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心理學視角:與生俱來的行為
演化心理學預測,如果兩性面對的是完全相同的適應性挑戰,那麼兩性之間就不會有任何差異。但現實的情況是,相比男性,女性的卵子數量極少,生一個孩子需要花費9個月的時間。因此,女性會在意男性擁有的資源與做出承諾,從而謹慎地選擇繁殖機會;而男性則會與其他男性競爭以獲得傳播基因的機會。理論上來說,女性擇偶精挑細選,而男性貪多務得。在身體機能方面,處於優勢的男性總是有更多的機會接近女性,而攻擊性較弱的男性繁衍的機率較低,所以人類漫長的演化歷程增強了男性的攻擊性和支配性。我們的女性祖先需要通過理解自己的孩子和求婚者的情緒而獲得益處,因此自然選賦予了女性更好的理解情感的能力。總而言之,自然會選擇那些有助於基因遺傳的特性。
在擇偶偏好上,男性會努力為女性提供他們所需的外界資源和身體保護,女性會通過美容等手段滿足男性所需要的年輕,健康的外表。各個年齡階段的女性都偏愛比自己大一點的男性,而男性偏愛預示生殖能力強的女性特徵。這一模式具有世界普遍性。成功生存並繁衍的祖先所具有的偏好,一直延續到我們所有人。
批評者指出演化解釋可能存在問題。演化心理學有時會從某種結果出發,倒推到行為從而提出某種解釋,這種事後推測幾乎從不會犯錯,因為無論發生什麼,任何理論都可以進行修正更新。演化心理學家則認為他們的學說遠遠超越了事後推測,是一門利用動物行為數據,跨文化觀察,以及激素,基因研究來間接檢驗演化學假設的實證性科學。演化心理學家通過觀察激發理論進而預測的一些觀點都得到了很好的證實,例如:
性別引發嫉妒。男性比女性更多的體驗到性嫉妒;女性則比男性更多的體驗到情感嫉妒。我們更喜歡與自己有相同基因的個體,如家人或親戚。我們傾向於記住與生存相關的信息,例如食物存放地點。對於以上這些成功的預測,批評者並不買帳。他們認為實證證據並不能有力支持演化心理學做出的預測,他們也擔心演化學派對性和性別的解釋會「增強對男女兩性的刻板印象」。對此,演化心理學家的回答是,這種演化結果屬於過去的理性選擇,它只是告訴我們遠古人類的行為模式。至於這些行為是否合適於現在,那是另一個問題。
演化心理學確實有助於解釋我們人類的異同之處,但他無法預測人類婚姻模式中的文化變異,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文化能夠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影響人們的行為模式。演化並非基因決定論,自然賦予我們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適應能力-學習和改變。
激素作為另一種與生俱來的因素,也切實的影響著兩性的體徵和行為,例如攻擊行為的性別差異似乎受到睪丸素的影響。隨著人類進入中年甚至老年期,就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女性變得更加獨斷和自信,男性則更多的表現出同理心,更少的支配他人。要解釋這種變化,激素分泌的減少可能是原因之一。角色需要則是另一方面原因,隨著男性和女性結束了生殖和養育的角色,他們更多的表現出原先受到限制的特性,因而變得更加雙性化。
社會文化視角:文化塑造的行為
文化是由大型群體共同擁有並能夠代代相傳的一切事物,包括思想,態度和傳統。與生物一樣,文化也具有多樣性,存在資源競爭,並且會與時俱進。文化的影響可以通過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性別角色差異生動地體現出來。
在各個國家,女孩會花更多的時間在家務和照顧孩子上,而男孩會把時間花在自由的遊戲上。究竟是文化建構了這些性別角色,還是性別角色反映了男女的自然行為傾向?不同文化和時代的性別角色差異表明,文化確實會影響性別角色的建構。首先,人類先創造了文化,隨後再適應這種文化;其次,文化會塑造人的行為,以此延續文化。
儘管性別角色的不平等確實存在,但全球大多數人還是期望看到男女角色更加平等,夫婦兩人一起工作,共同照顧孩子。在剛剛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性別角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女性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性別的差異有所減小。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有如此大的跨文化的變化,說明演化和生物性並不能固化性別角色,時代對性別角色也會有影響。
傳統是如何代代相傳的呢?比較有影響力的假設是「教養論」,即父母撫育孩子的方式決定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然而研究證明,雖然孩子的人格是在父母的榜樣示範以及撫育下形成的,但是在同一家庭長大的孩子之間的差異並不比從眾多家庭中隨機抽取的兩個孩子之間的差異要小。基因大約能解釋個體人格特質差異的50%,共同的環境影響可以解釋0-10%,剩下的40%-50%是由同伴的影響決定的。孩子們最關注的往往不是父母的想法,而是同伴的想法。他們學習到的文化,包括遊戲,音樂品味,口音,甚至髒話,大部分都來源於同伴。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雖然大,但大多是非常間接的;而同伴,尤其是稍微大一點的同齡人會非常直接的影響孩子的行為。
通過父母向孩子傳承文化的效果往往並不理想,人類文化中的變化大多來自年輕一代。文化方面的創新大多來自年輕人,也通常更容易為年輕人接受。文化傳統就是在這種延續中不斷得發生著變化。
生物因素與文化因素如何相互影響?
生物因素與文化因素如何相互影響,人格與情境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演化並非文化的對立面。文化規範對我們的態度和行為有著微妙而強大的影響,但它並不是獨立於生物因素而起作用的。遺傳啟動了男女性別差異的過程,文化使這種差異得以增強。如果說基因和激素預先設定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擊性,那麼文化則是藉助社會規範期望男性堅強剛毅而女性溫柔友善來增大這種差異。
生物和文化因素還存在交互作用,基因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它會根據我們的經驗適應性的做出反應,例如父母的愛撫能夠激活基因幫助後代應對未來的壓力事件。表觀遺傳學就是這樣一個新的探索環境激發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
如果說天性和教養構成了一張彼此交織的網,隨著角色分配的逐漸平等,性別差異可能會逐漸縮小。在性別角色相對平等的文化中,擇偶偏好的性別差異,即男性追求女性的生育和打理家務能力,女性追求男性的社會和經濟地位,會變得更小。同樣,隨著在傳統男性崗位中工作的女性越來越多,自我報告的男性和女性特徵的性別差異也越來越小。男性和女性開始扮演越來越相似的角色。如今,地位高的社會角色和高科技工作崗位對男性體能和攻擊性的要求越來越低,而低的生育率也意味著對女性的束縛也越來越少。這些都將使性別平等得到不可避免的提升。
環境與人的力量
環境具有巨大的力量,外部強大壓力的重大事實可以解釋我們的行為。但人類不會完全受情境左右,我們可以抗拒社會情境,有時甚至可以改變環境。在強調環境的巨大力量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積極關注人的力量。 環境的力量和個人的力量並不是完全對立的,我們既是社會的創造物又是社會的創造者,今天的選擇將會決定明天的環境。這種相互作用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
特定的社會情境對人的影響通常會因人而異。例如在集中營中,一些看守很快會變成虐待者,而一些人卻不會。人們通常會選擇自己所處的環境。人們會選擇一個強化自身傾向的社會環境。例如自由主義者更可能選擇北上廣等文化自由的城市生活,而不是保守的家鄉縣城。人們往往會創造自己的環境。保守的環境往往是由保守主義者創造的,我們既創造了我們的文化世界,也被我們的文化世界所塑造。
人類既能創造環境又能回應環境。有些時候,我們需要把自己視為環境的創造物,把他人視為自由的行動者,以免我們因為自己的行為而過分驕傲或者自責;另一些時候,我們則需要把自己視為自由的能動者,把他人視為環境的受動者,這樣看待自我能夠更加強調自我效能。大部分宗教都鼓勵我們對自己負責並克制評價他人,因為人類的天性就是給自己的失敗尋找藉口,同時責怪他人所犯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