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人們往往會在另類的,少數的事情上花更多心思,而對於很常見的事物則習以為常。因為已經習慣了這類稀鬆平常的東西的存在,很少有人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和分析,其中,性別就是最為常見的事物之一。
人分男女,獸分公母,就連植物都分雌雄,就好像性別是與生俱來的一般,沒有人疑惑為什麼會用男女雌雄來將生物分為兩種類別。
事實上,性別是生物進化過程中演變出來的
最早的有性生殖是「同配生殖(Isogamy)」,目前進行同配生殖的生物主要包括一些原生生物,藻類,真菌等。這些生物生殖時,形態、大小都相同的配子(即同形配子)進行簡單的相互結合 。廣義上的同配生殖也包括比如草履蟲的結合生殖。
此後出現了"異配生殖(Anisogamy)",即交配是雙方提供的配子大小不一致了。有性生殖時,進行交配的兩個配子在形態、大小和結構方面有區別,同時有性別分化,大小配子融合形成合子,合子長成新個體。如綠藻中的實球藻、空球藻等。
最終出現了"精卵生殖(Oogamy)",即一方只提供一半的遺傳物質,另一方卻還要提供下一代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 只有到這時,我們才能定義性別,我們把前者稱為「雄性」,而把後者成為「雌性」。
精卵生殖一般在在多細胞生物中出現,也有一些單細胞生物出現精卵生殖,因此性別應該出現與和多細胞生物差不多的年代裡,至少6億年前。
這時候就有人疑惑了,自然界為什麼要演變出雌雄之分呢?
雌雄同體的問題是自我繁殖,基因結構單一,組合類型少,突變少,進化相對緩慢,雌雄分開後,雙方各貢獻不同個體的一半遺傳信息,組合類型增多,突變可能性增大,優勝劣汰效應更加明顯,進化加速,這可以說是自然進化選擇的一種模式。
再往下討論就要說到宇宙是否存在超意識了,雌雄同體的繁殖當時明顯更省力,如果說雌雄同體進化的機率有10,那麼雌雄異體進化的概率就有100。
比如說,同體繁殖一次只能進化出一項優勢,耐寒或者抗病,那麼下一代獲得這兩項優勢就需要繁殖兩次,而雌雄繁殖時,只要母親擁有耐寒,父親擁有抗病,那麼下一代幾乎就可以同時擁有兩種優勢。
當然了,以上說法並不絕對,這只是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為了說明生物為了進化,為了更好更快的適應環境才會進化出性別。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哦
我是布卡卡,關注我,了解更多知識~