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 郭恩一
編輯 | 花木藍
奇葩事情年年有,2020特別多。
「花同樣的錢,買同樣的東西,給你的量卻比別人少。
——只是因為你是個女人。」
這樣的規定,被無良商家光明正大的寫在了銷售頁面上:
比如連零食都要分男女的某草:
「性別都不一樣,零食當然也要不同。」
同樣的價格,女生版裡全是素食類零食,男生版裡則包含各種肉類零食。這麼一看就很無釐頭了。請問這句口號的意義在哪裡?難道女生就不能吃肉吃辣,男生就不能吃甜食和果乾?
明明直接劃分為素食禮包和肉類禮包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偏偏要用性別區分。
再比如牛排,本就是價格低廉的合成牛排,卻偏偏要分個「爸爸排」和「媽媽排」。
同等價格,爸爸排卻比媽媽排重20克。
也不知道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麼,連煎個牛排都不夠吃。
這些廣告讓女生們絕望地想發出天問,
說好的生男生女都一樣呢,結果現在女生連吃東西都要多花錢了?
今年的飲食行業真是性別歧視的重災區。
品名、配料都一模一樣的健身雞胸肉,價格也一樣,男款重達149克,而女款只有101克。
吃個麻辣燙也要分男女,這次不是一樣的錢了,女士套餐比男士套餐貴了近7元。
但可笑的是,男士套餐裡有4種葷菜,多花了錢的女士套餐反而只有3種葷菜。
花更多的錢,吃更少的肉。不知道在商家眼中,女性消費者是不是蠢到不會算帳,會乖乖地吃虧買你們標的「女士套餐」?
有人說,商家怎麼劃分是商家的自由,你覺得虧你不買不就行了?
對不起,不行。
縱容商家拿「男女」來劃分食物的後果,就是未來某一天女人買一瓶礦泉水、買一碗白米飯都必須花比男人更多的錢。
或許也不用等到未來——江蘇某高職食堂已經劃分出了「男生飯」窗口和「女生飯」窗口:白米飯賣給男生是0.5元/100g,女生飯是0.3元/50g。
也就是說,如果要買二兩米飯,男生五毛,女生得六毛。
「為了節約糧食,因為女生飯量小,吃不完米飯容易浪費。」這是該食堂解釋的理由。但這樣的藉口,根本立不住。
女生裡面就沒有飯量大的嗎?飯量小的女生就該比男生多花錢嗎?
食堂的邏輯完全是基於對性別的刻板印象,也傷害了消費者的正當權益。但可怕的是,這種荒謬的邏輯竟然還在高校食堂和餐廳裡得到了推崇:
重慶某高校食堂,拌飯分男女,而且女款拌飯無論是米飯還是拌飯醬,都比男款少。
天津某示範飯店推出「男女版盒飯」,價格都是15元,女版是兩葷一素,男版是兩葷兩素。
這種「同價不同量」的男女盒飯,還是以天津市餐飲協會的名義推出的。
而且在某教師資格證考試的教輔中,男女盒飯成為了「避免了浪費,值得餐飲企業推廣」的市場化行為。在參考答案的讚揚聲中,似乎能看到男女盒飯的推廣,已經指日可待。
節約糧食的初衷當然是好的。但是,只分大小份就這麼難嗎?
飯量小的花少一點錢買小份,飯量大的就多花錢買大份,這樣區分豈不是既節約了糧食,又公平合理?也不知道這些偏偏要推出「男女版」的商家到底是蠢還是壞?
「女生吃的少」、「女生喜歡吃素」...這些都是先入為主的偏見,更好的分類方法是用「大小份」、「肉類和素類」來區分,把選擇權徹徹底底地還給消費者。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些偷偷摸摸的商家,不直接寫明,在暗處打著避免浪費的旗號缺斤少兩。
一樣價格的滷肉飯,憑什么女生就是小碗?
由於你的性別,你甚至都不能自主選擇吃什麼餡的麵包。
與其說是差異化營銷,不如說就是雞賊!
明明是商家想偷偷節約成本,卻打著「為女生考慮」、「吃不下浪費」的旗號。
無論男女,只要消費者支出了同等金額,顯然應該獲得同樣份量、同樣質量的商品和服務嘛。
前段時間,華東師大推出了男女生不同版本的數學教輔材料,並稱團隊是基於大數據,根據男女認知特徵設計的教輔。
「莫非是在男生數學能力比女生強?」
面對網友的指責,華東師大官方回應說,兩個版本難度沒有差異,只是部分章節有不同。
既然兩個版本難度一樣,那請問還有區分的必要嗎?
男女認知上的差異問題是靠「部分不同的章節」就能解決的嗎?商家無非是拿「根據性別來因材施教」當噱頭,來欺騙家長消費罷了。
在沒必要分性別的商品上分性別,簡直成了當代無良商家收割韭菜的好方法:
飛利浦一款兒童電動牙刷,小王子款賣389元,而小公主款賣409元。
牙刷為啥要分男女?男女款有什麼區別?為什么女寶款更貴?
人家客服就敢理直氣壯地回答你:
「分男款女款是因為顏色不一樣,產品本身是一模一樣的。」
還有某品牌男女同款的帆布鞋,初上市價格一模一樣,線下店鋪裡的標價也一模一樣,但在線上的活動價卻差了整整近300元。
更離譜的是,就連飛機票都分男女了。
女士票比成人票和男士票都貴,出票時間卻遠遠超過別的票。我真是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女士票到底存在的意義在哪???
推出男女飛機票的人,莫非是覺得「花錢買罪受」是現代女性的炫富方式嗎?
但話說回來,即便是在價格上不搞貓膩,我們也不該支持零食、教材、飛機票等等商品區分男女。
沒有人會覺得駕校開設「女性VIP班」是一種貼心,只會覺得它是一種侮辱和歧視。保證教練對女學員性騷擾、不辱罵不是駕校本來就應該做的事嗎,憑什麼要女人多出錢來報「女性VIP」呢?
明明是完全沒必要分男女的商品,卻偏偏要搞出來「男版女版」。很顯然,無良商家們把性別問題當做了「財富密碼」,絲毫不在意自己正挑撥著性別對立。
「區分男女」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對男人或者女人的歧視、是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加強,是對市場公平的破壞。
除了區分男女款,還有眾多惡臭商家在自以為是地用「色情」、「低俗」、「下流」甚至「猥瑣」來吸引消費者。
▼好好的番茄味餅乾,偏偏要加上「激情」二字,還要註明是「把妹高手使用」。
怎麼的,您這餅乾是下藥了唄?
賣自行車潤滑油,廣告圖卻是一個穿著裙子、露出大腿的女人在床上騎自行車,再配上「多一分潤滑、少一分摩擦」的廣告詞,引得人浮想聯翩。
▼別說什麼「淫者見淫」,這樣的宣傳就是明擺著讓人想歪。
還有這個把包裝設計成一對胸部的果凍,稱自己的設計理念是「讓消費者迅速看到食材對於身體的好處」。
果凍是木瓜牛奶味的,所以包裝上印上了大大的「奶&原漿」,再配合上一對專門使用了「凹凸工藝」的碩大胸部,這個色情擦邊球打地真是微妙。(商家引以為傲的「凹凸工藝」,唯一用處就讓包裝上的胸部「凸點」。)
▼ 對,沒錯,商家口中那冠冕堂皇的「食材對於身體的好處」無非就是一點:豐胸。
木瓜真的能豐胸嗎?當然,你可以把它塞進衣服裡……
靠吃水果豐胸,這是早已被闢謠的老話題。但這個商品只是一顆果凍啊!作為一款面向男女老少全年齡階段消費者的食品,這樣的設計意義何在?
如此設計,竟然還是2020年廣東之星創意設計獎的獲獎作品。
▼這家芒果店用「黃色」作主色調,用「喝完胸大」做廣告語。門前的標語是:「女人就像青芒,表面很青澀,裡面很黃。 」
把挑逗當取悅、把低俗當創意,這可能是目前市場上不少商家們普遍存在的誤區。
商家們在為自己的低俗宣傳沾沾自喜的時候,似乎遺忘了:
消費者是來消費的,不是被你消費的。
▼ 「穿我的褲子吧,能旺夫,能讓你勾引到男人。」
一條賣給女性消費者的打底褲,要取名為「旺夫褲」,產品上還要印著一個全身沾著玫瑰花瓣的裸女。就差直接把骯髒的圈錢欲望寫在包裝上了:
▼ 某款男士香水打出的招牌是「噴上後從此妻妾成群」。
且不說這樣的廣告詞到底有多誇張,光是「妻妾成群」這個詞就讓人瞬間覺得這香水low爆了。
商家大概以為自己抓住了男人的痛點,卻不知道這等同於說:「男人都是下流和膚淺的,買瓶香水噴就是為了妻妾成群。」
既鄙視看輕了男性消費者,更噁心了女性消費者,這樣的惡臭營銷,能取悅到誰???
▼ 更別說這種涉嫌鼓勵戀童癖的廣告,還敢明目張胆地貼在地鐵口。模仿中年變態男人口吻說出的廣告詞,能吸引來什麼人?
這樣的諧音梗,真是看一次吐一次。
▼ 國外也存在類似的惡臭營銷。
「像女孩一樣的外表,像女人一樣行事,像男人一樣思考,像領導一樣工作。」
這種措辭,竟然是某品牌婦女節的活動文案。
近年來,有很多看起來是通過性別精細化營銷獲得了更大的客戶群,比如男士化妝品。但其實,如果他們的產品一開始就是面向所有人的話,營業額上去的肯定會更早。
很多營銷大師都指出,性別其實是一個無效指標。
消費者購買一個產品,最看重的是它的功能性。除了包皮環切術一類只能在特定性別身上實現的服務,很少有什麼功能是直接指向特定性別的。更何況,最終為包皮手術買單的也不見得一定是男性。
再來看色情低俗的惡臭營銷。曾經我們是談性色變的環境,但現在,卻似乎走到了另一個極端。請不要再拿低俗碰瓷創意了。
往小了說,從中透露出的是這些商家們的無知和高高在上:想要贏得市場,首先得了解市場,而不是想當然地覺得消費者喜歡什麼,想要什麼。
往大了說,是商家無視了自己的社會責任:為了圈錢不擇手段,毫無道德感和羞恥心,不惜犧牲消費者的利益和尊嚴。
無論消費者是男是女,在付錢之前,ta都應該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