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進化角度看,世界上為何有男女、雌雄之分?顛覆你認知的是,性別並不一定必須只有兩種。所以首先要定義一下性別這個概念,它主要和繁殖方式相關。如果一個物種的個體不需要和其它個體交換遺傳物質就可以克隆出另一個個體,那麼這就叫做無性繁殖,那麼這個物種的個體就不存在性別之分。
大多數單細胞生物都是無性繁殖,但在某些情況下,有些細菌(比如革蘭式陰性菌),會出現類似有性繁殖的行為。即某些細菌個體的菌毛會異化成所謂「sexpilus」,作為管道,像另一個細菌個體輸送遺傳物質。
這其實就可以看成是最原始的「性行為」,這類行為本身的起源很可能是沒有特別目的偶然現象。只不過發生這樣的事件以後,這類有「性行為」的細菌個體偶然獲得了生存優勢,隨著進化的不斷進行,於是慢慢的擁有這樣行為能力的物種就佔據了地球。
那麼生物個體間交換遺傳物質有什麼好處呢,顯然是獲得了對於不斷變化環境更強的適應性。好比吃雞,你給我個平底鍋,我給你個瞄準鏡,兩人共享一下,就都獲得了更強的能力。
顛覆你認知的是:在進化過程中,性別並不僅僅出現過兩種。比如一種四膜蟲(Tetrahymena thermophila),就有七種性別。也就是說,它們的個體間的基因組有7種不同的組合方式,而擁有這7種組合的個體,相互間都可以交配繁殖後代。
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多數有性繁殖的生物,都是兩性,這也是環境變化和自然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認為,對於高等生物,靠頻繁改變基因組來被動獲得適應環境能力的需要已經沒有低等生物那樣強烈。而兩性繁殖是一種可以使後代獲得較穩定基因組結構的方式,因此得到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