的大腦有什麼差異嗎?
    長久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將大腦作為研究對象,來尋找男女之間思維和行為存在差異的原因。然而總結過去近百年的研究發現,男性與女性的大腦之間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儘管如此,這一觀點還是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也有人認為這可能就是性別差異的原因。但無論性別如何,人類大腦的胼胝體都會隨著前腦體積的增加而按比例增大,並且對此進行的研究結論常常不一致,大腦其它區域也是如此。這使得基於大腦的解剖結構來解釋不同性別之間大腦的差異一直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效。
  • 人體簡史|男女之間的差異,真的比人類和猩猩的差異還要大!
    男女之間的差異到底有多大?看完了比爾·布萊森的《人體簡史》後,小編不得不感嘆一句:男女之間的差異,比人和黑猩猩的差異還要大!因為女性臀部更寬,為防止擺動的手臂才一直撞到腿,女性拎包時通常是手掌朝前,這樣手臂就可以稍稍張開了,而男性則是手掌朝後……02男女壽命的差距也很不同
  • 科學研究人類男女大腦差異,腦袋大更聰明?百年爭議難以服眾
    ,為什麼會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可隨著腦域的方面的研究越來越深入,關於這一方面的推論,顯然也並沒有非常強烈的科學依據。後來科學家們又把目光瞄準了在大腦當中控制生殖心理和行為的下丘腦。現在又仔細研究了,人類腦袋當中最大的一個地方前腦.科學家們發現女人前腦當中的胼胝體面積,要比男人的大。還有不少人坦言,因為研究的對象不夠多,所以胼胝體大可能存在著偶然性。
  • 男女大腦並無結構和功能差異:行為差異其實源於後天
    美國芝加哥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利斯·埃利奧特教授稱,男性和女性的大腦之間並沒有能分辨的差異。她指出,男性和女性之間的行為差異是後天教育造就的結果,而非來源於先天條件。「人們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但大腦是一個不分性別的器官,」埃利奧特教授說,「我們具有完全相同的大腦結構。男女的大腦沒有任何不同。」
  • 不管你信不信,男女有別不是性別歧視,而是天生差異!
    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今社會的確存在著很多男女不平等現象,然而更糟糕的其中很多不平等是根深蒂固,無法改變的。首先小編聲明,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反對性別歧視,認為禁止女性從事男性工作的規定是不公平的。維護性別平等的女權主義者聲稱「男女沒有差異」!然而根據研究發現,男女不僅是身體上,還是心理都存在巨大的差異。美國印地安那州大學對新生兒研究發現,男嬰兒對外界的反應比女嬰兒強烈。如果你在他們的腹部吹一口氣,他們表現得比女嬰兒更震驚。而女嬰兒吮吸自己的舌頭,移動自己的嘴唇等行為都比男嬰兒多。
  • 購物中心消費者行為的性別差異研究
    在此背景下,本文從研究購物中心這一新興業態空間中消費者行為出發,分析不同性別消費者行為特徵及業態空間選擇差異,並進一步探討性別角色認同與消費行為之間的關係,以期解讀不同性別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及對消費空間需求,為購物中心的規劃建設提供一種基於不同性別消費者的視角,優化購物中心設施配置,推動城市零售商貿業發展。
  • 華東師大出版社數學教輔推男女版引爭議,數學能力是否有性別差異
    健康時報記者 劉玫妍近日,華東師大出版社推出了「男生用藍版,女生用紅版」基於大數據的「男生女生學數學」系列,引發爭議。網友質疑,數學教輔分男女版的依據是什麼,男生和女生在數學能力上是否存在性別差異?事實上,關於性別與數學能力之間是否存在關係一直存有爭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強調性別差異會給女孩的數學成就帶來消極影響。
  • 沈奕斐《透過性別看世界》:如何理解性別差異?
    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希望通過「性別」這一視角來探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差異,理解差異和處理差異。當人們能以欣賞的眼光來發現差異的美,能讓差異共存,也有讓差異一致的能力,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如何突破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 "男女有別"千真萬確 性別差異具有生物學道理
    日前在網際網路上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的關於男女間性別差異的調查顯示,很多有關性別差異的傳統說法在人們心目中顯得根深蒂固且具有一定的生物學道理。    據英國《獨立報》7月16日報導,該調查被認為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來自世界各地的25萬名被調查者在網上填寫了十分詳盡的心理調查問卷,每個參與者都必 須回答關於其性行為和性觀念的200個問題,並完成一系列針對自己個性特點和認知能力的簡單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